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过关检测(一)(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太原模拟)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u),是目前所知西周最早的青铜器。簋底部铸有铭文,大意为: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七日后战争结束,武王赐金(即铜)给一个名叫“利”的官员,为他的先祖铸造这尊青铜簋,以作纪念。该文物的出土,一定程度上说明()A武王伐纣有确切史实依据B周代青铜器主要用于赏赐军功C西周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D周王赏赐礼器以强化宗法制度解析:选A。由材料内容可知,出土文物利簋上面有铭文记载武王伐纣一事,说明武王伐纣有确切史实依据,故
2、A项正确;材料并无说明该官员获得赏赐是因为其获得军功,故B项错误;神权色彩指的是以某物体为精神信仰,通过特定人员与信仰物进行精神沟通,预言福祸,信者以其预言为行为准则,材料仅仅体现了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可知,周王赏赐的是铜,并非礼器,故D项错误。2(2016江西鹰潭高三模拟)国语载:“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的基础是()A宗法制B分封制C结盟国D联姻国解析:选A。依据材料“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可知“同志”的前提是同姓,即同血缘,体现的是宗法关系,故A项正确。3(2016湖南衡阳模拟)“春秋争霸”的“霸”是伯的通假字,伯是一方诸侯首领的
3、意思。可见,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A推动社会结构转型 B以维持秩序为目的C强化了周王的权威D本质上是爵位之争解析:选A。从材料中“霸”字的含义可知,春秋争霸是争夺首领地位,必然冲击当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会促进制度变革、社会转型,故A项正确。4(2016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模拟)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而秦汉以后开启了“布衣将相之局”。这种新现象反映了()A官僚政治秩序稳定 B自耕农阶层的分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D小农经济的稳定性解析:选C。材料主要的意思是说从战国到秦汉官员的来源发生了“变化”,材料中讲到了从战国到秦汉时期官员来源的变化,从“州部”“卒伍”到“布衣”,说明了官
4、员的来源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人才的流动,也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C项正确。5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魏晋时期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这反映了先秦至魏晋时期()A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 B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D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解析:选C。材料“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表明先秦时期选官不受门第影响,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为门第等级,士族世袭政治特权,该变化表明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故C项正确。6(2016河南省高中毕
5、业班高考适应性练习)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修撰一种簿状谱牒,按士族姓氏和郡望排列,同时详列士族家族成员的名字、官位及血缘关系,“考之簿世然后授任”,甚至“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时()A宗法关系是划分政治权力的依据B全凭家世做官体现了政治的黑暗C士族专权剥夺了中央选官的权力D士族在社会政治上有强大的影响解析:选D。依据材料“按士族姓氏和郡望排列”,可知是按照门第排列,故A项错误;B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中央利用九品中正制选官,士族没有剥夺中央选官的权力,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考之簿世然后授任,甚至有司选举必稽谱籍”可知士族在社会政治上有强大的影响,故D项正确。7(20
6、16湖北荆门高三调研)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在全国分设冀、幽、并、徐、梁、青、荆等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考察郡县长官,内容有:“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两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这主要反映了()A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B王国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C皇帝加强对基层百姓控制D中央集权受到地方的严重威胁解析:选A。据材料“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考察郡县长官”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设立刺史,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8“唐制,任免唐吏,须经吏
7、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皇帝俗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中宗时,权庞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这表明()A君主权力被削弱 B用人机制较完善C宦官专权已出现D行政规则受干扰解析:选D。斜封官是唐朝对由非正式程序任命的官员的一种蔑视性的称呼,这种官职的任命状是斜封的,要从侧门交付中书省办理。题干材料中现象是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冲击,与君主权力被削弱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斜封官不符合正式任用程序,反映出用人机制不完善,故B项错误;“权庞用事”不能等同于宦官专权,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中现象反映出行政规则受干扰,故D项正确。9(2016湖南永州模拟)
8、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A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B科举制的弊端难以革除C户籍制度不合理D移民制度的僵化解析:选A。虽然“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却是“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这都说明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与今天的高考移民类似,故A项正确。10(2016河南六市模拟)南宋初,有个叫做王继先的御医,因为治好了高宗之病,高宗想封他为“武功大夫”,旨下,被给事中富直柔封驳,因为这种破例的人事任命不合宋代的
9、“伎术官法”。最后高宗不得不“屈意从之”。材料表明()A宋代机构重叠效率低下B宋代君权受到机制性约束C宋代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D高宗是遵法守纪的明君解析:选B。“高宗想封”,但最后高宗不得不“屈意从之”,说明宋代君权受到机制性约束,故B项正确。11(2016豫晋冀三省高三调研)明初,朱元璋研究历代兵制,创立卫所兵制,该制度的特点是:平时把军力分驻在各地方,遇有征战时命将出师。卫所兵制的建立()A促进了义务兵役制的建立B威胁了当时的中央集权C导致地方武装力量尾大不掉D有利于抑制领军将领权力解析:选D。材料说明驻军和出师,未涉及“征兵”,故A项错误;卫所兵制有利于中央集权,而非“威胁”中央集权,故B
10、项错误;国家“军力分驻在各地方”,而非地方武装,故C项错误;“平时把军力分驻有征战时命将出师”,兵将分离,有利于防止将领权力膨胀,故D项正确。12(2016河北邯郸高三模拟)两汉时期,由中央到地方实行分级负责、层层对官吏进行考核;唐代出现了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明清主要由吏部负责官员考核,由都察院协同工作。这表明()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官吏考核逐渐规范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官员选拔日渐科学解析:选B。从“分级负责、层层考核”到“专门考核机构”到“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到“主要由吏部负责,由都察院协同”,表明官员考核制度的不断完善,故B项正确。二
11、、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13(2016南京高三模拟)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
12、守,中尉如郡都尉。(东汉)班固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材料三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材料四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
13、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8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6分)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分析能力。(1)第一
14、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可以看出宗法制遭到破坏,此时周王室已经不能禁止诸侯之间的诛伐;第二小问破解,根据材料一“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可以推导出秦朝采取的措施是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根据材料二,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由诸侯王实际统治封国,汉武帝之后“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表明已经采用俸禄制,地方长官相当于郡守县令。(3)第一小问性质,根据材料三“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及所学知识可以推断出其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第二小问
15、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行行省制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4)第一小问外在原因,比如说不同的时代实行不同的制度,这里面有时代的因素;第二小问内在原因,即其主观的目的,即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答案:(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演变: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后来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王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3)性质: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目的: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4)外在需要:时代的变化。内在用意: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14(2016河
16、北邢台高三摸底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秦置左右丞相,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汉武帝在中央设立“中朝”,以侍从、秘书为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后逐渐成为国家的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特别是丞相权力过大,最高统治者遂将相权分散,使之互相牵制,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体制。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皆为丞相。唐朝时的中书省是掌握机要、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出令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尚书省的职权,由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设立而被削弱。其长官主要是掌握尚书省,并具体落实中书省颁布的皇帝诏旨和经门下省审阅、皇帝批准的各种奏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发展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24分)解析:第一步,归纳材料中秦朝、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央决策结构的基本史实。第二步,比较、概括尚书省职能的变化以及不同时期君主集权的措施。答案:材料表明:秦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汉武帝设立“中朝”任用亲信参与国家大事,尚书地位日渐重要,成为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分割相权,形成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体制;隋唐时期创立三省六部制,尚书省转化为执行机构。以上内容表明:尚书省由中枢机构逐渐演变为执行机构,丧失了决策职能;秦至隋唐时期,统治者通过分割相权或任用亲信取代丞相职权的两种方式以加强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