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48.50KB ,
资源ID:851428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5142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南省长垣市第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周考试题.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南省长垣市第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周考试题.doc

1、河南省长垣市第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周考试题一、单选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有学者认为,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像“掺沙子”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B.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以宗法制巩固统治D.

2、避免新的地方割据3.尚书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此处“百姓”是指以封地为族姓的百官。但在战国典籍中,却常用“百姓”称呼普通民众。上述称呼的变化反映出( ) A.宗族观念形成B.平民获得政治特权C.官僚政治确立D.礼乐秩序渐趋崩溃4.史记龟策列传载:“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这反映出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没有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B.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C.神权与王权结合 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

3、政治结构5.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6.“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据以上材料判断,作者认同的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宗法制7.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

4、 )A.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B.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C.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D.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8.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提出:“中国二千余年的专制官僚政治局面之所以是由秦国开其端绪,乃因中国二千余年的地主经济制度,是由秦国立下基础。这种政治经济形态的配合,不但改变了中国封建性质,改变了中国官僚政治形态,且也改变了中国专制君主与官僚间乃至官僚相互间的社会阶级利害关系。”该结论( )A.夸大了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B.开创了用现代化史观研究的新视角C.肯定了政治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D.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态度9.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

5、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 )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B.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D.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10.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汉代( )A. 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B.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C. 国家统治区域日趋扩大 D. 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11.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周渭到

6、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又无可奈何。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京官周渭对符彦卿的轻视 B.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C.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完善 D.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12. 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B.防止出现地方割据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实行民族分化政策1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

7、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14.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15.“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

8、加16.宋代司马光曾说:“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清官包拯亦言,监察官“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这说明古代( )A.选拔监察官程序复杂 B.监察官直接服务于皇帝C.监察官选任重视德行 D.皇权加强依赖监察制度17.洪武三年太祖曰:“今礼(儒士严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今创业之初,正当使下情通达于上,而犹欲效之,可乎?”明太祖的本质意图是( )A.汲取元亡教训B.剥夺丞相权力C.强化君主专制D.保证政令畅通18.明史杨巍传记载:“明制,六部分莅天下事,内阁不得侵。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

9、,部权尽归内阁,逡巡请事如属吏,祖制由此变。”这一变化表明明代内阁( )A.上升为法定的中枢机构B.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C.对皇权构成了极大威胁 D.客观上强化了君主权力19.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20.乾隆朝入值军机大臣大多为六至七员,嘉庆朝则以四至五员为常。乾隆朝,军机章京的选任范围是内阁及各部院衙门司员。嘉庆时,不但确定了军机章京的员额,而且皇帝开始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这反映了

10、清朝军机处( )A.人员构成复杂B.日益完善,备受重视C.其官员随时增减 D.大臣的职责不够明朗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第21题13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5分,共40分)21.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13分)材料一 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

11、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候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给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完成下列问题(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4分)(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3

12、分)(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6分)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的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史称“南北榜事件”。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

13、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南方人。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摘编自张嵌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则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12分)23.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1398年,16岁的建文帝继位,开始“维新之政”。他倚重黄子澄、

14、方孝孺等文臣,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对洪武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纠正。建文年间,囚犯人数大幅减少。建文二年(1400)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 一斗”。他又省并州县,4年间撤并了许多州、县和巡检司。同时,针对“诸王多不驯服”的问题,建文帝与亲信大臣密议削藩。建文元年(1399)2月,颁布“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令,对诸藩王的权力进行节制。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引起藩王的极力反对。建文元年7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靖难”,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捕编自吴德义政局变迁与历史叙事:明代建文史编撰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建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

15、所学知识,分析建文帝改革的意义。(7分)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第1次周考历史答案1.【答案】A【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度。A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内涵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B项,分封制下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诸侯国内王侯地位最高,并没有强化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C项,诸侯国相对独立,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并不能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D项,古代中国贵族世袭制的确立并非始于周代分封制,夏商时期

16、已经开始了。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2.【答案】B【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根据材料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像“掺沙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B选项符合题意。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A选项排除。材料与宗法制无关,C选项排除。避免新的地方割据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B。3.【答案】D【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百姓称呼在战国时期呈现平民化的趋势,表明礼乐等级秩序走向崩溃,D选项符合题意。宗族观念强调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排除。平民获得政治特权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郡县制的确

17、立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C选项排除。故答案为:D。4.【答案】C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根据题干“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说明国家重大事要通过占卜来决定,即王权和神权相结合,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材料均未体现,应排除。故答案为:C。5.【答案】 D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率先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对地方实现了强有力的控制,因此有力量兴建大型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制度走向崩溃,A选项排除。铁质生产工具的普及有利于水利工程的修建,但不是主要因素,B选项排除。 交通运输网络的畅通

18、与水利工程的修建无关,C选项排除。故答案为D。6.【答案】B【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封建之失”“郡县之失”的主要表现可结合和所学知识。分封制缺陷是地方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郡县制缺陷是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实质是将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相结合。故选B。7.【答案】A【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朝议制度。根据材料中当时三公九卿和博士都可进言,这样做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君主决策失误,故A项正确;秦朝实行君主专制,因此不能阻止皇帝的专断行为,故B项错误;中央机构之间是相互牵制的,并不是独立执政,故C项错误;材料仅仅说明朝议制度的作用,不能

