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综合测评(三)(第五、六单元)(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道:“公举一大酋总摄之,非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墨利加洲之以部落共和国代君长,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这表明()A魏源认可美国的选举制度B魏源认识到美国先进的根源C魏源借以表达反专制思想D历史上对魏源的评价偏低A材料大意为:公开选举一个领导人行政,不但不世袭,而且四年就换一届,美利坚以共和国代替君主,他们的制度流传下来而且没有弊端。说明魏源认可了美国的选举制度,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美国先进”,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魏源反专制,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对魏
2、源的评价,故D项错误。2梁启超曾如此评价李鸿章,认为他“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这主要针对的是李鸿章的什么思想主张()A中体西用B民主科学C暴力革命D民主共和A“摭拾泰西皮毛”指的是学习西方技术,“不知政治之本原”指的是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材料表明梁启超抨击李鸿章的“中体西用”思想,故A项正确;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暴力革命的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并没有具体指明哪一种政治体制,故D项错误。3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
3、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C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为了宣传变革的思想而有意编写的,对古文经的判断不符合事实,故A项错误;该文并非介绍西方理论,故B项错误;该书在国内风行说明其具有巨大的思想解放意义,而清政府禁毁此书是因其主张变法,威胁清政府统治,故C项正确;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是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并非“颠覆孔孟学说”,故D项错误。4康有为“从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又从怀疑经典转向大讲西学,最后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又回过头来重新解释经典”。这反映了康有为()A欲使儒家思想近代化B借传统文化
4、推行变法C主张以西学取代中学D调和了中西文化矛盾A根据材料“康有为从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又从怀疑经典转向大讲西学,最后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又回过头来重新解释经典”可知,康有为不断对儒家思想进行调整,其目的就是力图使儒家思想实现近代化以挽救民族危机,故A项正确。5康有为提出“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他强调“中学为体”以传承儒学,“西学为用”以西化儒学。即用西学对儒家思想和制度进行变更以革新,主张中西文化可以而且应当交融汇通。该思想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B和洋务派思想一致C是维新变法的指导思想D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C照搬西方与材料中“强调中学为体以传承儒学”不符,故A项错
5、误;洋务派主张以不改变封建制度为前提,与材料中“用西学制度进行变更以革新”不符,故B项错误;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学思想结合,与材料中“用西学对儒家思想和制度进行变更以革新,主张中西文化可以而且应当交融汇通”相符,故C项正确;“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中抵抗派的思想,与材料中“康有为提出泯中西之界限”不符,故D项错误。6梁启超说:“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这说明他 ()A主张主权在民B强调依法治国 C
6、赞成权力分割D反对君主立宪B根据材料不难看出,梁启超在这里强调的是立法权而非主权在民,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可知,梁启超先生主张用天下人共用的法治取代封建帝王一人的人治,故B项正确;国民共享立法权并不意味着梁启超赞成权力的分割,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我们不难得知,梁启超是赞成而非反对君主立宪制,故D项错误。7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
7、期的认知水平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A题干观点认为,辛亥革命只是表面上实现国家统一和推翻清政府,但对儒家文化思想体系却丝毫没有动摇。这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符合史实,排除D项;材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故选A项;作者认识到中国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排除B项;C项材料未体现。8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发表了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提出“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两种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据此可知李大钊 ()A反对东方文化崇尚西方文化B主张在中
8、国大力推行理性主义C混淆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界限D主张纠偏当时激进的文化观念D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文化,肯定西方文化,李大钊认为二者“缺一不可”,其主要目的是纠正当时新文化运动激进文化观念,故D项正确;A项与李大钊思想不符合;理性主义不是李大钊思想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是主张东西文明互相采纳,不是混淆二者界限,故C项错误。9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起了巨大作用,主要表现在()A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解放C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D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BA项是新文
9、化运动的局限性;C项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方面的影响;D项是指戊戌变法中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洋务派的论战。101924年,孙中山谈道:“民生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由此可见,此时的三民主义()A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B促进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C是反资本主义的革命纲领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B题干时间“1924年”,此时与辛亥革命相去甚远,故A项错误;1924年间,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密切相连,促进了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故B项正确;三民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革命纲领,故C项错误;三民主义不属于马克
