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47377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解析》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解析》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解析》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解析》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解析》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解析》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解析》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解析》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解析》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解析》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解析》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解析》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解析》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解析》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解析》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第I卷一、单选题,请在下列说法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涂在答题卡上。(共30题,60分)1.商鞅变法和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A. 改革都获得成功B.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 改革的过程一帆风顺D. 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和魏孝文帝改革均受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尤其是商鞅最后被车裂而死,因此说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C符合题意;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触犯了保守派贵族的利益,商鞅最终被车裂而死,但“商鞅虽死,秦法犹在”;而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故“改革都获得成功”,A不符题意;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促进了

2、封建制度的确立,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二者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B、D不符题意;2. 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A. 商鞅变法比较彻底B. 封建经济发展迅速C.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需要D. 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商鞅在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现了秦国富国强兵,故A正确。3. “商君虽死,秦法未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变法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B. 变法顺应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历史潮流C. 变法迎合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必然趋势D. 变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商鞅虽然身

3、亡,但是其新法并没有废除,根本原因在于新法能够壮大秦国的经济实力,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故选B。ACD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未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因而不是最佳项。考点:商鞅变法点评:一场改革能否成功,有许多因素必不可少。最根本的是看这场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社会的进步,阻碍历史潮流的改革必然是以失败告终;同时改革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统治者的支持、方法策略等。4.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增强国国家军事力量 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

4、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迁都、推行行均田制及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改革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同时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过程,加速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为以后北方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也为隋唐盛世繁荣打下了基础,故均正确,D项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5.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B. 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C. 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 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

5、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可知5世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故A项符合题意;题干未强调士族制度的发展,排除B项;洛阳在北方,并非南朝都城,排除C项;题干并不只是反映洛阳商业发展繁荣,也反映了洛阳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排除D项。故选A6.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分析与认识,正确的有( )它是辽宋关系史上的由战到和的转折点 它是牺牲人民利益换取和平的产物 就其客观影响来看是有历史进步性的 它标志着北宋政治统治开始走向衰落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渲渊之盟是宋辽关系史上由战到和的转折点,北宋政府牺牲人民利益换取苟安局面的产物,客观上维持了较长久

6、和平,但也暴露了北宋统治的腐败,北宋统治走向衰落,故均正确,C项符合题意;ABD均不答题意,排除。故选C7.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A. 青苗法B. 农田水利法C. 募役法D. 市易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王安石变法时,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D。AB只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排除; C既不能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不能使国家收入增加,故排除。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8.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评价正确的有防止了武

7、将夺权和地方割据导致了官僚机构膨胀降低了政府办事效率造成了财政困难A. B. C. D. 【答案】D【解析】北宋吸取唐末至五代的教训,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分化事权”,造成官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政府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增加,故都正确,故答案选D。9.日本以改革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主要是因为A. 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互妥协B.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C. 幕府统治已经持续600多年D. 西方列强的入侵使日本封建经济解体【答案】B【解析】由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所以资产阶级力量都弱小,故才走上了改革的道路,故选B;AC决定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排除;D是外部因素,排除。10.日

8、本在明治维新后,通过外交努力,要求欧美列强放弃治外法权。19世纪末,日本在战场上的胜利,使欧美对不愿树敌一个已经是强国的日本而放弃了在日本的领事裁判权。据此可知A. 日本通过军事威胁收回了治外法权B. 甲午胜利加速了日本在外交上的成功C. 日本的外交努力收回了领事裁判权D. 欧美与日本勾结侵略中国【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日本取得甲午中日战争的胜利,使欧美国家不愿与日本为敌,从放弃了在日本的领事裁判权,故甲午战争胜利加速了日本在外交上的成功正确,选B。题干强调甲午战争胜利加速了日本在外交上的成功,而不是通过军事威胁收回了治外法权,排除A。外交努力收回了领事裁判权的前提是甲午战争胜利,排除

