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师高级中学2O19-2O2O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命题人:钟 燕 审卷人:钟 燕(卷面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非选择题时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民歌一直就是时尚。“歌谣所生,宜自生
2、民始也。”作为口头语言艺术的民歌,其起源即昭示着人类的起源。人类自脱离动物界的那一刻起,也就开始了超越性的审美活动,这种审美很自然地体现在他们的言谈歌咏之中。作为中国文学起源佐证的两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就是越人之歌;而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诗经,其“国风”部分也是民歌歌词的总汇。从先秦的歌谣,到汉魏乐府,再到唐宋间的曲子词、竹枝词等体式的流变,民歌生长在百姓的唇吻和心灵之上,始终是社会风尚的主要组成部分。明代沈德符记录了万历年间江南小调的流行状况:“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每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致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
3、史。”我们也可以说,民歌又何尝不是一部时尚史呢?问题是,今天当很多人在叫嚣“娱乐至死”、张扬多元价值的时候,当多数民歌所描述的农耕甚至游牧、渔猎生活情境离绝大多数人已很遥远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和民歌生活在一起吗?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理解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现代性并非一种全然固定的僵死结构,它应该是开放的,既对空间开放,也对时间开放;它应该是一种建构性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间我们可以把现代性变得更加符合人的需要,人的诗意生存的需要。这样来理解,传统就不再是一个被降服、被审判、被耻笑、被切割、被虚假玩弄的概念,而应该是唤起我们敬畏感的、我们借此和世界真诚连接的一种方式。我们通过传统洞开人
4、类生命的本质存在,回归人类应然的统一存在。民歌正是自传统社会以来,人们和世界真诚连接的一种生命的打开方式。在欣赏民歌的时候,我们感到在传统人文世界中找到了人应该为人的那种存在的方式,我们觉得人应该那样和这个世界进行美好的连接,应该那样诗意地栖居。这种人的本真的状态,并不以样貌的陈旧而过时。反倒是,我们越是在非熟人社会孤独地存在,越需要追寻这种源自文化母体深处的熟稔和亲切。同时,在民歌的歌唱中,艺术活动和人的肉身体验、生命器官高度合一,是在深层次上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弘扬。在歌唱中,身体这一自然客体、心灵寓体的能量被强烈激发,人的主体意义被充分地释放,这是艺术的解放,更是人的解放。今天,我们在理解
5、民歌价值的时候,应该有更宽广和更深沉的追问。唯有如此,我们对民歌艺术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才可能会有更多的期待。而对民歌的自信,也正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部分。(摘编自杨晓华民歌,可以重新成为时尚吗?)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自诞生之日起,人类就自觉地通过言谈歌咏开始了超越性的审美活动。B. 弹歌诗经同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二者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C. 借助对民歌的欣赏,人们可尝试感知源自文化母体深处的熟稔和亲切。D. 有了对民歌自信才会有民族文化自信,民歌也才会有更大发展空间。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举例和引用手法,简要概
6、述了民歌艺术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B. 文章基于当今社会生活与民歌自身价值的激烈冲突,将论证推向了深入。C. 文章以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为前提,阐述了民歌欣赏与歌唱的价值。D. 文章主要论述民歌是否具有时代价值的问题,整体上采用了层进式结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因而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一直就是时尚。B. 将现代性视为开放的结构和建构性的场域,将有助于人们理解传统的意义。C. 传统可用来洞开人类生命的本质存在,民歌正是这样一种生命的打开方式。D. 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和主体意义的释放,能够在歌唱民歌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答案】1. C 2
7、. B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自诞生之日起,人类就自觉地通过言谈歌咏开始了超越性的审美活动”错误,第一段说的是“人类自脱离动物界的那一刻起”,并非是“诞生之日”;B项,“弹歌诗经同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错误,第一段说的是“作为中国文学起源佐证的两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就是越人之歌;而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诗经,其国风部分也是民歌歌词的总汇”,“同为”错误;D项,“有了对民歌的自信才会有民族
