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第6课鸿门宴一、基础积累(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2.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晨)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二)古今异义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3.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今义:山东省4.
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河北省;河南省5.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三)一词多义1.幸(1)妇女无所幸(动词,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2)故幸来告良(副词,幸而)2.谢(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2)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3)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谢)3.胜(1)刑人如恐不胜(副词,尽)(2)沛公不胜杯杓(动词,能承担,能承受)4.为(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2)约为婚姻(动词,成为)(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介词,被)(4)军中无以为乐(动词,作为,当作)(5)客何为者(动词,干
3、,做)(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动词,是)(7)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里)(8)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5.因(1)因留沛公与饮(连词,于是)(2)因击沛公于坐(副词,趁机)6.且(1)臣死且不避(副词,尚且)(2)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7.辞(1)卮酒安足辞 (动词,推辞)(2)未辞也(动词,告辞) (3)大礼不辞小让(动词,计较,讲究)8.坐(1)项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2)因击沛公于坐(名词,座位)9.于(1)长于臣(介词,比)(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3)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10.然(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连词,
4、然而)(2)不然,籍何以至此 (代词,这样)(3)项王默然不应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11.之(1)珍宝尽有之(音节助词,不译)(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到)(3)为之奈何(代词,指这件事)(4)吾得兄事之(代词,指项伯)(5)与之同命(代词,指刘邦)(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结构助词,的)12.故(1)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2)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用作名词,交情)(3)故听之(连词,所以)13.相(1)未得与项羽相见(副词,互相)(2)使子婴为相(名词,丞相)14.善(1)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2)不如因善遇之(副词,友好地,好好地)15.与(1)欲与亚父
5、(动词,给,献给)(2)欲呼张良与俱去(介词,和,跟)(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3.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4.头发上指(名词作状语)向上5.夫秦王有虎狼之心(名词作状语)像虎狼一样6.间至军中(名词作状语)从小路7.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军8.沛公欲王关中(名词作动词)为王,称王9.不可不语(名词作动词)告诉10.籍吏民(名词作动词)登记11.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使眼色12.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13.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14.项伯杀人,臣活
6、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救活15.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带领1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使进入17.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18.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19.秋毫不敢有所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触,沾染20.拔剑撞而破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碎,撞破(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此天子气也。(判断句)译文:这是天子的气象啊。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译文: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判断句)译文:夺取项王天下的人必定是沛公。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译文
7、: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5.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译文:我们这些人即将被他俘虏了!6.不然,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译文:不这样的话,我怎么会到这种地步?7.客何为者?(宾语前置)译文:你是干什么的?8.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译文: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9.沛公安在?(宾语前置)译文:沛公在哪里?10.长于臣。(状语后置)译文:(他)比我大。11.竖子不足与谋!(省略句)译文:这小子不值得和(他)一起谋划大事!12.孰与君少长?(固定句式)译文:(他)和您(相比),谁小谁大?13.军中无以为乐。(固定句式)译文:军中没有什么可娱乐的。二、内容感知1.通读全文,请选出下面对课文的分