9、C。题干强调甲午战争胜利加速了日本在外交上的成功,没有涉及欧美与日本勾结侵略中国,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点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19世纪末,日本在战场上的胜利,使欧美对不愿树敌一个已经是强国的日本而放弃了在日本的领事裁判权”,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1. 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实质上有极大差异。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 前者天皇权力至高无上,后者君主权力受宪法制约B. 前者天皇凌驾于议会之上,后者议会权力超过国王C. 前者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体制,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D. 前者内阁大臣对天皇负责,后者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答案】C【解析】前

10、者和后者在本质上都是近代民主政治,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前者君主权力的确是至高无上的,后者君主权力的确是受宪法制约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前者天皇是凌驾于议会之上,后者议会权力是超过了国王,因为主权在与议会,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前者内阁大臣的确是对天皇负责,后者内阁大臣的确要对议会负责,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2.郑观应主张“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的根本目的是A. 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 维护清朝统治C. 学习西方的经济制度D. 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郑观应为早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但非推翻封建统治。即要求改良,也就

11、是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进行改革。故B项为答案。考点:早期维新思想点评:历史人物是指那些在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的人。历史人物是构成历史的重要要素,所以人物类选择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能力。要想做好人物类选择题除了要掌握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外,还要了解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结合当时的社会特征,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眼光来正确认识他们。人物类选择题一般有这些特点:1.形式变化多样:有考查某个历史人物的重要历史活动的类型,也有考查比较多个历史人物的类型。2.有的题型考查的知识面比较大,有的时间纵跨古今,有的范围横跨中外。3.命题灵活,便于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13. 下

12、列观点中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A. 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B. 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易就,二者行斯强也C. 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D. 当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A、B、C、D四项分别为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的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的思想、地主阶级顽固派维护封建礼仪的思想。故由设问要求“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即可选出B项。14. 将康有为的下列活动按时间

13、顺序排列,正确的是()组织保国会创办万国公报第一次上书光绪帝 发起公车上书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组织保国会是1898年。创办万国公报是1895年7月。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是1888年。 发起公车上书是1895年春。故A正确。15.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中国的维新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而进行的,未发生权力重心的转移A. B. C. D. 【答案】C

14、【解析】点睛】【详解】根据所学要知,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中国的维新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而进行的,未发生权力重心的转移。这两项都是造成中日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不同的原因,故C项正确。16.长期以来,英国人一直以奉行“光荣孤立”而自豪,蔑视那种总是依赖同其他国家结盟的政策,以至于欧洲人十分敌视英国。这种情形被打破最有可能始于( )A. 1879年德意签订“同盟条约”B. 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C. 1902年英日同盟的签订D. 1907年英俄协约的签订【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德国实力的增强,在殖民地、海洋霸权以及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等方面同英国展开

15、竞争,使英国的霸主地位受到严重威胁,英德矛盾日益加深,英国放弃了传统外交政策,开始积极结盟,1902年英日同盟签订,故C项正确;德意同盟英国未参与,排除A项;法俄军事协定与英国无关,排除B项;1902年英日同盟早于1907年英俄协约,排除D项。故选C17.1914年,差不多每个人都预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短期的战争,且国际危机将迅速得以解决。使这一预期成为泡影的是在()A. 马恩河战役后B. 索姆河战役后C. 凡尔登战役后D. 日德兰海战后【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14年马恩河会战结束,协约国军粉碎了德军的速战速决的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西线战场形成了胶着状态,故A项符合题

16、意;1916年索姆河会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1916年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排除C项;1916年日德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18.杰弗里帕克在剑桥战争史中记载:“1916年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的崩溃。”在这里作者认为德国在一战中失败的原因是()A. 军事战略上的失误B. 国内矛盾的激化C. 经济实力不够强大D. 军事实力不如协约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毁灭了它的经济”结合所学可知德国的工业生产已难以满足长期

