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519KB ,
资源ID:851897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5189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甘肃省会宁县第五中学2015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甘肃省会宁县第五中学2015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1、历史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总共60分)1、“夏启篡位,从制度上确认了贵族家族世代垄断首领职位的特权王位私有制度合法化了”。材料中的“合法化”是指A、启建立了中国最初的国家制度 B、王位世袭成为了国家法定制度C、古代中国从此确立了皇帝专制 D、中国古代财产私有制自此确立2、分封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虽然只是一种松散的臣属关系,但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由此可知分封制A、不利于国家统一和久安 B、加剧了社会等级的分化C、利于有序政治统治形成 D、促成了中央集权式统治3、西周时,在都城建制上规定:天子之城九里,高九仞;公侯方七里,高七仞;候伯方五里,高五仞;子

2、男方三里,高三仞。可见,都城建制体现了西周A、严密的地方管理体制 B、森严的政治等级体制C、完善的血缘宗法制度 D、各国经济实力不平衡4、“此制度使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结合起来,地方政府不能再各行其事,都得以中央政权的指归为指归。”对材料中的“制度”叙述正确的是A、神权色彩浓厚 B、官位可以世袭C、中央任免官吏 D、地方权力自主5、西汉初期,“取周秦之制而兼用,形成了一种新的地方行政体制”。材料中的“体制”A、是对秦政的彻底否定 B、巩固中央集权统治C、确保了皇权专制统治 D、暂时适应了统治要求6、下图是某同学在探究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变迁时所引用的一幅地图(注:当时的州不是真正行政区域,而只是监察

3、区)。据图中的信息可知,该图反映了A、分封制遗留痕迹明显 B、郡县制成为主要行政制度 C、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D、行省制度日趋成熟7、汉书.儒林传说:“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使御史悉上诸生。诸生(儒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这说明A、儒林传关于焚书坑儒的记载更真实 B、两部史书记载有出入,要结合其他史料辨析C、秦始皇本纪关于坑儒记载与史实一致 D、史书关于秦朝焚书坑儒的记载均不足信8、汉书.黄霸传载:“自武帝以来,外廷之官统于丞相,中朝(即由亲信侍从组成的宫中决策班子)之官统于大司马。”由此可知,

4、汉武帝时A、丞相权力受到了削弱 B、丞相不再负责政务C、实现行政与军政分离 D、皇权专制受到削弱9、唐玄宗时代,共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其名称和治所如下:名称治所名称治所名称治所名称治所名称治所安西节度使龟兹北庭节度使庭州河东节度使太原河西节度使凉州朔方节度使灵州范阳节度使幽州平卢节度使营州陇右节度使鄯州剑南节度使益州岭南五府经略使广州唐朝设置节度使和经略使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三省六部制度 B、加强对西北的管理C、突出对边疆的防御 D、完善全国军事布局10、韩非说:“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表明战国时期A、宰相制度已经形成 B、中央集权制度完全建立C、世官制度已

5、被打破 D、军功成为选官唯一依据11、有人评价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时说:“在此社会中,非无贫富、贵贱之差,但升沉不定,流转相通,对立之势不成。”下列对此说法解读正确的是A、分封制有利于地方自治 B、等级制破坏了国家统一C、科举制缓和了阶级对立 D、皇权专制有利于社会稳定12、“世宗(雍正)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军机处,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这表明军机处A、实为皇帝的参谋机构 B、便利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有效实现了权力的集中 D、是雍正取得帝位的工具13、史记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

6、禹之后于杞。”这反映出武王分封A、主体是先代帝王的后人 B、加速了宗法制的衰落C、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基础14、希腊小史中说:“希腊的地理特点对这里的人民的政治命运起着很重大的影响。”这一影响的表现是A、直接民主的形式 B、民主派专有的民主C、代议制民主形成 D、大多数居民的民主15、晋书记载:晋自中原丧乱,元帝过江,用孙氏旧钱,轻重杂行。吴兴沈充又铸小钱,谓之沈郎钱。钱既不多,由是稍贵。安弟元兴中,桓玄辅政,立议欲废钱用谷帛。这表明东晋时期A、缺乏制造货币的材料 B、对货币的管制松弛C、江南经济发展较迅速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16、元朝马致远的汉宫秋以西汉元帝时昭

