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45938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诗中华文化的灵魂世界上没有哪种艺术像我国古诗一样如此久远辉煌地影响着国家的政治文化。早在4000年前的尚书尧典,就提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诗乐结合的理论。虞舜的南风歌卿云歌也正是同一时期的产物。“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只十六个字却昭示出一个伟大民族诗意的觉醒,从太古洪荒迎着朝阳高歌猛进。此后的诗经乐记也都被尊为经典。隋唐以后朝廷以诗赋取士,影响更大。正如乐记所说“情发于

2、声,声成文谓之音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可见地位之显赫。从艺术上讲,集汉语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的古典诗词,它精炼、美听、微妙,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直至近世,真如群星丽天,森罗万象,美不胜收。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无不喜闻乐诵,成了人们文化生活的首选。流传之广,辐射之大,积淀之深,都是绝无仅有的。古诗所建构的美学理念,也随之深入人心,渗透到中华文化各个方面,成为其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诗,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比如音乐,刘勰就提出了“诗为乐心,声为乐体”的命题。再如绘画,董其昌认为“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以诗

3、为境。”诗经云:“诗者天地之心万物之户。”画家为山水写生,本身就是宇宙诗化的再创造。建筑艺术也不例外:东坡涵虚亭诗:“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真是天人合一的化境。我国的戏剧,本质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场景布置讲究空灵、象征,处处诗意洋溢。乃至如本草纲目这样的医药典籍,也博引诗文,极富文采。被王世贞称为“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津津然谈议,真比斗以南一人。”甚至连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也说过杜甫的“细推物理须寻乐”之诗句激励着他钻研物理。这就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这几乎无处不在了。诗主性灵,重高节,它对于人格的形成,智性的开发影响巨大。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谭嗣同

4、的狱中题壁都集中体现了先烈们在困厄面前的浩然正气。它将亿万斯年鼓舞着人们奋发前行。诗词作为文化的名片,早已蜚声世界。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读到康熙皇帝1693年为宣武门教堂作的对联:“无始无终,先作心身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开济大权衡。”极为钦佩,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上世纪美国大诗人庞德最佩服中国古诗。他认为“中国诗人把诗质呈现便很满足”,他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从而开创了“意象诗派”。“斧藻江山,追逐风月”是古诗的一大亮点。东坡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之句便使西湖大添娇妩。1920年罗素来到杭州,对西湖之美赞不

5、绝口。他说:“西湖的古文明,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我相信“中国人才是世界最文明的人。与欧洲相比,我觉得中国充溢着哲理平和的气氛”。(罗素回忆录)正是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才使这位睿智的老人如此动情。“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就是这样在尊重前贤的基础上创造出一方崭新的诗歌天地。作为身处时代壮潮的我们,应当谦恭地学习古人,接通文脉。并立足当代美学思潮,勇于探索,继雅开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1. 下列对中华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诗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尚书尧典中的诗乐结合的理论,到后来的诗经乐记都被尊为经典。B. 古典诗词集汉语言文字声情意象之

6、美,精炼、美听、微妙,美不胜收,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C. 古诗构建的美学理念,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诗成了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D. 诗歌与音乐、绘画、戏剧乃至建筑都有广泛的联系与密切的关系,诗词作为文化的名片,甚至从某种角度可以说它是其他一切艺术的源泉。2. 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古代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吟咏古诗成了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首选,因此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B. 文章举例翔实,分析透明,巧妙引用,含蓄典雅,说明古诗是中华文化的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C. 美国诗人庞德非常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

7、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D. 古诗中丰富的营养,可以增长知识,启迪智慧,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培养浓厚的文化气质,给读者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3.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引用杜甫的诗句,高度赞扬了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尊重前贤、勇于创新的可贵做法,及其因此而取得的骄人成绩。B. 如音乐、绘画、戏剧等其他艺术,甚至医药典籍等都深受诗歌影响。如戏剧本质就是诗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处处诗意洋溢。C. 作者充分肯定古诗的作用,号召人们虚心学习古诗,勇于探索,锐意创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D. 自古至今,很多名人高度评价中

8、国古诗,如1920年罗素对西湖赞不绝口,认为西湖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答案】1. D 2. C 3. D【解析】【1题详解】试题解析:题干要求选出“对中华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它是其他一切艺术的源泉”错误,音乐不是其他一切艺术的源泉,生活才是艺术的真正源泉,选项夸大了诗词的作用。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美国诗人庞德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错误,指代对象错

