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山英才国际学校国际部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地理月考湘教版高中地理期末复习检测(必修一第1单元)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北京时间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随后准确进入预定地火转移轨道。天问一号任务主要包括发射段、地火转移段、火星捕获段、火星停泊段、离轨着陆段和科学探测段共6个飞行阶段(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当天问一号完成地火转移段时,天问-号已经离开( )A总星系B银河系C太阳系D地月系2与地球相比,火星大气的密度不到地球大气的百分之一,是因为火星( )A卫星较多B距离太阳较远C质
2、量较小D公转周期较短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该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中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木星轨道,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泊入比邻星系统到达新家园。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3“流浪地球”计划第一步的成功实施,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将发生巨大变化的是( )A安全的宇宙环境B适宜的温度条件C适中的日地距离D稳定的太阳光照4有人称木星为“地球的盾牌”,保护地球生命。你认为较合理的解释是( )A距离太阳更近,削弱了太阳射向地球的紫外线辐射B公转轨道在地球与小行星带之间,阻挡小行星撞击C公转方向与地球一致,构成了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D体积、质量巨大,
3、吸引部分可能撞向地球的小天体读“太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图示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体积质量最大的是( )AEBFCGDH6图中的天体系统( )A仅仅低于银河系B高于河外星系C包含2级天体系统D包含3级天体系统7若地球在H行星轨道上运行,则可能( )A自转周期变大B公转轨道不再接近正圆C变为寒冷的“冰球”D变为炽热的“火球”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能源,太阳辐射与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建设有着密切关系,下图是新疆各地年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8新疆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9北疆山区太阳总辐射量较少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晴天多B
4、云量多C降水多D日照少下图是太阳大气层局部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0图中甲乙丙代表的大气层及其对应的太阳活动分别是( )A甲层是光球层,Q代表耀斑B乙层是色球层,N代表耀斑C乙层是色球层,M代表黑子D丙层是日冕层,P代表日珥11下列现象的产生可能与太阳活动有关的是( )两极地区极昼极夜现象的产生动物的异常反应揶威夜空出现绚丽的极光小王手表上的指南针指向异常ABCD2020年5月29日,太阳爆发了自2017年10月以来最大的耀斑,太阳表面也出现了新的黑子,这些现象可能意味着太阳正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但此次耀斑对于地球几乎没有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伴随此次耀斑爆发而出现的新黑子( )A所
5、在太阳大气区域温度比周围高B大致和耀斑活动同步C出现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上D属于太阳内部核裂变反应的产物13此次耀斑对于地球几乎没有影响的原因最可能是( )A放出的无线电波、射线和高能粒子较少B尚未正式进入太阳活动活跃期C黑子同时爆发,削弱了耀斑的影响D耀斑爆发的太阳活跃区背向地球地球结构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下图是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完成下面小题。14在流浪地球故事设定中,人类居住在大陆地下五千米深度左右的地下城中。下列关于地下城所在圈层叙述正确的是( )A在圈层B在圈层C在圈层D在圈层1510月28日1时56分,甘肃甘南州夏河县(35.10N,102.69E)发生5.7级地震,震源
6、深度10km。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可能在圈层B可能在圈层C可能在圈层D可能在圈层16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A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B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17位于广东湛江市的湖光岩玛珥湖火山爆炸后冷却塌陷,积水形成的火山口湖。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主要来源于图中的( )A地面B莫霍面C软流层D无正确答案据英国太阳报12月7日报道,近日,非洲南部地区正遭受毁灭性的干旱,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维多利亚
7、瀑布已经逐渐变成了一条令人悲伤的涓涓细流,下图为12月4日拍摄的维多利亚瀑布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8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水圈B生物圈C岩石圈D地壳19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是( )A水圈B生物圈C岩石圈D地壳20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下图为北美部分地区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k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下列关于北美地壳厚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壳厚度是指软流层上界至地表