7、君出塞的故事为题材,描绘了元帝时国势衰弱,匈奴兵犯境,满朝文武束手无策,昭君被迫出塞和亲,行至汉匈交界的黑江,投江自杀。这说明A、文学艺术一定程度体现社会思想 B、元曲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元曲的兴起促进了封建社会瓦解17、下列是四幅关于北京地区的古代行政区划图。若按各区划图所反映的时间排列,其正确的排列次序是A、 B、 C、 D、18、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土润溽暑(指暑湿之气),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这反映了中国古代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B、动物性肥料的严重不足C、劳动人民的勤劳本质 D、农业上重视适

8、时耕作19、唐代诗人王维在渭川田家中写道:“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鸣叫)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诗句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A、乡村生活的清闲富足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农业生产劳作的艰辛20、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这一税制改革A、增加了周王室的赋役收入 B、加速了土地所有制的变革C、剥夺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D、以法律手段稳固了井田制21、据魏书.高祖记记载:“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

9、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材料所描述土地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国家不再享有对土地的所有权 B、农民获得土地,对国家承担义务 C、国家直接参与农民的生产活动 D、以土地私有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22、观察古代中国9971077年农业税与非农业税对比变化表。它反映出的趋势是时间农业税:非农业税997年3:21021年2:31077年3:7A、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减少 B、财政对农业的依赖减弱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下降 D、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废弛23、到了唐代,中国瓷器形成了一个对峙或者说平分秋色的局面。当时人们根据瓷器产地分布的特点,将这一“局面”概括为A、“南青北白” B、“陶瓷并存”C、“官私并立” D、

10、“远销海外”24、据战国策.魏策三载:“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大时已。通韩之上党于共、莫,使道已通,因而关之,出入者赋之共有其赋,足以富国。”这则史料反映出当时A、国家分裂、割据混战的状况 B、区域性商业交换的发展C、统治者加强对百姓的搜刮 D、韩魏等国以商立国的政策25、我国古代“重农”政策毋宁说是“集权主义”统治下一种“精明”的选择。集权国家的悲剧就在于明知“商”之不可抑,而不得不抑,“农”之必须重,而实难得其重。农、商在官僚体系过分介入的情况下,长期处于病态的生存状态。这一观点认为A、集权制度下商品经济难有发展 B、重农政策与集权统治密不可分C、抑商政策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 D、政局

11、稳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26、有学者说,“西周时,人们的观念是庶人不议(政)。西周灭亡后,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此变化A、是社会急剧变革的体现 B、反映了教育对象平民化C、说明新社会秩序已建立 C、是法家适时变革的体现27、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中指出:“孔子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梁启超认为儒学的本质是A、强化封建等级制度 B、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C、突出君主专制观念 D、弘扬中华民族文化28、春秋战国时“多家学派的思想都主张回到过去,唯独X X家的思想则主张面对未来,并力主用鲜血来实

12、现”。下列属于“X X家”代表人物的是A、孔子 B、荀子 C、墨子 D、韩非子29、中国古代儒学历经孔子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宋明理学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时期的儒学思想最大的共同特点是 A、都被当时统治者所极力尊崇 B、都要求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C、都宣扬了“君权神授”思想 D、都体现了儒道佛思想的融合30、“此著作不仅对中国传统农业经验进行了总结,也对新传入的西方科技进行了借鉴和运用”,材料中的“著作”是A、九章算术 B、授时历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材料二 春耕

13、、夏耘、秋获、冬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三 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凭田以耕,亦其势也。 【清】张履祥补农书.总论(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材料一相关的土地制度,并分析其特点。(6分)(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据材料探究劳动者“卖田宅、 鬻子孙”的原因。(7分)(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土地经营方式?明清时期这种经营方式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32、君权与相权矛盾是中国古代政治中的主

14、要矛盾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朝把中央官员分为三个台阶,其中第一台阶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即所谓的三公。三者互不隶属,各自开府,三公在分工上各有所侧,互相牵制这种三权分立结构主要是考虑到分工基础上的行政效率问题而设计的,同时也是有意对相权加以限制。 徐晓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材料二 从秦汉到明清,宰相的法定职权日益被分割,地位日益暧昧,以至于宰相被最终取消,君权在制度规定层面上却有日益加强之势,君权呈现出很强的内敛性和不断膨胀倾向。 袁建强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冲突材料三 从君主专制制度的狭隘利益和目标出发,从君权的绝对性和排他性出发,客观上就必然会