9、误,从文章第四段可以知道,“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是指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体会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D项张冠李戴,文章第四段结尾说“正是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才使这位睿智的老人如此动情”,由此可以知道,列举罗素的例子,不是赞美中国古诗,而是赞美西湖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奖状杜秋平到西部贫困的山区后,我的脾气变得越发的坏了。其实早先

10、我已经意识到这里条件的恶劣了,但未曾想到竟是如此之差。要不是来西部支教对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有许多优惠政策,我想我是不会来的。总算熬过了多半年的时间,再没多久就可以回去了,离开这里的艰难与困苦。寒风吹着四面透风的破旧教室,我的心冰凉冰凉的;但是看到学生们天真的小脸、单薄的衣衫、带着冻疮的手指,我的心突然有些愧疚。我是有些对不起他们的,他们是多么希望我能多呆些时间,甚至希望我能长久地留下来。可我呢,却一直想着回到大城市去。我鼻子酸酸的。我想起夏日里学生们给我带来家里舍不得吃的瓜果,他们真诚地捧到我的面前微笑着说,老师,你吃你吃嘛。我想起冬日里他们还用带着冻疮的小手捧起我的大手给我往手上哈暖气,把温

11、暖一直送到我的心里。可我终究没有太高的觉悟,我还是盼着回去。我强打着精神,继续一日日给孩子们上课,心里却在盘算着回去的日程。学生们都很听话,特别是那些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事实上这里多半是贫困的学生。学生们成绩还不错,他们也很上进,每每考试,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获得奖状。是的,奖状,他们拿回家后会得到父母的夸奖,把奖状小心翼翼地、庄重地贴在墙上,这就是全家的荣誉啊。虽然学校连奖品都买不起,但小小的、单薄的一张奖状就足以让他们感觉无上的光荣。小强子得到过奖状,他高兴地跳过;小霞也得到过,她高兴得连流出的鼻涕也忘了擦。小娜得到的最多,她有一双天真而智慧的眼睛,不怎么爱说话,笑得也很少,但领到奖状的

12、那刻她总是微笑着的,冲着我微笑。我组织完考试,决定过几天就离开。学生们提前知道我要离开的消息,都显得闷闷不乐,他们用祈求的眼神看着我,轻轻牵着我的衣角嘟囔着小嘴舍不得离开我。上完最后一节课,我认真注视着每个学生,希望能记住他们每张可爱的面孔。可是我却发现小娜没有来。我一下子心里怪怪的,紧接着是焦虑和担忧,莫不是山路艰难出什么事了?今天连学校的领导都在教室里,村民也拥挤在窗子外面。他们都不希望我离开,但今天他们又是诚心来为我送行的。我的脸开始有些涨红,应该是羞愧。你看,连小娜都不愿意来给我送行了。我正疑惑间,校长已经走到我的面前,他手里捧着一张很大的鲜红的奖状:“杜老师,你看,你要走。我们也没什

13、么好送的,这张奖状是我们送给您的。感谢您给我们山区做出的贡献!”老校长面带皱纹的脸上写满真诚。我深深向他们鞠了一躬,眼里止不住落下泪来。我手捧奖状,看着上面“支教模范”的字样,又一阵愧疚之情涌上来。我突然想到了什么,我于是问校长,小娜为啥没来啊?校长居然说小娜可能以后不来上学了。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再念下去了。我的心被重重地一击这么刻苦、学习又很好的学生怎么能不上学呢!我必须在我离开前去趟小娜家,劝说她的父母,再穷也得让孩子上学呀。我望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决意要去看看小娜。走了个把小时的山路才赶到小娜家。真难以想象,她每天那么早就可以赶到学校。我擦擦脸上的汗,刚要敲门,里面的吵闹声早已传出来,小娜哭

14、喊的声音也传出来。父母一定在打她。我急忙推开门,她母亲正一手拿着木棒,一手拉着小娜。我急忙跑过去夺过木棒,把小娜揽在怀里。“别打了,小娜学习很用功,为什么不让她上学,还要打她!”我气愤地瞪着她母亲。“是杜老师啊,你不知道,她这娃以前学习还用功,可这回一定是在学校没好好学习。你看,你看,”小娜母亲用手指指墙壁那上面满是鲜红的奖状,“以前回回都得奖状,可这次呢,居然没得奖状!我们大人辛苦供孩子上学容易吗!”我的心一颤,一股更大的痛苦涌上来,我似乎感觉天昏地暗。事实上这次是怪我啊。我只顾早点回家,居然,居然忘记了评三好学生,忘记了给孩子们发奖状。小娜是应该得奖状的!我流着眼泪对她们说:“都怪我,是我

