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8讲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一、古代中国的商业时期发展概况(1)商周时期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贝币);周朝实行 “工商食官”政策以控制商业。(2)春秋战国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商人社会地位提高。(3)秦汉时期由于重农抑商政策艰难发展;秦汉分别把“半两钱”和五铢钱作为统一通用货币; 汉代开通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4)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通推动南北商贸发展;唐朝先后出现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唐末出现草市;丝绸之路繁荣,政府在重要外贸港口广州设置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5)宋元时期 宋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宋朝集镇、夜市兴盛,海外贸易发达
2、;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6)明清时期商贸大城市和工商业市镇的大量涌现;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以徽商、晋商、闽商等为代表的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发展;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中国对外贸易因为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渐趋萎缩。概括指出促进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提示: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提供物质基础。政策: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金融: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二、资本主义萌芽1出现的条件: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2出现的时间、地点:明朝中后期,丝织业中
3、心苏州和杭州等地出现。3本质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4明清发展状况:缓慢发展,处于手工工场阶段。怎样理解中国明清时期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又属于“落日的辉煌”。提示:前夜: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成长。落日:政府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三、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1)基本含义:以农业为国家根本大业;抑制私人工商业的发展,保护和发展官营工商业。(2)主要目的:确保赋役征收,巩固封建统治。(3)“抑商”的主要表现战国:商鞅变法禁止弃农从商。西汉:实行盐铁官营;打击富商大贾;歧视商人。宋代: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明清:以
4、各种方式盘剥民间工商业者。(4)影响:长期促进农业发展,明清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2明清“海禁”政策(1)基本含义:禁止官民私自出海经商。(2)主要目的:明朝时为了防范倭寇骚扰;清初为了对付反清斗争。(3)实施特点:海禁有松有紧;外贸时禁时关。3清朝“闭关锁国”政策(1)背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扩张威胁海防安全。(2)制度化时间:乾隆帝时期。(3)内容: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通商,由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4)影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步隔绝于世界、落后于世界。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黄遵宪为
5、什么说“此事实大错”。此“大错”对我们有何启示?提示:原因:清政府自我封闭阻碍了中国先进生产方式的生长,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造成中国近代的落伍。启示:“海禁”“闭关锁国”与世界隔绝,妨碍自身的发展;中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追赶乃至引领世界潮流。 1(2015重庆卷)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说
6、明官员主张乡村交易加强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因此市场监管相对比较宽松,故C项正确。答案:C2(2014全国大纲卷)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依据材料信息“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相对低下。“后来一些商人奢侈日甚。”可见原先对商业的限制受到挑战,故A、C项错误,D项正确。 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D3(2
7、014课标全国卷)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结合题意“富民十六户主之”“以便贸易”可知交子可以作为民间贸易凭证,故A项正确。结合题意可知交子产生之后由于富者“不能偿所负”才出现商业纠纷,故B项错误; C、D项在题干提供的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A4(2015课标全国卷)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
8、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解析:本题考查 分析能力。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繁荣不是明成祖的主观想法,属于定都北京带来的客观影响,故B项正确;明成祖时国家早已统一,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商帮没有因定都北京而发展受到限制, C项错误;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D项错误。答案:B5(2015江苏卷)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
9、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表明“勤织作”的原因,故D项正确。宋朝时市的时空限制已被打破, A项错误;“罗绮走中原”是指丝绸贸易, 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 C项错误。答案:D6(2014课标全国卷)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由题干中“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的信息可以得出,清初外国银钱大量流入中国,这反映了在传统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故A项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