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2016九江模拟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回答13题。1图中居民点分布在()A河流三角洲平原 B山地半山腰C河谷阶地 D河流冲积平原2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聚落布局充分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地形 B气候C水文 D生物答案1.C2.A解析在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图中居民点位于河谷阶地上。3随着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聚落的形状可能是()A团聚型 B带状C网状 D棋盘状答案B解析位于河流沿岸,沿河发展,一般形成带状聚落。读某地区等高线图,回答
2、45题。4图中影响居民点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地形 B交通 C河流 D自然资源答案C解析由图可以看出该地区居民点多沿河分布。5图中铁路未修成直线,其选址的区位因素主要是()A地形 B河流C技术因素 D城镇的分布答案D解析图中铁路弯曲主要是为了经过城市。读我国某地区交通干线(虚线)分布图,回答67题。6由图可以看出,该地区交通干线分布的共同特点是()A沿山谷延伸 B沿山脊延伸C沿等高线延伸 D沿经纬线延伸答案A解析从图中可直接看出该地区交通干线基本上沿图中河流的干流延伸,而河流的干流处应为山谷。7下图中能反映图示地区交通线形态的是()答案C解析读图可判断出该地区为山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公路
3、。山区公路一般呈“之”字形,以减小工程量与施工难度,减小路面坡度。读19世纪中叶以来每10年全球表面气温距平变化统计图,回答89题。8下列选项与图中信息相吻合的是()A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下降B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直线上升C20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较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D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10年都比前10年明显变暖答案D解析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上升;20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较19611990年平均气温低;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10年都比前10年明显变暖。9近几十年,全球气温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密切,是因为温室气体()A强烈吸
4、收太阳辐射 B强烈吸收地面辐射C强烈反射地面辐射 D强烈反射太阳辐射答案B解析温室气体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保温作用增强,所以说,近几十年来全球气温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密切。2016桓台模拟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完成1011题。10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答案A解析由图示可知,这种“环境变迁”发生在大陆沿海地区及部分岛屿上,可推知有可能是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11该“环境变迁”对图示可能发生区的影响有()A增加粮食产量 B减少滩涂面积C不利于航海 D有利于港口基础
5、设施建设答案B解析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会淹没耕地,导致粮食减少;海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利于航行;海平面上升,不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二、非选择题(共2题,56分)12(26分)读现阶段重点开发的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丙地区交通线路密度比甲地区_(大或小),原因是_。(10分)(2)如果把乙、丙两地的矿产运到甲地发展钢铁工业,首先需要解决的是_(甲乙或甲丙)间的交通问题,这需要以_条件为保证。(6分)(3)在选择乙丙之间的交通干线时,人们选择了乙丁丙线路而没有选择乙丙直达线路,原因是什么?(10分)答案(1)小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密度小(2)甲丙科学技术
6、(3)乙丙间的直达线路需经山地,地面起伏大,工程难度大,投资高且安全性差。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第(1)题,由图知,甲地平坦开阔,丙地位于山地,丙地交通线路密度小。第(2)题,若把乙、丙两地的矿产运到甲地,首先解决甲丙之间的交通问题,甲丙之间需要跨越河流,穿越山区,工程难度大,这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保证。第(3)题,乙丙之间的直达线路经过山地,工程难度大,投资大,安全性差。13(30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全球气候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中国近50年增温速率图。(1)材料反映了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什么纬度地带
7、?(6分)(2)全球气候的这种变化趋势会造成什么后果?(12分)(3)全球气温升高与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直接关系。试分析大气中CO2浓度升高的人为原因。(6分)(4)哪些措施可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6分)答案(1)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气候变暖最为明显。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区。(2)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改变海岸线,沿海低地被淹;影响农业生产,导致低纬国家农作物减产,全球农作物总体减产;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造成旱涝的频率、强度增加,径流量减少,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3)一是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使大气中CO2增多。(4)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的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分析即可作答。第(2)题,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并影响农业生产和水循环。第(3)题,CO2浓度升高与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有关。第(4)题,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大科技投入等是减少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