15、把君主及其家族置于和一切人对立的地位,使一切人、一切社会集团都成为专制君主的潜在对手和敌人,成为猜疑和防范的对象。以宰相为代表的官僚组织必然会在运行中发育出某种不受君主意志所左右、自行其是的“自主性”倾向,使官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异化于君主意志、相对独立的力量。这就势必和君主专制制度所要求于它的从属性,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狭隘目标发生错位与冲突。 张星久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中央机构设立“三公”考虑的主要问题和设立的主要特点。(6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以唐、宋和明朝为例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是如何在制度规定层面上进行加强的。(7分) (3)据上述材

16、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冲突的原因。(8分)会宁五中2015届高三级10月份月考历史试卷答案详解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总共60分)1、“夏启篡位,从制度上确认了贵族家族世代垄断首领职位的特权王位私有制度合法化了”。材料中的“合法化”是指 BA、启建立了中国最初的国家制度 B、王位世袭成为了国家法定制度C、古代中国从此确立了皇帝专制 D、中国古代财产私有制自此确立解析:材料中“世代垄断首领职位”和“王位私有制度”等信息,说明了夏启破坏禅让制,继承其父王位,开始王位世袭制,从此该制度成为了国家法定的制度,故选B项。材料中的王位私有制度不是国家制度,也不是皇帝专制

17、和财产私有,其他三项表述错误。2、分封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虽然只是一种松散的臣属关系,但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由此可知分封制CA、不利于国家统一和久安 B、加剧了社会等级的分化C、利于有序政治统治形成 D、促成了中央集权式统治解析:材料强调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加上当时是贵族政治,因而说明了分封制促进了有序的政治统治局面的形成,故选C项。A项与材料含义不符;材料也没有涉及“社会等级的分化”,“中央集权式统治”在秦统一后才出现,排除B、D两项3、西周时,在都城建制上规定:天子之城九里,高九仞;公侯方七里,高七仞;候伯方五里,高五仞;子男方三里,高三仞。可见,都城建制体现了西

18、周BA、严密的地方管理体制 B、森严的政治等级体制C、完善的血缘宗法制度 D、各国经济实力不平衡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周代的等级制度。西周时都城修建的周长由天子到子男是递减的趋势,反映了政治地位高低下的严格的等级性,体现了森严的政治等级体制,故选B项。4、“此制度使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结合起来,地方政府不能再各行其事,都得以中央政权的指归为指归。”对材料中的“制度”叙述正确的是CA、神权色彩浓厚 B、官位可以世袭C、中央任免官吏 D、地方权力自主解析:材料所述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加强,四项制度中只有郡县制下郡守和县令由中央任命,地方必须听命于中央,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5、西汉初期,“取周秦之制而兼

19、用,形成了一种新的地方行政体制”。材料中的“体制” DA、是对秦政的彻底否定 B、巩固中央集权统治C、确保了皇权专制统治 D、暂时适应了统治要求解析:周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封制,而秦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兼用”说明两者同时使用,这是西汉初期所采取的郡国并行制,当时采取此混合制暂时适应了汉初建国伊始的需要,暂时巩固了刘氏的“家天下”,故选D项。B项说法与事实不符,郡国并行制一度带来“七国之乱”,威胁到中央集权。6、下图是某同学在探究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变迁时所引用的一幅地图(注:当时的州不是真正行政区域,而只是监察区)。据图中的信息可知,该图反映了CA、分封制遗留痕迹明显 B、郡县制成为主要行政制

20、度 C、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D、行省制度日趋成熟解析:据地图中的“州”的设立等信息可知,其与分封制、郡县制不符,故排除A、B两项;从统治范围看,与元朝不符,D项不正确;此地图反映的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又派刺史(“州”即为监察区域)监察地方的历史事实,故选C项。7、汉书.儒林传说:“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使御史悉上诸生。诸生(儒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这说明 BA、儒林传关于焚书坑儒的记载更真实 B、两部史书记载有出入,要结合其他史料辨析C、秦始皇本纪关于坑儒记载与史实一致 D、史书关于秦朝焚书坑