8、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A.从课文一开始刘邦与项羽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据绝对的优势,增加了故事的悬念。B.刘邦本来就是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是想收买人心而夺天下。C.刘邦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辞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源于对其气场的畏惧。D.项羽对刘邦的逃跑表现得很麻木,范增破玉斗和大骂项羽表现出他的愤怒和急躁。【解析】选C。“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源于对其气场的畏惧”分析有误。 2.下列全都表现项羽缺乏斗争经验、政治上不成熟的一组是()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9、,项王默然不应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A.B.C.D.【解析】选D。项王、项伯向东而坐,坐在尊位,不看重来客。表现了项羽的骄矜自大,是樊哙的观点。一、魅力作家一代“史圣”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不可考),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他青年时曾游历我国南北名山大川,考察古迹,采访遗闻逸事,搜集了丰富的史料,为后来编写史记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因上书替李陵辩解,受腐刑,在狱中坚持编写史记,出狱后任中书令,仍旧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通史巨著史记。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公元前99年,司马迁为投降匈奴的李
10、陵说了句公道话,结果触怒了汉武帝,遂遭受了当时最屈辱的宫刑。司马迁受刑之后本想一死了之,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的资料和父亲的遗愿,他决心忍辱负重,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光耀后世。司马迁在精神上、性格上、思想上都是一个傲岸不屈、不可摧毁的巨人。统治者可以损伤他的肉体,但却无法征服他的思想,战胜他的精神。经过此次事件,他的思想更加成熟深刻了。他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对统治者的态度,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李陵之祸”对于史记一书的整个思想倾向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二、背景回眸项羽破釜沉舟挫强秦刘邦约法三章得民心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
11、于会稽起义,刘邦在沛起义后投奔项梁。后来项梁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移师围赵。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破釜沉舟,在巨鹿击溃秦军主力,章邯率部投降。 刘邦顺利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废除苛政,约法三章,深得民心,想做关中王,驻军霸上。项羽得知,破关入咸阳,驻军鸿门,准备消灭刘邦。形势剑拔弩张,“鸿门宴”这场戏便开演了。三、相关链接1.文学常识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鲁迅评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文化常识(1)坐席:古代
12、君王、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皆面南而坐,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东西坐席一般以东为主,以西为客。(2)古代“座次”问题:官职:古代以右为尊,如“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车骑:以左为尊,如“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即西北南东。(3)古代的礼节: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跪:仍像坐姿态,但臀离脚跟,伸直腰板。跽:长跪,两膝着地,把身体挺得很直。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稽首:较
13、“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时停留的时间较顿首长。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再拜:拜两次,是古代隆重的礼节。四、脉络梳理五、内容概览本文记叙的是一次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宴会。在这次宴会上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斗智斗勇,矛盾激烈。刘邦善于用人,善于应变,内部团结一致,变被动为主动;项羽则优柔寡断,刚愎自用,内部意见不统一,放走了刘邦。“鸿门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两个集团斗争的结局。一、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13题。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1)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
14、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2)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3)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
15、,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4)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
16、诺。1.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听说“沛公欲王关中”就大怒,当即决定调兵遣将攻打刘邦,表现出他自矜功伐、自负急躁的性格。B.范增将刘邦入关前后对“财”“色”迥然不同的态度做比较,提醒项羽,刘邦“志不在小”,要倍加小心。为下文项庄舞剑埋下伏笔 。C.项伯深夜造访张良,劝他随自己一同避难,紧张的形势出现了转机,一个“两面派”的政治家就此登场。D.刘邦听闻项羽即将兵临城下十分惊恐慌张,张良只说一句“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就轻松解决,显示出张良的睿智与沉稳。【明确】选C。“劝他随自己一同避难”和认为项伯是个“两面派”均分析有误。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沛公
17、军霸上军:驻军(2)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旦日:第二天飨: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是犒劳的意思为:介词,替、给(3)妇女无所幸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乃:副词,于是之:动词,到(5)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亡:逃跑语:告诉(6)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距:通“拒”,把守的意思毋:不要内:接纳(7)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谁更(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9)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祝人长寿婚姻: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10)籍吏民籍:登记(1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德:忘恩。倍,通“背”(12)不如因善遇之遇:款待,对待3.将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