8、之间的厚度B在陆地上地壳的厚度是一样的C北美地壳厚度与陆地地形关系密切D地壳厚度约占地球半径的1/322图示地区( )A西部地区等值线密集与陆地地形无关B北部地区等值线稀疏说明地壳厚度相差不大C地壳厚度为南厚北薄、东厚西薄D地壳最厚处位于西部沿海地区寒武纪时期,地球上开始出现大量生物,因此科学家将寒武纪作为显生宙的开始。显生宙所包含的地质年代的先后顺序,依次是古生代一中生代- -新生代。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3甲地质时期生物灭绝的根本原因是( )A冰川范围扩大B食物变得缺乏C生存环境突变D行星撞击地球24下列化石可能彤成于乙地质时期的是( )A元谋人化石B盾皮鱼化石C霸王龙化石D猛犸象化石下图中
9、甲乙两地岩层含有化石且有对应关系,读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25图中属于中生代地层的是( )ABCD26下列关于生物演化过程,正确的是( )A海洋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B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C脊椎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哺乳动物D脊椎动物哺乳动物海洋无脊椎动物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7鸟类物种不断丰富的地质年代是( )A古生代B元古代C中生代D新生代28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演化。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 )A爬行动物时代B哺乳动物时代C海生藻类时代D裸子植物时代地球自形成到现在,经过漫长的演化历程,在地壳、
10、动物、植物等方面,都发生了有规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29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B三叶虫鱼类恐龙C元古宙古生代太古宙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类30下列有关地壳演化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在前寒武纪联合古陆形成B在古生代形成了大量的金属矿产C中生代是唯一的煤炭成矿期D在新生代形成了环太平洋沿海地区的高大山系二、综合题(每题10分,共40分)31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材料一:表类地行星质量(地球为1)体积(地球为1)平均密度(g/cm3)公转周期自转周期水星0.050.0565.4687.9d58.6d金星0.820.8565.2622
11、4.7d243d地球1.001.0005.521a23h,56min火星0.110.1503.961.9a24h,37min材料二:某天体系统示意图(1)图中所示,以字母C为中心的天体系统是_,图中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最高一级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_。(2)图中小行星带位于_和_轨道之间(填名称)。若G天体的绕日公转周期是76年,则该天体名称是_。(3)表中火星与地球的数据比较接近的是_,结合数据,分析火星上没有生命的原因。(4)简述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征_、_、_。32读“太阳大气结构图”,完成下列问题。(1)A为_层,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_。(2)B是_层,该层有时会出现突然增亮的部分,
12、叫做_。(3)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太阳_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_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会影响_;太阳带电粒子流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_”现象。(4)北美洲受太阳活动影响最严重的国家是_;该国居民将看到壮观的_现象。33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回答问题。(1)根据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和通过介质的不同,可以判断A是_波,B是_波。(2)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发现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D是_面,F是_面,以此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圈层C是_;E是_;G和H是_。岩石圈由_圈层和_圈层的顶部组成;岩浆的发源地位于_圈层。34阅读图文材料,
13、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图1为地质年代示意图。材料二:图2为地质时期(局部)全球气温、降水量变化示意图。(1)图1中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其形成的地质年代为_(填序号),并可追溯该地层沉积时为_环境。(2)图1的-中,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是_(填序号),地质史上两次生物大灭绝的时代是_和_(填序号)末期。(3)图2中甲时期海平面_(填“高”或“低”)于现代,该时期所处时代主要植被为_。(4)根据材料二,描述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_、_、_。参考答案1D 2C【分析】1读图分析,天问一号是从地球向火星发射的探测器,当天问一号完成地火转移段时,说明天问一号已经离开地月系并逐渐接近火星,但并没有离开太阳
