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有这样的描述:“西线战事成为杀戮战场。几百万人隔着沙袋筑起壁垒,彼此虎视,日夜在战壕里面,人鼠同居将领们一再想要突破对峙的僵局,于是每回攻击令一下,便是几昼夜,甚至几周无休止的炮火轰击,之后举目狼藉,到处是泥浆满身的弃尸。”下列结论不能从文中得出的是()A描述的是一战惯用战术闪电战B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C战争呈现持久作战的状态D交战一方中有德国军队解析:选A。一战惯用战术是阵地战,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从材料“西线战事成为杀戮战场”“到处是泥浆满身的弃尸”可知,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日夜
2、在战壕里面,人鼠同居将领们一再想要突破对峙的僵局,于是每回攻击令一下,便是几昼夜,甚至几周无休止的炮火轰击”可知,阵地战具有持久性,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持久阵地战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线,交战双方是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发现,有处于两线作战的国家。它们是()英国法国俄国德国奥匈帝国ABC D解析:选D。本题实际考查三条战线上交战的双方。英法两国只在西线作战,俄国只在东线作战,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奥匈帝国在东、南两条战线同时作战,故选D。马恩河战役陷入阵地战后,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向德皇报告:“陛下,我们输
3、掉了战争。”这一判断的依据是 ()A英、法、比军队战斗力强 B施里芬计划破产 C俄军在东线发动进攻 D战略主动权转到协约国一方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所说“输掉了战争”,应该寻找最关键、最本质的依据。A项不符合史实,B项只是表面现象,C项也不是最本质的因素。只有D项才是最关键的依据。宣告施里芬计划彻底破产的事件是()A马恩河战役使西线进入旷日持久的相持阶段B虽然德军攻入俄境,但俄军也攻入奥地利,双方转入持久的阵地战C德军在凡尔登战役中未达到迫使法军投降的目的D1915年,德军彻底打垮俄军的计划再次落空解析:选B。施里芬计划主要是速战速决,在短时间内打败西线的法军和东线
4、的俄军,但它先在西线形成持久的阵地战,后又在东线形成对峙的局面。至此,施里芬计划宣告彻底破产。1916年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都调集重兵于西线的主要意图是()A打破僵局,进行决战B摆脱两线作战的局面C迅速地结束战争D争取中立国的支持解析:选A。一战中,交战双方都希望在西线打破僵局,因此西线战场具有决定战局的意义。交战双方都把1916年看成是关键性的一年,德国为此发动了“使法国把血流尽”的被喻为“绞肉机”的战役。此次战役是一战中的()A第一次大规模战役B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C规模最大的战役D最大的一次海战解析:选B。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是凡尔登战役,在此战役中,德军攻占凡尔登的计划破灭,战略主动权开
5、始转向协约国一方,故选B项。如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刊登在英国笨拙杂志上的一幅漫画。画面上,鹰的嘴中衔着一根象征和平的橄榄枝。美国总统威尔逊对鹰说:“啊,我把你变成了一只多么好的鸽子呀!”该漫画反映的实质是()A美国推行和平外交政策B美国利用“中立”政策大发战争横财C美国借助大战之机向亚太地区扩展势力D美国打着和平的幌子谋求欧洲均势解析:选B。鹰的嘴中虽然衔着象征和平的橄榄枝,但其好战的本性是无法改变的。一战爆发后,美国表面上伪装“中立”,但实际上利用同交战双方做生意大发战争横财。杰弗里帕克在剑桥战争史中记载:“1916年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的崩
6、溃。”在这里作者认为德国在一战中失败的原因是()A军事战略上的失误B国内矛盾的激化C工业实力难以支撑长期战争D军事实力不如协约国解析:选C。由材料中“毁灭了它的经济”这一信息可知,德国的工业生产已难以满足长期战争的需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材料主要说明了()A赴法华工的表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赴法华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C中国的参战是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D中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收回了一些主权和利益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
7、分析能力。从材料中中国劳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及法国元帅福煦对中国劳工的高度评价,可看出B项符合题意。而A、C、D项均与史实不符。10下列关于科技进步与战争的关系的评述,错误的是()A战争是科技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B扩军备战的需要刺激了科技的发展C为世界规模战争创造了条件D科技发展带来的生产力发展,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解析:选A。科技成果应用于军事是由于两大军事集团为了在军事上压倒对方而采取的措施,并不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A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线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和伤亡情况。战役双方投入兵力双方伤亡总人数马恩河战役152万人50多万人凡
8、尔登战役100多个师70多万人索姆河战役超过150个师130多万人材料二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所列数据反映的主要问题。(2)材料二中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什么?对此你有何深层次的思考? (3)以上述两则材料说明一战主要战场上的战争呈现出什么特点?解析 (1)材料一的表格数据主要反映了三次战役的规模和特点,分析归纳材料即可得出答案。(2)首先解读材料二的表层信息,三幅图片具体反映了新科技成果应用到战争中去,然后进一步说明科技和战争的关系即可。(3)据题干要求,概括归纳两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实即可得出答案。答案 (1)交战双方投入大量兵力,消耗巨大,伤亡惨重。(2)一战过程中,飞机用于战争