18、成现代汉语。(1)译文:沛公打算在关中称王,让子婴担任丞相,珍宝全都据为己有。(2)译文:私下会见张良,把情况详细告诉了(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3)译文:张良问:“是谁给大王献上这条计策的呢?”(4)译文:秦朝时(他)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5)译文:(我)派遣军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发生)意外的变故啊。二、阅读课文3、4自然段,完成46题。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19、”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
20、地。(3)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4)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5)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21、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4.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鸿门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B.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体现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示出其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的心理状态。C.刘邦貌似心诚、吹捧的话语,使项王轻易改弦更张。从中也可以表现出刘邦多谋善断、委曲求全、随机应变的复杂性格。D.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瞋目视项王,而项王赐之卮酒、彘肩
22、,表现了樊哙智勇双全,对项羽指责中又满含尊重,同时也颇受项羽尊重。【明确】选D。“对项羽指责中又满含尊重”错。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从骑:一人一马(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戮力:合力(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因:副词,于是与:介词,和(4)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向:面朝东南向:面朝南(5)常以身翼蔽沛公翼蔽:掩护(6)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者: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不译(7)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停止内:使进入(8)拔剑切而啖之而:连词,表顺承关系(9)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且:副词,尚且安:副词,怎么(10)先破秦入咸阳者
23、王之王:使为王(11)窃为大王不取也窃:私下里,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12)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如:往因:趁机6.将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译文: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多次举起他所佩戴的玉玦来暗示项羽(下决心杀刘邦),项羽沉默着没有反应。(2)译文:你进去上前为他们敬酒,敬酒完毕,请求用舞剑助酒兴,趁机在座位上袭击刘邦,杀掉他。(3)译文:樊哙就进去,掀开帷幕面向西站着,瞪着眼看项王,头发向上直竖,眼眶都要裂开了。(4)译文:那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人都反叛他。(5)译文:像这样劳苦而且功高,没有封侯的奖赏,却听信
24、小人的谗言,要讨伐有功之人,这是已亡的秦朝的后继者啊。 三、阅读课文57自然段,完成79题。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5、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3)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7.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邦准备乘势逃席,但有顾虑,樊哙认为,从道理上说,做大事要分轻重缓急;从现实看,我们现在是任人宰割的鱼肉,此时不走更待何时。B.写刘邦正式逃遁时,扔掉车马,走僻路抄近道,急急逃回自己的营垒。临行时,
26、告诉张良“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其沉静镇定的心理显现出来。C.张良入谢,向项羽、范增献礼。张良的措辞,极为得体,项羽在听到刘邦逃走的消息时,也没什么明显表现,相反,还“受璧,置之坐上”。 D.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告密者曹无伤,铲除了内部的隐患,加强了内部团结。这和项羽一方的内部不统一,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明确】选B。“其沉静镇定的心理显现出来”错,应是“其恐惧不安的心理显现出来”。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乃令张良留谢乃:副词,于是谢:辞谢(2)大王来何操操:拿,这里是携带(3)欲与亚父与:动词,献给(4)会其怒会:正碰上(5)相去四十里去:距离(6)沛公不胜杯杓胜:能承担,能
27、承受9.将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译文: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是切肉用的刀和板,我们正是鱼和肉,何必告辞呢?(2)译文:从骊山下,取道芷阳从小路逃走。(3)译文: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抽身独自离去,已经回到军营中了。1.项羽接到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哪些内容。【明确】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但“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项羽又是楚王后裔。“怒”字体现了项羽唯我独尊的性格。2.在项王即将来犯的紧急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也不主张撤军,却只要刘邦“
28、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原因是什么?文章这样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明确】“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士气不同。张良的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他认为通过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这也与刘邦的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3.刘邦在“鸿门宴”中是怎样化被动为主动的?【明确】(1)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军事力量的不足,避免军事冲突。(2)凡事向谋臣讨教。(3)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
29、笼络人心,化敌为友。(4)善于伪装欺骗,收敛锋芒。(5)说话谨慎,言语得体。(6)内部团结,亲信得力。(7)当机立断,措施恰当主动上门谢罪、逃宴、杀内奸。4.本文在描写人物时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相互映衬。试以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物为例简要分析。【明确】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对比、映衬表现出来的。项羽刘邦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护自己刚愎自用,拙于应变善于采纳意见,能随机应变任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养奸遗患,又自绝敌营内应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形象更加