14、系,更不可能离开银河系和总星系。故选D。2地球存在大气层的主要原因是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火星的质量和体积远小于地球,产生的引力小,因此火星大气的密度远低于地球大气,C正确;与卫星多少没有关系,A错误;火星距离太阳远影响的是火星表面的温度,B错误;火星的公转周期比地球长,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天体系统及生命存在的条件,主要考查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小。3B 4D【分析】3“流浪地球”计划第一步的成功实施,地球自转停止,地球的公转以及轨道没有发生变化,日地距离也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其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并没有改变,A、C、D错误;地球不自转,因为公转而产生的昼夜交
15、替周期变为一年,地表温度在白昼期过高,黑夜期过低,昼夜温差变大,温度条件将发生巨大变化,B正确。故选B。4木星是地外行星,距离太阳较远,A错误;公转轨道在小行星带之外,不能阻挡小行星撞击,B错误; 公转方向与地球一致,但这与木星为“地球的盾牌”的关系不大,八大行星都与地球公转方向一致,C错误;木星体积、质量巨大,可吸引部分可能撞上地球的小天体,保护地球不被撞击,被称为“地球的盾牌”,D正确。故选D。【点睛】影响地球温度的三大因素(1)日地距离适中,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适宜;(2)地球外部大气层的存在,可以起到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3)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周期适中,可以避免温度日变
16、化和年变化幅度过大。5A 6C 7C【分析】5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体积质量最大的是木星,位于图中E所在轨道,故选A。6依据所学知识,天体系统一般分为4级。最高一级天体系统为总星系,其次是银河系及与其平级的河外星系,再次是类似于太阳系的恒星系统,最低一级天体系统为类似于地月系的行星系统,AB错。太阳系包含太阳系和地月系等行星系统共2级天体系统,C正确,D错。故选C。7如果地球位于H轨道上运行,离太阳太远,气温极低,地球可能会变成寒冷的“冰球”,C对,D错。在H轨道上运行,离太阳更远,轨道半径变大,公转周期变大,A错。太阳系八大行星公转具有近圆性的特点,B错。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太阳系
17、及其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熟悉并掌握。8B 9A【分析】8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与其他季节相比,新疆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太阳辐射最强烈;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与其他季节相比,夏季新疆白昼时间最长,日照时数最多,因此新疆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季节是夏季,B正确。ACD错误。故选B。9北疆山区太阳总辐射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地处西风的迎风坡,云量多,降水多,日照少,BCD不符合题意。晴天多不会导致太阳总辐射量较少,A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影响太阳辐射量的因素:纬度: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多。地势: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天气:晴天多云量少,大气
18、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多。日照时数: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量多。10B 11D【分析】10读图可知,图中甲为太阳大气层的最里面的一层,故为光球层,主要的活动现象是出现太阳黑子,即图中Q表示的活动现象。图中乙位于光球层之上,应为色球层,主要活动现象是耀斑和日珥,即图中N、M分别表示的活动现象。图中位于太阳大气层最外层,应为日冕层,主要活动现象是太阳风,即图中P表示的活动现象。故B正确,A、C、D错误,选B。11两极地区极昼极夜现象的产生是由地球的公转产生的,与太阳活动无关,故错误。许多因素都可能使得动物出现异常反应,故错误。揶威出现极光、指南针指向异常均是太阳活动干扰地球磁场
19、产生的现象,故对,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知识相对简单,现梳理如下:太阳的活动标志是黑子和耀斑,黑子位于光球层,耀斑位于色球层,他们具有同步性、整体性。对地球的影响:两极地区产生极光。对地球无线电短波产生影响。干扰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失灵。与自然灾害有关。12B 13D【分析】试题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2太阳黑子的温度比其周围区域的温度低,A错。黑子和耀斑的活动周期大致相同,约为11年,B正确。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上,C错。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而不是核裂变反应,D错。13由材料“太阳爆发了自2017年10月以来最大的耀斑”可知,耀斑强度较大
20、,释放无线电波、射线和高能粒子较多,A错。不管在不在太阳活动活跃期,只要太阳活动爆发有射向地球的无线电波、射线和高能粒子,就会对地球造成影响,B错。黑子同时爆发,并不会削弱耀斑的影响,反而会增大太阳活动的影响力,C错。耀斑爆发的时候太阳活跃区背向地球,对地球影响较小,D正确。【点睛】光球层表面常出现一些黑斑点,叫太阳黑子;色球的某些区域有时会突然出现大而亮的斑块,人们称之为耀斑;在日全食时,太阳的周围镶着一个红色的环圈,上面跳动着鲜红的火舌,这种火舌状物体就叫做日珥,日珥是在太阳的色球层上产生的一种非常强烈的太阳活动;日冕属于太阳的外层大气,太阳风就是在这里形成并发射出去的。14B 15C 1
21、6B 17C【分析】整体分析,读图判断,圈层表示生物圈;圈层表示水圈;圈层在莫霍界面之上,表示地壳;圈层在软流层之上,表示软流层之上的地幔部分;圈层表示地幔。14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地下城建在大陆地表以下5千米的深度,因此属于圈层地壳。故选B。15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0千米,因此震源最可能位于圈层地壳。故选C。1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类型,其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传播,而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纵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上下颠簸,危害较小,横