15、的错”第二天,我把买好的火车票退了,我决定在这里多呆一年。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内心纠结、本性善良的支教教师的形象。B. 小说写孩子们的小手带着冻疮却给“我”往手上哈暖气,这表现了孩子们的纯真、善良以及对“我”发自内心的爱。C. 去小娜家的山路远而曲折,而小娜平时每天很早就赶到学校,并且学习刻苦、成绩优秀,这说明她想通过学习走出大山。D. “我”由原来急切地想回城市,到最后决定留下来再待一年,展示了“我”善良的心灵受到触动的过程。5. 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6. 请结合小说内容,推测“我”能否在

16、山区学校长期待下去,并谈谈理由。【答案】4. C 5. 突出表现了孩子们的优秀、上进,体现了奖状在孩子们心中的分量;呼应标题,表现奖状的作用;与下文老校长为“我”发奖状使我感到羞愧形成对比;为后文“我”忘记发奖状导致小娜没得到奖状,回家挨打并辍学做铺垫。 6. 观点一:“我”会长期待下去。从感情上来说:孩子们的纯真、善良、努力以及祈求的眼神,村民们真诚的感谢,都使“我”深受感动,而小娜被母亲误解这一事件,也深深触动着“我”的内心。从人物形象上来说:“我”是一个善良而有责任心的教师,对孩子、对事业的爱会促使他决定留下来。从大环境的角度来说:国家对去西部支教会给予很多优惠政策,也有一定的影响。观点

17、二:“我”在一年后会选择离开。山区的条件太艰苦太恶劣了,远离都市繁华,也不是自己的家乡。“我决定在这里多待一年”,只是当时受到触动后的决定,所以“熬过”这一年后,“我”还是会按计划选择离开。山里人理解我的处境与选择,不会太过挽留。“我”并没有“太高的觉悟”,一直向往的是大城市的生活。【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概括”

18、,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这说明她想通过学习走出大山”属主观臆断,小娜心中可能有走出大山的愿望,但作品中没有明显的表现。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中重要句子作用能力。分析把握句子作用,要根据句子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如果句子运用了表达技巧,也要同时指出,并结合内容进行分析。本题要求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解答此题,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分析画线句表达了什么内容,语句主要写孩子们得到奖状时的表现,从表现中不难看出奖状在他们心中的分量。二是在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如与下文老校长为“我”发奖状时,“我”感到羞愧形成对比。三是在情节上有什么作用,如

19、为后文“我”忘记发奖状,以致小娜因没有得到奖状而挨打并险些辍学的情节做了铺垫等。【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针对文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属于探究能力考查,解答此类题,要首先点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原因。原因主要从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小说的解读注意五位一体的原则,即“主题”“环境”“情节”“人物”“标题”五位要同时解读。本题要求结合小说内容,推测“我”能否在山区学校长期待下去,并谈谈理由。解答本题,首先应表明观点,即“我”会长期待下去或“我”会在一年后选择离开。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阐释理由。如果认为会长期待下去,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如从“我”本身分析,

20、“我”善良且有责任心;从山里人分析,孩子们纯真、善良,村民们真诚、纯朴;从国家政策上分析,西部支教给大学生提供了优惠政策。当然,如果认为“我”不会待下去,也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此题属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点睛】解答探究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的要求,题目要求探究什么,是辨析观点,分析启示、感悟,还是做出评价,要审清探究点。另外,还要明确“结合文本”“联系现实”“结合文本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等不同的要求。要求不同,答题侧重点也有所区别。如“结合文本”主要侧重于从文本材料中寻找依据,而“联系现实”则侧重于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结合文本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则要求在联系文本的基

21、础上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接着要明确无误地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题干合理阐述理由。同时还要恰当引用文中内容,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本题,题干明确要求“结合小说内容”,所以陈述理由时,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阐释理由。如果认为会长期待下去,可以从“我”本身分析,“我”善良且有责任心;从山里人分析,孩子们纯真、善良,村民们真诚、纯朴;从国家政策上分析,西部支教给大学生提供了优惠政策。当然,如果认为“我”不会待下去,也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三)实用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

22、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

23、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

24、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

25、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材料二在娱乐至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

26、,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材料三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

27、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 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B. 材

28、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C. 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D.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8.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朗读者节目优势和不足之处。【答案】7. C 8. 节目优势:“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的宗旨(或目标)不能丢。继续高扬爱和责任等传统价值观。继续带观众回到文字的阅读上,感受其中的真情。节目的不足:阅读毕竟是更私人化的活动,节目中的访谈内容会影响观众

