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提升演练(十七)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读下图,回答12题。1全球“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图中的哪些过程有关?()AabBacCbdDbc2近来年,“温室效应”加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是()全球海平面上升将导致两极地区及陆地上高山冰雪消融城市形成光化学烟雾短期内,全球河流径流量减少AB CD答案:1.C2.A解析:第1题,“温室效应”是大气逆辐射加剧的结果,二氧化碳和水汽可以大量吸收地球辐射的热量增温,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传递给地球;图中c表示大气向宇宙辐射、a表示地面辐射。第2题,光化学烟雾主要是交通工具向大气排放的废弃物在强烈光照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的;短期内,“温室效应”加剧将导致大
2、量冰川融化,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增加。中国中东部许多地区2012年12月24日集体刷新入冬以来最低气温纪录;俄罗斯笼罩在1938年以来的最强寒流之中。包括美国东部在内的全球多地都度过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天。但总体看,北美、欧亚这几年的严寒,未能改变全球变暖的总趋势。极端的冷暖也恰恰是全球变暖影响下更加频繁的极端天气的表现。据此回答34题。3西北地区是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全球气候变暖对该地区的影响是()A高山冰川大量融化,可利用水资源增多B光热条件改善,昼夜温差增大,有利于作物生长C蒸发加剧,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更严重D降水量增加,水土流失加剧4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全
3、球气候变暖对该地区的有利影响有()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农作物种植范围扩大农作物病虫害减少,作物增产土壤有机质分解加快,黑土肥力提高降水有所增加,水分条件改善,有利于作物生长AB CD答案:3.C4.D解析:第3题,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蒸发加剧,气候更加干旱,土地沙漠化问题更为严重。第4题,全球变暖,东北地区热量条件得到改善,积温增加,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农业增产,东北地区距海较近,全球变暖,海洋上蒸发量增加,该地降水也有所增加。(2014安徽蚌埠市高三质检二)碳元素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环。自然界碳循环的基本过程如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陆地和海
4、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下图为自然界碳循环、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人类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是造成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其中最主要的环节是()AB CD6碳循环过程的转变对水循环的影响是()A全球气象灾害频度增加B全球各地水循环更加活跃C对地表塑造能力增强D加剧高低纬度间气温差异答案:5.C6.C解析:第5题,人类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森林植被覆盖率的影响,对矿物燃料的使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施加作用。表示森林植被通过呼吸作用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表示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表示人类使用矿物燃料向大气
5、中排放二氧化碳。故C项为正确选项。第6题,碳循环过程的转变和大气循环、水循环紧密相关,推动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下图为19世纪中叶以来每10年全球表面气温距平变化统计。读图,回答78题。7下列选项与图中信息相吻合的是()A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下降B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直线上升C20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较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D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十年都比前十年明显变暖8近几十年,全球气温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密切,是因为温室气体()A强烈吸收太阳辐射 B强烈吸收地面辐射C强烈反射地面辐射 D强烈反射太阳辐射答案:7.D8.B解析:第7题,结合图示
6、可直接读出答案。第8题,温室气体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并把热量保存在大气之中使大气温度升高。喜马拉雅山区冰湖(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众多,随着气候的变化,该区冰湖面积、数量都呈现相应变化。下图为“近30年来喜马拉雅山不同海拔带内存在冰湖、新增冰湖和消失冰湖的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910题。9近30年喜马拉雅山区冰湖()A总体呈萎缩态势B各海拔区都呈扩张势态C海拔5 200米附近冰湖面积增加最多D较低海拔处冰湖变化最明显10近30年造成喜马拉雅山区冰湖呈现上图态势的主要原因是()A气温下降 B冰川退缩C过度引水灌溉 D降水减少答案:9.C10.B解析:结合图示可以看出,近30年冰湖面积呈净增趋势
7、,但不同海拔表现不同,海拔5 200米附近冰湖面积增加最多。第10题,造成喜马拉雅山区冰湖面积不断增加的原因是气候变暖导致冰川退缩,补给湖泊水量增加。读全球气温变化图,回答1113题。11下列词语中形容图示气温变化最恰当的是()A保温作用 B温室效应C热岛效应 D全球气候变暖12由该现象直接引发的问题是()A海平面下降 B作物生长地发生改变C地下水位下降 D降水增多13下列做法中,对缓解图示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是()A积极研制新的制冷技术,以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物质的排放B发展洁净煤技术,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C沿海国家修建沿海大堤,防止沿海地区被淹D加强国际间合作,改进能源利用技术,
8、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小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答案:11.D12.B13.D解析:第11题,由气温曲线走势可以看出全球气温在升高,气候变暖趋势明显。第12题,气候 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受海水倒灌影响,地下水位可能上升;作物的生长地发生改变,但降水不一定增多。第13题,减少CO2的排放最能有效抑制全球变暖。14(2014太原调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间的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三次大冰期,分别为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下列有关大冰期与间冰期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冰期雪线下降B间冰期海面降低C大冰期全球自然带向两极方向推移D间冰
9、期物种锐减答案:A解析:大冰期温度低,间冰期温度高,故大冰期时雪线会降低,自然带会向低纬度方向推移;间冰期时由于温度高,海平面上升,物种增多。(2014东北四校模拟)读世界某沿海城市附近预计海平面上升高度等值线图,回答1516题。15考虑到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在该城市购买住房应该选择在()Aa地Bb地 Cc地Dd地16针对我国海平面上升过快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扩大沿海地区地下水开采,以吸纳上升的海水在沿海所有地区建设堤防工程及时监测和预测海平面的升降加强滨海湿地和红树林等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AB CD答案:15.D16.C解析:第15题,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因此在沿海城市购房应选择
10、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第16题,减少地下水开采,可防止海水入侵,建设堤防工程可保护沿海低地,但所有地区建设堤防工程不切合实际。(2014嘉兴模拟)近百年来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的水平变迁图。读图,回答1718题。17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的重叠范围越来越小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的变化 B距海远近的变化C气温的变化 D降水量的变化18在全球这种变化最不明显的地区应位于()A西西伯利亚平原 B亚马孙平原C埃塞俄比亚高原 D墨西哥高原答案:17.C18.B解析:从图中信息看,甲物种的生存地域向北迁移比较明显,而气温是影响生物分布的主要因素,说明原先甲、乙两物种生存的地域的温度条件发生了变化。目
11、前,全球变暖是气温的主要变化趋势,对于热带地区来说,这种变暖的变化表现的相对于温带和寒带地区不很明显。19阅读新疆近30年来的部分地理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天山冰川面积雪线约9 500平方千米,减少22%年均上升2至6.5米博斯腾湖(1986年以来)水位面积上升4米多由约880平方千米扩大到约1 000多平方千米南疆气候相对湿度降水量平均增加4%10%平均增加20.4%(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以上变化的形成原因。(2)以上变化对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可能产生哪些影响?答案:(1)全球变暖,冰川消融,造成汇入湖泊的河流径流量增加;(气温升高和湖泊面积的扩大)蒸发量增加,促进了水循环,导致当地湿度和降水增加。(2)有利:降水、河流径流增多,对缓解干旱有利(或对植物生长有利);不利:冰川消融,将导致淡水资源的短缺(或降水、河流径流增多,容易引发洪水、泥石流等灾害)。解析:第(1)题,导致以上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气候变暖。第(2)题,该变化一方面会使降水、河川径流增多,利于植物生长;另一方面也会产生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多发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