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 专题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演练测评(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56849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 专题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演练测评(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 专题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演练测评(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 专题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演练测评(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 专题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演练测评(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 专题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演练测评(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 专题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演练测评(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 专题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演练测评(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姓名:_班级:_正确率:_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一、单项选择题生态环境质量反映人口、经济、环境三者的协调关系。读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轨迹示意图,完成12题。1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最优区域分布在()A东部沿海地带B中部内陆地带C西北内陆地区 D西南和青藏地区2引起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A防护林建设 B气候变化C经济发展水平 D环境污染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总体上向东移动,表明东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优化。第2题,结合我国东部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可判断经济发展水平是引起我国生态环境质量

2、重心移动的最主要原因。答案:1A2.C下图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和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读图完成34题。32000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A1 300米以下地带 B1 3001 900米地带C2 500米以上地带 D1 9002 500米地带420002008年,该地区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小,说明该地区人口

3、百分比增大,人口增长快,人地关系趋于紧张。读图,图中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小的区域主要在1 300米以下地带。其他范围变化小或是弹性系数增大,人地关系较好。第4题,图示20002008年,该地区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增大,说明人口百分比减小,其原因可能是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高海拔地区没有大量可开垦耕地;大量退耕还林,弹性系数会减小;人口迁入,弹性系数减小。答案:3A4.B下图是有关环境问题的图示,读图,完成56题。5该图不能揭示()A环境问题的表现B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C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D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产生的环境问题6目前,人类倡导的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是()A主要关注

4、经济领域中产值和利润的增长B关注资源、环境,停止经济发展C快速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D要考虑到经济增长给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给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追求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解析:第5题,图示揭示了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也揭示了环境问题发生的原因,如只关注经济利益,但没有表现环境问题的分布。第6题,目前人类倡导可持续发展,其实质应是追求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答案:5C6.D下图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红树林湿地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7广西红树林的生态功能有()抵御风浪,保护海岸净化淡水水质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AB CD8北部湾经济区()A矿产资源丰富,适合发展能源

5、、冶金、炼油等重化工业B淡水充足,适合发展淡水养殖业,不会对海洋造成污染C位于海湾内部,不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利于港口建设D临海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小9为保障生态可持续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应该()A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生产效率B加强重化工业发展,发展经济C大力发展传统经济和生态产业D加强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建设解析:第7题,由材料可知,红树林生长在近海岸最洁净的海域,不能净化淡水,但在保护海岸、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8题,由图可知,北部湾经济区有丰富的锰、石油、铝土矿等资源,适合发展能源、冶金、炼油等重化工业。第9题,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加强重化工业发展

6、,发展经济,均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加强红树林湿地的恢复和建设,有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答案:7C8.A9.D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2030 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回答1012题。10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南方近岸海域城市近岸海域北方近岸海域乡村近岸海域AB CD11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A9月到11月 B12月到2月C3月到5月 D6月到8月12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使污染区域更集中加剧污染程度使污染区域更分散减轻

7、污染程度AB CD解析:第10题,由图文材料可以读出赤潮发生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 30 ,应为南方近岸海域;有机物、营养盐等物质在城市近岸海域较丰富,故选A。第11题,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赤潮发生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 30 ,推断6月到8月发生赤潮的可能性较大。故选D。第12题,赤潮是在温度比较高、光照较强、营养物质比较丰富的条件下产生的,当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时,可以降低赤潮产生的污染程度,但也会使污染扩散。故选D。答案:10A11.D12.D中国政府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据此,完成1314题。13“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是()A经济可持续发展 B

8、社会可持续发展C生态可持续发展 D文化可持续发展14下列人类活动中,符合“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理念的是()A退耕还林还牧 B大量开采地下水C围湖造田 D禁止发展化学工业解析:第13题,“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指可持续发展,其中,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第14题,符合“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理念就是指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过量采伐、因噎废食都是错误的做法,选A。答案:13C14.A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完成1517题。15图中处所填内容应是()A改善环境质量B人类与环境统一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D物质资料生

9、产16结合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C人类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类的任务D人类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17协调人地关系的首要任务是()A控制人口规模B转变发展模式C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D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解析:第15题,从良性发展角度分析,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能改善环境质量。故选A。第16题,人类环境的发展,只有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过度开发,才能有利于人类自己发展,故选D。第17题,协调人地关系的首要任务是先控制人口数量和规模,再提高人们文化素质,这样才有利于社会发展,故

10、选A。答案:15A16.D17.A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据此,完成1820题。18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可能产生下列哪种生产方式()A全球化生产 B信息化生产C集聚生产 D清洁生产19不符合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的行为是()A政府制定相关的法规,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督管理B城市大量建设垃圾发电厂,化害为利C消费者选用环保产品,减少废弃物D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减少浪费20以保护环境和垃圾资源化为目的,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属于同一类的是()A果皮、烂菜叶 B旧报纸、易

11、拉罐C玻璃瓶、塑料袋 D废铜烂铁、旧服装解析:第18题,与循环经济相对应的是“清洁生产”。第19题,大量建设垃圾发电厂,会导致二次污染:大气污染。第20题,果皮、烂菜叶都是生活垃圾,易腐烂、可入肥,属同一类。答案:18D19.B20.A二、非选择题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木材是人类主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主要取自森林资源。我国是一个森林覆盖率不高的国家,由于森林资源的短缺,许多木材制品已被钢材、铝材、塑料、水泥等替代,但其环境效益不佳。鉴于此,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势在必行。下图示意我国某国有林场林业循环经济产业链。(1)与传统林业比较,说明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2)

12、分析许多木材制品被钢材、铝材、塑料、水泥等替代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3)请为该国有林场林业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解析:第(1)题,直接获取图中信息,可看出围绕林业可发展第一、二产业,同时还能减少废弃物排放。第(2)题,可从“钢材、铝材、塑料、水泥”材料在生产、使用中带来的环境问题角度分析。第(3)题,可从林业产品附加值提升,以及环境保护等角度分析。答案:(1)高效利用森林资源,推进造纸业、家具制造业,对木材进行加工,实现森林资源的最大增值;对“三剩物”回收再利用,物尽其用,减少浪费;推广清洁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利用森林氧吧和优美环境,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充分利用森林环境

13、中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推进与养殖业、种植业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2)钢材、铝材、塑料、水泥等产品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而这些资源和能源大多为不可再生资源,大规模生产会导致资源枯竭,破坏生态平衡;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严重污染环境,其环境效益较差。(3)加大科技投入,培育速生优质树种,缩短木材的生长周期;保护生态环境,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推进“互联网林业”的运营模式,创新自主品牌,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22下图为四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分布图。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1)指出图中甲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该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14、。(2)经检测发现,图中甲、乙、丙环境问题发生区域都是PM 2.5的高密度区,但甲环境问题发生区域与乙、丙环境问题发生区域相比,PM 2.5密度高的原因不同,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解析:第(1)题,结合分布区域判断,甲环境问题应为酸雨。防治酸雨的途径,应从污染源、科技手段及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入手分析。第(2)题,甲环境问题发生区域与乙、丙环境问题发生区域相比,前者主要为人口稠密区,PM 2.5密度高的原因分析应侧重于“人为”方面;后者主要位于人口稀疏区,PM 2.5密度高的原因分析应侧重于“自然”方面。答案:(1)酸雨。开发新能源;依靠科技手段,减少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的排放;鼓励市民出行时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2)甲环境问题发生区域主要位于西欧、北美和中国,PM 2.5密度高是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导致的;乙、丙环境问题发生区域多位于干旱区,地表细小颗粒多,且昼夜温差大,大风天气多,故PM 2.5密度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