19、说明秦朝中央官制的完善,故D项错误。8.【答案】D【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材料中没有体现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故A项排除。结合所学可知,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特点,故B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形态对政治制度的决定作用,故C项排除。由材料中“这种政治经济形态的配合且也改变了中国专制君主与官僚间乃至官僚相互间的社会阶级利害关系”可知作者认为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政治制度及社会关系的变革,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故D项正确。9

20、.【答案】D【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根据材料“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可知,秦和汉初中央官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逐渐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演变,且这一制度是秦汉时确立和发展的,故D项正确;西周的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实现了家与国的结合,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宗法制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源,并未维系家国同构观念,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确立的,并非沿袭西周的宗法制,故B项错误;三公九卿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并非宗族观念,故C项错误。10.【答案】D【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

21、从材料“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可知,从汉初到汉景帝再到汉武帝郡县制不断扩大,王国缩小,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正确答案为D。材料只是讲述郡增多,王国减少,不能体现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非君主权力的强化,排除B。材料中无法体现统治区域扩大,故C错误。11.【答案】D【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体现了京官对大将的轻视,但这是现象不是原因,故A错误;之所以出现此现象是因为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故D正确;

22、B项不是主要原因;C项和材料无关。12. 【答案】B【解析】元朝行省疆界有意打破按山川边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的传统,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以利于中央的控制,故选择B。13.【答案】C【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三省六部原先是三个省之间相互牵制,材料中中级官员地位上升,尚书省权力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14.【答案】D【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选官用官制度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发展到科举制最重要就是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使教育变成全民的教育,因此选择D。C错在“排除”上,不应该是排除而是

23、避免垄断。B选项是九品中正和察举所要考察的,所以科举不具备优势。A说法过于绝对。15.【答案】A【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变化,故D项错误。16.【答案】C【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从材料来看,言官的选择要有三个特点,这三个特点都是品德方面的要求,可以看出古代监察官员的选任很重视德行,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程序的问题;B选项错在材料突出的不是言官的作用,而

24、是选择的标准;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17.【答案】C【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据材料“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明太祖意欲废除中书省,其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故C选项正确;汲取元亡教训不属于本质意图,故A选项错误;剥夺丞相权力是强化君主专制的手段,故B选项错误;保证政令畅通显然也不是本质意图,故D选项错误。故选C。18.【答案】D【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内阁权力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内阁的设置是皇权不断加强的表现,故D项正确,C项错误;内阁是皇帝的辅助机构,不是中枢机构,没有决策权,故AB项错误。19.【答案】 B 【考点

25、】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故A项中“专管军务”、D项中“专理邢狱”的说法与史实不符;C项中“设有官衙”的表述由题目中无法看出。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光绪谕军机大臣凡有旨皆书于册议大政得旨则与”可知清朝的军机大臣可参与政务,但无决策权,得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故B项的表述符合题意。20.【答案】B【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乾隆朝到嘉庆朝军机处的人员规模有所缩小,人员选拔从原来的内阁部院到皇帝亲自选择,明显体现出规范及军机处的重要性,因此B项正确。人员构成从材料

26、来看并不复杂,所以A项不正确;官员人数是定数,变化不大,因此也不能说随时增减,因此C项错误。大臣的职责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所以错误。二、材料分析题21.【答案】(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破解:推行郡县制。(2) 制度:郡国并行制。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3)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解析】(1)“原因”,据材料一信息“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概括得出: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破解”,依据材料一信息“今海内

27、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得出: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地方行政制度”,据材料二信息“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得出:郡国并行制。“理由”,依据材料二信息“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得出: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等。(3)“创新”,依据材料三信息“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给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得出: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历史作用”,依据所学知识从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等角度分析。22.【

28、答案】示例1: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因为:科考的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的,充分体现了皇帝的意志。落榜考生怀疑考试的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查组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朱元璋突然下诏,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朱元璋亲自选定的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朱元璋非常清楚科考的选拔结果是公正的,可是出于“稳定”的政治需要,不惜以牺牲一些忠心耿耿的官员为代价来平息事端。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示例2: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根据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结果,充分反映了南方经济重

29、心地位的加强。南方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以后,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反映在科考的中榜人数上,南方对北方的优势不断在扩大。按照以往科考结果和此次科考及其调查结果,都证明第一次选拔是正常而且正确的。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需要有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如果经济地位削弱或者教育投入(相对)减少,都会对教育事业产生不利的影响。其它角度:“南北榜”制度是科举制的一大变革,更能体现科举考试的公平性。围绕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的一系列事件,印证了古代中国大臣“伴君如伴虎”的感慨。科举考试的成绩与文化教育水平是相统一的。北方落榜考生的行为本身反映了他们所受教育的失败。等等。23.【答案】 (1)宽刑省狱;减轻赋税;撤并州县;削藩。(2)使政治气氛较为宽松;有利于江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减少地方行政开支;有利于中央集权。【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第(1)问,可从材料信息“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 一斗。他又省并州县,4年间撤并了许多州、县和巡检司。密议削藩。”等信息概括得出宽刑省狱、减轻赋税、撤并州县、削藩等。第(2)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使政治气氛较为宽松、有利于江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减少地方行政开支、有利于中央集权等。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