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卷I(选择题)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30 小题 ,每题 2 分 ,共计60分 ) 1. 在古代中国,“最大逆不道的事情莫过于违逆父母和不孝了。中国人这种敬老思想延伸到了对祖先的崇敬,当他们做错事时,他们会认为自己愧对祖先,使家族蒙羞。在他们看来,这比任何惩罚都要严重。”这种现象源于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宗法制度D. 礼乐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源于宗法制而形成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寻根祭祖”风俗,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故选C项;孔子倡导的“克已复礼“以及儒家倡导的礼乐制度,都是维护宗法制的一种表现,排除AD两项;道家思想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项。
2、2. 科举制在实施过程中,考官与考生常以师生关系的名义互相勾结、朋比为奸。基于此,宋太祖将殿试改为定制,且皇帝亲任考官。于是乎,在殿试中录取的进士自然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成为定制的主要原因是()A. 抑制门阀豪族,加强中央集权B. 扩大选官范围,维护专制统治C. 笼络社会精英,加强君主专制D. 防止营私舞弊,彰显社会公平【答案】C【解析】【详解】皇帝为了防止大臣特别是宰相借做考官扩充势力,进行殿试,皇帝成了最终的主考官,成了所有新进士的“恩门”,所有的新进士都成了皇帝的学生,成了“天子门生”,这样,皇帝就把科举的取士大权牢牢地抓在了自己的手上,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实行
3、殿试是加强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故项错误;材料中殿试不是扩大选官范围,故B项错误;殿试的最终目的是实行君主专制集权,不是凸显社会公平的理念,故项错误。故选C。3. 有学者认为,没有雅典城市,也就没有希腊的民主政治和古典文化的繁荣。这一结论的提出,主要依据是雅典城市A. 拥有公民权的群体数量较大B. 具有相对自由和宽容的文化环境C. 提供了公民平等参政的条件D. 提供了民主政治生活的中心舞台【答案】D【解析】雅典城市为雅典人从事政治活动提供了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发挥了雅典的民主政治以及造就出的雅典文化,故D正确;材料没有比较公民权数量信息,故A错误;B中宽松环境没有提及;公民参政条件也不是材料中
4、主要依据,故C错误。4.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依据这一法律文件,英国A.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B. 建立了民主共和制C. 形成了责任内阁制D. 建立了两党政治【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依据权利法案,英国逐渐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故A正确;英国没有确立民主共和制,故B错误;权利法案不是责任内阁制和两党政治的法律依据,故CD错误。5.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从孔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在这里毛泽东强调总结本民族
5、文化遗产是为了A. 凝聚抗日救国力量B. 宣传祖国优秀文化C. 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D. 继承孙中山革命传统【答案】A【解析】【详解】1938年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此时面对日本的侵略,毛泽东强调总结本民族文化遗产主要是为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和凝聚抗日救国的力量,故选A;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抗日,而非为了宣扬祖国优秀文化、反对国民党统治和继承孙中山革命传统,排除BCD。故选A。6. 由图一到图二反映了A. 国内时局发生变化B. 民众渴望结束内战C. 国共合作走向破裂D. 中美关系发生转折【答案】A【解析】【详解】左图“中华民族解放万岁”指的是争取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6、右图人物的合影反映的是重庆谈判,所以两图反映的是从争取抗战胜利到战后和平建国的时局变化,故A正确;材料未体现民众的愿望,故B错误;材料两幅图都体现了国共合作,故C错误;材料未体现中美关系的转折,故D错误。7. “它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人民的各项自由权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职权,以及国家的军事制度,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文化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材料中的“它”A.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B. 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C. 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繁荣团结D. 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它规定了中华
7、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职权”“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文化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可以判断这是共同纲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宪法文件,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B正确;A描述的是1954年宪法,排除;共同纲领颁布之时我国解放战争仍在进行,尚未完全统一,排除C;D是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的法律成就,排除。8. “它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冲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它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这段材料评述的是( )A. “一
8、国两制”构想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求同存异”方针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向来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故D项正确;题干未涉及一国两制,排除A;题干与民族自治无关,排除B;“求同存异”方针在1955年亚非会议上提出,题干中未体现此原则,排除C。9. 有学者指出.20此