21、儒的记载均不足信解析:A项不正确,儒林传中说坑的是“术士”,秦始皇本纪记载坑的是“儒生”,仅依据上述材料,无法证明那一记载更真实。B项与材料相符合,是严谨的史学研究方法,故选B项。C项不正确,理由与A项相同。D项的表述过于绝对,哪一记载更真实,要用其他史料来辨析。8、汉书.黄霸传载:“自武帝以来,外廷之官统于丞相,中朝(即由亲信侍从组成的宫中决策班子)之官统于大司马。”由此可知,汉武帝时AA、丞相权力受到了削弱 B、丞相不再负责政务C、实现行政与军政分离 D、皇权专制受到削弱解析:汉武帝时设立由亲信侍从组成的中朝,这样就使丞相总理全国政务的职权受到了牵制,丞相的职权范围缩小,因而丞相的权力被削

22、弱,故选A项。其他三项说法与史实和材料不符。9、唐玄宗时代,共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其名称和治所如下:名称治所名称治所名称治所名称治所名称治所安西节度使龟兹北庭节度使庭州河东节度使太原河西节度使凉州朔方节度使灵州范阳节度使幽州平卢节度使营州陇右节度使鄯州剑南节度使益州岭南五府经略使广州唐朝设置节度使和经略使的主要目的是CA、巩固三省六部制度 B、加强对西北的管理C、突出对边疆的防御 D、完善全国军事布局解析:题中的“龟兹”“幽州”“广州”等地,都是唐朝的边疆地区,故C项正确。A项是中央体制,与题意不相符合。B项错在“西北”的表述上。D项与题中材料不相符合。10、韩非说:“故明主之吏,宰

23、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表明战国时期A、宰相制度已经形成 B、中央集权制度完全建立C、世官制度已被打破 D、军功成为选官唯一依据11、有人评价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时说:“在此社会中,非无贫富、贵贱之差,但升沉不定,流转相通,对立之势不成。”下列对此说法解读正确的是CA、分封制有利于地方自治 B、等级制破坏了国家统一C、科举制缓和了阶级对立 D、皇权专制有利于社会稳定解析: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等级分明,与材料中“流转相通”不符,故A项不符合题意;B、D两项与材料中心含义不符;隋唐实行的科举制,不仅不分贫富和贵贱,也推动了社会各阶层人员间的“流转相通”,缓和了阶级对立,故选C项。12、“世宗

24、(雍正)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军机处,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这表明军机处BA、实为皇帝的参谋机构 B、便利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有效实现了权力的集中 D、是雍正取得帝位的工具解析:材料中“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说明是将参谋、决策和八旗管理等权力集中到一个部门军机处,故选B项。A项说法与题意不符,从材料看,军机处不仅是一个参谋机构;C、D两项说法与史实不符。13、史记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这反映出武王分封DA、主体是先代帝王的后人 B、加速了宗法制的衰落

25、C、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基础解析:材料说明分封的对象是先代帝王的后人,但不能理解为其主体就是先代帝王的后人,根据所学知识,分封制的主体是同姓分封,排除A项;分封制度体现的是宗法制,排除B项;分封制与C项无关;从分封的目的来看,对异姓、先代帝王后人分封,是拉拢这些势力的手段,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故选D项。14、希腊小史中说:“希腊的地理特点对这里的人民的政治命运起着很重大的影响。”这一影响的表现是AA、直接民主的形式 B、民主派专有的民主C、代议制民主形成 D、大多数居民的民主解析:据材料,希腊的地理特点是多山,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城邦特点,这一特点是雅典直接民主政治形

26、式出现的重要因素,结合设问可知A项正确。B项表述不正确;代议制的形成是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物,排除C项;D项本身不符合史实。15、晋书记载:晋自中原丧乱,元帝过江,用孙氏旧钱,轻重杂行。吴兴沈充又铸小钱,谓之沈郎钱。钱既不多,由是稍贵。安弟元兴中,桓玄辅政,立议欲废钱用谷帛。这表明东晋时期BA、缺乏制造货币的材料 B、对货币的管制松弛C、江南经济发展较迅速 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解析:材料表明东晋一是货币混乱,二是货币量小,三是有人主张废除货币,这些说明了东晋时期,货币流通领域十分混乱,政局一直不稳,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A项;C项本身正确,但与材料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16、元朝马致远的

