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427.50KB ,
资源ID:850126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5012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综合测评4(第七、八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阶段综合测评4(第七、八单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

1、阶段综合测评(四)(第七、八单元)(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列宁曾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当国内战争切断了我们与产粮区的联系不实行余粮收集制,我们就不能维持下去。”列宁所说的“这种政策”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 D重商主义政策A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核心内容,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

2、队伍。”该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B德国法西斯正大举入侵苏联C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D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D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决定实行余粮收集制,题目提供的传单反映了这一政策。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3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他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不少的余粮。按照当时规定,这些余粮()A全部上缴国家 B只能由政府收购C必须限量交易 D农民可以自由支配D注意题干所给的时间“1922年”,此时期苏联已经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农民可自由

3、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故选D项。4“革命前的一些富农重新获得发展,革命后出现的小富农较快地发展为富农,一些中农也渐渐成为富农,因而富农的人数和影响逐步扩大。”这段话描述的是哪一政策的影响()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解读材料信息“富农的人数和影响逐步扩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实行固定粮食税,导致一部分无地和土地不多的农户上升到了中农的水平,一部分中农成了拥有大量土地的富裕农民,开始出租土地。据此判断,这段话描述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5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

4、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A建立工农兵代表苏维埃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C由题干信息“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可以看出,列宁决定调整政策,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故选C项;A、B、D三项发生的时间均与“1921年”不符,故排除。61923年,列宁提出:“为了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全体居民个个参加合作社,还须经过整整一个历史时代。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度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十年。”此后苏联的历史发展表明()A新

5、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B列宁的设想体现了急躁冒进的倾向C斯大林与列宁在过渡速度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D斯大林坚持了列宁的建设方针C按照列宁的设想,苏联通过新经济政策要“一二十年”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胜利。但是,斯大林执政时期通过实施计划经济加快了建设的步伐,缩短了过渡的时间。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7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农户不再逐户加入农庄,而以整乡整区农民集体入社,有些地区纯粹是连片划入集体农庄。这突出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 ()A调动了农民入社的积极性B推动了苏联工业化进程C以行政命令干预强制推行D改变了土地的经营方式C斯大林时期,推行农业

6、集体化是为了发展工业,因此对农业集体化有强制性,不是农民积极入社,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农业集体化,未涉及苏联工业化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以整乡整区农民集体入社,有些地区纯粹是连片划入集体农庄”说明农民入社带有强制性,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土地经营方式的改变,故D项错误。8二战中,德国的闪击战使苏联陷入不利局面,但苏联每年制造出4万架飞机、3万辆坦克、12万门大炮和15万挺机枪,最终取得胜利。这足以说明,苏联()A国民经济比例已严重失衡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效显著C战争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D新型工业化模式优势明显D“苏联每年制造出4万架飞机、3万辆坦克、12万门大炮和15万挺机枪,

7、最终取得胜利” 强调的是“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说明“斯大林模式”这种新型工业化模式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没有涉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选D项,排除A项;二战中苏联实行的是“斯大林模式”,排除B项;苏联强大的工业能力是“斯大林模式”导致的,不是战争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排除C项。9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肯定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肯定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要有商品生产,价值规律也仍然要起作用。这说明斯大林()A意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B试图恢复新经济政策C开始了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D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A“肯定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要有商品生产,价值规律也仍然要起作用”,表明斯

8、大林认识到社会主义也要搞商品经济,也就是意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故选A项。101957年初,最高苏维埃决定将原属中央和加盟共和国各部管理的企业一律交给所在地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对此,赫鲁晓夫信心满满地认为“放松中央控制会推动生产发展”。但是,执行的效果并不明显。出现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未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B违背了斯大林的工业化模式C苏联工业结构发展的失衡D美苏争霸激化苏联国内矛盾A赫鲁晓夫在工业方面的改革,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与材料中“企业一律交给所在地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相符,但并未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故选A项;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

9、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排除B项;不仅是工业结构问题,更是因为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排除C项;美苏争霸是外因,排除D项。11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据此可以推知 ()A美国的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苏联B“斯大林模式”成为苏联经济下滑主因C“冷战”导致美苏经济此长彼消D加强干预使美国走出“滞胀”危机B从材料图表中可知,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而导致的,故选

10、B项;图表中19651975年,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苏联,排除A项;美苏“冷战”固然对工业产值增速会产生影响,但不是两国经济此长彼消的主要原因,经济政策才是影响经济的主要因素,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困境,这表明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失灵,排除D项。12有学者指出:“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这里所说的“相似”应是()A经济发展的指令性计划 B解决危机的最佳方案C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挽救国家危机的尝试D戈尔巴乔夫改革和罗斯福总统的新政都是在国家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故选

