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第1课时)【学习目标】1.分析词作上阕,领略秋景之美;2.赏析写景手法,培养鉴赏能力;3.感受词人在词中寄寓的情感。【学习重点与难点】 赏析写景手法。预 习 案一、 知识梳理(一)写作背景:本词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面对绚丽的秋景,他回忆起往昔的峥嵘岁月,写下了这首词。(二)写景常见手法
2、1.正侧面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王昌龄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一、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第三、四句正面描写战况,通过写夜战生擒吐谷浑来突出战争的激烈;正侧面结合,表现出从军行之苦,战争之激烈。 2.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
3、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以动衬静是写作的一种手法是一种对比的方式。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动静结合: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以动衬静:如的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其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知了与鸟的鸣叫声,以动衬静,写出了山林的的空旷静谧。 3.声色结合
4、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鸣”写声音;声色结合,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4.虚实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
5、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虚实结合,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了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5.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
6、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如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第一、二句是面上的描写,描写了千山万径渺无人烟的广阔的雪景,第三四句属于点的描绘,描绘了蓑笠翁严寒独钓的画面;点面结合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6.远近结合、俯仰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
7、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远近结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远近结合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俯仰结合: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前半句从秋风写起,为仰观之景;后半句写到了江水、沙洲,为俯视之景。俯仰结合,写出了秋天万物悲寂的景象。 7.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
8、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二、 预习自测
9、根据下列提示,默写相关句子。(1)点明时间、地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2)目之所见(湘江秋景图):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3)由景及情(过渡):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4)引起回忆: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5)心之所向(峥嵘岁月图):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6)忆峥嵘,抒壮志: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探 究 案探究: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来描写“湘江秋色”?选择其中两种作简要分析。(6分)答: 远近结合:万山、层林、鹰是远景;
10、江、百舸、鱼是近景;远近结合,全面地描绘出一副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 动静结合:“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山林秋色凝固,是静景;“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画面辽阔生动,是动景; 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副全面而立体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湘江秋景图。 俯仰结合:“鹰击长空”是仰视之景,“鱼翔浅底”是俯瞰之景,俯仰结合,全面地描绘出秋季中动物的勃勃生机。 训 练 案 一、 课中检测与训练理解性默写(5分)1. 层林尽染 这一句写出枫林的重重叠叠与红叶遍布的景象。2. 诗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发出气壮山河的一问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3. 鹰击长空 , 鱼翔浅底 写出了苍鹰飞翔高空的雄健姿态和鱼儿在水中游动的自由与惬意。二、课后巩固与提高。 醉 花 间 南唐冯延巳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雀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高树雀衔巢,斜月明寒草”一句,运用了何种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答: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 鸟雀营巢此为动景(1分),月映碧草此为静景(1分),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冬末初春图,呈现出一派明快动人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对春日的喜爱之情。(2分)创新作业:以手画诗,画出你心目中的“湘江秋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