1、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第1节 碳的多样性第2课时测试题3一、选择题1. 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Na2CO3和NaHCO3的混合溶液的组成进行探究,取20.0mL该混合溶液,向其中不断加入1.00molL1的稀盐酸,加入稀盐酸的体积和产生的现象如表中所示 反应阶段稀盐酸体积x/mL0x10.010.0x40.0x40.0现象无气体有气体无气体则混合溶液中c(HCO3)为()A. 1.00molL1 B. 0.50molL1 C. 1.50molL1 D. 2.00molL12下列各组物质与其用途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A. 过氧化钠:供氧剂 B. 烧碱: 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C. 小苏打: 发
2、酵粉主要成分 D. 明矾: 净水剂3现有25 mL 2 molL1Na2CO3溶液和75 mL 1 molL1的稀盐酸。将Na2CO3溶液缓慢滴到稀盐酸中;将稀盐酸缓慢滴加到Na2CO3溶液中,在标准状况下产生的气体的体积()A. 均为0.84 L B. 均为0.56 LC. > D. >4下列实验现象正确的是()A. 向稀的Na2CO3和NaHCO3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均有白色沉淀产生B. Na2CO3和NaHCO3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均有白色沉淀产生C. 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后,液体分层,紫红色在上层D. 将足量Na2O2投入FeCl2溶液中, 有气泡产生并最终得到白
3、色沉淀5将106 g的Na2CO3和84 gNaHCO3先经充分强热后,再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放出CO2的总量一样多 B. 前者生成的NaCl是后者的二倍C. 消耗盐酸一样多 D. 后者消耗盐酸是前者的一半6把6.4 g Na2CO3和NaHCO3组成的固体混合物溶于水配成50 mL溶液,其中c(Na+)=1.6molL-1。若把等质量的固体混合物加热至恒重,残留固体的质量是()A. 2.12 g B. 4.24 g C. 3.18 g D. 5.28 g7将0.4g NaOH和1.06g Na2CO3合并配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0.lmolLl的盐酸。下图象能正确表
4、示加入盐酸的体积和生成CO2的物质的量的关系的是()A. A B. B C. C D. D8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质量分数的是()A. 取a克混合物充分加热,得b克固体B. 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得b克固体C. 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Ba(OH)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烘干,得b克固体D. 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克9化学式与俗名相符的是()A. 小苏打Na2CO3,苛性钠NaOHB. 芒硝Na2SO410H2O,消石灰Ca(OH)2C. 苏打NaHCO3,石灰石CaCO3D.
5、纯碱NaOH,食盐NaCl10下列实验方案中,能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HCO3质量分数的是( ) 取a克混合物充分加热,减轻b克 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得b克固体 取a 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先用浓硫酸干燥再用碱石灰吸收,碱石灰增重b克取a 克混合物与足量Ba(OH)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烘干,得b克固体A. 只有 B. C. 只有 D. 只有11用下列装置进行相应实脸,不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图1所示装置可用于制备氢氧化亚铁B. 图2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HCO3的含量C. 图3
6、所示装置可用于检验氨气溶于水后显碱性D. 图1所示装置可用于CaCO3和稀盐酸反应制取少量的CO2气体12将0.4g NaOH和1.06g Na2CO3合并配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0.lmolLl的盐酸。下图象能正确表示加入盐酸的体积和生成CO2的物质的量的关系的是()A. A B. B C. C D. D13加热10.0g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至质量不再变化,剩余固体的质量为8.45g,求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A. 58 B. 42 C. 36 D. 6414向Na2CO3、NaHCO3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生成气体的量随盐酸加入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离子组在对应的溶液中