8、文化自信”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而对民歌的自信,也正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部分”,二者是包容关系。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文章基于当今社会生活与民歌自身价值的激烈冲突,将论证推向了深入”错误,从文中来看,应该是基于“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将论证推向深入。故选B。【3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因而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一直就是时尚”错误,选项强加因果,文章第一段说的是“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我们也可以说,民歌又何尝不是一部时尚史
10、呢”,“也可以说”是从另外一个角度阐述,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选A。【点睛】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
11、)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一: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怡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 (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当
12、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由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也因此有54.640/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却从中看到了问题。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合征。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杨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这是当代的上
13、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摘编自离亮调查:中学生阅读浅阅读)材料三:此外,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3.97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却只有1.58小时,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上网时间长,读书时间少。即便如此,将上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学生也仅占3.69%,大部分学生上网还是以看视频、聊天、打游戏为主。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竞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中有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网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仅有8.72%的学生
14、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要知道,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全身而退。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摘编自2014年9月中国教育报的聚焦大学生阅读缺乏症:浅阅读盛行,兴趣至上)材料四: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
15、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但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4. 下列分别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则材料:浅阅读的定义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及特点浅阅读的常见内容B. 第二则材料: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专业人士的担
16、忧中学生阅读主流及困惑C. 第三则材料: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D. 第四则材料:浅阅读常态化的社会现实大众阅读的现状调查对浅阅读社会化的反思。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快感和心灵怡悦,有可能来自于阅读介质的新鲜感,以及阅读过程的主动参与。B. 一些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迎合了中学生不敢读大部头作品的心理,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C. 中学里已经流行浅阅读,所以大学里也已经很难遏止浅阅读的发展趋势,使“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D.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