10、思主义范畴,故D项错误。111921年1月1日起,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在一起连续讨论3天,解决学会应以什么做共同目的、达到目的须采用什么方法等问题。结果经过激烈讨论,与会18人中“赞成波尔失委克主义者十二人”,这种现象在当时普遍存在。这表明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A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C赞同成立先进阶级政党D选择马克思主义绝非偶然D材料反映长沙新民学会赞成“波尔失委克主义”(布尔什维克主义),但未体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A项错误;俄国十月革命走城市中心道路,材料仅体现知识分子赞成马克思主义,未体现知识分子照搬俄国十月革命道路,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知
11、识分子赞成马克思主义,未体现建立中共的问题,故C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当时多数知识分子均赞成马克思主义救中国,说明中国革命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绝非偶然,故D项正确。12毛泽东曾说:“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的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毛泽东意在强调 ()A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B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主力军C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作用要结合D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C材料强调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关系,没有涉及革命领导权,故A项错误;工人阶级
12、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故B项错误;材料“只有农民的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因此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作用要结合,故C项正确;材料“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说明还未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D项错误。131927年8月,毛泽东在湖南暴动大纲中提出:“要在湖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定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由此可知,毛泽东 ()A已预知了秋收起义的失败B最早提出了关于土地革命的主张C意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D已经萌发“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D材料反映的是毛泽东对于湖南地区武装起义的主张看法,没有体现出其认为秋收起义会失败,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重
13、点是“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故提出土地革命的主张不是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意识到武装斗争重要性是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得到的经验教训,故C项错误;从材料“占据五、六县,形成一定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中可知,已经具有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的内容,故D项正确。14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为中央工作会议闭幕讲话所准备的手写提纲中提到“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这说明当时的邓小平 ()A已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B努力向国人揭示市场经济的本质C正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與论准
14、备D已形成发展市场经济的完整构想A材料中邓小平主张“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已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故A项正确;材料中邓小平对市场经济只是初步酝酿,还未深入到市场经济的本质,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邓小平对市场经济的思考,没有反映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故C项错误;D项出现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15自17世纪以来,“一切自然过程都是连续的”这条原理,似乎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而它冲破了经典物理传统观念对人们的长期束缚,为人们建立新的概念,探索新的理论开拓了一条新路。在它的启发下,许多微观现象得到了正确的解释。材料中的“它”是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B达尔文的
15、进化论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D普朗克的量子论D根据材料中“它冲破了经典物理传统观念对人们的长期束缚”得出不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故A项错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研究的是宏观宇宙领域,与题干中“微观现象”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许多微观现象得到了正确的解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是量子理论的提出,故D项正确。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机器人和其他代替劳动力装置的采用激起了人们更多地减少工作时间的期望。但1992年美国人就曾断言,“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在这个机器人和计算机时代,美国出版了名为过分劳累的美国人的书籍,日本人则创造了一个词汇“过劳死”。这种现象
16、从本质上说明 ()A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B科技的快速革新导致人们就业竞争激烈C科技的进步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心健康D科技进步亟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改变D二战后机器人和其他代替劳动力装置的采用激起了人们更多地减少工作时间的期望,于是出现“唯一的选择就是失业或休息”、 过分劳累的美国人、“过劳死”,这些都反映了随着高科技的飞快发展,人们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必须相应地做出调整,D项正确。社会危机、就业与材料信息无关,A、B两项错误;C项不符合实际。17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
17、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D由时间信息“1952年”可知,此时中国仍然坚持“一边倒”,故外交政策并未发生变化,A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于1953年开始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所述是“文化教育改革”的表现,而不是它的需要,故C项错误;当时学习俄语主要是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经验以及技术的需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故选D项。18中国教育部从19611963年先后三次精简学校教职工,调整合并学校,压缩办学规模。到1963年学校数目、教职工人数等均大幅下降。这一措施的实质是()A调整教育领域的“左”倾错误B缩小高等教育的规模C为大