9、纪60年代部分禁止核试验的条约生效后.美苏两国领导人减少了50年代的全方位对抗,双方均更加注意对方的想法和要求,建立了领导人热线,并对重大事情进行直接沟通。这反映出当时美苏两国A. 逐步放弃军备竞赛B. 任冷战中谋求合作共存C. 积极维护世界和平D. 结束了政治对抗状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可知,在20世纪60年代,美苏两国领导人减少了50年代全方位的对抗,不断并积极谋求双方关系的缓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美苏两国积极谋求冷战中的合作并存,故选B项;A项的“逐步放弃军备竞赛”不
10、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美苏争霸、两极对峙导致局部地区关系紧张.甚至出现区域性的热战,故排除C项;美苏两国的政治对抗持续到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减少全方位对抗并不意味着结束政治对抗状态,故排除D项。10. 下面是二战后有关德国的政治漫画。此漫画所反映的现象 A. 说明东德实力高于西德B. 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C. 是大国对抗影响的结果D. 推动了德国和法国和解【答案】C【解析】【详解】图片信息反映的是二战后德国的分裂,德国的分裂是美国与苏联相互对抗的结果,C项正确;漫画中东德方面的士兵全副武装,而西德士兵则悠闲地看报纸,这是东德不自信的体现,因而不能说明东德实力高于西德,A项错误;两极格局形成
11、的标志是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B项错误;法德和解是美苏对抗影响的结果,并非德国分裂的结果,D项错误。11. 春秋时期,促使以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是A. 统治阶级提倡B. 国家分裂的影响C. 社会人口的增加D. 铁器、牛耕的使用【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器牛耕的使用,故选D项;统治阶级的提倡也是迎合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故排除A;国家分裂和社会人口增加不是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故排除BC项。12.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
12、非常重视祭祀B. 注重精耕细作C. 农业地位很高D. 国家正式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土地、五谷都属于农业的内容,将国家和土地、五谷联系在一起,说明农业的地位很高,故选C;将土地和五谷联系在一起不能证明古代重视祭祀,排除A;题意主要反映了对国家的理解,没有体现精耕细作和国家正式形成,排除BD。故选C。13. 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A. 抑制了土地兼并B. 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C. 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 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
13、“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并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故C项正确;ABD项并没有涉及到,故排除。14.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A. 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C. 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 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答案】C【解析】【详解】江宁织造局的生产由政府派人主持,应该属于官营手工业。而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是不投放市场,全部供皇室使用,故C正确。15. 唐代饮茶风气盛行,促使大量瓷质茶具制造,从而使瓷器在社会上普遍使用并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表明唐朝A. 市民
14、阶层追求清新雅致的生活B. 瓷器制造水平有了极大提升C. 社会习俗影响了手工业的发展D. 百姓逐渐认识瓷器的实用性【答案】C【解析】【详解】饮茶风气盛行使制瓷器业兴盛,说明社会习俗影响了手工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市民阶层,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技术问题,排除B;材料与百姓的认识无关,排除D。16. 有学者认为,明清山西商人利润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捐输助饷;购置土地;转化为高利贷资本;窖藏;作为宗族活动和封建慈善事业开支;奢侈消费。这导致A. 商业资本大量转化为产业资本B. 晋商成为当时实力最雄厚商帮C. 近代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D. 新型生产关系发展缓慢而滞后【答案】
15、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导致商人群体普遍不愿意将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更多地将资本用于购置土地、发展高利贷等,最终这导致了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受到了阻碍,故选D;材料中晋商并未将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而是将其封建化,排除A;奢侈消费和捐输助饷等行为显然不会帮助晋商成为当时实力最雄厚的商帮,排除B;导致近代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是封建专制制度,材料中晋商的行为也是无奈之举,其不可能是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排除C。17.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
16、化反映了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前中期,朝廷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冲击等级秩序,故排除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A。朝廷对玉制器皿等规定不是传统伦理,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中朝廷饮食器具的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经济发展
17、冲击等级秩序。18. 宋代的相国寺除了进行佛教活动外,也搞大型商业活动,向社会开放做展销会使用,每月五次,名曰“万姓交易大会”。寺内分很多展销区,售卖各种高低档商品。本寺工作人员也不闲着,尼姑兜售绣作、领抹、帽子等纯手工制品,和尚兜售佛牙、手链、护身符等。这反映了宋代A. 社会风气开放B. 佛教开始盛行C. 商品经济发达D. 僧尼背离教义【答案】C【解析】【详解】相国寺中有展销区,僧尼参与商业活动,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达,选项C正确;社会风气和寺院进行商业活动无关,排除A;选项B错在“开始”,排除;僧尼参加商业活动不代表其背离了教义,两者之间无必然联系,排除D。19. 下列对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表