17、,一些思想深刻的读本不受欢迎也是可以理解的,深阅读的兴趣需要引导。6. 据上述几则材料,概括说明近年来“浅阅读”流行的主要原因。【答案】4. C 5. A 6. 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加;缺少阅读时间;浮躁的社会情绪: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对知识、学问的轻视等;学习生活压力大;读者有参与的乐趣【解析】【4题详解】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C项,“阅读危机引发人文、精神危机”有误,人文、精神危机并不是阅读危机引发的。故选C。【5题详解】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
18、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青春小说不是浅阅读在中学生中流行的真正原因,而是因为中学生缺少阅读时间;C项,“使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有误,强拉因果;D项,“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有误,无中生有。故选A。【6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
19、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竞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要知道,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全身而退”概括答题要点。【点睛】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
20、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屋顶上的猫夏阳春天就要来了。猫在不远处叫了起来。只不过那猫的叫声过于悲恸,类似婴儿般号啕大哭,里面夹杂着满腔委屈和无奈,无休无止,昏天暗地,用一种近乎神经质的疯狂,让周庄的午夜烦躁不安。这对于居住在春来客栈的游客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飞机、高铁、大巴,他们千里迢迢,不辞辛苦,无非是想在这静夜安逸中枕水而眠,酣然入梦。可是,他们的美梦全让这猫叫搅乱了。第二天一大早,就有两个常住客退房搬走了,其他游客也是瞪着熊猫眼,纷纷向客栈的老板娘春
21、兰表达自己的愤怒。春兰坐不住了,气呼呼地叫醒丈夫春来:“去,你去说说你妈,养什么破猫,这客栈还开不开?”未了,忍不住嘀咕了一句:“想不到人老了老了,心思却不少。”春来知道老婆的意思,无非是指前街的王二伯和娘两人彼此意思很明显。最匪夷所思的是,王二伯家里也养了一只猫,唉,公的,猫通人性。春来找到娘时,正是晌午,老人在隔壁自家院子里晒太阳。年关的阳光,饱满壮实,黄澄澄的,笼罩着整个小院。老人窝在椅子上打盹儿,时不时地,睁开眼睛看看猫。猫,灰不溜秋,乖乖地趴在屋顶的黑瓦之上,也在打盹儿,偶尔也睁开一双黄溜溜的圆眼睛,瞅一眼老人。猫的头顶,是天空,白云缱绻。春来对娘说的话意思很简洁,赶紧把这罪魁祸首的
22、猫撵走,否则游客会跑光的。一家人的吃喝,都指望这客栈嘞。临走,他也和老婆一样,小声嘀咕道:“还是多为儿孙的脸皮想想吧。”猫毫不理会这人世间的曲直,到了晚上,依然是午夜,依然号啕不止。开始是在屋顶,看见老人拿竹竿来赶,嗖的一声蹿入夜色茫茫中,毫无踪迹。待老人刚进屋,它又在河边的老树上,远离着人群灯火,于夜幕下继续它长夜难挨的哀鸣。老人追赶了几次,便垂头丧气地坐在床上,一个劲地叹气:“前世的老冤家,你把你那猫放出来会死啊?”叹完气,关了灯,黑暗里一个人蒙着被子,呜呜地哭。不远处,猫在屋顶上叫得更欢了,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更为疹人。周庄午夜的神经,在这猫的叫声里被无限膨胀,膨胀到让人的脑袋快要爆炸了。
23、这次,不仅春来客栈顶不住了,就连住在周边客栈的游客也是义愤填膺。天还未亮透,老人还在床上睡觉,春兰就旋风一般闯了进来,一边用竹竿撵着猫打,一边嘴里骂骂咧咧:“你叫,我让你叫!”猫躲在衣柜上,泪汪汪地看着老人。老人拦住春兰,郑重地说:“我保证,它今晚不再叫了。”春兰将竹竿摔在地上,一边走出屋一边回头往地上吐唾沫:“呸,不要脸的东西!”又是晌午,老人和猫,一个在院子的椅子上,一个在屋顶,又是在晒太阳,偶尔,彼此对望一眼。老人默默地坐了好一阵,然后站起身,对猫招了招手。喵呜猫亲昵地应了一声,奔向老人的怀里。老人抱着猫进了里屋,坐在床上,拥入怀中嗯嗯嗯地哄着,像哄孩子睡觉一样。突然,老人一把扯过被子,
24、捂在猫的头上,死死地勒住猫的颈脖不放。猫四条小腿拼命地乱蹬,蹬着蹬着,越来越慢。老人一迟疑,把手撒开,坐在床边大喘气。猫自个从被子里挣扎着爬了出来,一下子蹿上屋顶,缩在屋顶的瓦垄里,委屈地看着老人。老人忍不住泪水涟涟,一边哭一边埋怨不争气的猫:“没事你瞎叫什么?没事你瞎叫什么?”傍晚时,老人抱着猫出了门,她站在双桥上,对着河道尽头的一栋房子,忿忿地看了一眼,然后沿着河的另一头,夹杂在熙熙攘攘的游客之中,走进了镇人民医院。医院里一位年轻的大夫听说老人要给猫找一种哑药,惊得不知所措。他不得不给老人解释说,这里是看人的医院,不看猫。看猫得去宠物医院。宠物医院?宠物医院在哪里?周庄没有,得去昆山,或者
25、上海,您还是先去昆山找找吧,应该有的。按照大夫的提醒,老人抱着猫,坐上了开往昆山的大巴。大巴启动的刹那间,老人扬起头,默默地看着车窗外的周庄。世界在周庄的上空黑了下来。(有删改)7.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开篇营造了一种感伤的、令人不安的氛围,这为后文对老人烦躁心理的描写做了铺垫。B. 小说中的游客在矛盾冲突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老人的儿子、儿媳为了一己之私则把一只猫和一位老人推向了生存的绝境。C. 小说中“猫通人性”一语双关,既实指生活中猫通晓人性,也反衬出春来和妻子不能理解老人的内心。D. 小说中王二伯并没有直接出现,但作者通过春来老婆的
26、暗指和春来娘的抱怨点出了这个人物。8. 小说中有两处关于晌午情境的描写,有何作用?9. 小说以“猫”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7. A 8. 第一处晌午的情境是平静闲适的,人和猫是和谐亲近的,暗示矛盾还没有激化。第二处晌午写出老人内心的情感纠结,引出下文老人想要勒死猫的情节。两处描写前后照应,形成对比,体现出老人心理的变化和处境的艰难,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9. 小说以猫为线索,依次写了猫叫引发游客退房、春来夫妻要求赶走猫、老人带猫离去等内容,情节集中紧凑。猫的命运实际上喻示着老人的命运,对猫的描写,二者互相衬托有助于对老人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和表现。通过猫最后