7、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A. a点对应的溶液中:Na+、OH、SO42、NO3B. c点对应的溶液中:Na+、NH4+、NO3、ClC. d点对应的溶液中:K+、Fe2+、NO3、SO42D. b点对应的溶液中:H+、Al3+、MnO4、NO3二、非选择题15. 在H2SSO2COCl2HICO2六种气体中,符合下列要求的是:(填序号)(1)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_;(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_;(3)通入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的是_;(4)能使湿润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是_;(5)能与Br2水反应的是_.16. 纯碱(Na2CO3)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以下是实验室模拟制碱原理制取Na2CO3的
8、流程图。已知: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NH3、CO2后发生的反应为NaClNH3CO2H2O=NaHCO3NH4Cl。请回答以下问题:(1)粗盐中含有的杂质离子有Ca2、Mg2、SO42等,精制除杂的步骤顺序是a b(填字母编号)。a粗盐溶解,滤去沉渣b加入盐酸调pHc加入Ba(OH)2溶液d加入Na2CO3溶液e过滤向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NH3,后通入CO2,理由是 ;(2)灼烧固体A制Na2CO3在 (填字母序号)中进行。a坩埚 b蒸发皿 c烧杯 d锥形瓶证明滤液A中含有NH4的方法是 ;对滤液A进行重结晶能够获得NH4HCO3,向pH13含Na、K的溶液中加入少量NH4HCO3使pH降低,反应的
9、离子方程式为 。(3)下图装置中常用于实验室制备CO2的是 (填字母编号);用b装置制备NH3,分液漏斗中盛放的试剂是 (填试剂名称),烧瓶内可加入的固体试剂是 (填试剂名称) ;(4)一种天然碱晶体成分是aNa2CO3bNa2SO4cH2O,某同学利用下列提供的试剂,设计了如下简单合理测定Na2CO3的质量分数的实验方案。(仪器自选)请把实验方案填全:供选择的试剂:1.0 molL1H2SO4溶液、1.0 molL1BaCl2溶液、稀氨水、碱石灰、Ca(OH)2溶液、蒸馏水 称取m1g天然碱晶体样品,溶于适量蒸馏水中。 ; ;计算天然碱晶体中含Na2CO3的质量分数。17. X、Y、Z、Q、
10、R是五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Y两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之和均为0;Q与X同主族;Z、R分别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请回答下列问题:(1)五种元素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写元素符号)_ ;(2)X与Y能形成多种化合物,其中既含极性键又含非极性键,且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写分子式)_ ;(3)由以上某些元素组成的化合物A、B、C、D有如下转化关系:AB(在水溶液中进行)其中,C是溶于水显酸性的气体;D是淡黄色固体。写出C的结构式:_;D的电子式:_;如果A、B均由三种元素组成,B为两性不溶物,则A的化学式为_;由A转化为B的离子方程式为_;如果A由三种元素组成,
11、B由四种元素组成,A、B溶液均显碱性。用离子方程式表示A溶液显碱性的原因:_。A、B浓度均为0.1 molL1的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常温下,在该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中性时,溶质的主要成分有_。18. :某些化学反应可表示为:A+BC+D+H2O,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A、C、D均是铁的化合物,B是稀硫酸,则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若A、C、D均含有氯元素,且A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介于C与D之间,该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3)若A为淡黄色固体,C为无色的气体,则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某些化学反应可表示为:A+NaOH+H2OC+D。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A为金属单质
12、,C为非金属单质,写出符合要求的离子方程式_ ;(2)若A为非金属单质,C为非金属单质,写出符合要求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检测题参考答案1. 【答案】A【解析】第阶段无气体生成说明盐酸滴入溶液中发生的是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生成碳酸氢根离子的过程,反应为CO32-+H+=HCO3-,消耗盐酸体积10ml,碳酸钠全部转化为碳酸氢钠,氯化氢物质的量为:0.010ml1.00molL-1=0.01mol,则反应生成碳酸氢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01mol,第阶段发生反应:HCO3-+H+=H2O+CO2,则参加反应的碳酸氢根离子的总物质的量为:(0.04L-0.01L)1.00mol/L=0.03mol,则
13、原溶液中碳酸氢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03mol-0.01mol=0.02mol,所以原混合液中碳酸氢根离子的浓度为:c(HCO3-)=1mol/L,故选A。考查了混合物反应的计算,明确每一阶段发生的反应实质为解答关键;第阶段无气体生成说明盐酸滴入溶液中发生的是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生成碳酸氢根离子的过程,反应生成的碳酸氢根离子与氯化氢的物质的量相等;第阶段碳酸氢根离子与氢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根据消耗的盐酸的物质的量可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氢根离子的总物质的量,再根据中生成的碳酸氢根离子可计算出原混合液中碳酸氢根离子的物质的量,最后根据c= 计算出原混合液中碳酸氢根离子的浓度。2【答案】B【解