11、D项;罗斯福新政中实行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不是“指令性计划”,故排除A项;戈尔巴乔夫改革采用了西方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但阻止不了苏联经济的衰退,不是解决危机的最佳方案,故排除B、C两项。131987年,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中说:“改革就意味着坚决果断地破除已形成的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东西,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这主要表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将以政治改革为突破口B试图利用市场调节经济C将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D宏观决策出现重大失误B戈尔巴乔夫没有放弃传统的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故C项错误;材料中“改革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表明戈尔

12、巴乔夫改革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借助市场调节经济,故B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没有关系,排除。14有学者认为:“二战后金字塔式国际货币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控制。”这反映出()A马歇尔计划的作用显著B苏联与美国市场的分裂C国际贸易的均衡化发展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D“二战后金字塔式国际货币制度”指的是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位于塔尖的是处于霸主地位的美元,中间是英镑、法郎等主要货币,最底层的则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故选D项;马歇尔计划的作用是帮助了西欧经济走向复兴,稳定了资本主义统治秩序,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苏联与美国市场关系的信息,排除B项;金字塔式国际货币制

13、度的建立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均衡化发展,排除C项。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成为潮流,很多国际组织建立起来。其中,以“与贫困作斗争,提高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使命的组织是()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关贸总协定”C北美自由贸易区 D世界银行D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这与材料中“与贫困作斗争,提高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相符,故D项正确。16货币变局一书中写道:“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开启()A加速了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B

14、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合作C缓和了美苏争霸造成的紧张局势D推动了战后欧洲的一体化进程B美元崛起的时代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故A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使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故B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美苏争霸无关,故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利于欧洲战后经济的复兴,但是与欧洲的一体化无关,故D项错误。17下面这幅图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镑、法郎等退出世界金融市场B美元确立了在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C美元霸主地位的确立,推动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D不利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B材

15、料形象地说明了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通过这一体系,美元确立了在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故选B项;A、D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说法和图片信息因果关系倒置。181930年3月美国通过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规定,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从40%升至48%。其他国家纷纷做出反应,全球贸易总量缩水达60%以上。为避免这一现象的再次重演,二战后国际社会采取的措施是()A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建立国际复兴开发银行C签订“关贸总协定”D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C“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从40%升至48%全球贸易总量缩水达60%以上”,为解决这一问题,签订“关贸总协定”,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故选C项;国际

16、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均属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范畴,排除A、B两项;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美、加、墨为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而成立的区域性经济组织,排除D项。19欧盟委员会这样解释欧盟旗帜的文化含义:12是完美和丰饶的象征,使我们同时联想起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一天的12小时、一年的12月最后,圆形的排列代表了联盟。对这一解释,理解正确的是()A联合欧洲十二国为统一国家B封建神学在欧洲占统治地位C罗马法确立了欧盟法制规范D欧洲联合有共同的文化基础D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故A项错误;封建神学在欧洲占统治地位是在

17、欧洲中世纪,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确立欧盟法制规范的是欧洲联盟条约,而罗马法是罗马奴隶制社会实行的法律,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欧洲各国在历史上有过共同的文化,故D项正确。20在欧债危机、难民危机、英国“脱欧”等问题的影响下,有人再次提起“多速欧洲”(即欧盟成员不再按照统一速度进行融合发展)的说法,同时欧盟采取措施加快欧洲一体化进程。这反映了()A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遭到遏制B欧洲联合在曲折中前行C欧盟内部各国利益实现一体化D美国与西欧的差距扩大B根据“欧债危机、难民危机、英国脱欧”“多速欧洲”等信息可知欧洲一体化在曲折中前行,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欧洲一体化的信息,未涉及经济多极化趋势,也未

18、体现美国与西欧的差距,排除A、D两项;欧盟内部各国利益并不完全相同,排除C项。21有学者认为,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虽然不可能是封闭的。但对于集团外国家的限制是不可避免的。这表明区域经济集团化()A消除了成员国内部矛盾B导致世界贸易保护主义迅速兴起C排斥发展中国家的参与D具有阻碍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因素D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些区域经济组织对于集团外的国家是对立的,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故选D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这些区域经济组织对集团内的国家是开放的,人员、货物流通都是没有限制的,并不能导致世界贸易保护主义迅速兴起,排除B项;北美自由贸易区有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参加

19、,排除C项。22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日本采取了多种贸易保护措施。80年代初,日本数控机床和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兴起,里根政府对日采取了惩罚性关税、汇率、进口限制等多种经济手段。这些措施()A违背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B阻断了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升级C体现区域经济集团矛盾冲突D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确立A美国对日本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与经济手段来打压日本,不利于世界贸易发展,故选A项;美日贸易战只是不利于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升级,排除B项;题干提及的是美日冲突,不是区域经济集团,排除C项;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确立仍然还有很长一段路,且是发展中国家的目标,排除D项。23下列表述最能反映下面漫画主题的是()不平等

