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522.50KB ,
资源ID:850165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5016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课后练习 1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课后练习 1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WORD版含解析.doc

1、课后素养落实(一)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1“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A会制造和使用石器和骨器B已会种植庄稼C保留了类人猿的某些特征D已经饲养家畜A由材料“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可知,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石器和骨器,因此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北京人种植庄稼、饲养家畜及保留了类人猿的某些特征,因此B、C、D三项均可排除。2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进入_社会以后,即从公元前9000

2、年至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横线空白处应填写()A原始人群B原始农业C原始氏族 D原始部落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属于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此时我国已经出现了原始农耕经济,因此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力的发展,A、C、D三项均不属于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均可排除。3灌溉农业为西亚文化发展的主要基础。下列作物中最有可能被原始社会时期的西亚农民种植的是()A大麦B水稻C甘薯D玉米A根据目前的研究可知,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先后培植出水稻、粟(小米)、大豆、甘薯、玉米等农作物,故选A项。4“人类

3、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里的“活动”是指()A采集渔猎B磨制石器C农业耕作D饲养动物C农业耕作是采集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革命性转变,符合材料中“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的信息,故选C项;采集渔猎、磨制石器和饲养动物不符合材料中“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的信息,因此A、B、D三项错误。5下图为出土于今伊拉克南部地区的木制画“乌尔之旗”,据此可知()A家畜在人们的生活中较重要B两河流域先民驯化了骆马C农业与手工业劳动尚未分离D小

4、农经济下农民生活艰辛A材料画中绘制了许多马和羊等家畜,说明家畜在人们的生活中较重要,故选A项;美洲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故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农业与手工业的关系,故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活状况,故排除D项。6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A题目中的“豭”“豕”皆为“猪”的意思,由“豕居之圈曰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为辅,故A项正确;B、C

5、、D三项通过题干信息均无法体现,可排除。7希洛人在战争中被斯巴达人征服,在斯巴达城邦中占到多数,而且承担着社会生产的主要任务,但他们却无法享受公民权利。这是因为他们()A不能积极参政B不属于本邦人C集体荣誉感差D民主意识不强B古希腊各城邦公民往往祖籍本邦,希洛人属于被征服的外邦人,不在斯巴达城邦公民之列,故选B项。8“玉米是最好的粮食作物。种植业保证了粮食供应,使阿兹特克人不再受狩猎的限制。因此,人们有时间去思考将来的事情。”作者旨在强调()A农业是阿兹特克人生活的基础B阿兹特克人是玉米的培育者C阿兹特克人不再从事狩猎活动D阿兹特克人不关心现实生活A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6、,依靠种植玉米,阿兹特克人可以满足粮食需求,从而有利于其他活动的开展,故选A项;B、C、D三项均不能从材料中得出,均可排除。9“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天下为家”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妇女地位的下降B私有制的产生C自由人和奴隶的区分D军事首领地位上升B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产品有了剩余,氏族首领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为私有财产,随着剩余产品增加和私有制出现,产生了阶级,进而产生国家,形成“天下为家”的局面,故B项正确。10考古发现,地处黄河流域中游的陶寺古城,南北长约1 000米、东西宽约560米,面积约56万平方米。城南为公共墓地。在已发掘的1

7、000多座墓葬中,有9座大型墓葬,出土了象征权力的钺和斧之类的玉石兵器。这表明()A中华文明曙光初现B玉石兵器普遍使用C早期国家已经出现D社会分工日趋精细C材料中出现了城郭、象征权力的钺和斧之类的玉石兵器等,这些都是早期国家的象征,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C项正确;A、B、D三项表述错误,与材料主旨无关,可排除。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在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土地制度的条例有十二条,古巴比伦王国兴起之时,土地所有制关系演化为王室占有的土地、私人占有的土地和村庄残存的土地三种关系,土地所有权以法律条文形式予以明确并向公众公布,促使民众按照法律条文行事,限制了民众的行为,不同等级人拥有

8、不同的田园房屋。浅谈汉谟拉比颁布的土地制度记不同人对田园房屋买卖的不同问题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材料三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牛犁并举,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摘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1)汉谟拉比法典将土地制度分为几类?划分等级占有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分析这一现象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3)材料三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通过材料信

9、息“王室占有的土地、私人占有的土地和村庄残存的土地三种关系”提取信息回答。第二小问,结合古巴比伦王国的性质分析。第(2)问,需要提取图片隐含信息:一是工具的类型为“铁器”;二是工具的种类是从耕作到收割一整套的农具,由此分析材料二的现象及影响。第(3)问第一小问,分析材料三信息“不过十亩”“治田百亩”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较大提高。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答案(1)类别:王室占有土地、私人占有土地和村庄残存土地。目的:维护等级制度,维护王权和神权的奴隶制社会性质。(2)经济现象:反映了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3)现象:战国农业生产发展,形成精