18、规模的经济建设培养人才D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A受“左”倾错误的影响,中国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末进行了大规模扩张,出现了不少问题。19611963年教育部对教育界进行的调整实质是对“左”倾错误的调整,故选A项;B项是措施,D项是目的,都不是实质,故排除;C项与题意不符。19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列举出如下大事,请你为其选择一个最为准确、全面的主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大业由此展开(2)中共中央平反各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和干部政策,并加紧开展全面立法工作(3)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
19、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中共中央清算了文艺领域的极“左”路线,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4)邓小平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并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国民教育迅速复兴A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B现代中国文化事业的春天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完善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D材料第一条内容为经济方面,第二条为民主法治方面,第三、四两条为文教方面,故A、B、C三项都是片面的,排除;上述四项内容反映了我国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故D项正确。20世界报报道: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德国汉诺威汇报: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
20、力。这两则关于我国科技成就的评论,最有可能是指()A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B“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C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D“神舟”飞船发射成功D解答本题应该抓住材料中的“进入太空”和“经济迅速崛起”两个关键信息。由材料信息“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中国人进入太空”判断,符合这一材料信息的是B、D两项;“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中国的崛起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故只能选D项。“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21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和籼型杂交水稻等一系列科技成就,其主要原因是()A政局长期稳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B政府高度重视和科学家的爱国热情C经
21、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D科研工作者坚决抵制“文化大革命”错误B“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政局并不稳定,故A项错误;我国之所以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取得一系列科技成就,主要是因为政府的重视并且有一大批爱国的科学家,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并未获得快速发展,故C项错误;科研工作者并未坚决抵制“文化大革命”错误,故D项错误。22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那里。这说明()A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B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C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D教育和考
22、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A1977年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还没有进行改革,也没有开展拨乱反正工作,同时“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也没有得到纠正,很多人仍然坚持“左”倾错误的思想路线。对于批评“文化大革命”的高考作文,许多人坚持打零分,就足以说明“左”倾错误对工作干扰的严重程度,从而说明思想解放工作的紧迫性。23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A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B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C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D形成了比
23、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故A项错误;1985年的教育改革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进行的,是为当时的经济建设培养人才,适应了经济改革的要求,故B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故C项错误;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故D项错误。24毛泽东在1972年曾对当时的文化局面感叹道:“连百花齐放都没有了!”这一文化局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经济建设重于文化建设B科教落后影响文化发展C政治斗争影响文化建设D人才缺失导致文化断层C从材料时间“1972年”即可判断,此时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斗争影响了文化发展。2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24、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小说、戏剧、诗歌等争奇斗艳,学术、文化领域生机勃勃。这得益于()A“星火计划”的制定B“双百”方针的重新贯彻C“向科学进军”的号召D“科教兴国”战略的制定B在“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指导下,改革开放后的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故B项说法正确;A、C、D三项不属于学术和文化领域,均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称“夷”。鸦片战争前人们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
25、齿士类”。鸦片战争后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演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王中禄天朝上国的反思材料二陈独秀等倡导“民主”的直接目的,并非立即创建民主政治制度,而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进行民主自由观念的启蒙,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主义的根基。聂家华、刘洪森中国近代史纲(1)根据材料一,说明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通过以上探究,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6分)(2)根据材料二,概
