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拿来主义 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1.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学习运用比喻论证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的方法,体会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对表现思想内容的好处。2.了解杂文的特点,体会鲁迅杂文犀利、辛辣、幽默的语言特点。3.学习本文,理解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批判地吸收,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1.连线作者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
2、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其中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小说。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2.写作背景“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地区,国民党反动政府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
3、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1.识字注音(1)重点字自诩(x)冠冕(min)残羹(gng)譬如(p)蹩进(bi)脑髓(su)冷炙(zh)糟粕(p)(2)多音字孱 孱头()孱弱()冠 冠冕()弱冠()2.辨字组词 粹(国粹)悴(憔悴)猝(猝不及防)萃(荟萃)掘(发掘)崛(崛起)倔(倔强)磕(磕磕碰碰)瞌(瞌睡)嗑(嗑瓜子)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3.词语积累(1)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2)冠冕:“冠冕
4、堂皇”的省语,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冕,古代帝王的礼帽。(3)勃然大怒:因生气而非常愤怒。(4)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空而不切实。(5)孱头:软弱无能的人(骂人的话)。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4.词义辨析(1)自诩 自许 辨析二者都是动词,都是书面语。“自诩”强调自己夸大自己的才能,一般用作贬义。“自许”强调自我称赞,自命,是中性词。判断正误:尼采就自许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大师王夫之一生以“六经则我开生面”自期自诩,为传统学术文化的发展,尤其对诚信这一传统范畴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批判和创新。()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
5、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2)礼尚往来 投桃报李 辨析二者都与往来有关。“礼尚往来”侧重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投桃报李”侧重指友好往来。判断正误: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你这次出差,带些礼物回赠小李,朋友之间,投桃报李,也是人之常情。()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1.作者是如何表述“拿来主义”的?提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2.课文的第五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前面四段讲的是什么问题?后面五段讲了什么问题?提示第五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四段,揭示什么是“送去主义”及实行“送去主义”的危险性。后面五段,论证什么是“拿来主义”及为
6、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3.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旧形式(“烟枪和烟灯”)、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试举文中的语句说明。提示吸收:“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批判地吸收:“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坚决抛弃:“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学习目标走近作品基础练习整体感知课文图解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要
7、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提示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的结果。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显得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2.文章最后一段共五句话,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五个问题?提示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
8、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提示首先,“拿来”必须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比如,香港就是被腐败的清政府送去的,中国人民站起来后,社会主义国家强大了,才使被英国侵占一百多年的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对外国的东西什么都要,把中国变成发达国家的垃圾场,我们要“拿来”的是高科技、先进经验,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
9、好的东西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拿来”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只有改革,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开放,才能扩大市场,国外的高新技术、先进经验,以及优秀的人才才会进来,为我所用,创造效益。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2.语言犀利和幽默。犀利是能够三言两语,甚
10、至只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就深刻揭示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例如“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一个“给”字就击中了帝国主义的险恶居心。“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一句话就把“送来”和“拿来”的区别点明了。幽默,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在论辩的文章中还显示了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最典型的例子应是第九段的那些精当而风趣的比喻。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拿来”“拿去”之间,需要一种智慧,请以“双赢的智慧”为题,运用比喻论证法,写一段文字,来表明你的认识与感受。创意激活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
11、较抽象的道理的论证方法。可分为比喻描绘、比喻评价、比喻说理等几种方法。运用时应注意:1.以小见大,就近设喻。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为设喻的喻体。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目的。如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中,就是以大家所熟悉的“鱼和熊掌”来喻指“生与义”。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2.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作为喻证的喻体与作为比喻的喻体不同。比喻的喻体是为了强调特征,描绘事物,侧重形似,以形比形;而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以正视听,力求神似,以义取形。一定要对自己所要论证的对象和用来设喻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揣摩。如将“谅解”喻为“春风”,是从“谅解的
12、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证的。3.可以连用多个比喻来说理。如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中,第一节就分别把理想喻为“石”“火”“灯”“路”,通过一连串的比喻,准确有力地论证了理想的重要性。4.运用比喻论证时,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如将“读书的过程”喻为“吃饭”,那么就要分析,读书不是囫囵吞枣,而是细嚼慢咽,是将书中的营养一点点地吸收进自己的体内,健全自己的人格。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范例展示 有双赢才能共辉煌。即使自己是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季节。即使自己是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即使自己是整
13、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自私利己,愚者之见;打造双赢,智者之举。双赢,那是信心的基点,那是力量的源泉,那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双赢,使你我共辉煌。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1)半个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在谈到如何对待民族文化遗产时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我们要大胆吸收中外有用的文化科技遗产,大胆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则素材可应用于以下话题中:。提示“创新”“与世界接轨”“对待民族文化遗产”“鲁迅伟大的贡献”“选择”(2)时至今日,有些人看到“鸦片
14、”,看到“烟灯和烟枪”,看到“姨太太”,还以为是精华,爱之心切。社会上那些腐败现象,不就是因为不辨美丑而形成的吗?这则素材可应用于以下话题中:。提示“选择”“美与丑”“借我一双慧眼”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早在1907年,鲁迅先生就在文化偏至论一文中表达了他的多元文化观,姑且援引钱理群先生的评述来说明。“在他(鲁迅)看来,包括东西方文化在内的一切文化的现实形态,都是偏至的,也即是不完美,不完善,有缺陷的。正视人类文化的现实形态的这种偏至性,就可以使人们不会陷入将任何一种文化神圣化、绝对化的神话,进而承认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有缺陷的,同时又各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它们在互相比较中既
15、互相吸取、补充,又互相竞争;既互相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独立性鲁迅的这一偏至观,以及由此建立的多元发展的文化理想,正是他与流行的东、西方文化观的一个根本分歧。”针对中国要怎样的“近世文明”,以及“要确立怎样的现代化目标”的问题,在文化偏至论中先生提出了他的理想:问题导学写法探究积累与运用“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上述两段引述有多重意味自不待言。需要说明的是,“立人”是鲁迅思想和文学的逻辑起点,而文化偏至论是先生总揽全局,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总体构想,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是这个总课题中的一个子课题,因而,了解总体构想,有助于把握子课题的精神实质,但首先必须“尊个性而张精神”。徐晓岚中的几个比喻 自主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