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高一历史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49372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一历史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1高一历史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1高一历史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1高一历史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1高一历史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21高一历史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21高一历史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21高一历史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21高一历史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21高一历史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21高一历史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21高一历史寒假作业同步练习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 背景:内忧外患(19181920三年内战)2. 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 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4. 评价:历史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5. 失误:损害农民利益;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二)新经济政策1. 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2. 标志: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3. 内容: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

2、收集制。 工业: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贸易:恢复自由贸易。 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4. 新经济政策 “新”含义:一定程度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5. 作用: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指明道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三)斯大林模式1. 背景:苏联成立和列宁逝世,斯大林上台,掌握政权2. 表现:1、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 2、农业:农业集体化。 3、经济体制:单一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经济。3. 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 政治上高度集权, 思想上高度集控。4. 评价:(1)功绩: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3、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苏联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也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2)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后来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 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2. 措施:农业领域(改革重点)、工业领域3. 结果:收效甚微(失败)4. 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失败原因)(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 内容:重点放在工业上(注

4、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2. 结果:前期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匹敌;后期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沉重,1975年后经济停滞3. 失败原因: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失败原因);军备竞赛影响经济发展(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 背景: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2. 内容 1985年首先经济改革(重点: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改变单一公有制)3. 1988年转向政治改革(实行多党制,多元化,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4. 结果:导致了苏联的解体【知识框架】单项选择题1 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

5、。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这说明苏维埃政权( )A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B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C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D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苏俄为巩固苏维埃政权、退出一战选择了妥协,签下布列斯特和约。此后,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苏联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所以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再次对现实妥协,推行了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采取固定粮食税的做法,从而再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综上两件事情可以看出,苏维埃政权通过妥协让步维护了革命的根本利益,故选C。由材料“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

6、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可知,苏维埃政权注重维护工农联盟,将运用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农民的问题,排除AB;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而不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新道路,排除D。2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答案】D【解析】根据1971年时间点可知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经济

7、上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如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结合材料可知政府主张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选D项。ABC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本身并没有跳出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不可能发展市场经济。3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答案】C【解析】分析前后社会结构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前一时期,个体农户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集体农庄农户占很小比例,工人占有率也不是很多,资产阶级和地主还占有一部分,

8、但是,在后一时期资产阶级和地主就消失了,且工人与集体农庄农户占绝大部分,个体农户占有很少,反映了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农业集体化,故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题干中的社会结构成分的变化,故A项排除;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的存在,故B项排除;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与题意无关,故D项排除。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经济政策允许

9、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符合材料中“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的措施,所以选D。苏联在工业化初期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没有突破计划经济的指令制约,ABC说法不符合史实。C说法夸大了材料中措施的内容。5据档案记载,1925年,苏联农民心中始终存在一种困惑。“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他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这主要说明当时( )A粮食税挫伤了农民积极性B农民对集体农庄心有余悸C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D工业化政策引发农民不满【答案】C【解析】新经济政策实行过程中,农民既渴望致富又担心成为革命的对

10、象,C项正确。“粮食税”提升了农民生产积极性,A项违背史实。苏联的工业化和集体化分别是在1926年,1929年开始的,B、D两项不是1925年农民的反应。故C项正确。6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B【解析】此题是比较类型的题。新经济政策出台是在1921年,中国的改革开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国内外经济环境并不相似。中国的农村改革巩固了农村集体所有制,苏俄新经济政策巩固的是个体小农业,故AC项不对。中国的改革

11、促进了中国工业化,苏联在1925年提出了工业化方针,故D项排除。中国改革和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如何调整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成为两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所以B项正确。7“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

12、铸钢法”“ 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的信息说明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不允许科技外传,导致技术转化减少,故B项正确;此时苏联社会制度没有变革,故A项错误;“冷战”是指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手段,所以20世纪5080年代的冷战时期,“冷战”一定会影响科技交流,故C项错误;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信息,故D项错误。8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 )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B石油成为与

13、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当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时,苏联却没有进行相应的经济结构调整,一味的发展石油出口,结果因油价下跌损失惨重,表明一国经济结构应合理,不能过度依赖于能源出口。A项正确。B、C项夸大了石油的作用;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所以答案选A。9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 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