29、的独立阅读感悟,访谈环节要把握好一个度(或“适可而止”。少些教化和煽情的“表现”,更专注于“朗读”本身。精心选择“朗读者”和朗读文本,扩大电视受众群体,让更多的电视观众走进朗读者。【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A项,“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说法错误,新闻评论也要求具有时效性。B项,“都认为有过度煽情之嫌”说法错误。只有材料二说“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D项,材料二“寓贬于褒”不准确,应为“褒中有贬”。

30、另外材料三“无褒贬”表述也不准确,事实的选择就寓有褒贬。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本,明确文本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答题区域,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朗读者节目优势和不足之处。本题要求回答的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概括朗读者节目优势,一个是朗读者节目概括不足之处。通读材料,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材料一和材料二,仔细阅读这两则材料,可以从中筛选出“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

31、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

32、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

33、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从“优势”“不足之处”两个方面去分析概括,回答问题。【点睛】信息筛选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几种在文段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

34、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此题注意从筛选出来的信息中分“优势”“不足之处”两个方面去分析概括回答问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阿 留 传明陆容阿留者,太仓周元素家僮也。性痴呆无状,而元素终蓄之。尝试执洒扫,终朝运帚,不能洁一庐。主人怒之,则帚掷地,曰:“汝善是,何烦我为?”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宾客虽稔熟者,不能举其名。问之,则曰:“短而肥者,瘦而髯者,美姿容者,龙钟而曳杖者。”后度悉不记,则阖门拒之。家蓄古尊、彝、鼎、敦数物,客至出陈之。留伺客退,窃叩之曰:“非铜乎?何黯黑若是也?”走取沙石,就水涤磨之。短榻缺一

35、足,使留断木之歧生者为之;持斧锯,历园中竟日。及其归,出二指状曰:“木枝皆上生,无下向者。”家人为之哄然。舍前植新柳数株,元素恐为邻儿所撼,使留守焉。留将入饭,则收而藏之。其可笑事,率类此。元素工楷书,尤善绘事。一日,和粉墨,戏语曰:“汝能是乎?”曰:“何难乎是?”遂使为之,浓淡参亭,一若素能,屡试之,亦无不如意者。元素由是专任之,终其身不弃焉。传者曰:樗栎不材,祈者不弃;沙石至恶,玉人赖焉;盖天地间无弃物也。矧灵于物者,独无可取乎?阿留痴呆无状,固弃材耳,而卒以一长见试,实元素之能容也。今天下正直静退之士,每不为造命者所知;迟钝疏阔者,又不为所喜。能知而且喜矣,用之不能当其材,则废弃随之。于

36、戏!今之士胡不幸,而独留之幸者?【注】参亭:参互均匀。樗栎ch l:都指无用的木材。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元素或他出,使之应门应:照看B. 宾客虽稔熟者,不能举其名 举:举出,说出C. 阿留痴呆无状,固弃材耳 固:实在D. 实元素之能容也 容:收容,容纳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汝能是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 而卒以一长见试 作师说以贻之C. 沙石至恶,玉人赖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D. 用之不能当其材,则废弃随之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11. 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A. 阿留生性痴呆无规矩,但周元素一直收养他

37、。他曾试着负责清扫,整个早晨挥舞扫帚,没能使一间屋子干净,主人因此而冲他发怒。B. 阿留负责看家、照顾柳树都发生一些可笑的事情,但对于绘画、调色很有天赋,周元素因此“专任之”,终身用他。C. 文章为阿留作传,但并非局限于此,而想到了樗栎、沙石等其他看似无用之物,最终得出了天地间没有完全可抛弃之物的结论。D. 文章由周元素能容人、用人说开去,借以讽喻当权者也应像周元素一样,能任用天下的士人,用人当用其所长。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汝善是,何烦我为?(2)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答案】9. C 10. D 11. B 12.

