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斜谷邮亭玩海棠花唐顾非熊忽识海棠花,令人只叹嗟。艳繁惟共笑,香近试堪夸。驻骑忘山险,持杯任日斜。何川是多处,应绕羽人家。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翠叶轻笼豆颗匀,胭脂浓抹蜡痕新。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注】顾非熊:唐代诗人,苏州人。少小聪明,后却困举场三十余年。做过盱眙尉,后弃官隐居茅山。羽人:道教称道士为羽士、羽人。(1)第一首诗以“玩海棠花”为题并贯穿全篇,请简要说明。答:答案:忽识赞叹赏花夸香沉醉忘归想象(花绕羽人家的)美景。(2)第二首诗的一、二两句,如何描写“未开海棠”?请简要分析。答:答案:以翠叶衬花苞,描绘花苞的形态和颜色。运用比喻
2、进行描摹,“豆颗匀”把海棠花苞比作大小均匀的颗颗豆粒,“胭脂浓”描绘出海棠花蕾如浓抹的胭脂一般深红,“蜡痕新”谓花苞鲜艳而娇嫩。(3)两首诗都写海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答案:第一首诗前三联表达诗人赏花时闲适而安逸的心境,最后一联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第二首诗细致描摹海棠花蕾满含深情想要留住花梢上露珠的情态。借此来叮咛“儿辈”要珍惜如花蕾般欲放未放的青春时光。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重别梦得柳宗元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重答柳柳州刘禹锡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注】唐朝元和九年
3、(814年),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诏从各自的贬所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命为远离京城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两人一同赴任,至衡阳分别时相互赠诗。二十年:柳宗元与刘禹锡在贞元九年(793)同时进士及第,踏上仕途,至此已有二十多年。(1)两首诗的首句体现了柳刘两人的哪些相同之处?答:答案:两人有着共同的宦海浮沉的经历;对世事有着共同的担忧;两人有着共同的政治抱负,相互理解对方的遭遇。(2)两首诗第二句都写到了岐(岐同“歧”)路,两者写作的角度有什么不同?答:答案:第一首诗,面对歧路,诗人感到光阴飞逝,表现了对转瞬分离的伤感;第二首诗,面对歧路,诗人触发了对往昔的追怀,表现了对往昔经历的无尽回忆。(3
4、)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包含着诗人的哪些情感?答:答案:想要归隐田园的思想;对仕宦不顺的无奈宽慰;与友人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对朝廷不公的愤激讽刺。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钟山晚步王安石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晚步西园范成大料峭轻寒结晚阴,飞花院落怨春深。吹开红紫还吹落,一种东风两样心。(1)简要分析诗句“细红如雪点平沙”的表达效果。答:答案:“细红”以楝花的色彩代指楝花,“如雪”喻指楝花在轻风中轻盈飘飞的姿态,“点平沙”生动描写楝花坠落沙地的美态。(2)“料峭轻寒结晚阴”一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答:答案:描写了暮晚时分春寒料峭、阴霾漫天的情景,点明题中
5、“晚”字,为全诗定下了幽怨清凉的抒情基调。(3)两诗中“晚步”而生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答案:王诗表达了闲适之情,“时见”一词显得悠闲,“晚步”赏景见情趣;范诗表达的是一种“怨”情,怨春风吹开红紫花朵又吹落,有情也无情,“晚步”赏景见情趣、理趣。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戏答陈季常寄黄州山中连理松枝二首黄庭坚其一故人折松寄千里,想听万壑风泉音。谁言五鬣苍烟面,犹作人间儿女心。其二老松连枝亦偶然,红紫事退独参天。金沙滩头锁子骨,不妨随俗暂婵娟。【注】陈季常:名慥,字季常,少任侠,后折节读书,晚隐于黄州。谁言:谁料。五鬣:五鬣松。苍烟面:形容松树苍劲的姿态。红紫事:繁花盛开。“
6、金沙”二句:佛典载,锁骨菩萨为点化众人化为美女下凡,与众少年狎昵,死后葬于金沙滩头。后来发掘其墓,发现棺中骨头钩结如锁状,有僧言这是锁骨菩萨,众人方醒悟。婵娟:姿态美好,此谓美女。(1)这两首诗内容虽有差别,结构却是一样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结构。答:答案:前两句描写友人所送之松,后两句抒发感慨。(2)诗人在前一首诗中为什么说五鬣“犹作人间儿女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格追求?答:答案:友人所送五鬣松松枝连理,如同人世间的恋人相依,所以说“犹作人间儿女心”。松枝生在万壑,听风泉之音,具有浩瀚的胸襟和气度,而又连理相依,不失柔情,表达了诗人对刚柔兼济境界的向往和对健全人格的追求。(3)第二