14、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的影响在于( )A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B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C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D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答案】D【解析】本题材料的主旨是反映赫鲁晓夫改革时的在工业方面的权力下放,所以此举的影响只可能是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故D正确;苏联并没有走上市场经济道路,此举也没有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是指戈尔巴乔夫改革,故A、B、C错误。10苏(俄)联在七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如图所示的几次较大规模的政策调整。这些政策( )A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B巩固了集体农庄的基础地位C贯穿计划经济的理念D反映出农业问题的复杂性

15、【答案】D【解析】苏(俄)联历史上对粮食政策即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较大规模的调整,反映出农业问题的复杂性和俄国农业发展的曲折历程,D项正确;巩固工农联盟不适用于粮食专政政策,A项错误;集体农庄基础地位无法体现整个题意,B项错误;苏联的计划经济开始于1928年,C项错误。111929年10月,苏联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7.6%,1930年为23.6%,1931年为52.7%,1932年为61.5%,1933年为65.6%,1934年达71.4%,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农业集体化运动( )A满足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需要B开创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C完成

16、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D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发展要求【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发现,从“1929年10月”“苏联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7.6%”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可以看出,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发展迅速,即基本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存在着急躁冒进的现象,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发展要求。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一五”计划的特点,“一五”计划是19281932年,该项只能解释从1929年到1932年苏联参加集体农庄农户所占农户总数比重的增加,不能解释其他时段该比重增加的现象,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属于斯

17、大林模式,要建设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经济体制改革是从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时期开始的,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苏联通过国有化、工业化和集体化,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其新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苏联经济已经完全改变了,资本主义成分已被消灭,社会主义体系已在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获得胜利,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该项属于时空错位,排除。12学者许倬云认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有了两种选择:一种是以国家权力有计划地规划经济发展的模式,制约财富的分配。另一种则是在相对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上,制定各种节制资本与保障人民福利的政策。”这两种选择

18、( )A说明实行福利主义政策已成为共识B均通过经济改革改变了国家的性质C反映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的趋势D都在探索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答案】D【解析】“以国家权力有计划地规划经济发展的模式,制约财富的分配”反映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相对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上,制定各种节制资本与保障人民福利的政策”反映的是加大对经济干预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两种选择都是在探索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故D正确;A项不符合计划经济体制,排除;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都没有改变了国家的性质,B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加大对经济的干预,材料无法体现“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的趋势”

19、,排除C。13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和计算:俄国人每年花在排队买东西上的时间达300亿个工时,这还不包括花在裁缝店、理发店、邮局等候的几十亿个工时,就这300亿个工时来说,就足以使1500万人按每周40个工时计算劳动一年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可能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物配给造成食物缺少C斯大林体制的推行D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落后【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苏联人民长期处于“短缺经济” 之中,劳动力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长期推行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且得不到根本改善造成的,故选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买卖的,不会存在排队买东西现象,排除A;实物配给制是指所有一

20、切生活必需品、生产资料,均由国家以行政手段分配,取消商品交易,不得进行买卖,也不会存在排队买东西现象,排除B;经济发展水平落后,那劳动力浪费就不大可能出现,排除D。14布尔什维克党的一份文件中指出:“还存在着现在这种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残余(有时甚至是复苏)。为了对抗资本主义的加强,加紧抵制小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这一文件应发布于哪一时期(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C工业化建设时期D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两个信息对解题至关重要,一是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复苏,二是资本主义加强,布尔什维克党的政策不是遏制资本主义加强,而是要求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21、,在四个时期中,只有新经济政策时期是允许资本主义存在的,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工业化建设时期、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都不允许资本主义存在,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15下表1913-1932年沙俄、苏联经济数据表类别数据年份1913年1920年1925年1928年1932年工业总产值(亿卢布)102.5114.177.39158368钢(十万吨)42019186.8425.1592.7粮食(百万吨)144.452.5113.3123.3111.6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A社会制度的转型推进经济迅速发展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探索推动苏联经济复苏C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苏联经济全面提升D苏

22、俄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孤立【答案】B【解析】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19131932年沙俄、苏联的工业总产值、钢的产值均很大,粮食产量明显增多,表明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成功探索推动苏联经济复苏。根据所学可知,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的经济政策。故答案为B项。A项,苏联社会制度的转型是在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仅从工业总产值、钢、粮食几个方面不能得出苏联经济全面提升的结论,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苏俄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和孤立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16 1931年,斯大林在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里指出:“你们愿意让

