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银川九中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 命题人:祁晓霞(注:班级、姓名、学号、座位号一律写在装订线以外规定的地方,卷面不得出现任何标记)第卷(选择题 共50分)本卷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最初“王”字是斧钺的象形,它最能说明的是 A. 金属工具已经开始使用 B.政治权力产生的时候就是一种强权 C. 军事首领成为部落联盟的统治者 D.“王”具有无限的权力【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的专制制度。斧钺是古代强权政治的标志,体现王权的强大。故选B。2.春秋左传中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
2、以德,德钧以卜。”(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说明A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 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C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D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答案】C考点:宗法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大体含义是王后没有嫡子,就立庶出长子为王位继承人;如果王子年龄相同,就以德行好坏为依据选择继承人,若道德好坏没有大的差异以占卜结果为准,由此不难看出古代宗法制有一套比较完整周密的系统规则,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特征。3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
3、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答案】C考点:推恩令。材料中“诸侯稍微”的原因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极大消弱了地方王国实力,将大的王国分割成小的候国,无法同中央对抗,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而达到“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效果,主要反映了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4. 政治制度的不断创新是保障社会稳定、政治统一的重要因素。史学界普遍认为,“宋
4、承唐制”是宋代制度的主要特点。唐宋时期为维护统一局面所采取的重大措施的共同点是A在边疆设立军镇 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答案】B 考点: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A属于唐朝的措施而不适合宋朝,CD属于宋朝的措施而不适合唐朝,联系唐朝三省六部制和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知B是共同点。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5. 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答案】D考点:A项与材料不符,表格中得到选拔的不仅有士
5、族子弟,还是有寒族。B项说法错误,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做官,而科举制依据成绩;C项说法错误,不是缩小了范围,是扩大了范围。因此ABC三项均不正确。从材料可知科举制选拔的范围还主要是在士族阶层,还不完善,故选D6.关于明朝内阁的评述,正确的是是在明初殿阁大学士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明宣宗后地位日益提高是位居六部之上的中央一级决策和行政机构 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A B C D 【答案】C考点:明代内阁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明代内阁制度当然不是决策机构,能够决策的只有皇帝,所以“是位居六部之上的中央决策机构”是错误的。明代内
6、阁制度的本身就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对皇权当然不能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对皇权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也是错误的。所以答案就是7. 下列古代政治人物与专制制度的组合,错误的一项是 A秦始皇皇帝制度 B.查是丁尼民主制度 C明成祖内阁制度 D.雍正帝军机处【答案】B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该题属否定式选择题,排除法是最快速的方法,A秦王嬴政创立皇帝制度故名秦始皇,C明代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初设内阁学士,明成祖时期内阁正式形成;D雍正帝为加强西北军务创设军机处,B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编撰民法大全实行君主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背道而驰。8. 古希腊语中的demokratia一词,由“demos和krato
7、s两部分构成,“demos的意思是“人民”、“地区”,“kratos的意思是“统治”、“管理”,因此所谓“民主”是指“人民的统治”或者“人民的管理”。与该词汇的形成无关的是 A古希腊先哲突出人的地位和价值 B统治范围的不断扩大 C. 多山少耕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D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传统 【答案】B考点:雅典民主政治。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问题“与该词汇的形成无关”即是指与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无关的因素,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主义的早期觉醒以及民主政治的文化传统均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所以A C D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B项与古希腊民主
8、政治形成无关。9据记载,在古代雅典法庭上经常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被告往往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恻隐之心。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材料说明雅典: 陪审法庭是雅典司法机关 法庭判决不是依靠证据而是仅凭情感 法庭审判聘请律师已成惯例 法官审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A B C D【答案】B考点:雅典民主政治。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经常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内容能说明法庭审判聘请律师已成惯例,正确,“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
9、说明陪审法庭是雅典司法机关和陪审法官审案的随意性,所以表述正确,这一案例说明雅典司法审判存在很大弊端,即易受情感左右,但未说明证据在司法审判中的重要作用,所以错误,答案选B。10古罗马民法大全:“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材料体现的原则是 A保护弱者 B人人平等 C公正合理 D注重证据【答案】C考点:罗马法。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由所给引文可知没有具体说明谁是弱者,体现不出谁是弱者,A表述不合题意;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当时罗马是奴隶制帝国,B不符合史实;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选C。11