9、,毒气战在战争中被采用,坦克等新式武器投入使用。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战争奠定了物质与技术基础,也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3)战争规模空前,战争异常残酷。12战争中的数据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战争的进程和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情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表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和中立国损失和建造的船只时期损失的船只建造的船只1915年1 744 6571 202 0001916年2 799 7721 688 0001917年6 623 6232 937 7861918年第一季度1 146 920870 3711918年第二季度963 3701 243 2741918年第三季度892 546
10、1 384 110表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单位:百万吨)1914年8月1日1914年9月15日1917年某日协约国同盟国协约国同盟国协约国同盟国生铁222216255015钢192116255816煤394331346355851340(1)英、美著名的海军专家一致认为,德国只要稍多几艘潜艇便能赢得这场战争。表一中哪个时期的数据最能说明这一点?这与德国的什么战略战术有关?(2)从表二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来看,一战初期的形势有利于同盟国和协约国中的哪一方?为什么?(3)表二中,1917年的数据与1914年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一战进程中的哪些现象与这一变化相吻合?解析 (1)第一小
11、问要从表格中寻找最有价值的数据,第二小问要结合教材知识回答。(2)要注意材料中数据的对比,从对比中发现规律。(3)要从数据对比中总结现象并分析这一现象对战局的影响;列举现象时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答案 (1)1917年,协约国和中立国损失的船只数量达到了一战时期的顶点,损失的船只是建造的船只的2倍以上。无限制潜艇战。(2)有利于同盟国一方。因为从1914年89月,协约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有所下降,而同盟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有所上升。(3)变化:1914年,协约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与同盟国相当;1917年,协约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远远超过同盟国。现象一:战争规模不断升级,原因是交战国数量的增加,战争呈现焦
12、灼化。现象二:从1917年开始,战争形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原因是美国等国加入协约国作战。现象三:受到战争的重创,一战后期同盟国的生铁、钢、煤等军需品的生产能力遭到严重破坏。教材答疑名师指津一、学习思考1.日本参战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教材P12)提示 日本参战的目的在于利用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争之际,夺取德国在东方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以称霸东亚。2.为什么会有凡尔登“绞肉机”这一说法?(教材P13)提示 1916年2月,德军向巴黎东部的门户凡尔登发动疯狂进攻,法军在霞飞的指挥下顽强抵抗,使德军攻占凡尔登的计划破灭。该战役的激烈程度达到了大战开始以来的顶峰,双方死亡人数达70多万,因而被称
13、为凡尔登“绞肉机”。3.日德兰海战的结果和影响是什么?(教材P14)提示 日德兰海战后,德国并没有扭转海上的被动局面,英国仍然控制着制海权。英国对德国海运的封锁,造成德国物资匮乏;而协约国集团人力、物力资源较为雄厚的优越性开始显现出来,战争形势越来越不利于德奥集团。4.美国参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教材P15)提示 国家利益是任何一国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依据。美国参战的根本原因是为维护其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即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在战后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二、自我测评(教材P16)提示 施里芬计划是德军的东西两线作战计划。计划是以比利时不作抵抗、法军不堪一击、俄军动员迟缓、英国不会立即参战
14、的假设为前提的,其核心内容是以闪电战在三个月内结束战争。但战争一爆发,德军就陷入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局面。马恩河战役粉碎了德军速战速决的攻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施里芬计划破产。三、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16)提示 不同意。美国参战绝不“仅仅是主持正义和维护人类权利”,而是有着更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美国船已被击沉,美国人的生命被夺去”恰好给美国参战提供了借口。因为:(1)国家利益是美国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依据。美国独立后,长期奉行孤立主义政策。大战爆发后,美国声称“中立”,借机大发战争横财,增加经济和军事实力,进行战争准备。(2)由于英国对德国海上封锁,美国与同盟国贸易额锐减,而与协约国的贸易额激增,经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德国是美国在拉丁美洲扩张的主要竞争对手。(3)美国担心俄国退出战争,经济利益受损,因此决定参战。(4)大战已接近尾声,双方都已精疲力竭,美国此时参战,既可捞取战利品,又有利于战后夺取世界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