18、述,不正确的是A. 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B. 是在官府控制之下的贸易C. 通过朝贡和赏赐来完成交易D. 影响之一是加强了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答案】A【解析】【详解】古代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接受朝贡体制不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而是彰显自身国威加强联系的需要,所以A错误。符合题意。20. 东汉光武帝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地256顷,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000顷。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 土地兼并盛行B. 地主强占土地C. 国家授田制的推行D. 土地私有制的存在【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现象的盛行,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可以
19、买卖,故D项正确;A项是现象,不是根源,排除;BC项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之一,不是根源,排除。故选D。21. 秦人民歌:“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苍,忘我苍生。”这首民歌可以反映中国古代( )A. 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特点B.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C. 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 小农经济的落后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小农经济脆弱性。材料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苍,忘我苍生说明小农经济下收成不好会导致家婆人亡,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特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错误;稳定性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D中落后性不符合主旨。
20、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的特点22. 嘉靖年间(15221566年)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有识之士发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材料主要说明“海禁”政策A. 有一定的合理性B. 影响了沿海百姓生计C. 妨碍了外贸发展D. 激化了民间经济纠纷【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材料信息“断其生路”、“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实行海禁政策,导致沿海靠海为生的商民失去生计,很多人沦落为“寇”,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其不合理的一面,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外贸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与民
21、间的经济纠纷无关,排除D项。【点睛】本题主要考察“海禁”政策,旨在考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23. “11世纪到15世纪整个期间,贵重金属的供应似乎一直未能跟上货币需求增长的步伐中世纪(欧洲)社会都一直受到货币短缺的威胁。”材料中的状况改变于A. 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B. 美洲的发现与开发C. 欧洲工商业经济全面发展D. 东西方贸易开展后【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反映欧洲贵金属的缺乏,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新航路开辟的社会根源。而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随着对美洲的开发和掠夺,大量贵金属输入欧洲, 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15191521年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
22、,与材料时间不符,A错误;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进行了资本原始积累,C说法错误;早在新航路开辟之前,东西方就有传统商路丝绸之路,D错误。【点睛】新航路开辟的原因: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要求扩大对外市场;奥斯曼帝家建立后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使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受阻;西欧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对货币需求增加,很多欧洲人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24. “15世纪末,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发展成了君主制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可以集中调配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探险,并有效地保卫新发现的地区,维护其获得的各种利益。”材料意在说明A 葡萄牙最早开始航海探
23、险B. 航路开辟后多国殖民竞争C. 多种因素推动地理大发现D. 中央集权助推新航路开辟【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可以集中调配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探险,并有效地保卫新发现的地区,维护其获得的各种利益”可知,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保障并推动新航路的开辟,D正确;AB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中的“多种因素”属于过度解读,排除。故选D。25. “尽管这是(17世纪末)全球贸易体系中最邪恶、最不人道的贸易模式,但却是刚刚诞生的全球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材料主要说明A. 英国海盗式贸易影响了全球市场形成B. 荷兰商业贸易对全球市场形成的推动C 东西方贸易发展促成了全球市场形成D
24、. 奴隶贸易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17世纪末)全球贸易体系中最邪恶、最不人道的贸易模式”指的是奴隶贸易,“全球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世界市场形成进程的重要环节,D项正确;与“海盗式”的掠夺,“商业贸易”,“东西方”传统贸易等形式相比,奴隶贸易才是“最邪恶、最不人道的贸易模式”,ABC三项错误。【点睛】殖民掠夺、奴隶贸易是资本原始积累强有力的方式。26. “18世纪后期。当英国人盯着机器,妄想它多转出几个英镑的时候,新式车却摆在法国路易十大的宫廷中,当作摆设和玩具。”这一现象反映了A. 英国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B. 法国政府更加注重科技发明C. 法国科技创新能