10、. 十二铜表法中,设有“获得物占有权法”,其一是“占有土地的时效为两年,其他一切物品则为一年”,其二是“不愿意确定丈夫对自己有支配权的妇女,每年应离开其家三夜,因而中断占有的一年时效”。下列各项对材料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A强调了物品所有者对物品的占有权 B强调了妇女在社会活动中的自主地位C突出了物品的所有权及归属的理念 D是奴隶制度在意识、观念上的表现【答案】B考点:罗马法。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十二铜表法实质上是维护奴隶主的利益,而且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不具有完整的公民权,在这里妇女只不过是男人财产的一部分,故此题应该选择B。材料中的第一条即为AC项意思;从材料的第二项可以看出,妇女
11、和一般物品无异,反映了奴隶制思想,把人作为物品看。D项正确。12.西方学者评价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Britain is probably closer to be revolution than another countries in Europe.”这是因为 A. 无产阶级赢得了被选举权 B.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C.工业资产阶级渐入政权中心 D.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家政权【答案】C考点: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的是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因此B项错误;A项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主要是满足工业资产阶级的参政的愿望而进行的,并未给予工人阶级的普选权;C
12、项正确,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比例增加,渐入政权中心;D项错误,垄断资本在19世纪末出现。13.2010年5月11日布朗辞职,卡梅伦成了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第12位首相。其实,英女王和卡梅伦同是英国国王威廉四世父亲的嫡系后代。卡梅伦是威廉四世的第七代嫡孙。按辈分,英女王是卡梅伦的姑奶奶。卡梅伦成为首相,是因为他 是英国国王威廉四世父亲的嫡系后代 与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有血缘关系 赢得许多保守党政要的支持而当选为党魁 所领导的政党成为议会中的多数党 . .【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英国责任内阁制。在英国,一个政党在议会中成为多数党时就获得执政地位,党的领袖就会被国王任命为首相。 14
13、. 新制度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获得“各种政体的实验场”称号的国家是 .英国.法国 .美国 D.德国【答案】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政体经历了多次反复曲折,历经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帝制等,远远超出其他国家,被称为“各种政体的实验场”。故选B。15.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一般都是“代议制”。这一制度的基本特征包括 实行立法权与行政权力的分离与制约 制定宪法或法律 国家元首由选民选举产生 实行政党政治 A B C D【答案】D考点:近代西方代议制。项明显错误,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是国家元首,但是并不是选举产生的,
14、而是世袭的,排除改项,故选D。16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C. 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D 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答案】A考点:鸦片战争。本题考查学生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内容的联系能力。从清政府极力地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可以看出,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本质没有看透,所以A正确;BCD材料没体现.1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15、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这些“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的建立最早源于 A.鸦片战争的失败 B.南京条约附件的签订 C.通商口岸的设立 D.势力范围的划分【答案】B考点:“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是指租界,近代中国出现的第一块租界,是1845年1月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故意曲解虎门条约中关于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永久性居住的条款,又以“华洋分居,避免纠纷”为诱饵,迫使上海地方官公布上海租地章程划定的。答题时注意题目设问是“源于”,是指而不是原因,A是原因,故选B。18.以下是一份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口口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
16、准其前往。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该类护照最早出现的时间最可能开始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答案】B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材料的信息“请照赴十八省游历”,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选择时注意题干中的“最早出现”的限制词。19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当时世界潮流的是A.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B. “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D. “国家以法制为先,有法制而后有国家。”
17、【答案】D考点:太平天国运动。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注意题干中的“时代潮流”指的是资本主义潮流,D强调法制,符合题干意思;A四有二无的社会是建立在小农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社会,项固守小农经济范畴,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排除;B、C是圣库制度,按需所取,排除;20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答案】C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8、的能力。材料并未体现清政府对国家主权的高度认识和维护,因此清政府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之说错误,排除A项。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近代中国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排除B项。在国外设立领事馆,符合近代国际外交惯例,说明清朝抛弃“天朝外交”体制,转向近代外交,C项符合题意。并没有因为在国外设立领事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21.在清政府决定利用义和团反帝之后,清廷主管外交的大臣许景澄、袁昶联名上书道:“今朝廷方与各国讲信修睦,忽创灭洋之说,是为横挑边衅,以天下为戏。团民非义民,不可恃以御敌,无故不可轻与各国开衅”。对这份上书最准确的理解是 A义和团运动凸显了民