27、被带走的情节设计,暗示了老人无法获得想要的幸福,也折射出年轻人不能理解老年人的感情生活和心理世界。【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把握每个选项考查的方向,再有针对性的分析。本题中,A项,“为后文对老人烦躁心理的描写做了铺垫”错误,选项对小说开篇段落作用的分析不符合文意。从文中来看,小说虽然开篇营造了一种感伤的氛围,但老人在这部分文字之后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并不是烦躁
28、心理,而是在阳光下闲适的状态,如第四段“正是晌午,老人在隔壁自家院子里晒太阳。年关的阳光,饱满壮实,黄澄澄的,笼罩着整个小院。老人窝在椅子上打盹儿,时不时地,睁开眼睛看看猫。猫,灰不溜秋,乖乖地趴在屋顶的黑瓦之上,也在打盹儿,偶尔也睁开一双黄溜溜的圆眼睛,瞅一眼老人。猫的头顶,是天空,白云缱绻”,此时的老人并不烦躁。【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小说中有两处关于晌午情境的描写,有何作用”,这就要求考生要先找到这两处描写,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作答。解答本题,应注重把握两个方面:一是两处关于晌午情境的描写的具体内容
29、和特点;二是两处描写在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主题表达方面的具体作用。第一处描写,写老人和猫都在晒太阳的情景,此时的老人和猫都在“晒太阳”“打盹儿”,老人“时不时地,睁开眼睛看看猫”,猫“偶尔也睁开一双黄溜溜的圆眼睛,瞅一眼老人”,表现了老人和猫和谐的关系;第二处描写,写老人和猫依然是在晒太阳,偶尔对望一眼,默默地坐了好长时间,然后老人对猫招手等一系列动作和行为,既写出了老人内心的纠结,又引出下文老人想要勒死猫的情节。从结构、人物和主题的角度思考,两处描写相互照应,形成对比,体现了老人心理的变化以及处境的艰难等。【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
30、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具体的设题方式,如本题“小说以猫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这就要求考生要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小说主旨等几个角度思考。解答本题,应注重把握“猫”对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和主题表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从情节结构的角度分析,小说标题是“屋顶上的猫”,小说开篇写猫和老人之间的和谐,接着因猫叫引发的一系列矛盾让展示出年轻人与老人的关系,最后以老人送走猫暗示老人情感生活没有着落,故“猫”是文章的线索,串起小说的情节,小说紧紧围绕“猫”来叙述故事,使小说情节紧凑;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猫是老人的象征,猫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也暗示老人
31、不能找到自己的幸福;从主题的角度分析,猫的悲剧暗示了老人的悲剧,表现了年轻人不能理解老人的思想情感的现实。【点睛】解答段落作用这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如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一是看与标题的关系,即点题,照应标题,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如为下文写做铺垫(张本,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
32、反衬),照应下文如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如是结尾的作用,则考虑与上文的关联,与主旨的关联。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王涣字稚子,广汉都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日:“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
33、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撾,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酸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
34、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州举茂才,除温令。 除:授予官职B. 又能以谲数发摘奸伏 数:多次C. 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 亡:死亡D. 纠剔奸盗,不得旋踵 踵:脚跟1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 为太守陈宠功曹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B. 在郡何以为理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C. 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D. 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 非蛇鳝之穴无可