38、(1)你善于(擅长)做这事,为什么要麻烦我呢?(2)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明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3)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择“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C项,“阿留痴呆无状,固弃材耳”的意思是“阿留痴呆无规矩,本来是可弃用的材料罢了”,所以“固”的意思是“原本是,本来是”。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

39、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题要求选出“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项,乎: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疑问,吗/乎:介词,相当“于”,比;B项,以:介词,因为/以:来,用来,表目的连词;C项,焉:代词,相当于“之”/焉:兼词,“于之”;D项,则:连词,顺接,就/则:连词,顺接,就。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

40、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章内容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B项,“绘画有天赋”说法不当,相关信息在文章倒数第二段,原文是“元素工楷书,尤善绘事。一日,和粉墨,戏语曰:汝能是乎?曰:何难乎是?遂使为之,浓淡参亭,一若素能,屡试之,亦无不如意者。元素由是专任之,终其身不弃焉”。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汝

41、”,你;“善”,善于,擅长;“是”,代词,这件事,指打扫房子这件事;“何为”,为什么呢;“烦”,麻烦;“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呢;“何烦我为”,为什么要麻烦我呢。(2)中省略“今具道所以”的主语“我”,翻译时要补齐;“故”,所以;“具”,详细;“道”,说明;“所以”,理由,原因;“具道所以”,详细地说明这样做的理由;“冀”,希望;“见恕”,宽恕我。(3)句中“是故”,因此;“无”,无论;“无贵无贱”,无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无长无少”,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道理;“所存”,所字结构,存在的地方;“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

42、在的地方。【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阿留,是太仓人周元素的家僮。生性痴呆无规矩,但周元素一直收养他。他曾试着负责清扫,整个早晨挥舞扫帚,没能使一间屋子干净。主人冲他发怒,他就将扫帚摔在地上,说:“你会做这事,为什么要麻烦我呢?

43、”周元素有时到别处去,让他照看门户;来的宾客即使是熟悉的,他也不能说出名字。问他,就说:“又矮又胖的,瘦长有胡子的,长得好看的,老态龙钟拄着拐杖的。”后来的都记不住,就关起门拒不接待。周元素家里收藏有古尊、古彝、古鼎、古敦等多件古董,客人来了就拿出来陈列一番。阿留等客人走了,私下敲敲,说:“这不是铜吧?为什么这样深黑呢?”跑去拿来沙石,就着水洗磨起来。矮榻缺了一只脚,周元素让阿留砍树的一根分枝做榻脚;(阿留)拿着斧头锯子,在园子里走了一整天。等回来了,他伸出二根手指比划着说:“树枝都向上生长,没有朝向下边的。”家人因此哄堂大笑。房子前新栽了几株柳树,周元素担心邻居小孩摇动它们,让阿留守护着。阿

44、留将要进屋吃饭,就将柳树拔出来收藏。阿留可笑的事情,大概诸如此类。周元素工于楷书,尤其擅长绘画。有一天,(他)和好颜料,开玩笑似地对阿留说:“你能干这个吗?”阿留说:“对于这事,有什么难的呢?”于是(周元素)就让他做起来,(只见他)色彩的浓淡,调和得参互均匀,完全像是一向就会,多次让他调色,也没有不如意的。周元素从此专门要他调色,终身用他,没有废弃。写传者说:樗栎不成木材,找木材的人并不弃用;沙石非常难看,玉雕匠们需要它;大概天地间没有完全抛弃的东西。况且比其他生物灵巧的人,偏偏就没有可取之处吗?阿留痴呆无规矩,本来是可弃用的材料罢了,最终却因为一技之长被任用,实在是周元素能够收容他。如今天下

45、正直清静退处的人士,常常不被当权者所了解;生性不聪敏,迂阔的人,又不被他们所喜欢。(当权者)能够了解并且喜欢的人,使用他们时又不能适合他们的才能,接着就弃用他们。唉!如今的士人为什么不幸,而只有阿留幸运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隐净山中大雨(南宋)张孝祥青嶂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鼍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注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鼍:鼍龙,扬子鳄。匕箸:羹匙和筷子。13. 对

46、上阕中的景色描写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青嶂”句写山中大雨来临之前风起云涌的情景。B. “山神”句用碧霄龙喻雨,展现山中奇特的景观。C. “电掣”句用金蛇、灵鼍来比喻电闪雷鸣的景象。D. “谁泻”句想象丰富,写出山中大雨的磅礴气势。14. 下阕画线句借雨写怀,生动形象,请加以赏析。【答案】13. BE 14. 划线句借雨写怀,借眼前大雨洗尘垢、润焦槁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作者涤污秽、惠天下的抱负,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又以“造物不言功”,寄托作者不以功自居的宽阔胸襟。这样写言近旨远,物我浑然。【解析】【13题详解】试题分析:B项中用碧霄龙喻雨的表述错误。“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龙”一句并非是用碧霄