22、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左右摇摆,建筑物容易倒塌,危害大,横波与纵波由于速度差引起的传播时间的间隔相差约12秒,这期间是最佳的逃生时间,B正确;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建筑物的抗震系数,与“黄金12秒”无关,A、D错误;对于同一地点而言,同一个地震释放的地震波(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是相同的,C错误。故选B。17一般认为,岩浆的源地是位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地球的圈层构造,属于基础性知识的考查,需要正确读取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18A 19B 20B【分析】18据图分析,该图为维多利亚瀑布,瀑布中的主体要素是水,水所属于的圈层是水圈,A正确。BCD错误。故
23、选A。19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其中,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20图中各圈层中只有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A错误。图中的各圈层之间通过地质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及生物循环等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B正确。图中的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发展变化的,该瀑布景观的形成过程,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C错误。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如地质循环中,岩浆的喷发及岩石的重熔主要依靠地球内能。D错误。故选B。【点睛】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
24、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21C 22B【分析】21地壳厚度是指莫霍界面至地表之间的厚度,A错;陆地地势存在高低起伏,其地壳厚度并不一样,B错;读图可知,北美西部高山高原区和东部阿巴拉契亚山脉等地区地壳厚度相对较厚,中部平原地区地壳厚度相对较薄,地壳厚度与陆地地形关系密切,C正确;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地下厚度占地球半径的比例远远小于1/3,D错。故选C。22北美西部为高山区,地势起伏较大,西部地区等值线密集与陆地地形关系密切,A错;北部地区等值线稀疏,说明其地壳厚度差异不大,B正确;地壳厚度大致东西较厚,中部、南部较薄,C错;
25、地壳最厚处并非位于西部沿海地区,而在中西部内陆高山地区,D错。故选B。【点睛】本题组难度一般,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判断即可,注意地壳是指莫霍界面以上至地表的部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同时,对北美地形的分布等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与记忆。23C 24B【分析】本题考查地球的演化以及读图分析能力。23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生物灭绝的根本原因,C正确;行星撞击地球是一般认为是恐龙灭绝的原因,D错误;冰川范围扩大和食物变得缺乏不是生物灭绝的根本原因,A、B排除。故选C。24据图可知,乙地质时期即古生代中期,可判断主要是鱼类动物时代,因此可以在乙地质时期形成的是盾皮鱼化石,B正确;元谋人化石是中国
26、境内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应在新时代时期,A错误;霸王龙化石出现在古生代,C错误;猛犸象化石是在陆地上生存过的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生长在哺乳动物时代,D错误。故选B。【点睛】植物的进化过程:藻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动物进化的顺序是:海生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人类。25A 26B【分析】25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含有恐龙化石的地层对应是中生代,含有裸子植物化石的地层也是对应中生代,正确;含有鱼类化石的地层和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属于古生代地层,错误。故选A。26根地球生物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其中动物的演化过程为原始藻类-海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
27、动物、鸟类-哺乳动物-人类。故选B。【点睛】地球生物演化史:地球出现(46亿年前)化学演化生命出现(约30亿年前)生物演化(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性质(无氧环境有氧环境)。生物发展阶段:太古代地壳活动剧烈,地球上只有海洋。有类似蛋白质的有机质。元古代出现陆地。有藻类等低等生物,原始生命开始。古生代无脊椎动物出现,如三叶虫。脊椎动物出现,如鱼类、两栖类。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已抬升成陆地。中生代我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爬行类、鸟类出现,如:恐龙、始祖鸟等,也是重要造煤时期。新生代世界许多高山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第四纪人类