20、的“赌局”A金融风险日益加深 B贸易保护主义盛行C两极对峙格局加剧 D全球经济差距扩大D漫画主题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的赌局”,在这不平等的“赌局”中,发展中国家的财富集中到发达国家,两者的经济实力差距拉大,故D项正确。24倡导“削减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组织是()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贸易组织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联合国B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的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25美国总统特朗普奉行“美国优先”战略,要求美国各跨国公司从海外回流本土。但美国著名汽车生产商通用公司却宣布将五个本土的生产中心转移至中国等国家。这表明()A中国是贸

21、易战的赢家B美国霸权的日益衰弱C全球化进程不可阻挡D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C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美国要求国内各跨国公司“从海外回流本土”,但“美国著名汽车生产商通用公司却宣布将五个本土的生产中心转移至中国等国家”,表明美国的发展战略与经济全球化背道而驰,因为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故选C项;题干未体现中美贸易战和美国霸权问题,排除A、B两项;当今世界局势是“一超多强”,多极化格局还未形成,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7分,第28题17分,共50分)26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了实现近(现)代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苏联的经济近代化探索给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22、,回答问题。材料一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价格交售给国家。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引自人教版教材材料二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在经历了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之后,整个国家已是满目疮痍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导致粮食十分匮乏,许多人死于饥饿。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农村实行的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得到强化。这引起了在战争期间默默承受重负的农民的强烈不满。在城市里,许多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也心怀不满,纷纷罢工。1921年

23、2月28日,波罗的海舰队主要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水兵叛乱表明国内不满情绪已经非常严重,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引自人民版教材材料三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年份项目1913年1928年1932年1937年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生产总值553221机器制造业442121拖拉机不详42121电力15107432石油232121钢555432注: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产规模比较。(1)材料一表述的苏俄当时实行的经济政策通常被称为什么政策?(2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6分)(3)材料三反映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

24、代苏联经济发展的方针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苏联在工业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8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可看出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2)问,结合材料二“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回答。第(3)问,结合表格中的数据看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经验教训”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余粮收集制(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亦可)不适应当时的社会状况。(3)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经验教训:快速实现工业化;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或具体表述: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

25、后状态)。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展开了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攫取了大量财富,推动了西欧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而后在欧美各国出现。凭借工业革命产生的巨大生产力,资产阶级建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材料二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等44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三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周年之际,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素帕猜接受采访时曾说:“回顾中国

26、经济这两年的表现,我想它超出了我以前最乐观的估计。中国正从世界第五大贸易国转变为第四位,很可能会上升到第三位。我刚刚得知中国进口额已居世界第三位,仅在美国、德国之后。”(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立的因素。(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意义。(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等方面分析作答。第(2)问,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推动世界经济恢复与发展的进步性与美国操控经济的局限性两个角度分析作答。第(3)问,“历史意义”从对世界的意义、对中国

27、的意义两个方面作答。答案(1)因素: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海外贸易;西欧经济迅速发展;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2)进步性: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货币体系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扩大世界贸易;推动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局限性: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为美国确立霸主地位提供了条件。(3)对中国: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对世界: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推动了经济全球化。2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

28、济全球化的进程始终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822000年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并购简表项目按当前价格计算的价值(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1982年1990年2000年19901995年19962000年国际直接投资5902 09012 71021.140.2跨国并购1 51011 44024.051.5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

29、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材料三在信息技术等领域,全球化依然在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全球主义取得了胜利。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在消灭地球上的文化差异这一点上,全球化完全失败了。毋庸说在精神和心理方面,人们失去了一体感,开始从过去的传统和文化中寻找自我。这正导致世界陷入不稳定。本来让日常生活中的日历、生活方式和饮食类型都同一化是非常荒谬的。地球并不会因为成为地球村而拥有共同的价值观。特别重要的是人们的记忆,虽然美国通过好莱坞的电影、美元钞票和B52的力量蛊惑和统治着世界,但是并不能支配人们过去的记忆。(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晚期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表现产生的主要影

30、响。(7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克林顿与菲德尔卡斯特罗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有何差异?为什么有此差异?(4分)(3)材料三中提出的“地球并不会因为成为地球村而拥有共同的价值观”这一观点,你认为是否正确?说一说你的看法。(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表格中国际直接投资、跨国并购的快速增长趋势概括为资本的国际流动加速;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第(2)问,根据克林顿和菲德尔卡斯特罗的言论归纳二人观点的差异,并从二人所站的立场指出二人观点有差异的原因。第(3)问,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文明的统一性、差异性谈看法。答案(1)表现:资本的国际流动加速。主要影响:发达国家凭借资金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可以借此引进外资,发展经济,同时增加了金融风险;世界经济发展加速。(2)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资本的新一轮全球扩张运动,因此克林顿主张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有利有弊,因此菲德尔卡斯特罗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前提是要建立一个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3)正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朝着“地球村”的方向发展。但是,人类文明和文化是丰富多彩和形态各异的。经济的全球化绝不会消除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既要看到各种文明之间的统一、共存的一面,也要看到差异、矛盾的一面,积极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