25、力落后于英国D. 法国工业化发展滞后的原因【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机器”“新式车当做摆设和玩具”以及“18世纪后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当英国在进行工业革命时,机器在法国却无用武之地,表明法国工业化发展滞后,故D正确;“18世纪后期”英国尚未完成工业革命,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在法国机器无用武之地,说明法国政府对科技不够重视,故B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机器在法国无用武之地,并不能说明法国科技创新能力落后于英国,故C错误。故选D。27. 1851年5月1日,人类历史上首届世界博览会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拉开帷幕。这届博览会反映了(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英国的兴盛与强大以英国为首的西
26、方国家对世界的掠夺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51年5月1日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结合所学知识,英国于1840年前后最早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工业化的国家,这次世博会展示的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正确;首届世博会在英国举办,这体现了英国工业革命后的兴盛与强大,故正确;英国举办世博会是为了展示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取得的成果,并不能直接体现西方列强对世界的掠夺,故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故正确。故正确,错误。故选B;排除ACD。28. 德国第一个垄断组织卡特尔出现于1857年,1870年增
27、至6个,1879年达到14个,1890年达到210个。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德国政府的大力提倡B. 工厂制度的普遍推广C. 海外广阔殖民地支撑D.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19世纪末德国垄断组织快速发展,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的结果,D项正确;A、C两项与史实不符;B项与该变化关系不大。29. 18世纪前,英国的圈地运动主要是民间自发的强占圈地或协议圈地,18世纪中期后,大规模出现由议会颁布圈地法案来推进的圈地行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需要B. 英国推行国有化的经济政策C.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口的分布D. 议会通过圈地来扩大其
28、权力【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期后,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求大量的自由劳动力,故圈地运动的主体开始大规模地从民间转为政府,故选A。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相当长时间内推行的经济政策是自由主义,英国推行国有化的经济政策是在二战后的情形,排除B;材料并未提及人口分布的相关信息,故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此时的英国已经是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议会的权力也受到制约,议会并不能通过圈地来扩大其权力,要扩大权力也应该是通过立法手段,排除D。30. 马克思说,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资本不创造科学,但是它为了生产过程
29、的需要,利用科学,占有科学”。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 科技推动生产、资本的发展B. 科学产生于资本主义时代C. 资本原始积累依赖于科学D. 资产阶级较重视科学研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资本不创造科学,但是它为了生产过程的需要,利用科学,占有科学”可以看出,科技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生产、资本的发展,A项正确;科学产生于资本主义之时代之前,排除B;资本原始积累依靠的是对外殖民扩张,排除C;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卷II(非选择题)二、 材料分析题 (本题共计 4 小题 ,每题 10 分 ,共计40分)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
30、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图1是根据这一资料设计的示意图材料二:图2是大宗、小宗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西周在分封对象上有什么突出特点?(2)材料二反映出西周的宗法制有哪些特点?【答案】(1)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晋、鲁、卫、燕等。(2)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大宗和小宗既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国”和“家”密切结合。【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得出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如晋、鲁、卫、燕等。(2)特点:从图片中“嫡长子”可得出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
31、性;结合所学可得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大宗和小宗既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国”和“家”密切结合。32. 外交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改为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并得到印方的赞同。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访问中周恩来总理分别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昊努发表联合声明,确认和
32、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并共同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1955年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引申和发展,并被吸纳进会议通过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之中。摘编自王贵勤国际法导论材料二 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发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在联合国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他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还呼吁: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
