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50559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目标时空坐标1.了解汉初统治思想从“无为”转向“有为”的原因。2.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作用和实质。3.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和影响。4.认识汉代董仲舒新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从“无为”到“有为” 2.汉武帝的“积极有为”:(1)背景。国力强盛:经过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潜伏危机:汉初潜伏的社会危机有:b、c、d(填写正确序号)a.无为而治b.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c.土地兼并剧烈d.

2、匈奴为患(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提出:由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2.特点: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3.概况:目的主张结果加强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接受,有利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维护统治秩序“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重视儒学:(1)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2)教育。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

3、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打破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2.影响:(1)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2)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概念】“无为而治”它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它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情境思考】史记曹相国世家云:“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曹参继任相位后,一应治国理政要务,均按萧何制定的法令规章执行,史称“萧规曹随”,这反映了汉初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史料

4、实证)提示: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图解识记】汉代思想大一统【易错点拨】辩证地看待“三纲五常”:“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以弘扬。【情境思考】熹平(东汉灵帝年号)四年,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材料体现汉代教育的特点是什么?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作用?(历史解释)提示:特点:儒学教育官方化。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形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关键能力素养探究主

5、题一董仲舒的新儒学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汉代儒学先秦儒学渊源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关系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批判暴政提倡民本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地位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带有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2.联系:(1)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汉代儒学所继承。(2)汉代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的。【特别提醒】(1)董仲舒的新儒学融合道家、法家等各家思

6、想,具有外儒内法、思想专制的特点,带有神学色彩。(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神学化、官方化,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思想来源董仲舒新儒学是以先秦儒学为基础,又吸收了阴阳五行家、道家、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体系思想形式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思想内涵董仲舒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思想实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哲学范畴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了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2.评价:主张评价

7、积极消极“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是文化专制政策,具有唯心主义色彩,钳制了其他思想的发展主张评价积极消极“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起到了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为儒学披上了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三纲五常去除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1.特点。史料“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思考:据上述史料分析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提示:以儒学为基础,糅合道家和法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2.内容。史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

8、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董仲舒春秋繁露思考:史料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思想?有何作用?(史料实证、唯物史观)提示:思想:“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作用:维护了君主权威,加强了中央集权,又限制了君主暴政;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3.影响。史料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9、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思考:史料是如何分析评价董仲舒新儒学的?(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提示: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主题二儒学成为正统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1)汉初的黄老之学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内有王国问题,外有匈奴边患),汉武帝急需新的学说来维护统治。(2)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用性。(3)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汉武

10、帝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2.影响:(1)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一方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3)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1.儒学地位变化的原因。史料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新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思考: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

11、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提示: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董仲舒新儒学适应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儒学地位变化的影响。史料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思考:史料中作者认识“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的视角是什么?你认为合理吗?请说明理由。(唯物史观)提示:视角:从对文化发展的危害视角认识。观点:不合理。理由:“汉武帝的罢

12、黜百家”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传播;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使读书成为社会风尚;有利于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课堂检测素养达标1.汉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采用“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这种统治思想源于()A.法家思想B.儒家思想C.墨家思想D.道家思想【解析】选D。汉初采用“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这种统治思想源于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主张,故选D。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排除A;儒家主张“仁政”“王道”,排除B;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排除C。2.(2020四川学业考)一位儒学大师主张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得到汉武帝的赞同。这位“

13、儒学大师”是()A.孔子B.孟子 C.董仲舒D.朱熹【解析】选C。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选C。【补偿训练】春秋繁露云:“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此话强调()A.三纲五常B.独尊儒术C.天人感应D.君权至上【解析】选C。据材料“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可知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故选C。“三纲五常”是董仲舒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提出的理论,与材料内容无关,A错误;材料未涉及“独尊儒术”的内容,B错误;材料并非强调君权至上,D错误。3.(2020广东学

14、业考)春秋繁露记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这一言论体现了董仲舒()A.“民贵君轻”的思想B.“无为而治”的主张C.“君权神授”的思想D.“重本抑末”的主张【解析】选C。从题干材料“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宜视天为父”可知反映了董仲舒“君权神授”的思想,故选C。【深化点拨】董仲舒利用“天人感应”学说宣传“君权神授”,从而达到“独尊儒术”的目的,有利于树立皇帝权威、加强中央集权、警示君主约束自己,但也禁锢了人们的思维,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4.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

15、。该现象反映了()A.儒学地位上升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C.官立学校出现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解析】选A。根据材料“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地位上升,太学规模扩大,故选A。太学属于官办学校,不能说明私人讲学风气盛行,B错误;汉武帝之前就有官立学校出现,C错误;太学属于中央学校,不能说明地方教育系统建立,D错误。【补偿训练】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汉代董仲舒则完成了儒学意识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A.吸收不同派别思想神化君权B.用法家思想来取代仁政学说C.宣扬君权至上维护专制

16、统治D.汲取佛道理论确立天理体系【解析】选A。西汉时期董仲舒吸收法家、阴阳五行家和道家思想对传统儒学思想进行改造,宣扬“君权神授”,神化君权,故选A。董仲舒吸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不是用法家思想取代仁政学说,B错误;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而非君权至上,C错误;汲取佛道理论确立天理体系的是宋明理学,D错误。5.(2020福州高二检测)下表为西汉丞相出身表:出身前期中期后期功臣1030功臣子350外戚宗室031掾史文吏082经学之士0110这反映出西汉时期()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B.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C.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弱D.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解析】选D。由表格数据可知,经学之士担任丞相的比例越

17、来越高,这主要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有关,说明儒学的政治影响力逐步增强,故选D。材料无法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了丞相的出身,无法体现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排除B;外戚宗室担任丞相的比重并不高,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外戚干政的结论,排除C。【补偿训练】自汉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丞相共21人22任,考其出身地域,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这反映汉代()A.选官制度注意地域平衡B.山东是政治经济文化重心C.察举制容易形成小集团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解析】选D。齐、鲁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汉朝丞相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齐鲁地区,说明儒学对当时社会政治的影响力明显

18、增强,故选D。材料不能体现地域平衡,排除A;丞相多出自齐鲁,并不能说明中国政治经济重心在齐鲁地区,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出察举制的内容,排除C。6.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主体部分。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几经变迁,不断充实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关于强国之道的求问时,指出:“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材料二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有关治理国家的方针大计的策问时,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19、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什么?(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从战国到西汉发生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3)你认为当今社会可借鉴哪些儒学主张?【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王如施仁政于民”可知孟子的政治主张核心是仁政。第(2)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和材料一的主张可知儒家思想从强调仁政、伦理,到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第二问,依据所学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及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等方面回答即可。第(3)题据所学围绕儒家思想的主张从讲求信誉、尊老爱幼、文明守纪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思考回答。答案:(1)仁政。(2)变化:从强调仁政、伦理,到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更加适应当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原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答出其他观点,符合史实也可)(3)讲求信誉,尊老爱幼,文明守纪,构建和谐社会等。(答出其他观点,符合现实也可)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