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后训练与检测(四十六)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2016江西上饶一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匠籍制度下的工匠必须定期到官府作坊服役,在政治上社会地位低下。明代民户为三等,“曰民、曰军、曰匠”,匠户最为卑贱。其中“匠”世代不能转业脱籍,不得做官。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一四八五年),发布了班匠以银代役的法令,根据法令,凡愿出银者可以出银代役,不愿者仍旧当班,这是双轨并行的办法。清王朝建立后,于顺治二年就下令废除匠籍。班匠制度废除后,官营手工业缺乏必要的技术工匠和一般工匠,致使官营手工业逐渐趋于衰落。 转引自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材料二1591年,丰臣秀吉颁布身份统制令,严禁士、农、工、商
2、横向流动,农民不得弃农从商,武士不可获取町人与农民身份。明治政府成立不久就着手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而代之的是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四种身份,并宣布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中国和日本古代身份制度的共同特点。(2)分析中国废除班匠制度和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身份制度改革的影响。答案:(1)特点:区分尊卑贵贱,工商业者地位低下,手工业者世代不能转业脱籍。(2)中国:提高了工匠的社会地位;减轻了工匠的负担;促进了商品经济和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致使官营手工业逐渐趋于衰落。日本:使低等级的居民在法律上获得了平等地位,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有利于不同身份的人自由流
3、动,并可以通过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2016广东省广州仲元中学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19世纪(中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但改革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
4、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到20世纪早期,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改革的基础上,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请回答:(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俄、中、日各自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有哪些?(2)根据材料概括,三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日本进行的“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为彻底的改革计划”的认识。答案:(1)俄国:农奴制度阻碍经济发展;农奴起义威胁沙皇统治;克里木战争俄国失败。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王朝统治;两次鸦片战争失败。日本:资本主义兴起引发幕府统治危机;美国打开日本国门,面临民族危机。(
5、2)表现:经济工业化、军事近代化。认识:俄中都保留了封建专制政权,继续维护封建统治。日本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颁布1789年宪法,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相比俄、中改革,日本比较彻底;但依然保留了封建残余与军国主义传统,存在不彻底性。3(2016广东广州荔湾区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材料二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
6、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材料三(康)有为以好博好异之故,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以犯科学家之大忌,此其所短也。有为之为人也,万事纯任主观,自信力极强,而持之极毅;其对于客观的事实,或竟蔑视,或必欲强之以从我。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请回答:(1)指出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认识的异同。(2)指出材料三中梁启超观点的史实依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答案:(1)相同: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不同: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康有为要求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2)依据: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原因
7、: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缺乏群众基础;领导者的策略和人品;缺乏经验;计划轻率;急于求成,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等。4(2016湖北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同治中兴是指清朝统治者在同治年间(18621874年)的所谓“武功”、“文治”。这一时期中国文士集团“文以载道,六经皆载道之文也。故言文者,必权与于经”,由于传统的价值标准的影响,忠君的士大夫在任何特定时期都不得不满足于清帝所给的回旋余地。经世派中人物,凡是不能适应地主阶级在所谓“治世”的新需要的,或是在适应地主阶级在所谓“治世”的新需要中反应迟缓的,往往被罢官以去,不再叙用,或者是屡罢屡用,沉浮宦海。因此,官场中的领导者们奉行中庸之
8、道,对内妥协,对外防守。材料二然而,同治中兴显然只能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低层次的复兴。它虽然暂时制止了衰落,但却未能使清王朝恢复到足以体面地生存在近代世界的水平。它对西方军械、技术和外交的模仿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姿态;西方文明中的精华所在政治体制、社会理论、哲学、艺术和音乐全然没有触及。从历史的眼光看,它充其量不过是清王朝国运持续衰落中的一缕回光返照而已犹如“秋老虎”最后的炎热一般。尽管如此,同治中兴却标志了力争恢复旧秩序,并开启一个新秩序的大胆而又相当成功的努力。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同治年间“武功”、“文治”的具体表现。(2
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分析“同治中兴”的进步性。答案:(1)表现:武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兴办军事工业。文治:崇尚理学;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2)进步: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近代军事工业,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防实力,并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兴办了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成立总理衙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同治中兴”推动了中国经济、教育、军事、外交等领域的近代化,加速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5(2016河北唐山摸底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自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各种银两、银元、铜币和形
10、形色色的纸币并行流通,严重阻碍了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1931年秋,物价开始下降,中国进入经济危机,1934年是中国经济危机最严重的一年。面对日本不断扩大侵略的局面,国民政府加快了币制改革的步伐。1933年4月6日,国民政府发布“废两改元”的训令,规定自4月6日起,所有款项之收付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元,不得再用银两。1933年8月,美国又宣布白银国有政策,为提高白银储备,美国高价收购白银,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白银外流,造成通货紧缩,物价跌落,商业萧条,银行倒闭,人心浮动。为摆脱这一困境,1935年11月起,国民政府开始实施法币政策,实行白银国有,统一货币发行权并统一使用中央、中国、交通等银行发
11、行的钞票,其他银行发行的纸币逐渐收回停止使用。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国民政府实行白银国有政策的原因。(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意义。答案:(1)原因:中国原有货币体系混乱,阻碍经济发展;经济大危机的冲击;日本侵略不断加剧;美国白银国有政策的影响;白银外流造成经济困难。(2)意义:有效防止了白银的大量外流,稳定了国内金融秩序,提高了法币的国际地位,促进了经济发展。6(2016安徽皖南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由于教育向广大工农群众开门,翻身得解放的工农群众都希望能走进校门。然而,当时的学校数量有限,所以希望受教育人数的无限性和国家所能提供的学校数量的有限性
12、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刘少奇在调研的基础上于1958年提出了“两种教育制度”的政策,即半工半读和半农半读。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而且还扼制了轻视体力劳动的不良风气。随着入学机会的增加,学成者要求升学与上一级学校数量有限之间的矛盾又重新凸显,当时国家还无力解决这一继发性的矛盾,因此就导致了为了升学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状况。“片追”搞了没几年,就被“文化大革命”运动淹没了,“上山下乡,向工农学习”代替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文革后高考制度的恢复,累积了十年的青年要一次性地拥入大学的门槛,所以“片追”又一次成为学生的选择。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答案:(1)问题:受教育人数多,但教育资源不足;教育体制不完善;政治运动阻碍教育发展;教育目标过于片面。(2)原因:社会性质转变,教育面向广大工农群众;近代中国落后,教育资源匮乏;长期战争导致经济困难;政府缺乏教育经验;民主法治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