27、汉宫秋以西汉元帝时昭君出塞的故事为题材,描绘了元帝时国势衰弱,匈奴兵犯境,满朝文武束手无策,昭君被迫出塞和亲,行至汉匈交界的黑江,投江自杀。这说明AA、文学艺术一定程度体现社会思想 B、元曲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元曲的兴起促进了封建社会瓦解解析:材料展现的是王昭君宁可自杀也不肯看到匈奴和亲的故事,这与基本史实不符。作者此举反映了作者以及社会对元朝的种族等级统治的反抗思想,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能体现材料意思。17、下列是四幅关于北京地区的古代行政区划图。若按各区划图所反映的时间排列,其正确的排列次序是DA、 B、 C、 D、解析:据图中政治特征信

28、息可知,图中只有郡,应是秦朝的;图中有郡有国,应是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时期;图中有燕、赵和齐三国,应是战国时期的;图中有中书省,应是元代的。所以,按朝代的前后次序正确排列的是18、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土润溽暑(指暑湿之气),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这反映了中国古代A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B、动物性肥料的严重不足 C、劳动人民的勤劳本质 D、农业上重视适时耕作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状况,主张把草堆积起来,用火烧成灰,可以肥田。水化是在夏日溽暑时将草堆积,利用湿度、热度加速草的腐化。材料中所述行为都体现出精耕细作的特点,不能反映

29、“重视适时耕作”,故A项正确,排除D项;B项不符合实际情况;C项与材料不符。19、唐代诗人王维在渭川田家中写道:“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鸣叫)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诗句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CA、乡村生活的清闲富足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农业生产劳作的艰辛解析:诗句“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就形象地描述了当时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来归来。诗句描绘出了一幅春末夏初的乡村男耕女织图,故正确答案为C项。中国古代自耕农只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且

30、不可能轻松,A项错误;诗中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和农业生产劳作的艰辛,B、D两项不符合题意。20、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这一税制改革BA、增加了周王室的赋役收入 B、加速了土地所有制的变革C、剥夺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D、以法律手段稳固了井田制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春秋时期“初税亩”的实质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春秋时期“初税亩”的税制改革废除了西周以来井田制的土地国有,实际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故B项正确。21、据魏书.高祖记记载:“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

31、兴富民之本。”材料所描述土地制度的主要特点是BA、国家不再享有对土地的所有权 B、农民获得土地,对国家承担义务 C、国家直接参与农民的生产活动 D、以土地私有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均田制为土地国有制的一种,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一定比例分给小农耕作,受地农民必须向国家承担一定的义务的土地制度,故B项正确,排除A、D两项;C项不符合历史事实,国家并不直接参与农民的生产活动。22、观察古代中国9971077年农业税与非农业税对比变化表。它反映出的趋势是B时间农业税:非农业税997年3:21021年2:31077年3:7A、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减少 B、财政对农业的依赖减弱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下降 D

32、、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废弛解析:图表中,非农业税比例增长,反映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农业税在当时国家税收中所占比例下降,则反映出当时国家财政对农业的依赖性减弱,故B项正确。A、D两项不符合史实;C项对材料理解错误。23、到了唐代,中国瓷器形成了一个对峙或者说平分秋色的局面。当时人们根据瓷器产地分布的特点,将这一“局面”概括为AA、“南青北白” B、“陶瓷并存”C、“官私并立” D、“远销海外”解析:由“唐代”“瓷器形成对峙。局面”等信息,再结合“瓷器产地分布的特点”,可知与“平分秋色”局面相符的是“南青北白”,故A项正确。B项与唐代不符;C、D两项与“产地分布”要求不符。24、据战国策.魏策三载:“