19、族矛盾的加剧 B两人反对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 C清政府内部关于是否开展反侵略斗争矛盾尖锐 D两人反对清政府支持义和团运动“灭洋”【答案】D考点:八国联军侵华。材料反映的是是否利用义和团进行反帝,根据材料信息“今朝廷方与各国讲信修睦,忽创灭洋之说,是为横挑边衅,以天下为戏“团民非义民,不可恃以御敌,无故不可轻与各国开衅”可知清政府决定利用,而许景澄、袁昶两人反对。22. 现在的学者提出一种观点:“义和团运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戊戌维新失败后的一种”反动”。这里的“反动”主要针对义和团 A抵抗西方列强入侵B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C排斥一切西方事物D拥护清朝走向民主【答案】C考点:义和团运动。本题考
20、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而义和团运动中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排斥一切外洋事物,故C项为正确答案。23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辛丑条约的签订 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A考点:依据材料“1901年到1937年”及“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中国完
21、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外国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故选24. 100多年前的法国报纸刊载了许多有关中国晚清社会的绘画,从另一角度反映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和法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看起来耐人寻味。关于右图名为中国蛋糕说法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列强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末期,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B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形式主要为商品输出 C此现象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D清政府积极抵抗外来侵略 【答案】A考点:中国蛋糕喻指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据此可排除B、C、D 三项。25 刘宗绪在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中提出:“压迫与反压迫、剥削与反剥削、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以
22、及革命、起义、暴动等事件与过程,常常被列为重点。实事求是地讲,这些事件中的大部分,多半是属于为争取文明进步而付出的代价。这一切当然是必须讲的。但是如果只讲代价部分,不讲或少讲文明进步本身,不论述文明成果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这能算是完整的历史吗?”对上述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必须从文明演进的角度去研究历史 B认为文明成果远大于斗争的代价C研究历史要全面分析,辩证地看待成果与代价D认为反压迫、剥削、侵略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答案】C考点:文史常识历史研究方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如果只讲代价部分,不讲或少讲文明
23、进步本身,不论述文明成果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这当然不能算是完整的历史。所以,对上述观点理解正确的只能是辩证地看待成果与代价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 卷(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英国国歌天佑女王产生于18世纪40年代,是称颂英国国王的歌曲。其大意是:“上帝保佑女王,祝她万寿无疆、神佑女王。愿上帝恩泽长,选精品,倾宝囊,万岁女王!愿她保护法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 材料二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统治末年,普鲁士岁入700万塔勒(货币单位),其中的600万塔勒被他用在了军队上。他终生坚信这样的信条:“朕乃国王,故可为所欲为。”普鲁士是他的私人财产,要按
24、照他的意旨来管理 房龙人类的故事 材料三 英国:维多利亚18岁成为立宪君主女王学会了如何心平气和地与首相共事,尊重政府的决策,哪怕她从心底里讨厌这个首相。 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在领导德意志统一的过程当中,首相俾斯麦成为整个德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1890年,因为与威廉二世在外交政策上发生分歧,俾斯麦虽然一肚子委屈但还是被威廉二世解除了首相职务。(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英国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但是,英国国歌为什么还要如此称颂女王?(2分)(2)结合材料二指出,完成德意志统一大业的普鲁士有何特点?(4分)(3)结合材料三,分析当时俾斯麦在国家政权中的
25、地位。说明同样作为立宪君主,英王维多利亚和德皇威廉二世的表现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6分)【答案】(1)虽然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但是英国国王仍然是英国的国家象征,代表的是整个英国;英国当时正以女王的名义大肆进行殖民扩张。(2分)(2)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军队在帝国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体现出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4分)(3)俾斯麦是政府首脑,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君主实际拥有的权力不同,议会与君主的关系也不同。(6分)考点:本题考查英、德两国君主立宪制的区别。(1)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女王的象 征性作用进行分析。(2)根据材料内容从军国主义、专制主义两个方面分析。(3)结
26、合 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概括出俾斯麦在国家政权中的 地位,并从英、德两国君主、议会拥有 的不同权力说明其差别。27.(15分)有人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材料二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
27、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材料三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