30、鲜明,也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5.“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个角度刻画了樊哙这一人物?有何作用?【明确】角度具体内容作用语言描写如“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动作描写如“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外貌描写如“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6.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两人的讲话区别在哪里?【明确】两人讲话的中心大致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重在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从策略上看,是“以攻为守”。7.有人说,“鸿门宴
31、”的导演是张良与范增,这两个人物各有怎样的特点?【明确】张良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项羽,终于化险为夷。他为刘邦做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范增是项羽的“亚父”,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不了解项羽的妄自尊大,擅自安排项庄舞剑,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他与张良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1.“鸿门宴”是楚汉相争的序幕,也是刘、项第一次正面交手。在这场“交手”中,拥兵四十万、自视天下非我莫属的项羽显然败给了只有十万士兵、低声下气的刘邦。从本文看,项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32、?我的思考:_参考答案:(1)项羽缺乏审时度势的能力。项羽始终未能正确估计形势,未能看出在推翻秦王朝之后,他与刘邦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不能正确理解范增的建议。又如刘邦进入关中后采取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都是“欲王关中”的表现,但是他在项羽面前把这一动机隐藏下来,说成是“而待将军”。在这个重大问题上,项羽又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完全被刘邦的假象所迷惑。(2)项羽缺乏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例如在情义与事业的关系上,项羽过于重义,从项伯的游说,到刘邦上门谢罪,甚至樊哙的说辞都是打出了一个“义”字,项羽被这些花言巧语迷惑,竟把自己在刘邦阵营的内线也供了出来。头脑简单,导致他的事业功败垂成。(
33、3)项羽缺乏独自决断的能力。项羽性格暴躁,没有主见,能够轻易做出决定,也能够轻易地改变决定,所以容易被人左右。在“鸿门宴”上,他实际就是被张良、刘邦、范增和项伯所左右。2.礼记中说:“义者,宜也。”也就是说,人的言行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但鸿门宴中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我的思考: _参考答案: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护主等,都可以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
34、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项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樊哙传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
35、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
36、事乎?”高帝笑而起。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有删改)1.(审美鉴赏与创造)下列对鸿门宴樊哙传两篇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B.课本中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
37、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状态。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命运的转变持怀疑态度。【解析】选D。D项,表述错误,作者没有对这些人物命运的转变持怀疑态度。2.(思维发展与提升)樊哙在鸿门宴中的陈词与樊哙传的记载有何异同之处? 答: _参考答案:相同之处:表明自己不惧生死。说明沛公先入定咸阳的事实和行动目的。指责项羽听信了小人的谗言,与刘邦有了隔阂。不同之处:鸿门宴揭露了秦王残暴的现实,怀王与诸将的约定;樊哙传没有。在说明沛公入定咸阳后的行动时,鸿门
38、宴侧重在“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樊哙传侧重在军队在野外安营扎寨,虽条件艰苦,但恪守承诺。鸿门宴直接地批评了项羽的做法是不对的;樊哙传则从“天下分裂、百姓生灵涂炭”的角度委婉地批评了项羽。3.(思维发展与提升)关于鸿门宴,鸿门宴樊哙传两文都有记载,会不会有重复之嫌?答: _答案:不会,鸿门宴一文详细记叙了在这次宴会上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斗智斗勇,矛盾激烈。刘邦善于用人,善于应变,内部团结一致,变被动为主动;项羽则优柔寡断,刚愎自用,内部意见不统一,放走了刘邦。而樊哙传对鸿门宴只是一笔带过,樊哙是鸿门宴上的重要人物,如果缺少记载,人生的经历是不完整的。简要记载,既不重复,又能和鸿门宴一文的记载
39、相互补充。附【译文】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肉为职业,和高祖一起隐居。他最初跟随高祖在丰邑起兵,攻下沛县。高祖做沛公,任命樊哙为舍人。跟随高祖进攻胡陵、方与,回兵镇守丰邑,在丰邑城下攻打泗水郡监的军队,击败了他们。项羽驻军戏下,要攻打刘邦。刘邦率一百多名随从通过项伯赴鸿门面见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酒酣之时,亚父范增预谋杀害刘邦,命令项庄拔剑在席上献舞,想趁机刺杀沛公,项伯却一再掩护沛公。此时,席间只有刘邦和张良在坐,身在营外的樊哙听说情况紧急,就持剑盾闯入营帐。营卫阻止樊哙,樊哙直接闯入项羽营帐。项羽用眼盯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
40、:“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道:“是位壮士!”于是赐酒一杯和一条猪腿。樊哙一饮而尽,拔剑切肉而食,把肉吃光了。项羽问:“还能再喝吗?”樊哙说道:“我死尚且不推辞,难道还怕喝一杯酒吗!再说沛公首先进入平定咸阳,露营霸上,以等待大王。大王今天一到,就听信小人的谗言,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分裂,人们心里会怀疑大王啊。”项羽沉默不语。这时刘邦借故去厕所,把樊哙召了去。当日如果没有樊哙闯帐谴责项羽,刘邦的事业几乎失败。当初黥布造反时,高祖一度病重,讨厌见人,睡在宫中,诏令守宫侍卫不准让大臣入见。群臣中就连周勃、灌婴都不敢入内。十几天后,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高祖这时正枕着一个宦官睡卧。樊哙等人见到高祖痛哭流涕地说:“当初陛下带领我们在丰邑、沛县起兵,平定天下,何等雄壮啊!如今天下已经安定,又是何等疲惫啊!再说陛下病势严重,大臣震惊恐惧,陛下不召见我们商议国事,只是独自跟一个宦官诀别吗?况且陛下难道没看到赵高的事情吗?”说得高祖笑着起来了。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