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称清朝19011905年的“新政”是第二次洋务运动,是因为()A“新政”的措施仅涉及了军事问题B“新政”促进了清朝政治、经济的现代化C“新政”措施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D“新政”没有提出发展实业的措施解析:选C。此题关键是要明白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晚清的“新政”虽有诸多措施,但仍没有跳出“中体西用”的窠臼,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21906年8月归国后,载泽上奏密陈实行君主立宪有三大好处: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并解释说,“今日宣布立宪,不过是明示宗旨为立宪之预备。至于实行之期,原
2、可宽立年限。”从以上材料可看出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主要目的是()A摆脱政治危机,加强专制集权B顺应舆论要求,改革社会弊端C引进欧美政体,巩固清朝统治D改革官制,加强中央权力解析:选A。从材料中“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这三点可看出其“预备立宪”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统治。31905年,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首次派出以王公大臣为首的考察团去欧美日等国考察政治,此次考察团出洋,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仔细,收获颇多。对德国宪政最感兴趣之处在于()A实行议会制度, 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B宪政之下,皇帝掌握国家大权C宰相由议会选举产生,不能世袭D德国宪政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
3、展解析:选B。五大臣出洋考察,对德国的君主权力专制色彩浓厚最感兴趣,清末宪政仿照德国宪政,实质实行君主专制,故选B项。封建统治者不可能让人民拥有权力,排除A项;C项说法错误,宰相由皇帝任命,排除;清政府不希望发展资本主义,不可能对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感兴趣,排除D项。4“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一材料()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解析:选C。题干
4、材料肯定了武昌起义的首义作用,排除A项;十三省独立而非全国的所有省份独立,排除D项;题干材料中并未涉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问题,排除B项;故选择C项。5孙中山1923年1月29日说:“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这反映出孙中山此时的“民族主义”()A仍带有民族歧视的封建遗留B以解决“反满”情绪为目的C是要求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观D体现了近代民族平等观念解析:选D。本题考查民族主义,意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依据题干信息“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分析可知
5、,孙中山此时“民族主义”体现了近代民族平等的观点。6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宣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解析:选B。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7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
6、认为辛亥革命()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解析:选A。第一个意义实际上指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增强,第二个意义是指中国国民的民主意识增强,因此,正确答案为A项,其他几个选项都比较片面。8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发展主流的表述中,最为确切的是()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B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势力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发展主流的理解能力。近代社会前期,中国社会面临两大任务
7、:一是争取民族独立,摆脱外来民族压迫;二是实现近代化,发展中国。无论哪一社会阶层均为实现这两大任务努力争取。题干中的思潮的演变正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反映。二、非选择题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95年之前,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在中国最早提出宪法问题的是郑观应,1895年,他将“开国会,定宪法”作为救国的主要方略提出。伴随着维新变法的开展,康有为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君主立宪的思想于此初步形成,但因戊戌政变而暂时中止。20世纪初,宪政思想的传播一改戊戌政变后的低迷状态,骤然风行鼓荡,尤其是1905年立宪的日本击败专制的俄国后,不但
8、士绅及报刊大力鼓吹,清廷大员魏光焘、岑春煊、端方、孙宝琦等人顺时而动,纷纷上奏立宪。8位总督中有5位奏请立宪,军机大臣则获满汉军机中地位最显要的奕劝、瞿鸿机的赞同。宪政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思潮之一。摘编自郭卫东倾覆与再建: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20世纪初宪政思想再度盛行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宪政运动的特点。解析 (1)结合题目要求的时间“20世纪初”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世界局势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中“1895年之前,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5年,他将开国会,定宪法作为救国的主要方略提出”得出从无到有,范围渐广;根据材料中
9、“不但士绅及报刊大力鼓吹,清廷大员魏光焘、岑春煊、端方、孙宝琦等人顺时而动,纷纷上奏立宪”得出朝野提倡,参与阶层较为广泛,根据材料中“20世纪初,宪政思想的传播一改戊戌政变后的低迷状态”得出过程曲折,根据戊戌政变,可知与政治改良相结合,最终结果失败。答案 (1)原因:辛丑条约签订后,统治危机空前加深;清廷统治集团部分成员的鼓吹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浪潮的蓬勃兴起;日俄战争的刺激。(2)特点:从无到有,范围渐广;朝野提倡,参与阶层较为广泛;从思想潮流到政治实践,历经曲折反复;将宪政民主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意图挽救危亡;与政治改良相结合,但最终因革命而夭折。教材答疑名师指津一、学思之窗1想一想:清政府为
10、什么颁布这样一个“宪法大纲”?(教材P83)提示 20世纪初民主革命蓬勃发展,清政府决定实行君主立宪,颁布“宪法大纲”是其重要的举措,目的是“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借“立宪法”之名继续加强封建专制集权的国家机器,保障“君上大权”,遏制并消灭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2请思考,为什么南京临时政府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材P85)提示 (1)封建反动势力过于强大,武昌起义后,许多省份是由立宪派和封建旧官僚相勾结控制地方政权的。(2)是由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性与妥协性决定的。二、本课测评(教材P86)1清政府为什么要实行“预备立宪”?提示 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迅速发展,特别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
11、人成立的同盟会,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以实现“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2简述辛亥革命志士反封建专制斗争的主要历程。提示 (1)思想斗争方面,20世纪初章炳麟等,号召人民革命,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三民主义;革命党人与抵制革命的保皇派进行论战,极大地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2)成立革命的领导组织、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如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和中国同盟会。(3)发动一系列的武装起义,最终武昌起义取得了胜利。三、学习延伸(教材P86)思考“预备立宪”和辛亥革命间的关系,撰写一篇小议论文。提示 开放性试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