35、寄托者1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B. 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C. 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D. 永元,是一种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大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且只有一个年号。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2)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崇尚力气和武艺,与
36、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2)人民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边为他建立一座祠堂,每餐都要伴着礼乐献上祭品。【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项,“恒亡其半”,“亡”如解释为“死亡”,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是说“(米)被士卒衙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亡”意思应该是“损失”。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
37、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虚语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本题B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用、拿。A项,“为太守陈宠功曹”中“为”是动词,担任;“为天下笑”中的“为”是介词,被;C项,“皆尽其能”中“能”,是名词,能力;“不能及”中“能”是能愿动词,能够、可以;D项,“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中“之”,是代词,指代洛阳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之”是结构助词,的。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以年号纪年,且只有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所用年
38、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好侠”应理解为“喜好行侠仗义”,“尚”应理解为“崇尚”,“气力”应理解为“力气和武艺”,“数”应理解为“频繁”,“剽轻”应理解为“强悍轻捷”;第二句中,“德”应理解为“恩德”;“立祠安阳亭西”应理解为“(为其)立祠(于)安阳亭西”,是省略句,也是状语后置句,即“在安阳亭西边为他建立一座祠堂”;“弦歌”应理解为“伴着礼乐”;“荐之”应
39、理解为“献上祭品”。【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翻译: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都县人。父亲王顺,任安定太守。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力气和武艺,与强悍轻浮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
40、旨义。他担任郡太守陈宠的功曹后,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因而名声大震,被提升到朝中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陈宠叩头回答说:“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有才能的人处理各种事物;又让主簿镡显弥补纠正有漏洞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十分高兴。王涣从此后开始知名。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并让他做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胡作非为,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县境内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道路停宿。其中有放牛的人,都说自己是王涣的属下,始终没有人敢侵犯。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
41、令后,升为兖州刺史,他用法律严格地纠察所属郡县,声名大震。后来由于考核妖言不实而被定罪免官。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他严格要求自己,办事清平公正,处理案件也宽严得当。其中那些含有冤情,长期告状,而历届官府所不能判决、按法律情理难以彰明、人们难以信服的案件,王涣无不弄清真伪,清除大家的疑点。同时他还用巧妙的办法,多次揭发隐密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有神仙一样的智慧和妙算。元兴元年,王涣病死。百姓在市中和路上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共同集资,前去祭奠酿酒,多达数千人。王涣的灵枢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