17、战争的需要,反映了德国经济实力不够强大,故C项正确; 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故选C19.一战结束前夕,威尔逊力倡德国必须成为更加民主的政府。许多德国人都认识到,如果德国作为一个共和国出现在协约国面前,它将会获得较好的条款。这一现象最有可能直接导致德国( )A. 国内经济趋于崩溃B. 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C. 被迫接受协约国的苛刻条件D. 丧失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中材料“威尔逊力倡德国必须成为更加民主的政府”结合所学可知,许多德国人信为必须推翻德意志帝国迫使德皇退位,建立共和国,故直接导致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B项正确;国内经济趋于崩溃与材料无直接关系

18、,排除A项;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将会使其获得较好的条款而不是苛刻条件,排除C项;一战后德国战败无论采取共和制和是君主制都会丧失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故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20.九国公约规定:“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进行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这一规定旨在A. 使日本放弃在山东的权利B. 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C. 推动中国恢复领土主权D. 形成列强侵华的军事同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得营谋特别权利”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友邦人民”指的是帝国主义列强,条约要求各国在华权利均等,实际上使中国回到了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即打破日本对中

19、国的独占,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了日本,该规定并非旨在要使日本放弃在山东的权利;C选项错误,这一规定是使中国恢复到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并非旨在推动中国恢复领土主权;D选项不符合史实,一战后列强并未组建侵华军事同盟。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1.丘吉尔说:“我们不要把这次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敦刻尔克大撤退)而赢得的。但是,在这次援救中却孕育着胜利。”“这次援救中却孕育着胜利”是指()A. 粉碎了德国“空中闪电战”的计划B. 加强了英、法军队的联系与合作C. 为日后的防御和反攻保存了实力D. 鼓舞了英法两国军民反法西斯的斗志【答案】C【解析】【

20、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此次撤退为“敦刻尔克大撤退” ,敦此次撤退将33万多名联军官兵撤退到英国,为以后的防御和反攻保存了实力,故C项正确;粉碎了德国“空中闪电战”的计划为莫斯科保卫战的意义,排除A项;加强了英、法军队的联系与合作、鼓舞了英法两国军民反法西斯斗志不能符合“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主要意义,故排除BD两项。故选C22.1941年12月8日,罗斯福发表国会讲话:“我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无端和怯懦地发动进攻开始,合众国与日本帝国之间就已存在着战争状态。”这标志着A. 二战全面爆发B. 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C. 二战达到真正世界规模D. 日本开始丧失战略主动权【答案】C

21、【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史实可知,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达到真正的世界规模,C选项与题意相符,正确。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二战爆发,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A选项错误;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二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B选项错误;1942年5月中途岛海战,日本开始丧失战略主动权,是太平洋战场转折点,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3. 莫斯科保卫战被称为20世纪“一个冬天的神话”。其理由是( )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粉碎

22、了希特勒闪击速胜的企图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决心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的第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是错误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并不是莫斯科保卫战,所以答案选择不包括的D项。莫斯科保卫战前德国没有失败过,所以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正确的选项。考点: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莫斯科保卫战24.毛泽东说:“希特勒今天正是走的拿破仑的道路,斯大林格勒一役,是他灭亡的决定点。”下列有关斯大林格勒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A. 宣告了德军“闪电战”的破产B. 德国精锐的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C. 罗马尼亚等法西

23、斯仆从国退出战争D. 发生了二战中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德国发动斯大林格勒战役使德国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德国自此开始失去战争主动权,故B项正确;宣告德国闪电战破产是莫斯科战役,排除A项;斯大林格勒战役并没有使法西斯的仆从国退出战争,排除C项;二战中最大规模的坦克会战是库尔斯克会战,排除D项。故选B25.1943年10月,意大利新政府向德国宣战,意大利被同盟国承认为“共同参战国”。这意味着( )A. 德国失去北非战场的主动权B. 北非战场宣告胜利结束C. 北非战场形势发生重大转折D. 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意大利以前

