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第3课一、选择题1王安石在变法中始终坚持哪一种思想,对扫除重重障碍起了极大的作用()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B民贵君轻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D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答案】D2.北宋司马光向宋神宗进言:“臣之于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A.王安石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B.王安石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王安石变法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D.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答案】D3“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这段话反映出()A政府积极帮助
2、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答案】B4王安石变法中,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局面的是()市易法均输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ABCD【答案】A青苗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触犯的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打破大商人垄断市场局面的则是市易法和均输法的实施,故选A项。5王安石变法期间,“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_的实施。()A保马法B将兵法C保甲法D精简军队【答案】C6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D增加了政府财政
3、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答案】C注意题干问的是“最准确”,C项是对王安石变法的作用最准确的表述。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唯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苏轼给宋神宗的上书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他自己也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但问题是,他的一系列政策,在传达到下面之后,在下级官吏执行时却完全走了样。比如王安石认为最为重要、也是他最为得意的“青苗法”这是一种充分考虑农民利益的低息贷款当时农村里的广大农民,几乎都不识字,如果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过程大致如此:首先,为了填写申请表,就要花钱请书吏;然后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
4、少打点费。据史书记载,虽然变法设定的利息为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返还的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加起来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去借高利贷,也不向政府贷款。许志林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看当今的农民问题(1)结合材料一和史实说明苏轼的观点错在哪里,并分析其作出这种评价的出发点。(2)材料二在哪些方面肯定了王安石?其失败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苏轼把秦灭亡的原因归于商鞅变法,没有认识到秦国暴政而亡。出发点:苏轼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的立场上,反对王安石变法,借口商鞅变法导致秦朝速亡,劝说宋神宗放弃变法。(2)肯定:改革的出发点;在一定程度上关注民生。失败原因:未
5、切合实际;用人不当。8.(2020湖北名师联盟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常平仓法,以丰岁谷贱伤农,故增价收粜(粜:卖出粮食),使蓄积之家无由抑塞,农夫须令贱籴;凶岁谷贵伤民,故减价出籴(籴:买进粮食),使蓄积之家无由邀勒,贫民须令贵籴。物价常平,公私两利也。安石以常平法为不善,更将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置提举官以督之。(司马光曰)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官员)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贷出)为功,一切抑配(即强制百姓向官府借贷),恐其逋负(拖欠),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亡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辗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者矣。摘编自邓之诚宋辽金夏元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对常平法进行改进的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司马光的观点。【答案】(1)目的:调节粮价,抑制豪强;保障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保证和增加政府收入。(2)司马光认为,青苗法的实施造成官员趁机邀功勒息,穷人逃亡,富人变穷。这部分是守旧派的攻击和贬损;客观上也反映了青苗法在增加政府收入的同时,执行不善造成百姓不堪重负,存在设计与执行缺陷。探究活动课一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