42、设盘碗几案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被士卒衙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不再有官吏掠夺侵扰的事情了,所以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人民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边为他建立一座祠堂,每餐都要伴着礼乐献上祭品。延熹年间,桓帝事奉黄老学说,将所有祠堂全部毁去,惟独专门下诏书要密县保留原太傅卓茂的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堂。自从王涣去世以后,皇帝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挑选洛阳令,但挑出来的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朝廷任命剧县令勃海人任峻任洛阳令。任峻选拔文武官员,充分发挥这些人的才能。这些人举发剪除奸恶盗贼,决不畏避
43、退缩,所以一年中要判的案件,不过几十个。任峻在威猛方面超过王涣,但在文德治理方面比不上王涣。任峻字叔高,最后在太山太守任上逝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村居初夏注陆游暮境难禁日月催,腊醅初见拆泥开。压车麦穗黄云卷,食叶蚕声白雨来。薄饭蕨薇端可饱,短衫纻葛亦新裁。宦涂自古多忧畏,白首为农信乐哉!【注释】陆游时年67岁,罢归故里。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有感而发。日月飞转催人老,诗人在晚年禁不住感慨万千而开酒释怀。B. 颔联描绘丰收景象。压车的麦穗如同黄云翻卷,食叶的蚕声伴着大雨声阵阵袭来。C. 颈联勾勒劳动者
44、形象。吃粗陋饭食、穿短布麻衣而自得其乐的农人形象呼之欲出。D. 整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农村劳动情景,画面清新,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形象可感。15.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4. B 15. .含意:仕途自古就充满了艰险,令人忧惧,年近花甲时终归农村确实是快乐的。情感:表达了诗人晚年回归农村自得其乐的心情;也隐含了诗人晚年政治抱负终难施展,借农村生活排解愁绪的情味。【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
45、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食叶的蚕声伴着雨声阵阵袭来”理解错误,从诗中来看,“食叶蚕声白雨来”应是食叶的蚕声就像大雨的声音,极言养蚕之多。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意思,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然后先理解尾联的含意,再结合全篇分析情感。“宦涂自古多忧畏,白首为农信乐哉”,“宦涂”即仕途,“自古多忧畏”是说自古以来仕途就充满太多的艰险,令人忧惧;“白首”,白发,指老年,“为农”
46、,成为农民,回归农村,“信”意思是“确实”,“乐”,值得开心的,让人感到快乐的,合起来这两句话是说“仕途自古就充满了艰险,令人忧惧,年近花甲时终归农村确实是快乐的”;再分析诗中流露出的情感,由尾联的“乐”和上文所写的农村生活来看,“薄饭蕨薇端可饱,短衫紵葛亦新裁”“ 白首为农信乐哉”,诗人说粗陋饭食也可以饱腹,虽是短布麻衣却也是新裁,年近花甲时终归农村确实是快乐的,这些信息表现出诗人对晚年回归农村的生活是满意的,是自得其乐的;再结合注释“罢归故里”这一背景和陆游这一作者可以知道,诗人晚年罢归故里,报效国家的志向难以施展,“宦涂自古多忧畏”只不过是他的自我开解,“白首为农信乐哉”只不过是他的自我
47、安慰。【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中引起诗人对过去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
48、:“_,_。”(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3)登岳阳楼描写洞庭的浩瀚无边的诗句是:“_,_。”【答案】 (1). 携来百侣曾游 (2).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 出师未捷身先死 (4). 长使英雄泪满襟 (5). 吴楚东南坼 (6). 乾坤日夜浮【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
49、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携、峥、嵘、稠、捷、长、襟、坼、乾。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美国一些人的对抗性思维值得警惕,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防止美国强借力肆意维护自身霸权地位,冲击国际体系的平稳运行。美国一些人总是将赤裸裸的霸权行为包装得“_”。一年多来,为了给对华施压“正名”,他们抛出了一套“美国吃亏
50、论”,_有战略人士将对华关系数十年发展,同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并列,称为二战结束后美国自损最重的三大对外政策错误。然而,空口袋_立不起来,语言游戏不管怎么重复,也难以做到_。中美关系究竟处于怎样的状态,到底给美国带来了什么?事实是最有力的回答。2018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达6335亿美元,两国建交之初增长了252倍。美国福布斯志网站近日文指出,中在国际商务中互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 ),这是一大错误。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 大义凛然 竟然 往往 天衣无缝B. 慷慨赴义 甚至 常常 自圆其说C. 大义凛然 甚至 往往 自圆其说D. 慷慨赴义 竟然 常常 天衣无
51、缝18. 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吸引更多中国投资潜在所带来的经济好处被美方忽略B. 美方忽略吸引更多中国投资所带来的潜在经济好处C. 美方忽略对更多中国投资所带来的潜在经济好处的吸引D. 更多中国投资所带来的潜在好处被美方忽略吸引19.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如何防止美国肆意强借力维护自身霸权地位,对国际体系的平稳运行带来更多冲击B. 如何防止美国强借力肆意维护自身霸权地位,给国际体系的平稳运行带来更多冲击C. 如何防止美国强借力肆意维护自身霸权地位,对国际体系平稳运行带来更多冲击D. 如何防止美国肆意强借力维护自身霸权地位,给国际体系的