28、识分析英国如何采用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的?(4分)(2)依据材料二,分析法国为什么在1870年以前要用暴力方式而非妥协方式?(2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70年后“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什么?(2分)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民主政治的经济因素?(2分)(3)依据材料三理解美国的宪法为什么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2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答案】(1)完成:1688年光荣革命,没有流血宫廷政变;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确立了君主立宪,限制君主权力;(4分)(2)原因:法国的专制主义过于强大;大革命后法国社会陷
29、于动荡,工业化进程缓慢(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3分,任答1点即可)1875年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法国为民主共和国(2分)经济因素:工业革命的完成或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任答一点即可,答资产阶级得1分)(3)原因:宪法创立的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不同的利益集团因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谈判妥协修正。(2分) 方面: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之间(3分,任3点即可。)考点:近代西方代议制。(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之前,“护国公”克伦威尔有过独裁统治,这在英国产
30、生了重要的影响(教训),从而使英国人更倾向于采用渐进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具体体现在两大步骤:1688年光荣革命,没有流血宫廷政变;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2)据材料信息回答,“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 “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是19世纪70年代的“一票共和”。经济因素结合时间回答,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工业资本主义发展。(3)结合所学知识,根据1787年宪法,可知,之所以美国的宪法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是由于这部宪法在不断发展,做到了实事求是
31、,兼顾了多方利益。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体现在:第一,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间;第二,大州和小州之间;第三,南方和北方之间;第四,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第五,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之间等。28.读图回答问题:(11分)(1)图一至图四分别是中国在近代所遭受的列强武装侵略,分别指出其名称。(4分)(2)图一至图四反映出列强侵华区域有何变化?(3分)(3)这四次战争分别给我国的社会性质造成怎样的影响?(4分)【答案】(1)图一是鸦片战争;图二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图三是甲午中日战争;图四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再深入到内地。(3)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32、民地半封建国家;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对近代列强侵华战争形势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平时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去识图和分析图的特点;另外解答本题还可以结合图中提示的时间对事件作出正确的判断。(1)第一幅图片,战争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开放的通商口岸有广州上海厦门等,可以看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幅图片从范围上看,战争蔓延至整个沿海,一度进入北京,开放口岸也遍及沿海和内地九江等,因此可以看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三幅图片战场主要是
33、在黄海,从这可知是甲午战争;第四幅图片战场主要集中在北方,特别是北京直隶,可以看出是八国联军侵华。四次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分别是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2)从第一问的分析可以看出战争由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由沿海到内地,以商品输出为主。(3)这四次侵略战争对中国带来的危害,要结合所签订的条约对中国的影响进行分析。29(12分)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
34、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赴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据此梁启超认为“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甲午战争后,也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甲午战争之胜负有很大的偶然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以上关于甲午战争失败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
35、材料中的史实及所学知识进行评析,史论结合。)【答案】赞成:梁启超认为甲战胜负是双方实力对比的必然结果。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日本在战争期间能一致对外;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击日本侵略。(12分)反对:认为甲战胜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双方实力对比:甲战前中日双方实力相差不大,国际社会公认的亚洲强国是中国;战略战
36、术:战前:甲战中方失败主要原因是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中方仓促应战,战前清政府战和不定,避战自保,寄希望于国际调停。战争期间:李鸿章战略战术失误,指挥不当,主动放弃制海权,避战保船。部分将领贪生怕死。(12分)(第一层次,04分,观点不明确,没有结合史实论述,逻辑关系不清楚。第二层次,58分,观点较清楚,只结合部分史实论证。第三层次,912分,观点明确,能结合史实多角度论证,史论结合,逻辑关系严谨,层次分明。)考点: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就本题而言,既可以赞成:梁启超认为甲战胜负是双方实力对比的必然结果。也可以反对:认为甲战胜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不管选择哪一种观点,论述时都要言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