28、出现,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27D 28B【分析】27图示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选项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鱼类,出现在古生代早期;爬行类、两栖类出现在古生代晚期;鸟类出现在新生代,并且横向宽度逐渐变大,说明物种不断丰富。故选D。28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进化,图中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新生代时期哺乳类动物横向宽度逐渐变大,物种不断丰富,说明生物发展阶段进入哺乳动物时代,B正确;爬行动物时代繁盛期在中生代,A错误;图示没有体现海生藻类时代、裸子植物时代信息,C、D错。故选B。【点睛】生物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演化。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
29、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祼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29B 30D【分析】29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从时间来讲, 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
30、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三叶虫为古生代早期生物,鱼类为古生代晚期生物,恐龙为中生代生物,B正确。故选B。30联合古陆形成于古生代后期,A错误;在前寒武纪形成了大量铁、金等金属矿产,B错误;地质历史上有两个重要的造煤时期,一个是古生代后期,另一个是中生代,但中生代是主要的成煤期,C错误;新生代形成了现代地球的基本面貌,在此时期落基山、安第斯山等环太平洋高大山系逐渐形成,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地球演化的历史,属于基础性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31(1)地月系;太阳(2)火星;木星;哈雷彗星(3)自转周期;离太阳距离较远,温度较低,没有液态水;体积、质量
31、较小,大气层薄或大气密度小(4)公转方向相同,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轨道近似圆形(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分析】本题考查了太阳系八大行星及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详解】(1)读图,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远近可知,C为地球;图中的天体以太阳为中心绕转,共同组成太阳系,也是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2)读图可知,小行星带位于D火星和E木星轨道之间。G天体为哈雷彗星,绕日公转的周期是76年。(3)读取表中数据可知,火星与地球的数据最接近的是自转周期。火星离太阳较远,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温度低,没有液态水;火星的质量和体积比地球小,大气层稀薄;火星的公转
32、周期比地球长,温度的季节变化比地球大。(4)读图可知,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一致,具有同向性;轨道都接近正圆,具有近圆性;八大行星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很小,具有共面性。32光球 黑子 色球 耀斑 黑子 耀斑 无线电短波通信 磁暴 加拿大 极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对地球的影响。【详解】(1)根据图示分析,A在太阳大气的最里层为光球层、B在中间层为色球层、C在最外层为日冕层。太阳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太阳黑子区域温度比周围低,因此看起来暗一些。(2)B为色球层,耀斑活动发生在此层,有时色球层会出现突然增亮的部分叫耀斑。(3)太阳活动会影响气候,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太阳黑子的变
33、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的电离层,扰动电离层,会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太阳活动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能扰乱地球的磁场,使指南针无法正确指示方向,产生“磁暴”现象。(4)北美洲受太阳活动影响最严重的国家是加拿大,加拿大纬度高,其北部在北极圈以内,太阳活动爆发时可欣赏到壮观的极光现象。33横 纵 莫霍 古登堡 地壳 地幔 地核 C或地壳 E或地幔 E(或地幔) 【分析】本题考查了地震波及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详解】(1)读图分析,A传播速度较慢,为横波;B传播速度较快,为纵波。(2)D为莫霍界面,地震波穿过时纵波和
34、横波速度都明显加快;F为古登堡界面,地震波穿过时横波消失,纵波速度明显降低;C为地壳,E为地幔,G和H组成地核;岩石圈由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组成;一般认为岩浆的源地是地幔上部的软流层。34(1) 海洋(2) (、顺序可换)(3)低 蕨类植物(4)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温暖期较长,寒冷期较短。【分析】试题考查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详解】(1)三叶虫繁盛的时代为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为图中的时期。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该地地层沉积时为海洋环境。(2)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为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为图中的时期。地质史上两次生物大灭绝时代是古生代未期和中生代未期,为图中的时期。(3)从图中看,甲时期气温比全球平均气温低,降水比全球平均降水量少。为气候冷干时期,海平面低于现代。从横坐标可判断出甲时期同位素地质年龄为5.4亿年2.5亿年,为古生代,蕨类植物繁茂。(4)从图中可看出,气温和降水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总体看比平均气温高的时间较长,温暖期较长,寒冷期较短。图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且变化周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