47、龙来喻雨,而是说山神有意为他安排的“奇观”,并唤来碧霄之上的云龙。E项,应为水调歌头。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为诗意概括错误。【14题详解】试题分析:答出雨的特征:借眼前大雨洗尘垢、润焦槁的景象,然后分析情感:形象地表现作者涤污秽、惠天下的抱负,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又以“造物不言功”,寄托作者不以功自居的

48、宽阔胸襟。这样写言近旨远,物我浑然。(三)名篇名句默写(7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_,_”。(3)_ ,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4) 暧暧远人村,_。(陶渊明归园田居)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论语学而)【答案】 (1).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 位卑则足羞 (4). 官盛则近谀 (5). 挟飞仙以遨游 (6). 依依墟里烟 (7). )敏于事而慎于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

49、、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既有理解性默写,也有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须臾、博、卑、谀、遨游、墟、慎。【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

50、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三、名著阅读(本题共2小题, 10分)16.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当时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B.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缺憾美的一部。作者的理想是要在小说中表现“优

51、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C. 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就是“可爱”,即使不属一个阶层的人物也是这样。甚至当地驻军似乎也能“与民同乐”,如端午节的表现就是如此。D. 药中有明暗两条线索;阿Q正传则截取人物生活场景的几个横断面表现人物性格;呐喊作品的结构多样化,特色十分鲜明。E. 边城中翠翠和爷爷撑渡船,从不多要别人的过河钱。一天,有一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些强横,不想给钱,爷爷不得巳,喊翠翠在岸上拦住了他。【答案】BE【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识记文学名著的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用心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

52、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呐喊、边城、药内容及相关知识了解掌握情况。要求考生对于要求阅读的作品能够通读。阅读时还要了解识记相关的一些内容。本题要求选出“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B项,“边城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缺憾美的一部”说法错误,不是“缺憾美”而是“人性美”;E项,“有一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些强横,不想给钱”说法错误,不是“不想给钱”,而是卖皮纸的过渡人“多给了钱”。故选BE。17.边城中,二老说:“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个人,便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若果

53、为的是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它吧。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应当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得座碾坊”和“得一只渡船”分别指什么?“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应当得一只渡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得座碾坊”,是指他与王家女儿的婚姻;“得一只渡船”,是指他与翠翠的婚姻。他认为,哥哥天保的死与自己有关,觉得自己如果娶了翠翠就对不起哥哥。翠翠母亲的死透露了为什么爷爷有时候唉声叹气,并且对翠翠的终身大事如此重视,爷爷不希望翠翠走和她母亲一样的道路。(也为下文爷爷让天宝、傩送两兄弟进行赛歌的求婚方式,为天宝的死埋下了伏笔。)翠翠的母亲的死是爱情的悲剧,在那个山水清秀

54、,村民淳朴善良的地方的悲剧,这也是一种不悖于人性的美。【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的能力。题型多为简述情节,答题关键词“分别指什么”“原因”。【考点定位】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碾坊和渡船这两个意象,不仅反映了湘西的时代特征和民间习俗,而且凸显了一个封建宗法关系与原始民性交织的社会。在“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边城,碾坊和渡船都是边城“善良的人”日常生活中难以回避的事物。其中“碾坊”与“吃”关联,“渡船”与“行”关联,各有不同的侧重点。自古民以食为天,在相对闭塞的湘西,碾坊自然成为经济利益的符号,因而是否拥有碾坊似乎成了他们经济地位高下的标志。当

55、一座崭新碾坊也成为陪嫁物的时候,碾坊就成了左右青年男女恋爱婚嫁的筹码。在择偶看财富、结婚看地位的世俗社会,强调门当户对,因此碾坊本身也被点染了封建宗法关系的背影。而渡船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摆渡于小溪的两岸,给行人提供无限的便利与暖意。老船夫厚道慈善,经常不要行人的钱,使得渡船失去了碾坊一般的刚性价值,更有一份柔性情怀。冰心赠葛洛的一段话似乎可以作为“渡船”的一个注解: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碾坊和渡船,一头连着湘西古老的历史,一头连着边城邈远的未来。小说开头就写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

56、小山城里,“有一小溪,溪边有一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纯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一个“只”字似乎就暗示了这户人家已经远去的故事:翠翠的母亲和一个军人相爱,有了翠翠之后,因结婚不成,两人先后殉情。风俗环境孕养了一代代人特定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产生一套固定的生存准则与模式,每一个体都在这种公认的准则与模式中生死,想破坏或超越它都是徒劳和不幸的。碾坊和渡船作为边城人生活方式的特定物象,承载着一种古老的生存法则与模式,暗示着翠翠的的不幸命运。在她与天保与傩送的感情纠葛中,小说关涉的舍弃与选择,其实都在碾坊与渡船之间展开。小说最后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

