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单元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46835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单元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单元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单元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单元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单元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单元综合测评1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综合测评(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朝之前,官方对关羽的评价同三国时期基本一致:主要强调骁勇、忠义:勇在前,忠次之,义在后。对其性格缺陷,一般用“刚而自矜”评价。唐政府对关羽的评价还不高,不过唐朝以后很少再有关于其缺陷的评价。宋朝抑武扬文,关羽排名颇低。元朝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开始由皇帝祭祀,民间则认为关羽可以灭妖除怪。清代关羽排名仅次于孔子,称为“关帝”,允许关帝庙使用黄色的房瓦,加封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等称号。对关羽的评价演变为忠在前,义在中,勇在后。百姓将其与观音菩萨并列,认为可以斩妖除魔、劝善惩恶、指点迷津、护国战神、救人济世、为民申冤

2、、治病,科举考生也要祭拜关羽。江湖绿林帮会认为关羽披肝沥胆、超越血缘,加以崇拜。荆学义经典的传播:关羽形象传播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对关羽的评价的特征。(9分)(2)根据材料,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候应注意什么原则?(6分)解析第(1)问,从唐前、唐、宋、元、清官方历代对关羽的评价可以发现:“唐朝之前主要强调骁勇、忠义”“元朝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开始由皇帝祭祀,民间则认为关羽可以灭妖除怪”“清代关羽排名仅次于孔子,称为关帝,允许关帝庙使用黄色的房瓦,加封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等称号”“认为可以斩妖除魔、劝善惩恶、指点迷津、护国战神、救人济世、为民伸冤、治病,科举考生也要祭拜

3、关羽”对关羽的评价越来越高;关羽被神化的功能也越来越多;赋予关羽道德称号也越来越多;对关羽缺点避而不谈。 第(2)问根据史学理论,结合材料可知,以史料古迹为依据、多角度评价、一分为二辩证看待等。答案(1)随着时间发展,评价越来越高;往历史人物身上附加的功能越来越多;道德因素越来越重;有意识回避缺陷(或者为尊者讳:只评价优点,忽略缺点);有神话倾向;多个群体对关羽都有评价;不同群体评价标准(角度)不同;受到当时环境、政策影响。 (2)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尽量依据距离历史人物时间最近的资料;避免神化历史人物;辩证看待、利用后人的评价;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评价)。 2唐太宗是我

4、国古代封建盛世时的杰出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二年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务农材料二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资治通鉴卷192,唐记八,武德九年十二月材料三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

5、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饬,衣服无文,士阶不崇,大义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此节俭之德也。唐李世民帝范崇俭篇(1)根据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国家和农业的根本分别是什么?为不失国之本、农之本,他主要采取了什么政策?(4分)(2)材料二中,“上”认为“止盗”的根本出路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分析唐太宗强调“节俭之德”的根本目的。(4分)(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唐太宗个人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内在关系。(7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以不失时为本”的信息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唐太宗休养生息政

6、策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的信息来归结答案;第二小问从维护统治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结合材料从唐太宗统治策略以及个人品质等推动“贞观之治”局面出现角度作答。答案(1)根本:民为国之本;不失时为农之本;政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2)出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3)关系:唐太宗励精图治,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有蛮夷曰道。摘自汉书材料二在“天下如一”的“

7、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设置的处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政务机构和地方行政区划。(8分)(2)根据材料二,列举唐管辖民族地区的举措。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在处理边疆诸问题上唐与秦的不同之处。(7分)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紧扣“处理边疆民族事务”“中央政务机构和地方行政区划”,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央是“典客”,在少数民族“有蛮夷曰道”,另外根据已学知

8、识可知设置四郡,解决百越问题。第(2)问的第一小问,解答需要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紧扣“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综合第一小问的答案,比较分析得出秦朝与唐朝两者的不同。答案(1)在中央设置“典客”;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道”;解决百越问题后,设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2)设置羁縻都督府、州,当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不同之处:秦任命官吏实行行政管理,唐则加以羁縻。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忽必烈登基后在即位诏中表示:祖宗创立基业50余年,“武功迭兴,文治多缺”;他决心“宜新弘远之规”,“祖述变通,正在今日”。忽必烈幼年曾受过良好的

9、教育,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常与汉族知识分子讲论圣道,决心仿效李世民,“思大有为于天下”。1251年,蒙哥汗命他主管漠南汉地,使他有更多机会熟悉中原文明。即位后他明确宣布,改变太祖“视居庸以北为内地”的观念,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期与物以更新”。忽必烈严厉禁止屠城,兵临南宋临安时,使临安得以“九衢之市,一代之繁华如故”。废除州县官世袭,释放奴隶,重用汉官,劝课农桑,反对毁田放牧。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改革蒙古旧制,“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实施行省制,加强对边地的管理。忽必烈改制取得巨大成功,初期就“民安赋役,国用充足,政事更新”