23、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态,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别的办法是没有的。”据此,苏联( )A与西方国家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B人民以饱满的爱国热情积极投身国家建设C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D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答案】B【解析】根据“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态,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可知,斯大林号召人民快速发展经济,巩固国家安全,使人民以饱满的爱国热情积极投身国家建设,故B正确;1931年苏联没有与西方国家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

24、赛,排除A;材料反映斯大林号召人民快速发展经济,巩固国家安全,无法体现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改善,排除C;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7 1955年起,(苏联)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1958年6月,政府还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这些举措( )A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B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C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答案】C【解析】据材料“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以及由“取消了农产品

25、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等信息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C正确;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做法的是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不符,A错误;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的是1927年的联共布十五大确立的农业集体化政策,与材料不符,B错误;据材料时间1955年、1958年可知此时是赫鲁晓夫对农业进行改革时期,只是在农业领域试图冲破斯大林模式,不是整个经济领域,D错误。18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的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其中1961一1965年是9.8%,1966一1970年为23.4%,

26、1971一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这说明当时苏联( )A农业经济呈不断发展态势B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农业助力C承受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答案】B【解析】苏联的农业投资增加,并不能说明产生了巨大的效果,所以农业经济呈不断发展态势无从得出,A错误;苏联片面发展工业,导致轻工业、农业与重工业比例的失调,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苏联经济发展,故而需要调整和改革,材料中苏联进行的农业经济政策调整就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可见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农业助力,B正确;苏联的农业政策调整属于国内经济改革,不是承受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C错误;材料中“19611964

27、”是赫鲁晓夫在位时是以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到了“19641985 年”改革重点是工业,故D项错误。19 1990年,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大国已经落到了满世界乞讨购粮款的地步。按戈尔巴乔夫的说法:“苏维埃事业失败在于奋斗几十年后才发现,我们仅仅是一个拥有很多原子弹的第三世界国家。”这揭示出苏联( )A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B国防建设的显著成效C社会经济的严重落后D重工业建设高度发达【答案】A【解析】根据“我们仅仅是一个拥有很多原子弹的第三世界国家”可知,材料强调苏联军事工业先进而其它经济部门落后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的情况,故A正确;材料强调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并非说明国防建设的显著成效,排除B;材料

28、强调苏联经济各部门不能协调发展,并非强调社会经济落后,排除C;材料强调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并非强调重工业建设高度发达,排除D。20. 新经济政策是历史上从行政命令式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第一次尝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当时许多领导人都把实施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一种退却,以拯救苏维埃政权。正如列宁所强调,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巨大意义。就整体而言,新经济政策确实是由军事共产主义向后退却,用当时的说法,由直接进攻改为迂回。但是,这样理解是不够的。对当时的苏俄来说,首要的任务应当是全力抓经济,为落后的俄国创造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条件。摘编自郑

29、异凡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及其命运材料二 社会主义无非是从国家资本主义垄断再向前迈进一步。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是一个进步。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如果我们现在能紧紧“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列宁选集材料三 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二元的行政市场体系,庞大的行政指挥机制总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或者以行政和法律的形式干预经济过程,或者直接参与生产。20年代对农民生活的调整实际上总是带有“军事共产主义”的色彩。同时由于新经济政策本身的不系统、不完善,苏联20年代

30、的经济远没发挥尽其潜力。作为创造性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例实践,新经济政策非常值得人们认真研究。徐向梅新经济政策:俄罗斯史学研究新视角评介(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2)据材料二,概括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3)据材料三,分析苏联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远没发挥尽其潜力”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从政策转变和体制创新两方面谈谈新经济政策的当代意义。【答案】(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俄国经济落后。让步: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2)实质:利用

31、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通过自由贸易探索社会主义与小农经济的结合。意义:国民经济迅速恢复;苏维埃政权有效巩固;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原因:国家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建设;新经济政策体系不完善。意义:制定经济政策要从本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要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配套的社会主义新体制。【解析】(1)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加以回答即可,内战结束后苏共领导人企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的出现。第二问,让步,据材料“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并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加以回答即可。(2)第一问,据材料“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是一个进步”、“商业就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的意义加以回答即可。(3)第一问,据材料“庞大的行政指挥机制总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新经济政策本身的不系统、不完善”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二问,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的限制条件,即从政策和体制的转变和创新两个方面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知识加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