57、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总之,特定的风俗人情和人文环境给翠翠的命运蒙上了悲剧意味。而碾坊和渡船所凝聚的特定社会与人生寓言,早已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薄薄的凄凉和隐隐的悲痛。视频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6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 ,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如今,人工智能技术 ,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

58、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 ,一战成名。“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B. 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C. 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

59、望所归 杞人忧天D. 初露锋芒 一日千里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B.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C. 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D. 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答案】18. B 19. D【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第一处:牛刀小试:比喻有很大的本领,

60、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初露锋芒:比喻刚显露出某种力量或才能。语段强调人工智能,“九歌”只是在“作诗”上显示一下本领,用“牛刀小试”。第二处:一日千里:比喻进步或发展极快。日新月异:形容发展、进步很快。二者基本相同。第三处: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文中主语是“张小明记者”,后面是“一战成名”,应用“不负众望”。第四处:庸人自扰: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杞人忧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语段强调“没必要的担心”,用“杞人忧天”。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

61、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解答本题,要求注意语意的衔接,前面是“学习”,同时注意“学习”和“掌握”的先后顺序。前面说“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前面是说“学习”,后面说“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这是写“学习”的结果,那么中间应是说如何达到这一结果,再分析中间的内容,应先“学习”,才能“摸索出规律”,A项,前一句是被动句,后以句又是主动句,两句的主语不一致,故排除;BC两项都是把

62、结果和过程颠倒了,排除BC两项。故选D。【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

63、复。20.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非能水也(游泳) 还顾望旧乡(回头看)B. 而闻者彰(清楚) 士大夫之族(类)C. 未成一篑(土筐) 枉用相存(存在)D. 羁鸟恋旧林(束缚) 胥怨者民也(与,相与)【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择“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C项,“枉用相存”的意思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问候)我”,所以“存”的意思是“探望,问候”。故选C。【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

64、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21.下列各项中,对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受命于人主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游于赤壁之下 凌万顷之茫然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今安在哉A. /

65、B. /C. /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要求选出“对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为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为判断句;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为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为被动句;为判断句;宾语前置句。故选B。22.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短歌行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明诗人求才若渴,以古人自况,已成为天下人心目中的圣明君主。B. 涉江采芙蓉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了漂泊异地

66、的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C. 归园田居中“误入尘网中”,“尘网”指庸俗污浊的官场。D. 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不断学习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例证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名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学习时,对所读过学习过的诗文名篇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内容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本题要求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项,“已成为天下人心目中的圣明君主”说法错误,是“渴望成为”而非“已成为”。故选A。23.请指出这个场

67、景中的常识性错误。一部电视剧讲述了一个汉代的故事。画面里汉武帝站在柳体楷书的巨大屏风前,对出使西域的官员说:“你一定能够舌战群儒,不辱使命。”大臣回答:“武帝神武,万方臣服。臣定当尽心尽力,不负圣恩。”【答案】(1)柳体是唐代柳公权的字体不可能出现在汉代;(2)“舌战群儒”发生在三国,汉武帝不可能知道;(3)武 帝是谥号,活时不会使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文化常识识记能力。文学文化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解答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常见的文学常识能够了解、识记。本题要求指出这个场景中的常识性

68、错误,仔细阅读题干给的场景,(1)故事发生在汉代,那么“画面里汉武帝站在柳体楷书的巨大屏风前”犯了常识性错误,柳体是唐代柳公权的字体不可能出现在汉代。(2)汉武帝说的话“你一定能够舌战群儒,不辱使命”中出现常识性错误,“舌战群儒”发生在三国,而三国在汉代之后,所以汉武帝不可能知道“舌战群儒”;(3)大臣说“武帝神武,万方臣服。臣定当尽心尽力,不负圣恩”中“武帝”是汉武帝谥号,谥号是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此时汉武帝还活着,活着是不会使用的。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站台,是供车辆停靠旅客上下车的平台。小小的站台

69、,也许正上演着一幕幕故事,聚散匆匆,悲欢离合;小小的站台,既是一段人生的旅程的结束,又是一段探险旅程的开启,生无所息,永无终结每一个小站都有它的历史,它的故事,或感人肺腑,或发人深省。请以“小站”为题写一篇记叙文,800字以上,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答案】小站逛完超市,满载而归的我们全家来到公交小站,不着急也不慌乱,我脑子里还装着回家玩电脑的事。小站周围站满了老人,也有年轻人,还有小朋友。老人大多在聊天,也有的在晒太阳,看起来很悠闲;年轻人则在一旁看手机,连爸妈也不例外;小朋友们则自顾自地玩着,有的在爸爸妈妈怀里睡着了。小站后面有个大花园,虽已是秋天,里面的花却依然不少,吸引来了很多蜜蜂,嗡嗡