10、,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据元史世祖本纪等(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忽必烈改制的原因及措施。(9分)(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忽必烈是如何促进中华文明继续发展的。(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可知,忽必烈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与汉族知识分子接触较多,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比较深刻。同时在蒙哥汗在位期间主管漠南汉地,对中原文明的认识和仰慕进一步加深。忽必烈即位时蒙古基本上已经完成对国家的统一,随着国家面积的扩大,蒙古人逐水草而居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制度在向其他被征服地区传播时由于其相对落后而遭遇极大的困难,蒙古人沿袭的蒙古旧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国家统治的需要,因此忽必烈才推行

11、了改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可由材料得知,忽必烈即位后改变了太祖划居庸以北为内地的做法,将漠南汉地视为内地,作为国家的根本所在。同时禁止征服战争中的屠城行为,在农业方面“劝课农桑,反对毁田放牧”说明其奉行了与蒙古游牧习俗不同的以农立国政策,目的在于获得人心的支持。同时改革蒙古原旧制,参考唐、宋、辽、金的官僚制度建立元朝官僚制度,加强国家的统治。第(2)问,根据材料“忽必烈严厉禁止屠城,兵临南宋临安时,使临安得以九衢之市,一代之繁华如故。”得出建立元朝,禁止屠城,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营造统一稳定的环境;根据材料“劝课农桑,反对毁田放牧”得出劝课农桑,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根据材料“实施行省

12、制,加强对边地的管理”得出创建行省制,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根据“改革蒙古旧制,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设官分职,立政安民”得出主动学习中原文化,促进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答案(1)原因:元朝建立,国家统一;蒙古旧制不适应统治需要;忽必烈本人对汉文化的仰慕及接触。措施:重视内地;以农立国;实行官僚政治(行省制);力主政在得民。(2)建立元朝,禁止屠城,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营造统一稳定的环境;劝课农桑,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创建行省制,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主动学习中原文化,促进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养廉银制度始于清

13、雍正二年(1724年),当年雍正帝正式降旨实行“火耗归公”,又称“耗羡归公”。(注:火耗,即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要增加损耗,这种附加称为“火耗”或“耗羡”。)规定“每两加耗五分”,耗羡归公后,作为政府正常税收,统一征课,存留藩库,从中提取“养廉银”,发给官吏作为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而且其数量大大超过正俸。支发各官的养廉银,有一定的标准,养廉银远远高出正俸标准,越是高品级的官员,养廉银越是优厚。督抚大吏每年一二万两,知县一二千两从而达到“不使累及民间”,“上不误公,下不累民”的目的。董庆伟清朝雍正时期廉政措施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帝推行养廉银制度

14、的主要特征。(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雍正帝。(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雍正帝推行养廉银制度的主要特征:“耗羡归公”作为政府的正常税收,统一征课;“养廉银”数量大大超过正俸;“养廉银”是按官职高低、事务繁简等来决定。第(2)问根据材料提到,雍正帝正式降旨实行“火耗归公”,达到“不使累及民间”,“上不误公,下不累民”的目的,并结合所学清朝政治、经济、思想相关知识即可简要评价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大兴文字狱,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摊丁入亩,对活跃商品经济起了推动作用;改土归流,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推行养廉银制度,对调动官员积极

15、性、增加财政收入起到一定作用。答案(1)特征:“耗羡归公”作为政府的正常税收,统一征课;“养廉银”数量大大超过正俸;“养廉银”是按官职高低、事务繁简等来决定;“养廉银”制度相对减轻人民负担,增加国家财政收入。(2)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大兴文字狱,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摊丁入亩,对活跃商品经济起了推动作用;改土归流,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推行养廉银制度,对调动官员积极性、增加财政收入起到一定作用。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史记 材料二贞观二年,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

16、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始备于兹矣。是岁大收天下儒士,赐帛给传,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贞观政要崇儒学材料三(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幸曲阜,诣先师庙,行三跪九拜之礼。东华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位帝王对儒学的态度与措施。(9分)(2)如何认识三位帝王对儒学态度的差异?(6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皆坑之咸阳”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打压儒学,焚书坑儒;从材料二中“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的信息可知,唐太宗崇儒尊孔,措施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大收天下儒士;从材料三

17、中“诣先师庙,行三跪九拜之礼”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崇尚儒家文化,祭拜孔子,恢复开科取士。第(2)问,认识可从儒学本身以及统治者的态度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儒学自身来看,秦代打压儒学,是在于儒学不能与时俱进,在秦代更多体现保守一面;唐代、清代之所以尊崇儒学,是在于儒学经过自我调整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其次,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不论是秦代打压,还是唐代和清代对儒学的尊崇,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君主专制。 答案(1)秦始皇:打压儒学,焚书坑儒;唐太宗: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康熙帝:崇尚儒家文化,亲自祭拜孔子,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2)儒学在秦代更多体现保守一面,在唐代、清代则经过自我调整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所以统治者对其态度不同;无论统治者对儒学态度如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君主专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