14、析】A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所以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故A正确;B烧碱是氢氧化钠,有很强的腐蚀性,不能治疗胃酸过多,可用碳酸氢钠或氢氧化铝治疗,故B错误;C小苏打是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用于发酵粉,故C正确;D明矾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悬浮物质,其具有净水作用,故D正确;故选B。3【答案】C【解析】到盐酸中,发生Na2CO32HCl=2NaClH2OCO2,碳酸钠的物质的量为251032mol=5102mol,盐酸的物质的量为751031mol=7.5102mol, 盐酸不足,碳酸钠过量,因此产生CO2的体积为7.510222.4/2L=0
15、.84L;滴加到碳酸钠中,发生Na2CO3HCl=NaClNaHCO3,NaHCO3HCl=NaClCO2H2O,第一个反应方程式中,Na2CO3不足,盐酸过量,产生碳酸氢钠的物质的量为0.05mol,剩余盐酸的物质的量2.5102mol,第二个反应方程式为碳酸氢钠过量,盐酸不足,产生CO2的体积为2.510222.4L=0.56L,因此产生CO2的体积为>,故选项C正确。4【答案】B【解析】A. 向稀的Na2CO3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碳酸钙产生,碳酸氢钠和氯化钙不反应,A错误;B. Na2CO3和NaHCO3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均有白色沉淀碳酸钙产生,B正确;C. CCl
16、4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后,液体分层,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水,紫红色在下层,C错误;D. 将足量Na2O2投入FeCl2溶液中,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所以有气泡产生并最终得到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D错误,答案选B。5【答案】C【解析】ANa2CO3、NaHCO3各为1mol,所以放出CO2的总量一样多,故A正确;BNa2CO3、NaHCO3各为1mol,与盐酸反应都生成NaCl,由Na守恒可知前者生成的NaCl是后者的二倍,故B正确;CNa2CO3、NaHCO3各为1mol,与盐酸反应都生成NaCl,由Na守恒可知碳酸钠消耗的盐酸较多,故C错误;DNa2CO3、NaHCO3各为1mol,
17、与盐酸反应都生成NaCl,由Na守恒可知后者消耗盐酸是前者的一半,故D正确;故选C。考查钠的重要化合物,侧重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判断,可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判断,根据题中数据可知Na2CO3、NaHCO3各为1mol,所以放出CO2的总量一样多,84gNaHCO3加热后生成53gNa2CO3,为106gNa2CO3的一半盐酸用量多少可根据Na+与Cl-相等判断,前者Na+是后者的二倍。6【答案】B【解析】固体混合物加热至恒重时,剩余固体为Na2CO3,500mL溶液,其中c(Na+)1.6molL-1;则n(Na+)0.05L1.6molL-1=0.08mol,n(Na2CO3)=0.04
18、mol,m(Na2CO3)=0.04mol106g/mol=4.24g,故选B。7【答案】B【解析】对NaOH和Na2CO3混合配成的溶液,当滴加盐酸时,先发生NaOH+HCl=NaCl+H2O,再发生Na2CO3+HCl=NaCl+NaHCO3,最后发生NaHCO3+HCl=NaCl+CO2+H2O,此时才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A0.1mol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没有气体生成,但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时也没有气体生成,则图象与反应不符,故A错误;B向NaOH和Na2CO3混合溶液中滴加盐酸时,首先和NaOH反应生成水和氯化钠,当滴入0.1L时,两者恰好反应完全;继续滴加时,盐酸和Na2CO3
19、开始反应,首先发生HCl+Na2CO3=NaHCO3+NaCl,不放出气体,当再加入0.1L时,此步反应进行完全;继续滴加时,发生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此时开始放出气体,正好与图象相符,故B正确;C图象中开始反应即有气体生成,与反应不符,故C错误;D因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分步完成,则碳酸钠与盐酸先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此时没有气体生成,则图象与反应不符,故D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元素化合物、图象数据的处理知识,解答此题的易错点是,不能准确理解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的反应是分步进行的,首先发生的是HCl+Na2CO3=NaHCO3+NaCl;进行完全后,再发生:
20、NaHCO3+HCl=NaCl+H2O+CO2。8【答案】D【解析】ANaHCO3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通过加热分解利用差量法即可计算出Na2CO3质量分数,故A不选;BNa2CO3和NaHCO3均可与盐酸反应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氯化钠,所以bg固体是氯化钠,利用守恒法可计算出Na2CO3质量分数,故B不选;CNa2CO3和NaHCO3都与Ba(OH)2反应,反应的方程式为CO32-+Ba2+=BaCO3、HCO3-+OH-+Ba2+=H2O+BaCO3,因此最后得到的固体是BaCO3,所以可以计算出Na2CO3质量分数,故C不选;D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也会生成水和二氧
21、化碳,所以逸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但会混有水蒸气和HCl,即碱石灰增加的质量不是二氧化碳的质量,不能测定含量,故D选;故选D。9【答案】B【解析】A小苏打NaHCO3,苛性钠NaOH,故A错误;B芒硝Na2SO410H2O,消石灰Ca(OH)2,故B正确;C苏打Na2CO3,石灰石CaCO3,故C错误;D纯碱Na2CO3,食盐NaCl,故D错误;故选B。10【答案】B【解析】正确,发生反应2NaHCO3 Na2CO3+ H2O+CO2,固体质量减轻为H2O和CO2,由此可求得NaHCO3的质量,进而求得NaHCO3质量分数;正确,bg固体为NaCl,设Na2CO3和NaHCO3分别为xmol、y
22、mol,根据Na原子守恒可得: 58.5(2x+y)=b,106x+84y=a,可解得x、y,进而求得NaHCO3质量分数;正确,由题意知:碱石灰增重b克是CO2的质量,设Na2CO3和NaHCO3分别为xmol、ymol,可得:106x+84y=a,根据C原子守恒可得:44(x+y)=b,可解得x、y,进而求得NaHCO3质量分数;正确,由题意知:C元素全部转化为BaCO3,且BaCO3为bg,设Na2CO3和NaHCO3分别为xmol、ymol,可得:106x+84y=a,根据C原子守恒可得:197(x+y)=b,可解得x、y,进而求得NaHCO3质量分数。综上所述,选B。本题考查物质含量
23、的实验方案的设计,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关键看根据测量数据能否计算出结果,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以及实验方案的原理。11【答案】C【解析】A项正确,实验室制取少量氢氧化亚铁,为防止被氧化,用胶头滴管吸取烧碱溶液伸入FeSO4溶液中挤出,并用有机物液封,从而隔绝空气;B项正确,NaHCO3受热分解生成H2O(g)和CO2物质的量比为1:1,在不考虑实验误差的情况下,碱石灰质量的增加等于H2O(g)和CO2的质量,从而可求得混合物中NaHCO3的含量;C项错误,该装置利用压强差,通过气球鼓起检验氨气的溶解性;D项正确,该装置适合块状固体与液体不加热反应制取气体,CaC
24、O3和稀盐酸反应制取少量的CO2气体正好符合要求。综上所述,符合题意的选项为C。本题以实验的形式考查物质的性质、制备及应用。注意常见仪器的使用及物质制备、性质检验的基本方法。12【答案】B【解析】0.4g NaOH和1.06g Na2C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向溶液中滴加0.lmolLl的盐酸时,根据碱性强弱分别发生的反应为:NaOH+HCl=NaCl+H2O;Na2CO3+ HCl=NaCl+ NaHCO3;NaHCO3+ HCl=NaCl+ H2O+CO2,根据盐酸的浓度,则当加入0.1L盐酸时,盐酸与NaOH反应,无气体生成,当加入盐酸达0.2L时,盐酸与Na2CO3反应生成NaHCO3时
25、也没有气体生成,当继续加入盐酸时,盐酸与产生的NaHCO3反应开始产生气体,当盐酸的体积达0.3L时,产生0.01mol的CO2气体。继续加入盐酸体积大于0.3L则不再产生气体。结合图像答案选B。13【答案】A【解析】加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时,碳酸钠不分解,碳酸氢钠不稳定,加热时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为2NaHCO3Na2CO3+CO2+H2O,则固体质量减少的原因是由于碳酸氢钠分解的缘故,设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m,利用差量法计算,则2NaHCO3Na2CO3+CO2+H2O m 284g 62g m 10.0g-8.45g=1.55g m=4.2g,所以混合物中碳酸
26、钠的质量为10.0g-4.2g=5.8g,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0%=58%。故选A。14【答案】B【解析】向Na2CO3、NaHCO3混合液中逐渐加入稀盐酸,根据图示,a点溶液中含有CO32-和HCO3-,b点全部为HCO3-,c点含有Cl、HCO3-,d点盐酸过量,呈酸性。A、a点溶液中含有CO32-和HCO3-,HCO3-与OH-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c点含有Cl、HCO3-,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可大量共存,故B正确;C、d点呈酸性,酸性条件下,NO3-与Fe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b点全部为HCO3-,Al3+、Fe3+与HCO3-
27、发生互促水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向Na2CO3、NaHCO3混合液中逐渐加入稀盐酸,盐酸先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然后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15. 【答案】(1)(2)(3)(4)(5)【解析】(1)酸性氧化物是指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所以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选择;(2)使品红褪色的物质具有漂白性或强氧化性,所以选择二氧化硫和氯气;(3)通入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的气体形成的溶液具有酸性和强氧化性,所以选择氯气;(4)能使湿润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气体的氧化性比碘的氧化性强,所以选择氯气;(5)能与Br2水反应的气体具有还原性,所以选择硫化氢、二氧化硫、碘化