33、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大时已。通韩之上党于共、莫,使道已通,因而关之,出入者赋之共有其赋,足以富国。”这则史料反映出当时BA、国家分裂、割据混战的状况 B、区域性商业交换的发展C、统治者加强对百姓的搜刮 D、韩魏等国以商立国的政策解析:材料认为应该把征收关税作为“存韩安魏”“富国”的一个重要途径,体现出当时关税收入对于诸侯国的重要性,侧面说明区域性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关税收入相当可观,故正确答案B项。材料没有体现“混战”信息,排除A项;C项对材料意思理解有误;材料认可了关税收入的重要性,但也不足以说明“以商立国”的政策,排除D项。25、我国古代“重农”政策毋宁说是“集权主义”统治下一种“精

34、明”的选择。集权国家的悲剧就在于明知“商”之不可抑,而不得不抑,“农”之必须重,而实难得其重。农、商在官僚体系过分介入的情况下,长期处于病态的生存状态。这一观点认为BA、集权制度下商品经济难有发展 B、重农政策与集权统治密不可分C、抑商政策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 D、政局稳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解析:材料中“精明”的选择反映了在集权国家里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不得不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因此B项正确。其他各项都不符合题干所强调的商业“不得不抑”的含义,所以A、C、D三项均应排除。28、春秋战国时“多家学派的思想都主张回到过去,唯独X X家的思想则主张面对未来,并力主用鲜血来实现”。下列属于“X X家”代表人

35、物的是DA、孔子 B、荀子 C、墨子 D、韩非子解析:法家主张通过严刑峻法和暴力手段来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这是适应当时形势的新政治主张,也是要“用鲜血来实现”的设想,所以正确选项是D项;A、B两项是儒家的代表,儒家思想主体上是要恢复西周时代的礼制,墨家虽代表了小生产者和下层人民的利益,但不利于当时国家走向统一的未来,所以他们都主张回到过去。29、中国古代儒学历经孔子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宋明理学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时期的儒学思想最大的共同特点是 BA、都被当时统治者所极力尊崇 B、都要求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C、都宣扬了“君权神授”思想 D、都体现了儒道佛思想的融合解析:无论是先秦时孔子的“仁

36、”和“克己复礼”,还是汉代董仲舒的“大一统”和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都体现了对于建立有序社会秩序的愿望,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先秦时孔子的儒学思想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更没有被尊崇;C项错误,孔子的儒学思想中并没有“君权神授”,这是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学后新增加的内容;D项错误,孔子时代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所以不能说融合。30、“此著作不仅对中国传统农业经验进行了总结,也对新传入的西方科技进行了借鉴和运用”,材料中的“著作”是DA、九章算术 B、授时历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解析:据材料中的“新传入的西方科技”,可知此著作属于“西学东渐”开始的明代,而选项中只有农政全书属于

37、明代的著作,所以答案是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三 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凭田以耕,亦其势也。 【清】张履祥补农书.总论(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材料一相关的土地制度,并分析其特点。(6分)土地制度:井田制(2分)特点: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

38、上为周王所有(4分)(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据材料探究劳动者“卖田宅、 鬻子孙”的原因。(7分)形式: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4分)原因:天灾、苛政、高利贷盘剥。(3分)(2) 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土地经营方式?明清时期这种经营方式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方式:租佃经营方式。(2分)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商品经济发展。(4分)32、君权与相权矛盾是中国古代政治中的主要矛盾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朝把中央官员分为三个台阶,其中第一台阶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即所谓的三公。三者互不隶属,各自开府,三公在分工上各有所侧,互相牵制这种三权分立结构主

39、要是考虑到分工基础上的行政效率问题而设计的,同时也是有意对相权加以限制。 徐晓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材料二 从秦汉到明清,宰相的法定职权日益被分割,地位日益暧昧,以至于宰相被最终取消,君权在制度规定层面上却有日益加强之势,君权呈现出很强的内敛性和不断膨胀倾向。 袁建强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冲突材料三 从君主专制制度的狭隘利益和目标出发,从君权的绝对性和排他性出发,客观上就必然会把君主及其家族置于和一切人对立的地位,使一切人、一切社会集团都成为专制君主的潜在对手和敌人,成为猜疑和防范的对象。以宰相为代表的官僚组织必然会在运行中发育出某种不受君主意志所左右、自行其是的“自主性”倾向,使官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异化于君主意志、相对独立的力量。这就势必和君主专制制度所要求于它的从属性,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狭隘目标发生错位与冲突。 张星久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中央机构设立“三公”考虑的主要问题和设立的主要特点。(6分)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