33、运共同体。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阐述着“中国主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目的和意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相通之处。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答案】(1)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意义:突破了“一边倒”的局限,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2)相通之处:以和平外交为核心,倡导互惠共赢,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发展,体现了新型国家关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
34、一体。现实意义: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良好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中国外交理念创新,改善中国国家形象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体现了当前国际社会在发展问题上的重要共识,完全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各国增进互信,尊重即在合作共赢基础上的构建新型国家关系,有利于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与稳定。【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目的是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第二小问主要从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和对国际的影响的角度回答;(2)第一小问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
35、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对比得出答案;第二小问主要从对中国的发展、对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以及世界的发展的角度出发,得出答案。33. 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文帝)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汉书文帝纪材料二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贾思勰齐民要术序材料三 (一)限制通商口岸。限制外商的居住活动。限制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中外历史知识述要(1)材料一中的“本”指的是什么?“末”指的是什么?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中国古代对
36、“本”“末”持何态度?其目的是什么?(2)材料三是清朝哪一政策的基本内容?简析清朝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答案】(1)“本”:农业。“末”:工商业。态度:重农抑商。目的: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税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2)基本内容:“闭关锁国”政策。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产物。【解析】【详解】(1)由材料“农,天下之大本也”,可见,其中的“本”指农业,“末”指商业。材料一反映了重本的意义和事末的消极影响,材料二“舍本逐末,贤者所非”,二者都体现了重农抑商,其目的在于保护小农经济、保护赋税,巩固统治。(2)由材料“限制通商”“限制外商”“限制出口”可判定是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
37、策是针对海外反清势力,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对外封闭的根源。34. 棉纺织业是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产业。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7世纪,由印度进口的棉布色彩艳丽、价格便宜,制成的衣服更轻便、更易清洗、也更容易干,因此很受欢迎。棉布的流行使得毛纺织工业受到威胁。17201721年颁布的印花布法案禁止印度棉布进口。然而法律并不能遏制消费者对棉布的狂热。正是这种需求导致了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二 1764年,J哈格里夫斯夫妇制成以女儿珍妮的名字命名的手摇纺纱机。这种纺纱机尽管仍然采用人力,但却是最早的多锭手工纺纱机,装有八个锭子,一次可以纺出许多根棉线。“珍妮机”纺出
38、的纱质量也较好,因此,“珍妮机”渐渐流传开来了。“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和创新技术的革新。1774年,英国已经具备打破世界纺织品格局能力,毫不犹豫地废除那些禁止从印度进口棉布的法案。摘编自金碚世界工业革命的缘起、历程与趋势完成下列任务: (1)据材料一,指出印度棉布在英国市场畅销的原因。(2)据材料二,珍妮纺纱机如何推动英国棉纺织业发展?(3)相比材料一,材料二中英国对待印度棉布政策发生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简析其经济要素。【答案】(1)原因:印度棉布物美价廉;英国消费者对棉布的狂热。影响:打击了英国毛纺织业;强化了政府贸易保护主义;客观上刺激了英国棉纺织业发展。(
39、2)推动:提高生产效率和棉纱质量;引发技术革新和机器发明;提高了英国棉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3)变化:从禁止进口到允许进口。背景: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英国棉纺织业的强盛;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世界市场的拓展。【解析】【详解】(1)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之前,印度棉布在英国销售的情况,主要的原因从材料可以看出来,是因为印度棉布价廉物美,英国消费者对棉布的狂热追求。其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打击了英国传统的毛纺织业,强化了英国的贸易保护政策,客观上也刺激了英国名纺织业的发展。(2)从材料可以看出珍妮纺纱机应该是工业革命时期科技发展的表现,推动了英国棉纺织业快速发展,具体的表现从书上可以看出来,比如:提高生产效率和棉纱质量;引发技术革新和机器发明;提高了英国棉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3)两则材料可以看出英国对待印度棉布的政策,由以前的禁止进口到允许进口,之所以出现这种政策的转变,是因为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工业实力强大,棉纺织业发达,自由贸易政策有利于英国拓展世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