28、氢。16. 【答案】(1)c d e NH3易溶于水,有利于吸收溶解更多的CO2(2)a 取少量滤液A于试管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证明A中含有NH4NH4HCO32OH=NH3H2OCO32H2O(3)bc浓氨水生石灰(或NaOH固体或碱石灰)(4)加入足量稀硫酸并微热、产生的气体通过足量Ca(OH)2溶液 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沉淀【解析】(1)除杂时要保证不引入新的杂质,即先加入的物质引入的杂质离子能被后加入的物质除去。故除杂步骤为acdeb。NH3易溶于水,先通入NH3,再通入CO2,有利于吸收溶解更多的CO2,产生更多的HCO3。(2)灼
29、烧固体需在坩埚中进行。检验NH4是利用NH4与碱共热产生NH3,检验出NH3即可。NH4、HCO3均与OH反应,故加入NH4HCO3,发生反应:NH4HCO32OH=NH3H2OH2OCO32。(3)实验室制CO2利用CaCO32H=Ca2H2OCO2,即用“固液气”的装置,选b、c。用b装置制备NH3,则可利用氨水易挥发的性质,把浓氨水滴加到生石灰或固体NaOH等上面。(4)由所给试剂及实验目的可知,所设计的方案是利用天然碱晶体与H反应,利用产生CO2的量测定其组成。17. 【答案】(1)NaAlCOH (2)C2H2(3)OCONaAlO2AlO22H2OCO2=Al(OH)3HCO3或2
30、AlO23H2OCO2=2Al(OH)3CO32CO32H2OHCO3OHc(Na)c(HCO3)c(CO32)c(OH)c(H)NaCl、NaHCO3、CO2(或H2CO3)【解析】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判定元素种类,解决具体问题。X、Y两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之和均为0,结合它们都是短周期初步判断是A族的H和A族的C。Q与X同主族,则Q为Na。Z、R分别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可以判断是O和Al。所以X、Y、Z、Q、R分别是H、C、O、Na、Al。(1)H、C、O、Na、Al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是NaAlCOH。(2)H和C形成的化合物中既含极性键又含非极性键,且相对分子质量最
31、小的物质是C2H2。(3)由AB转化及C是溶于水显酸性的气体,可知C是CO2,D是淡黄色固体,则D是Na2O2。CO2的结构式为OCO;Na2O2的电子式是。A、B均由三种元素组成,B为两性不溶物,则B为Al(OH)3,A为NaAlO2。NaAlO2转化为Al(OH)3的离子方程式为AlO22H2OCO2=Al(OH)3HCO3或2AlO23H2OCO2=2Al(OH)3CO32。由上述五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溶液显碱性的有Na2CO3、NaHCO3和NaOH等。B由四种元素组成,所以B是NaHCO3。结合AB的转化可以确定A是Na2CO3。Na2CO3溶液显碱性的原因是CO32H2OHCO3
32、OH。Na2CO3和NaHCO3浓度均为0.1 molL1的混合溶液中,由于CO32的水解程度大于HCO3,所以离子浓度大小关系是c(Na)c(HCO3)c(CO32)c(OH)c(H)。向Na2CO3和NaHCO3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盐酸,Na2CO3先和HCl反应生成NaHCO3,然后NaHCO3与盐酸反应生成CO2,生成的CO2部分溶解在溶液中,溶有CO2的饱和溶液的pH为5.6,所以当溶液呈中性时,还会有少量NaHCO3存在,此时溶质的主要成分为NaCl、NaHCO3、CO2。知识:元素推断、电子式、结构式、原子半径大小比较、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盐类的水解以及电荷守恒。能力:考查学生对元
33、素的推断、物质转化的推理能力及对盐类水解的应用能力。试题难度:中等。18. 【答案】(其它合理也可)(1)Fe3O4+4H2SO4=FeSO4+Fe2(SO4)3+4H2O(2)Cl2+2OH-=Cl-+ClO-+H2O (3)2Na2O2+4H+=O2+4Na+ +2H2O(1)2Al+2OH-+2H2O= 2AlO2-+3H2(2)Si+2NaOH+H2O= Na2SiO3+2H2 【解析】(1)分析反应特点,结合A、C、D均是铁的化合物,可知A是Fe3O4,则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3O4+4H2SO4=FeSO4+Fe2(SO4)3+4H2O(2)A、C、D均含有氯元素,且A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介于C与D之间,猜想A是氯气,与碱液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3)A为淡黄色固体,则A为过氧化钠,产物有三种,可考虑为过氧化钠与酸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Na2O2+4H+=O2+4Na+ +2H2O根据反应特点,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单质中有铝、硅,(1)A为铝,离子方程式为2Al+2OH-+2H2O= 2AlO2-+3H2;(2)A为硅,化学方程式为Si+2NaOH+H2O= Na2SiO3+2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