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课时19 登勃朗峰课文细读品味1.为什么作者认为骑骡乘车的游客“可怜可悯”?因为路都是上坡,陡峭难行,天气又灼热难当,骑骡乘车的游客被困于骡背上或马车里,无法在树下林中避暑纳凉,稍作休息,更因他们付过车钱无法弃车而行,所以“可怜可悯”课文细读品味2.山为什么会随“我们”拾级而上而“愈升愈高”?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山随“我们”拾级而上而“愈升愈高”,这其实是一种错觉。因为越往上爬,周围的天空就显得越来越寥廓,而山峰在寥廓天空的大背景下就显得更高了。“耸入”“独踞”突出展现了勃朗峰的高耸、挺拔、巍峨。我有过类似的体验。课文细读品味3.第段中作者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怎样的感慨?作者由眼前的绚丽色
2、彩和它们的无穷变幻,联想到透过肥皂泡所看到的绚丽的、变幻的色彩,认为“种种色彩变幻,尽被摄入其中”,于是发出“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的感慨,即至精至美的东西,往往不能长久,因而尤其值得被珍视。这表达了作者对勃朗峰美景的赞叹和珍惜之情。课文细读品味4.分析结尾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旅途中虽有颠簸之苦,不测之险,但也有意外之喜。作者用幽默的笔调收束全文,表达了对这次旅途中的景和人的喜爱之情,体现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发散思维 本文主要写“我”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可文章后半部分则把叙述奇人奇事当作了写作的重点,这是不是偏离了主题?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这不是偏离主题。游记虽然
3、重在写景,但是对当地人的介绍,或叙述同游人的事情也可以是文章的写作重点。也就是说旅途中不只有风景,奇人奇事也可以作为写作重点。本文没有把下山的景色作为写作的重点,因为本文中的车夫是一个奇人,其故事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在文中展现当地人的特色,也是可以的。这样安排也避免了单一写景,使文章更加丰富有趣。课文全篇探究1.散文笔法与小说笔法有机结合。作者在记叙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过程中,运用了散文笔法与小说笔法相结合的形式,写法多变,手法巧妙。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二者的有机结合,增强了
4、本文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归纳总结特色总结2.简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的巧妙运用。作者在写景时,有的地方采用简笔勾勒的方法,有的地方则采用工笔细描的方法,笔法多变,妙趣横生。比如文章第2 段,在写取道黑首看到的美景时,作者写道:“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这一句既写了清流,又写了岩壁、丘岗,采用简笔勾勒的方法,寥寥几笔就把这些事物的特点形象地刻画了出来。而第5段写峰巅美丽的云彩时,则用一整段文字细细刻画,把峰巅云彩的变幻描绘得妩媚动人,如诗如画。归纳总结3.马克吐温式的幽默语言。作者很注意呈现游览过程中本身就带有幽默色彩的细节,如“勃朗队长”那夸诞、重复的话语和酒意十足的说话方式,写了整整一段。文章开头处将徒步而行的“我们”的自由自在与骑骡乘车者的为物所役进行对比,达到了一种带有揶揄讽刺的幽默效果。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