7、首诗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案:用典。诗人借锁骨菩萨的典故,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既要有耿介独立的伟岸品质,又要兼顾人情,不脱离世俗生活。5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花下醉李商隐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1)第一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诗人的“醉”?请简要概括。答:答案:酒酣寻芳;倚树沉眠;深夜酒醒;持烛赏花。(2)请简要分析第二首诗中诗人情绪的变化过程。答:答案:乘兴而赏担忧惊怯喜爱呵护。(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首句的表达效果。答:答案:第一首诗
8、的首句,将似锦的繁花比作漫天的“流霞”,通过诗人寻芳沉醉的过程,写出了身心俱醉的迷花境界,流露出酣醉满足之意。第二首诗的首句以“东风袅袅”“崇光”写出了春意的暖融,“崇光”又指出了海棠花光泽的高洁美丽,“泛”字将景物活化,为海棠的盛开造势。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蝉虞世南垂纟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注,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注】梗犹泛:“梗”指桃梗(桃木人,木偶),典出战国策,说桃木人随水而到处漂泊。诗人官职低微且经常在各地流转,好像大水中到处漂泊的桃木人。(1)第一首诗从哪些方面
9、描写了蝉的特点?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答:答案:首句写了蝉的形状(垂纟委)、食性(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栖高饮露、品性高洁的褒扬;次句写蝉声(流响),从声音方面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写出了其声音的响度与力度。(2)简析第二首诗的抒情思路。答:答案:首联闻蝉鸣而起兴,以蝉的“高难饱”“恨费声”写自己的困境与不得志;颔联用“一树碧无情”来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颈联来了一个转折,写思归之情的迫切;尾联将蝉拟人化,“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3)比较两首诗在抒情言志方面的不同。答:答案:虞诗强调的是蝉的品性高洁,它“居高声自远”,正如修养完美的人,并不需
10、要过多借助外因,名声就会远播千里。诗人以蝉自喻,亦是自勉自励。李诗借蝉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突出了蝉的怨恨之声,表达出自己的愤懑不平之情,并由咏蝉而写到诗人自己的思归之情。7(2016如皋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温台唐朱放眇眇天涯君去时,浮云流水自相随。人生一世长如客,何必今朝是别离!雨夜宋张咏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1)送温台中“眇眇天涯”“浮云流水”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答:解析:鉴赏这首诗的情感可根据本诗题材特点分析。答案:“眇眇天涯”表现了担忧之情;“浮云流水”表现了不舍之情。(2)“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描
11、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答:解析:鉴赏诗歌的意象画面,要抓住景物“帘”“竹”“院”“客”“灯”的特点分析。开头写景,从官舍的室外空间环境起笔,用侧面描写手法表现秋风秋雨的萧瑟凄凉,暗扣诗题“雨夜”。“萧萧”二字使人宛然听到凌厉的秋风掀动薄薄帘幕、摇撼森森翠竹的飒飒之声,冰凉的秋雨敲打窗棂、洒落竹叶的沙沙之音。答案:诗句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夜孤吟图。庭院幽深,瑟瑟秋风,摇动翠竹,掀动帘幕,客房者唯有孤灯相对,自吟自怜。(3)两首诗的结尾两句抒情方式有何异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解析:本题属于鉴赏诗歌抒情特点的题型,要熟悉两种抒情方式,即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和间接抒情的方式。答案:同:都
12、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第一首“何必”表达了面对别离的豁达,对朋友的宽慰;第二首“无端”表现幽怨之情,“思乡万里心”表现思乡之情。异:第二首还运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一夜空阶雨”烘托思乡之情。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木兰花 韦庄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1)词中一、二两句有何作用?答:解析:本题属于考查语言作用题。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词句的内容并结合词句所处位置来分析。答案:点明人物、季节。奠定愁怨的情感基调。(2)词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答:
13、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形象的分析归纳,通过“上”“望”“逢”“敛”“归”“坐”“叹”“湿”“滴”等动作性词语,就可以想象到她敛眉的愁容,来往的身影,透过这些便已窥见她寂寞的灵魂。答案:主人公在暮春时节登上小楼,愁望边关远人,因问讯无人而回绣户,坐看落花,叹息垂泪。刻画了一位悲愁、深情的思妇形象。(3)“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两句,俞陛云在五代词选释中称之为“情至之语”,请作具体分析。答:解析:词的收尾两句,别出新意,使词意由实到虚,把词中人的愁怨延伸到了虚幻的梦乡。这里连用“行”“觅”二字,表明动作性特点并将相思之深渗透于心理活动的描写之中。答案:由日间的相思到夜里的幽梦,可见相思之深
14、。因玉关道路未曾走过,所以担心梦中也无从寻觅,可见相思之切。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青玉案刘辰翁注雪销未尽残梅树。又风送、黄昏雨。长记小红楼畔路。杵歌串串,鼓声叠叠,预赏元宵舞。天涯客鬓愁成缕。海上传柑梦中去。今夜上元何处度。乱山茅屋,寒炉败壁,渔火青荧处。【注】刘辰翁: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本词写于宋亡后词人隐居不仕时。(1)联系全词分析“雪销未尽残梅树。又风送、黄昏雨”在全词中的作用。答:答案:开头两句营造梅树残雪、雨送黄昏的凄凉氛围,奠定全词凄凉的情感基调,与下文宋亡前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下文抒发家仇国恨做铺垫。(2)赏析本词结尾三句的妙处。答:
15、答案:结尾三句以景结情。如今自己只有在荒凉的山村,对着“寒炉败壁”,望着几点渔火,遥想往日的欢乐景象。家国之恨、黍离之悲融入羁旅行役的愁苦之中。(3)说说这首词的构思脉络。答:答案:此词开头两句写眼前梅树残雪、雨送黄昏的凄凉景象,继而从眼前之景想起宋亡前元宵佳节的欢乐情景,词的下阕又从回忆跌入现实,写词人在荒凉的山村过节的凄凉。3(2016镇江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注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答
16、:解析:题中所谓“贯穿全篇”,即“微风”在以下三联诗中都有体现。按照这个思路去揣摩下面三联:推开门又使竹动的不可能是“故人”,因为作者用了个“疑”字,应该是微风;枝上露珠何以滴下,本来没风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题目的提示,当然就可以理解为是微风吹下的;“入幌”“拂绿琴埃”主语是什么,不可能是人,难道要让朋友来替自己拂去琴上的尘埃?所以主语也应是微风,作者希望微风掀帘进屋拂去琴上的尘埃。答案: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珠(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幌拂去琴上的尘埃。(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
17、情?答:解析:如果是喧闹的环境又如何会有“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如此细腻的感知?景语即情语,把环境渲染得如此清冷、幽静,是为了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答案:清冷、幽静;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了思念故人之情。(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答:解析:结句含蓄隽永,语意双关,暗用了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典故。伯牙的琴声只有钟子期能听懂,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琴上为何积满尘埃?长期没弹。为何长期没弹?像伯牙一样没有知音欣赏。作者希望风拂去琴上尘埃就是希望朋友到来,自己重新弹琴。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来,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
18、知音,那有多么好啊!答案:为拂绿琴埃。暗用了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典故。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二)杜甫秋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注】行在所:朝廷临时所在地。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乘隙逃出被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投奔在凤翔的肃宗,并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南阳:刘秀的故乡。刘秀曾把汉王朝从王莽篡政的逆境中恢复过来。(1)“秋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写了什么内容?答:解析:“秋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这两句是追忆身陷安史叛军时的苦况。入夜则愁闻胡笳,当春则伤心汉苑。解答时要注意诗句中的“秋思”和