70、地闹着。小站对面有一片大大的绿色的草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小站一侧有两排高大的树木把人行道和机动车道分开,真是妙不可言。偶尔几只小鸟在树上叫呀叫的,虽然很吵,可是我觉得还是蛮好听的。不知过了多久,我们要坐的车还是没有来。我想车子是坏在半路上了吗?我再等一等吧。于是几乎世界上所有牌子的车子都从我面前走过一遍了,我要坐的车怎么还是不来。眼看着一辆公交车从远处缓缓开来,我满怀期待,可是走近一看不是我要坐的。看着众多乘客像蜜蜂飞向花蜜一样涌进了公交车,我很失望,但环顾四周,跟我一样,同样在焦急等待的还有不少人。不知过了多久,远处又来了一辆公交车。我想这次应该不会错了吧。可是定睛一看就生气

71、,因为又不是我要坐的车。再看看其他的人,有的在小声嘟囔:“车怎么还不来呀?”有的在不停地看表,有的小朋友都等烦了,就和爸爸妈妈走着回家了。就在这时,又一辆公交车来了。可是公交车就是跟我作对,偏偏不想让我回家,这次又不是。我的心彻底碎了,我说:“要不然我们也走着回吧。”可是看爸爸妈妈他们那认真玩手机的样子就知道,他们已经用无声的语言无情地拒绝了我。等待应该有两个小时了吧,又有一个大大的公交车来了。我这次没抱有希望,我想没有希望,大概就不会失望吧。可是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真的是我们要坐的车,我来不及开心,一下子蹿上了车,我想:我的天,终于来了,再不来我的腿都要废了。哇,坐在车上的感觉这么美好。我

72、向窗外看我还能看见的一切,看着在小站边上站的行人,他们好像和我刚才一样着急,看着小站旁边的一棵棵大树向身后快速地跑去,我想回家的感觉真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确定文章体裁;划定取材范围;掌握写作重点。本次作文属于“材料+命题”式的命题作文。题干已经明确要求写一篇记叙文,作文题目为“小站”。对于此类作文,一定要仔细阅读命题前的材料,找出符合命题走向及要求的文字与角度,明确命题者的意图。本题材料首先指出站台的定义,站台是供车辆停靠旅客上下车的平台。然后指出小小的站台,也许正上演着一幕幕故事,这些故事聚散匆匆,悲欢离合

73、。接着指出小小的站台,既是一段人生的旅程的结束,又是一段探险旅程的开启,生无所息,永无终结最后指出每一个小站都有它的历史,它的故事,或感人肺腑,或发人深省。所以作文时,学生可以记叙发生在小站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比如写自己在小站看到的离别场面,通过对这些离别场面的描绘,抒发自己对小站、对人生、对生活的看法;也可以通过对发生在小站一件或者几件相关的或感人肺腑,或发人深省事件的记叙来抒发自己对对人生感悟。还可以通过具体事件的记叙来反映小站本身的变化,比如把小站今昔放在一起对比,通过小站的今夕对比来反映人们生活变化,社会发展,歌颂党的好政策,生活新风尚。正如材料提示说所说“小小的站台,既是一段人生的旅程

74、的结束,又是一段探险旅程的开启,生无所息,永无终结”,所以具体作文时,在文章的结尾不妨引申一下,指出“小站”的意义,或者表现自己对过去感悟,或者表现出自己未来的展望,这样文章则更充实。【点睛】命题作文是传统的作文考试方式。有人说命题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意思是命题作文限制得过死,不利于同学们发挥习作个性。其实,我们只要把握命题作文的写作规律,一样可以写得精彩。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1.确定文章体裁;2.划定取材范围;3.掌握写作重点。要写好一篇命题作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步:精细审题。一般情况下,审题应做到“瞻前顾后、一字不漏”,明确题目的范围及重点,找准“题眼”。第二步:精深立意。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犹如文章的灵魂,必须正确、集中、深刻。第三步:精心选材。力争用与众不同的材料,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第四步:精彩表达。表达包括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确立了中心,选好了材料,就要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此外,还要精心锤炼词语,巧用修辞手法,力求让文章语言“活”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