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单元评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C)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解析:“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说明孔子提礼的目的是符合社会时代的需要,C项正确;礼是提倡等级制度,A项错误;礼的目的是恢复周礼,B项错误;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不相同,D项
2、错误。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下列属于其思想主张的是(A)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存天理,灭人欲”D“天下为主,君为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先秦儒家思想主张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其中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C、D分别是董仲舒、朱熹及黄宗羲的观点。3中国文化经夏商周不断的“损巫益礼”,最终由周公形成了“敬德保民”的周礼文化体系,孔子则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的内容,奠定了儒学之本。这说明(D)A儒家学派创始于周公 B周礼重在维护社会等级C儒学思想以复古为要 D先秦文化的人文化趋势解析:由题干描述可知商周时期和孔子都扬弃了有关“巫
3、”“神”的内容,形成了“敬德保民”的文化体系,可以分析出先秦时期文化逐渐走向人文趋势,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B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等级的信息;C项不选,与“孔子则进一步扬弃了周礼文化中神道设教的内容”不符。4有人认为“在过去两千年中的绝大部分时期,孔子的思想都是中国的灵魂”。此观点意在强调(A)A孔子思想深刻影响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B孔子思想被历代统治者利用C孔子思想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D孔子思想的官学正统地位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中国的灵魂,可知儒家思想成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指导性思想,A项正确;材料观点意在强调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而非对统治者的影
4、响,B项错误;孔子思想在秦朝、魏晋时期受到冲击,C项错误;孔子的思想在汉朝才开始成为正统,D项错误。5“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最有可能出自下列哪一古代著作(A)A道德经B韩非子C春秋 D论语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显然是道家的观点,所以选A。6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A)A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 D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解析:材料中对比了老子与孔子对天和人的关系的看法情况,可以看出老子比孔子更加重
5、视天和人的关系,所以本题选择A项。B项错误,老子和孔子都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之下;C项符合孔子的观点;D项与材料无关。7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B)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道家思想的理解。材料中的“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体现的是道家的无为的思想;而“以静制动”则体现的是道家的辩证法思想,因此选B。8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
6、。”黄仁宇评价的是(B)A孔子“仁”的思想 B孟子的“性善说”C墨子“兼爱”的思想 D陆九渊的“心学”解析:解读材料关键信息,“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符合孟子性善论的思想主张。9(2017北京卷)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D)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相违背,故D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7、,故C项错误。10有人说:“儒家及老庄皆有政治思想,虽不相同,然皆从人民之观点,以论政治。唯法家从一夫出发,基本上冲着平民而来。”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法家(A)A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行严刑峻法B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C要求以“礼”约束百姓D实行控制思想的“焚书坑儒”解析:法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法家从一夫出发”是指法家从君主出发,“基本上冲着平民而来”是指为加强君主集权,实行严刑峻法。11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解析:“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
8、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两项。C项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出自庄子南华经,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故选A。12“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地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下列为“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B)A孔子 B董仲舒C朱熹 D李贽解析: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等,极力维护封建集权统治,为皇帝制造神圣光环。13董仲舒在论证“人性与教化”的关系时写道:“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见,他把教化民众的责任首归于(D)A圣人 B儒者C官吏 D帝王14
9、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33次。这反映了(D)A“大一统”主张B“三纲五常”学说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D“天人感应”学说解析:为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该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材料主要反映了“天人感应”学说。15“礼教始行,渊溯春秋,谁挚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这副楹联中的“公”是指(B)A孔子 B董仲舒C朱熹 D王阳明解析:从材料中的“五常”“儒风独树,
10、麾开汉武”“三策”等信息可以判断是董仲舒。16古代治国讲“帝道”(尧舜禹汤治理之道)“王道”(德政)“霸道”(法家)。融合此“三道”思想且被当朝统治者采用的是(C)A孟子的民本思想 B荀子的政治思想C董仲舒的新儒学 D二程朱熹的理学解析:融合德政与法家思想,且被当朝统治者所采用的只有董仲舒的新儒学。17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D)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
11、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涵盖了社会生活秩序各方面的要求,D项符合朱熹的这一主张,故选D。A项属于董仲舒的思想,B项对材料理解不全面,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8台湾作家柏杨认为: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但到了14世纪,“它终于淤塞成了一个酱缸,构成一个庞大而可哀的时代”。形成“酱缸”现象的主要因素是(D)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C“三教合一” D程朱理学解析:从时间上判断,应指的是程朱理学在宋朝以后成为官方统治哲学,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阻碍了自由思想的发展。19(2018天津卷)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12、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B)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解析:据题干中引文可知,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从而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并非强调君主至尊的观念,故A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统治,与题干中的民本思想不合,故C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
13、已经存在,与“新发展”不合,故D项排除。20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D)Aa处:秦朝“焚书坑儒”Bb处: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c处:魏晋南北朝隋唐“三教合一”Dd处:明朝思想批判的推动解析:本题考查图表解读能力。a处是秦朝,b处是西汉,c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d处是宋明时期。根据所学可知,d处表述错误,应为宋明理学,故选D。21顾炎武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对材料的理解正
14、确的是(A)A体现作者的社会责任感B“亡天下”指朝代的更替C作者主张推翻封建专制统治D“亡国”指民族危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材料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社会责任感,故A正确;B“亡天下”指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C虽然反对封建专制,但不主张推翻它;D“亡国”指朝代的更替。22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C)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的再认