52、平稳运行带来更多冲击【答案】17. C 18. B 19. D【解析】【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大义凛然:意思是坚持正义,不顾敌人威逼利诱,始终保持严峻不可侵犯的态度。慷慨赴义:慷慨:义气激昂,情绪激动;赴义:为正义而死。指大义凛然地为正义献身。根据文意,是在讽刺美方假装正义,并没有说到献身,选用“大义凛然”。竟然:表转折
53、的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甚至:连词,表示递进。根据文意“有战略人士将对华关系数十年发展,同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并列”,文中强调的是进一步、层层递进,选用“甚至”。往往:副词,是对于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常常:副词,单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意愿。文中讲的“空口袋立不起来”,是较客观的一种规律,用“往往”。自圆其说: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天衣无缝:喻指事物(多指文艺作品)浑成自然,细致完美,无破绽缺漏可寻。文中美方是在使自己的谎话圆满,故用“自圆其说”。故选C。【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
54、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首先分析语境,括号前在说美方的“美国吃亏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美国忽略了吸引更多中国投资所带来的潜在经济好处。括号内的是对前面所写内容的概括总结。A项、D项,“被忽略”,被字句,语序不当,排除A项、D项。C项、D项,强调的是“吸引”,不符合此处强调的“潜在经济好处”。故选B。【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
55、。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通过分析语句,可知“强借力肆意”存在多层次状语次序不当,应改为“肆意强借力”,排除B项、C项。“对带来”属于介词的搭配错误,应该是“给带来”,排除A项、C项。故选D。【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
56、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诗经是中国学术的重镇,自古就有研究,_:一曰汉学,一曰宋学,一曰朴学,还有一个,是20世纪以来兴起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前三种,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精华,它们的成绩,构成了今日所谓“国学”的基本资源。事实上,_,它们的大多数结论,已经被常识化,而其研究思路,也成了专家和一般知识者对同
57、类问题的基本认识模式。这种定型化,一方面,表示学术的成熟;另一方面,_,枯守家法,泥持陈说,始终未能突破经学本体和文学本体的困缚。【答案】 (1). 约有四个代表系统(大致有四个方面) (2). 不只是学术资源 (3). 也滋生了因循和守旧【解析】【详解】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段文字主要是在讲有关研究诗经出现的一些问题。第处从横线后的“一曰汉学,一曰宋学,一曰朴学,还有一个,是20世纪以来兴起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看,应是对四点的总说;可填“大致有四个方面”;第处要注意与横线后的“常识化”照应,后面说
58、到连大多数结论也被常识化了,所以前面在强调主体,即“学术资源”;第处要注意概括横线后一句表达的意思,后面说到“枯守家法,泥持陈说”,这是一种因循守旧的做法,这里可填“也滋生了因循和守旧”。【点睛】语句补写题,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同时有字数限制。补写的语句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来说,所补写的语句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的语句与上下文的关系为: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21.墓志铭是中国古代一种悼念性文体,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
59、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英国诗人雪莱的墓志铭是莎士比亚暴风雪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卢梭的墓志铭是:“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请在下列人物中任选两人为其各写一则墓志铭。陶渊明罗素李清照【答案】对人类痛苦素有悲悯之心。(罗素)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了解墓志铭的一般要求,结合选取人物的事迹、影响、成就等来写。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
60、,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要考虑人物的事迹或功劳,可用其本人写的名句,也可以参考别人对所提供的人物的评价。如陶渊明,一生清廉,少有高趣,不同流合污,好饮酒,有兼济苍生之志,奈何时逢乱世。遂罢官归隐田园,饮酒作诗,耕读为乐。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出访期间,应外国政要询问时作出的回答。“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正确政绩观的生动表达。“无我”和“有我”,道出了每一个有梦想、有责任担当的人的精神世界辩证法。“无我”是什么?是境界,是胸怀,是格局。“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