19、“凄凉”这两个词。答案:旧日在长安叛军纵横的紧张时局以及自己惊魂未定,度日如年的凄凉生活。(2)诗中是怎样表现“喜”这个主旨的?答:解析:颔联写往昔的艰险,昨天还在逃命,随时有做鬼的可能,今天活着回来。颈联转而写所见朝廷的新气象。借古喻今,以汉光武帝比唐肃宗。中兴有望,故“喜极而泣”。答案:诗人“喜”,是激动和喜悦,冒死来归,又得到了朝廷的任用;中兴有望,正使人欣喜至极。(3)宋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请作简要分析。答:解析:本题解答的重点在“意若贯珠”这个词上。就是要结合诗句来说明“意若贯珠”,也就是这首诗的结构看似有点零乱,实则是散中见整。全诗都是围绕诗人内心真实
20、的感受来写,诗人冒死来归,又得到了朝廷的任用,中兴有望,正使人欣喜至极。诗人这样写真实地表达了悲喜交集,喜极而泣的激动心情。这其中的情,就是“珠”。答案:从表面上看,这首诗的结构,似乎零乱而不完整,实际上错落有致,散中见整。诗人从变化中求和谐,在九死一生之后喜达行在所,又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感情是不平常的。看似语无伦次,却真实地表达了悲喜交集,喜极而泣的激动心情。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江上别柳中庸李端秦人江上见,握手便沾衣。近日相知少,往年亲故稀。远游何处去,旧业几时归。更向巴陵宿,堪闻雁北飞。【注】柳中庸:河东(战国时属秦地)人,李端诗友。此诗为李端送别他时所作。巴陵:今指岳阳。(1
21、)“握手便沾衣”一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首联描写了诗人与朋友送别两手相握落泪之景,流露出难舍难分之意。答案:描绘了诗人与朋友两手相握,落泪沾湿衣裳,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2)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说明。答:解析:本诗为送别题材的诗,这类诗歌往往是抒发相见时的欢欣、分别时的留恋、离别后的思念之情。据此并结合诗歌内容作答即可。答案:颔联:表明自己把柳中庸当作知己,以“相知少”和“亲故稀”来表现诗人对友情的珍惜;颈联:“何处去”表达了作者不忍心分别之情,“几时归”表达了盼望朋友尽早归来之情。(3)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2、。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尾联表现的是别后情形,是虚写,表达难舍难分的感情。答案:想象。作者想象朋友离别之后夜宿巴陵,不忍听大雁北飞的叫声;以想象朋友的思乡来表达自己的不忍离别之情,含蓄委婉,曲折动人。6(2016黄桥中学高三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注白居易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注】开成二年(837),白居易和刘禹锡(梦得)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政治上共遭冷遇,使两位挚友更为心心相印了。(1)诗题中的“闲
23、饮”二字透露出作者何种心境?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这首诗写的是“闲饮”,却包蕴着极为悲怆的身世之感。同时要关注诗后注解。答案:“闲饮”二字透露出诗人寂寞而又闲愁难遣的心境。(2)谈谈“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一联的作用。答:解析:这联具体描写“闲饮”的细节和过程,两人虽然有才华抱负,现在却只能悠闲地引经据史,行行酒令,虚掷时光。在酒醉中听听知己的清吟,胜过那悦耳的管弦丝竹声。答案:自己虽有满腹经纶,只能行行酒令;虽有匡时救国的志向,只可醉中听吟。暗示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照应诗题中“闲饮”,突出内心的烦闷。(3)赏析“共君一醉一陶然”一句。答:解析:“共君一醉一陶
24、然”,既表现了挚友间的深情厚谊,又流露出极为深重的哀伤和愁苦。只有在醉乡中才能求得“陶然”之趣,才能超脱于愁苦之外,这本身就是一种痛苦的表现。答案:表面写与朋友一起快乐地喝酒,直至喝醉,实则是抒发闲愁难遣的心境。“共君”表达与挚友的深情厚谊,“陶然”中蕴含着极为深重的哀伤和愁苦,只有在“醉”中才能超脱于愁苦之外。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夕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注】春夕是诗人旅居湘鄂时所作。五湖: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富春江一带。(1)请谈谈首联在全诗中
25、的作用。答:解析:诗一起笔,就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流水落花春去也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诗第二句“送尽东风过楚城”更加感伤。“楚城”,泛指湘鄂一带。诗人把春光(东风)拟人化了,依依为他送别。这里,不是春风送他回故乡,而是他在异乡送春归。这一“送”字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诗人面对着落红满地、柳絮漫天的残春景物,不可能不更加思念故乡。由送春而牵动的思乡之情,笼罩全篇。答案: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点明在异乡送春归的诗人形象(点明春归时节“我”身在异乡);引起下文诗人凄楚的情怀的抒发。(2)颔联用了什么典故?此外,颔联还有哪些值得称道的表达特色?答:解析:
26、本联用了庄周梦蝶和杜鹃啼血的典故。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然而,这只不过像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飞舞于花间,虽然有趣,毕竟虚幻而短暂,醒来之后,蝴蝶还是蝴蝶,庄周还是庄周。游子从“蝴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何况此时又正当“子规枝上月三更”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鸟(即杜鹃)在月下哀哀啼唤:“子归!子归!”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游子的心,该是何等的痛苦哀伤。这里,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
27、层。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蝴蝶梦与梦醒后,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营造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读着这样的诗句,谁都会为异乡漂泊的诗人一洒同情之泪。答案:典故:庄周梦蝶和杜鹃啼血。虚实结合: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实写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月”相伴。烘托渲染(视听结合):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营造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曲折层递: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梦醒而更思乡,子规啼唤,愁上加愁,这三层愁情,一层比
28、一层深。(3)概述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思?答:解析:这首诗情切境深,风格沉郁。诗的前四句通过对暮春特定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景物之间互相映衬、烘托,构成一片凄凉愁惨的气氛。诗中没有直接点出思乡,而一片思乡之情跃然纸上。后四句直抒心曲,感情真切,凄婉动人。尾联自慰自嘲,墨中藏意,饶有情味。答案:春逝之伤;思乡之苦;迟暮之悲(或“对范蠡功成身退的羡慕”);故园美好却欲归不得的矛盾。8(2016怀仁高级中学综合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玉楼春辛弃疾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1
29、)“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及作者的感情。注意对颔联的理解。答案:比喻和对偶。不甘而无奈。(2)诗的颈联写出了哪些“愁”?答: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内容的鉴赏能力。借惜春抒身世之感,哀叹年华逝去,壮志难酬,空负青春。答案:年华老去的惆怅;春光逝去的伤感;理想破灭的失望。(3)请简析尾联两句的妙处。答:解析:鉴赏其妙处可着重考虑其意境、手法等特点。梦中我似乎回到了抗金前线,醒来倍添缕缕新愁。此时窗外的梨花正笼罩在一片风雨之中。明处写景,隐中含情。答案:以“梨花风雨”象征了作者的命运处境;将许多愁都凝聚在风雨中
30、的梨花之上,貌似超脱,实则沉痛;以景作结,耐人寻味。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向子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注】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向子: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同:通“彤”。鸾辂:帝王所乘的车驾。(1)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现“断肠”的?答:解析:第一句起笔极写江南江北,大雪漫天,寒气逼人。“遥知易水寒”写怀想,接着更推进一步,写举目北望:重重之山,遮断了词人的视线,更遮断了二帝之归路。最后抒情,遥望重山,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答案:起笔设境,渲染氛围:江南江北,大雪漫天,阴冷苍凉。展开联想,吐露悲意:易水清寒,国家蒙难,其悲不堪。即景抒怀,强化情感:彤云密布,关山重重,肝肠寸断。(2)“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答:解析:以天可老、海能翻反衬此恨难消,情至绝望之境,便若无以复加。答案:反衬。以“天可老”“海能翻”反衬“此恨”难消。(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要结合词后注释,全面把握内容,多方面分析。答案:对中原尽失、二帝被掳的伤痛之情;对“靖康之耻”难以忘怀、难以洗雪的痛切之情;对故国故君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