15、再现和理解能力。A项错误,因为“司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B项错误,因为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出现于西汉,而蔡侯纸出现于东汉并不是最早的纸;D项错误,因为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宋朝。故选择C。23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这一思想(C)A不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 B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C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D是汉代儒学发展的产物解析:材料“(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说明中医强调要顺应自然,故C项正确,A、B两项错误;黄帝内经开始于战国,故D项错误。24四大发明之所以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因为四大发明 (B)A是西方早期
16、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B在推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作用巨大C发明的过程比较艰难D领先西方的时间最长,足以令中华民族骄傲至今25世界文明发展体现了多样性与交融性的统一,古代中国为西方近代文明的到来起到推动作用的是(D)A小农经济 B儒家思想C中央集权制 D四大发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故选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26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长期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对中国至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
17、下列材料:材料一:共同对付人类所面临的灾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是人类文明的理想目标。材料二:孔子的学说共经历了两次大的改造。第一次改造在汉代。它是由汉武帝支持,由董仲舒推行的,董仲舒借孔子的口,宣传适合汉代统治者要求的宗教思想,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统治者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材料三: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它就是这么一本语录。于丹论语心得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有哪些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观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18、指出儒家思想在第一次改造中的表现,并分析这次改造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和儒学地位所产生的影响。(6分)(3)围绕着材料三于丹的观点,人们众说纷纭。2 500多年前的思想是否还适用于21世纪的今天?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答案:(1)人与自然: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人与社会:孔子“仁”和“礼”的思想,孟子“仁政”的主张。(2)表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思想。影响: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制度,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支柱;提升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政治地位,成为正统思想。(3)适用。理由: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
19、年积淀的文化瑰宝,岁月虽变,人性相通。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道德危机,文明冲突,而中国文化中的和谐、仁、义、礼、智、信等理念可拯救之。不适用。理由: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反映,时代在发展,一味倡导传统文化,束缚人们思想,保守、守旧不思进取。(任选其一回答)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注意时间限定在“春秋战国时期”。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2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在对汉末社会危机进行深刻反省的同时,一个特立独行的诗人群体逐渐形成。魏晋南北朝
20、时期,阮籍等七人隐居山阳(今河南修武),纵情于歌、酒、舞之间,文采歌赋各有所长,崇尚老庄,政治上拒绝做官,不与统治者合作。材料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材料三: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材料四:以下是明代江南地区女子的歌谣:歌谣一黄狗黄狗你看家,我在园中采红花,一朵红花采不了,双双媒人到我家。“我家女儿年纪小,不会服侍大人家。”“爹阿爹,不要忧,娘阿娘,不要愁,看我明朝梳个好光(鲜)头,前边梳了盘龙髻,后边来到看花楼,看花楼,饮好酒,他弹琵琶我拍手。”歌谣二竹公竹婆竹爹娘,今年让你长,明
21、年让我长。你长没有用,我长嫁儿郎。歌谣三大脚大,大脚大,阴天下雨不害怕;大脚好,大脚好,阴天下雨摔不倒。材料五:胡居仁(14341484),字叔心,号敬斋,余干县梅港乡人性行纯笃,真正做到“日三省乎己”,每日详书自己得失。年方弱冠,孝顺闻名。父亲去世后,胡居仁绝食多日,形销骨立。父死,母照俗例作道场超度,他不信道,然而总命难违,撰联明志:“读东儒书,不信西天佛祖;奉北堂命,乃作南无道场。”成为千古佳话。(1)综合材料一、二、三,分析明朝士人区别于以往士大夫的特点及其原因。(6分)(2)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其社会根源是什么?(6分)(3)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五的真伪,说明理由。(4分)答
22、案:(1)特点:从事工商业而致富。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尤其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影响到士大夫阶层。(2)反映了人性中对自由、平等和幸福生活的追求。社会根源: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风气变化;礼法约束受到冲击。(3)应该是事实。程朱理学强调个人修养,强调伦理道德,因此出现这样的人在明朝是非常有可能的。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思想变化入题,实际考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思想变化之间的关系。第(1)问,材料一和材料二体现了士大夫对政治的关注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材料三体现了重视工商业的特点。第(2)问,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下的社会对自由平等幸福生活的向往。第(3)问,结合时代背景(明朝)及主流思想来分析。
23、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五千年中华文明成就辉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先民修筑了万里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但也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对外交往。先民开凿了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北,但这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主要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专制者游玩的需要。运河往来最多的是官吏们的游船和运送皇粮的漕船。中国拥有“四大发明”,这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是罗盘针可以看风水亦可导航;火药可以制造喜庆的鞭炮亦可制造杀人的武器。更为关键的似乎是文化的取向,中国有远航,郑和下西洋早在哥伦布诞生之前,但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提高生产力,没有显而易见的深远的
24、促进作用。材料二: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曰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材料三:著名的美籍华裔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说,“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以上材料均出自中西对比500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华文明的特征是什么?造成中华文明的双重性,原因是什么?(6分)(2)材料二所说的“进取的阻力”指的是什么?(4分)(3)结合明清有关历史,论证材料三的观点。(6分)答案:(1)特征:一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这些成就束缚了中华民族的继续发展。原因:农业文明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的。(2)封建统治思想和封建制度。(3)中国在传统农业文明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当代世界由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由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过渡时,中国的专制统治思想和完备的专制制度就成为中国变革的阻力。解析:本题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状况的新的知识平台,材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优劣做了令人信服的评论,值得我们好好反思。回答问题时,注意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