24、是轴心国集团,意大利投降并对德国宣战,说明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故D项正确;题干表现的是意大利加入同盟国作战,德国丧失北非的主动权是阿拉曼战役失败,排除A项;北非战场胜利结束与承认意大利为反法西斯同盟参战国无关,排除B项;北非战场形势发生重大转变,是在意大利加入盟国参战之前,排除C项。故选D26. 1943年11月28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其间以政治收获为第一,军事次之,经济又次之,然皆获得相当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政治成就应是( )A. 中国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公认B.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C. 中国与美、英、苏等国筹划成立联合国D. 美国修改“中立法”,开始援助中国抗战【答案】

25、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的历程,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B项应为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D项发生于1939年,均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43年”,故排除;C项应为1944年敦巴顿橡树园会议的内容,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43年”,故排除;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召开开罗会议,通过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占中国领土必须归还给中国,即“1943年政治收获为第一”,故本题应选A项。27.1945年,同盟国在波茨坦发表公告:“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并对此种行动诚意实行予以适当及充分保证。除此一途,日本即将迅速完全毁灭。”该公告的发表是以下列哪

26、三国的名义( )A. 苏、美、英B. 中、美、英C. 美、英、法D. 中、苏、美【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波茨坦公告发表于1945年7月26日,全称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故B项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28.二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我们认识到,要消除战争的隐患,关键在于( )A. 防止法西斯死灰复燃B. 积极更新军事思想理论C. 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D. 国际同心协力共同作战【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根本原因在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为法西斯建立创造了条件,因此要消除战争的隐患关

27、键在于防止法西斯死灰复燃,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关键因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29.苏俄(联)不同时期与德国签订了不同的条约,其中有利于苏俄摆脱西方孤立企图,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的条约是( )A. 布列斯特和约B. 日内瓦议定书C. 拉巴洛条约D.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利于苏俄摆脱西方孤立企图,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结合所学可知,拉巴洛条约是第一个在事实上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原则肯定下来的国际条约,它是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第一次在法律上承认了苏维埃俄国,并在完全平等,和平共处的基础上与苏联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的条

28、约,故C项正确;布列斯特和约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日内瓦议定书是由美、英等国签订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议定书,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意义在于打破了德日法西斯的反苏联盟约,使苏军在军事上避免了两线作战,排除D项。故选C30.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对战后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A. 以欧洲为中心世界格局受到挑战B. 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C. 出现了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政治组织D. 使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

29、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成为时代潮流,殖民地纷纷独立,使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土崩瓦解,D选项符合题意。一战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A选项排除。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B选项排除。一战之后成立的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为以后联合国成立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经验,C选项排除。第卷(材料分析题)二、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题目。(共2题,40分)31.有学者认为,抽象的和平,即仅仅没有战争的那种和平,在国际关系中是不存在的。和平意味着通过谈判和协定来和平地、有序地改变条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大战结束后

30、的几年中,法国外交的目标就是为国家安全建立一个可靠、持久的基础。从理论上说,国际联盟以其盟约第十条提供了普遍的安全。困难在于国联缺乏实施这一条款所必需的力量。法国转向了较小的欧洲国家,它于1920-1924年分别与比利时、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协商建立了正式的军事联盟。这一联盟基本上是反德的。不过,大约在1925年前后法德两国的外长即白里安和斯特莱斯曼断定,各自国家的安全可以通过直接谈判和达成协议来加强,结果产生了被称为洛迦诺公约的一系列协定。之后,美国国务卿按照白里安的建议,提出各国保证摈弃战争、不把战争当做“推行国策的一种工具”。这一建议在1928年8月得到了实施。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