61、发展奉献自己。”为党、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奉献自己,就是“无我”。“有我”是什么?是担当,是责任,是使命。面对矛盾时,有我;面对困难时,有我;面对挑战时,有我;面对斗争时,有我。阅读习总书记的两则语录,你有怎样的感悟?对于“无我”与“有我”这个精神世界辩证法你有怎样的理解?请根据材料的内容及含义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无我”还是“有我”从古至今,人们免不了在时代的带动下前行。有人强化自我,逆流而行;有人淡化自我,融入时代。“有我”还是“无我”,并不是绝对的孰好孰坏。不论选择哪一个,都可实现“自我
62、”价值,但要源于“自我”的正确抉择。徐霞客在功名尽在长安道的时代,选择游历大江南北。他志在“朝碧海而暮苍梧”,在大多数人为求取功名而奔波不歇时,选择了“有我”的境界。风餐露宿,用渺小的一个个足印去征服山川河流,写就十几篇游记流芳百世。徐霞客能把梦设在广阔河山而非众人熙熙的官场,在于他不仅饱读诗书,胸有笔墨,也了解地理知识,还在于他从二十岁第一次出行起,就一直坚守自己的选择,最终在浩如烟海的史料里、无数忠君爱国之士中大放异彩。钱伟长出身书香世家,以优异的文科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这个没有多少理科基础的青年人拍案而起,毅然转学物理系。他淡化了那个出口成章的自我,选择了“无我
63、”的境界,放弃了曾有过的史学大师之梦,融入了那个硝烟四起的时代,成为众多救国英才中的一个。钱伟长清楚地知道硬件实力才可救国,爱国热情促使他如此选择。可见,“无我”还是“有我”皆可实现“自我”,关键在于是否明辨事理,从现实出发。无论选择哪一方面,都不忘保留自己的思考。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和“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中对于“无我”和“有我”的表达,道出了每一个有梦想、有责任担当的人的精神世界辩证法。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无我”,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新的时代赋予了深刻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情怀。“无我”是大无
64、大有,是不为利益所诱、不为虚名所动、不为困难所惧的“无我”,是夙夜在公、为民谋福祉的奉献“忘我”,是“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事业“有我”。究其实“无我”是党员干部党性修养追求的一种境界无我,祛除了个人得失的考量,以“无我”的状态不懈奋斗,实现“有我”的价值。“无我”或“有我”,不必执着于谁对谁错,能清醒地面对潮流并做出合适的选择,才是实现自我价值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正道。【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此题是一篇命题作文,考生首先要结合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寻找命题写作立意的角度。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考生要把握两个问题,一是“无我”,二是“有我”。以上两个问题都体现了人们处世的姿态
65、。从“无我”理解可以立意为:淡化个人利益、超脱世俗追求、高尚人生境界。从“有我”理解可以立意为:追求个人得失、注重个人利益、私心膨胀。以上都可以是考生写作立意的角度。考生要注意根据对材料中命题把握的同时,要结合现实生活中对命题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拓展,只有这样作文才能有深度,才能符合考场作文的要求。结合现实包括:个人的生活实际的思考;社会层面的挖掘。所以考生在写作的时候视野要宽广,不要仅仅局限于对个人得失或利益的思考,要一笔拓宽对社会总体现象的把握和深入的分析。参考立意: 要做好“无我”或“有我”的选择“无我”境界,境界,是胸怀,是格局 要有“有我”的担当、责任和使命可用素材:1986年,26岁的
66、王继才接受了开山岛守岛任务。开山岛位于黄海前哨,条件艰苦,很多人都不愿长期值守。王继才与妻子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王阳明少年时孤身出居庸关考察“虏情”;入仕后,在刑部主事任上力图革除监狱积弊、敢于处死背景深厚的罪犯;在兵部主事任上挺身而出,上书直斥时弊,以至于受廷杖、下诏狱、贬谪龙场;巡抚南赣时,在40天内平定蓄谋已久的宁王之乱,等等。可以说,王阳明事事都在知行合一。正因为“无我”,祛除了个人得失的考量,故而无惧,故而一往无前、舍我其谁。这是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王阳明一生,以舍我其谁的精神担当任事是他不变的
67、初心。徐霞客在功名尽在长安道的时代,选择游历大江南北。他志在“朝碧海而暮苍梧”,在大多数人为求取功名而奔波不歇时,选择了“有我”的境界。风餐露宿,用渺小的一个个足印去征服山川河流,写就十几篇游记流芳百世。徐霞客能把梦设在广阔河山而非众人熙熙的官场,在于他不仅饱读诗书,胸有笔墨,也了解地理知识,还在于他从二十岁第一次出行起,就一直坚守自己的选择,最终在浩如烟海的史料里、无数忠君爱国之士中大放异彩。层次分析:本文题目是:“无我”还是“有我”。开篇摆出观点“不论选择哪一个,都可实现“自我”价值,但要源于“自我”的正确抉择。接着引用徐霞客、钱伟长的事例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无我”还是“有我”皆可实现“自我”,关键在于是否明辨事理,从现实出发,阐释和强调了观点。最后结合习总书记的话,进一步分析突出正确认识“无我”还是“有我”的意义,回扣开篇。全文结构明晰,观点明确,表达顺畅,有一定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