10、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铁犁牛耕的推广、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等。12“原始人类由于采猎和自卫的需要,学会了使用工具。当时的采猎工具,后来有的兼用于农耕,如石斧、木矛,有的发展为专门的农具,如木矛改进为耒耜。”由此说明原始农耕出现的原因是()A人口增长B食物减少C经验增加D工具改进D材料“当时的采猎工具,后来有的兼用于农耕,如石斧、木矛,有的发展为专门的农具,如木矛改进为耒耜”体现的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原始农耕经济的推动作用,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均可排除。13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

11、A人工取火的发明B建筑技术的发展C生产工具的进步D畜牧水平的提升C原始人类居住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发展进步,本质上是生产工具的进步造成的,故选C项;人工取火的发明、建筑技术的发展、畜牧水平的提升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A、B、D三项。14汉朝画像石(砖)上有大量妇女劳动的画面,如“一农妇在前播种,一农夫在后打土块”“男子持权扬场,女子抱麦子”“一农妇连枷打场”,以及妇女采集桑叶、纺织、酿酒、饲养家禽等。由此可知,汉朝的小农经济()A提高了劳动妇女的地位 B采用了家庭生产的形式C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 D摒弃了自给自足的特点B材料中男子耕种,女子

12、从事播种及家庭副业,体现出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形式,故B项正确;妇女地位在封建社会一直低下,故A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经济模式,与土地兼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所述体现了小农经济下自给自足的特点,故D项错误。15阿兹特克村社的土地为公共所有,各家的父亲分得土地,终身耕种,死后交回村社;贵族的土地为私人所有,由土地所在地的村社农民耕种。这表明阿兹特克人()A家庭的主人掌握一部分土地B土地所有制分为公有和私有C贵族的土地由村社统一管理D贵族会经常吞并村社的土地B从题干表述来看,村社的土地为公共所有,贵族的土地为私人所有,因此阿兹特克村社的土地所有制分为公有和私有,故B项正确。16在大汶口一些富有的大墓

13、中,既有棺椁,又有大量的随葬品,最多的达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等,这与葬在同一墓地而几乎一无所有的墓葬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反映出当时()A出现财产私有现象B处于母系氏族社会C发明陶器制作技术D阶级社会已经产生A依据材料可知,大汶口墓葬出现了“富有”和“一无所有”的差别,由此可判断出此时出现了财产私有现象,A项正确;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代表,B项错误;中国古代先民至少在1万年以前就已掌握了制作陶器的技术,不是大汶口文化时期,C项错误;大汶口文化时期阶级社会尚未产生,D项错误。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原始农业阶段,一块土地经开垦、种植若干年之后,就得放弃

14、,让它在八年、十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以恢复土壤的肥力。植物品种多样的农业扩大了食物来源,使食物来源更加可靠,于是,人口也相应地增多。当人口增长超过农业生产率水平所能支持的人口限度时,一个很自然的解决办法就是移居其他地方。因而,有了一个连续的发展,即“脱离”原来的农业居留地,进入食物采集者居住的人口比较稀少的地区。农业就是以这种方式从发源地向四面八方传布。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与农业相关的最重要的改变应该是人口的膨胀。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放弃了他们旧石器时代前辈们的游荡生活,转而在农田附近永久定居下来。剩余的粮食使得一些人可以把他们的时间和才智集中在自己的专业上,从而脱

15、离了粮食生产。个人可以用粮食或手工制品来换购宝石、珠宝和其他贵重物品。慢慢地,稠密的人口、专业的劳动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一起促成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城市。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人们必须懂得季节的变换,他们逐渐积累起天地关系的知识,并向精确的历法迈出了第一步。新石器时代的神不仅有类似旧石器时代的维纳斯式的形象,还有与生命周期、死亡和再生相关的神灵。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1)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世界古代原始农业洲际传播的表现(举一例即可)。并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原始农业向外传播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始农业的出现对社会文化的重大影响。解析第(1)问,首先根据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世界古代原始农业洲际传播的表现。然后再根据材料一从土壤、人口、气候、开放程度、生产工具、资源等角度来概括影响原始农业向外传播的主要因素。第(2)问,根据材料二涉及的角度,从人口、定居、分工、私有、城市、科技和宗教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表现:如西亚的大麦和小麦传入古希腊等。因素:土壤肥力的保持;人口增长的速度;气候和土壤是否适宜;地区闭塞或开放程度;生产工具的革新;动植物资源的丰富程度等。(2)影响:人口膨胀;过上定居生活;出现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私有财产和城市出现;实用科技的发展和宗教神灵的崇拜。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