31、料二 出席会议的各大国同意如下:(四)注意到“霸王战役”应于1944年5月发动,同法国南部的战役相配合。根据这一声明,苏联军队将在差不多同一时间发动攻势,以便阻止德国军队从东战场调到西战场。斯大林 罗斯福 丘吉尔摘自1943年某国际会议协定内容材料三 1948年5月29日安理会通过第50号决议,决定成立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负责监督执行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达成的停火协定。1974年,联合国中止了南非参加联合国大会的工作,并不允许南非参加一切国际组织和联合国主持下的一切国际会议。联合国自1945年成立以来,有80多个曾受殖民统治的国家作为独立主权国家加入了联合国。其它许多领土通过同别的独立国家发

32、生政治联系或通过同他国合并而实现自决。联合国在这一历史性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摘自全球通史、人教版20世纪战争与和平教师教学用书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分析洛迦诺公约签订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洛迦诺公约的签订对当时的欧洲和世界局势产生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写出以上国际会议的名称。材料二所指的决议指的是什么事件?并简要概括该事件胜利的原因和意义。(3)材料三反映了联合国的哪些宗旨?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联合国建立的历史意义。【答案】(1)背景:国联缺乏维护和平制止侵略所必需的力量;法国为国家安全建立一个可靠持久的基础,建立了一个基本上是反德的欧洲军事联盟。作用:对欧

33、洲:改善了法、德等国的关系;有利于稳定欧洲局势,巩固欧洲和平秩序;对世界:促成了非战公约的签订。(如写出“有利于缓和国际局势”等言之有理的可酌情给分。)(2)会议:德黑兰会议;事件:诺曼底登陆;胜利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如答“同盟国的经济力量对轴心国形成压倒优势”或“同盟国之间军事配合密切”或“各国人民作战英勇、士气高昂”亦可酌情给分。)意义:从此,德国处于东西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中,加速走向灭亡。(3)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以增强普遍和平等。(其他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意义: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最有影响、规模最大和

34、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反映了各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是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是反法西斯联盟合作的结晶;对战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写出其中1点即可,其他如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一“法国外交的目标就是为国家安全建立一个可靠、持久的基础困难在于国联缺乏实施这一条款所必需的力量”从法国自身需要及国联因素进行分析;二问结合所学知识,欧洲局势影响从法德关系、欧洲和平进行回答;世界局势影响从缓和国际形势进行回答。(2)一问根据材料二时间信息及参与首脑可知为德黑兰会议;二问结合所学可知德黑兰会议通过了在1944年5月1日以前在欧洲开

35、辟第二战场的决定,即诺曼底登陆;三问原因结合所学从国际间的配合进行回答,意义从加速德国法西斯灭亡进行回答。(3)一问根据材料三“负责监督执行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达成的停火协定并不允许南非参加一切国际组织和联合国主持下的一切国际会议.通过同别的独立国家发生政治联系或通过同他国合并而实现自决”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推动国际友好关系建立进行阐述即可;二问结合所学从联合国性质、产生背景及对国际关系处理的积极借鉴作用进行分析阐述即可。32.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深刻影响了日本社会近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

36、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扬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认为学问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据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新编日本通史材料二: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教育敕语(明治二十三年十月三十日)(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教育改革在内容和对象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有利于这些变化的政治

37、、教育改革措施。(2)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育改革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答案】(1)变化:内容方面:由儒家经典到科学技术。对象方面:由“士人教育”到国民教育。举措:废除封建等级制;宣布“四民平等”;成立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建立三级教育体制,实行小学义务教育。(2)促进:提高了日本国民的素质;为日本实现工业化提供人才保障。阻碍:灌输忠君思想,导致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宣扬军国主义,走上对外扩张道路。【解析】(1)从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教育机会均等;举措联系明治维新的内容,可以答为:废除封建等级制;宣布“四民平等”;成立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建立三级教育体制,实行小学义务教育。(2)影响从题中“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及所学知识分析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可以答为:提高了日本国民的素质;为日本实现工业化提供人才保障。;从题中“无穷之皇运、为朕忠良臣民”等信息分析教育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答为:灌输忠君思想,导致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宣扬军国主义,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