26、括指出陈独秀等人的政治理想,并从近代化的角度评价陈独秀等人掀起的新文化运动。(6分)答案:(1)变化:由排斥到接受。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向西方学习思想的萌发;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掀起洋务运动。启示: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加强文明交流;对待不同文明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2)理想: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建立完美的民主政治。评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形成了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将近代中国向西方的学习推进到思想变革的阶段,为中国近代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用我们三民主义的口号和法国革命的口号来比较平等和我们的民权主义相同,
27、因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待的。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材料二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材料三邓小平同志部分讲话的时间和名称讲话名称发表日期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6月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春摘自邓小平文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民权的认识有何变化。联系时代
28、背景,简析其原因。(4分)(2)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4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成果。(4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三大思想理论的认识。(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审题时一定注意考查的是“民权的变化”,实际考查新、旧三民主义在民权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原因”实际回答新三民主义出现的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等。第(2)问,抓住时间段“20世纪2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梳理归纳即可。第(3)问为表格题,注意对“讲话名称”栏内容的分析。第(
29、4)问是开放性问题,结合前面的设问,综合性进行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变化:由推翻帝制、创立民国发展为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原因:辛亥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2)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3)“一国两制”的构想,推动了港澳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4)理论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要联系实际,不断完善。(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62年中国第一所近代学校京
30、师同文馆开设,该馆设立源于朝廷政务与西方交往需要翻译人才,体制上属官学的一种类别补充,学生来自八旗子弟,聘请外国人为教习,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理。1870年增设“天文算学馆”,1876年规定各馆兼习西方近代文化课程。 材料二1913年中华民国正式公布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在精神上进一步革除了旧学制中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伦理道德观。1920年在该学制进行修改的过程中,教育部通令,凡国民学校都废止使用文言教材,代以现代语体文,至1922年停止使用一切文言文教科书。 材料三1949年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长马叙伦在教育建设上作了四个方面的努力:第一,对教育机构与学校作直接的政治清
31、理;第二,为工农及其子女接受教育创造条件,加快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第三,改革学制,制定试行新的中小学暂行规程,形成学校教育的稳态;第四,大力推行苏联教育学理论与教育经验。以上材料均摘自叶澜“新基础教育”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师同文馆的作用。(4分) (2)比较材料二、三,指出民国初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教育变革上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教育的主要特点。(8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京师同文馆主要是培养翻译人才得出有助于培养新式人才,根据材料一中“1870年增设天文算学馆,1876年规定各馆兼习西方近代文化课程”得出有助于西方文化的传播,根据所学知识可
32、知推动了中国洋务运动的发展,有助于教育的近代化。 第(2)问中第一小问相似之处,根据材料二中“1913年中华民国正式公布壬子癸丑学制”和材料三中“第三,改革学制,制定试行新的中小学暂行规程,形成学校教育的稳态”得出都改革学制,根据材料二中“精神上进一步革除了旧学制中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伦理道德现”和材料三中“对教育机构与学校作直接的政治清理”得出对教育进行政治清理,有助于培养真正的人才,根据材料二中“凡国民学校都废止使用文言教材,代以现代语体文”和材料三中”为工农及其子女接受教育创造条件,加快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得出注重教育的平民化;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三中
33、”为工农及其子女接受教育创造条件,加快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注重对工农群众的教育,根据材料三中“大力推行苏联教育学理论与教育经验”得出借鉴苏联的模式。答案:(1)作用:开创了新型学校,培养了新式人才;传播了西方文化,促进了对外交往;推动了洋务运动,有利于中国近代化。(2)相似:改革学制;对教育做政治清理,培养新政权所需人才;注重教育普及(平民化)。 特点:以工农为主要教育对象,加强扫盲教育;主要借鉴苏联模式。2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图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部分数据信息。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有关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注意根据材料图示可以明显看出从2005年到2012年我国的网民数量和互联网的普及率明显上升,主要原因从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提高、人们的客观需要的增加和中国积极融入世界方面综合分析。答案:示例:信息:中国网民人数和互联网普及率持续增长且发展迅速。原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文化需求的提升,人民思想得到巨大的解放;中国政府不断深入改革和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