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300KB ,
资源ID:845284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4528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西省晋中市平遥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doc

1、山西省晋中市平遥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11有学者指出:“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当时,构成中华文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A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C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D宗法分封制度趋于解体2下图为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分区图(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区,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据此可知A早期中华文明呈现区域性特征B文化分区取决于自然地理环境C中原文化区是中华文明的中心D黄河流域的稻作农业相对发达3有学者认为天下四方的观念来自于流动性

2、很大的部落,一些居住在中原的土著部落不易产生这类宏观意识。如楚国眼界宽了,才产生了“问鼎中原”的野心,因此说明了“中原”本无“故主”。材料表明A天下四方观念起源于游牧民族B中原并非中华文明的发源地C民族大融合催生出大一统观念D天下观念是文明进步的表现4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10年11月1日零时进行,而姓名再次排在调查内容首位。大约在5000年前的伏羲时期,“姓”被定为世袭,且由父亲传递。姓被赋予“远禽兽,别婚姻”的符号,成为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记。下列关于“姓”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 B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C以嫡长子继承为原则 D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进步5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纷纷

3、走上游说谋官之路。孔丘周游列国,难偿治国之愿;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这说明A人才适应时代的要求关系着个人理想的实现B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C游说谋官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入仕途径D社会的混乱无序造成用人的无理性6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天”的权威也随之难以维持,“人”的地位日益突出。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周易也提到“天地之大德曰生”,礼记更明确提出“人”是“天地之心”。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A天人合一意识尚未形成B儒家思想反对神权主义C王权与神权实现了分离D已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政治角度讲,有为百姓而“鸣”,有为统治者而“鸣”,冯天瑜曾

4、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其中为百姓而“鸣”的民本思潮和为统治者而“鸣”的专制主义分别是A墨家、儒家B法家、道家C儒家、法家D道家、儒家8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举贤才;孟子认为忧患、磨难才能造就人才;荀子主张尚贤使能;墨家主张,不分贵贱唯才是举。诸子人才思想的共同历史背景是A争霸战争环境需要真才实学的人才B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当政掌权的要求C反思宗法血缘关系下世官制的弊端D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变革9下图是春秋战国著名学者及其学说分布示意图,由此可以看出A春秋战国大变局的浪潮冲击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B社会秩序混乱促使各诸侯国纷纷构筑

5、完整统治体系C诸子百家著书立说抨击君主专制政体D百家学说为秦汉帝国的政治蓝图奠定了基础10有学者认为:“用现代的说法,可以说列国的军队在硬件上大都相同,即弓弩、青铜武器与盔甲。可是秦国在软件上更胜一筹。”这里的“软件”是指()A有效的管理制度 B优越的地理位置C继承了西周传统 D首创了郡县制度1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A各自为政,此消彼长 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C层层分封,等级分明 D世袭制兴,禅让制灭12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秦朝建立后,面对空前扩大的统治区域,却采用了郡县制。其进步性

6、主要体现在()A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 B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C官员任用原则的变化 D保证了专制皇权的强化13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B均衡了全国人口的分布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14“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材料中“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指()A完成了国家统一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修筑了万里长城D暴政而亡为后世留下惨痛教训15、有人在评价诸子百家中某一学派时说:

7、“事事那样想得开那样机智和通透,几乎可以通向宇宙笼罩四极,那种极度的出世,也真的有些可怕。我们感觉不到感情也许它是更内在的、变形的?”这里评价的学派应是A. 儒家B. 法家C. 墨家D. 道家16、墨子公孟中举出儒家“足以丧天下”的诸多情形: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丧,浪费了人民的财富和精力;强调音乐,造成同样后果;相信前定命运,造成人们懒惰。这反映出A. 儒学不受当政者重视的根源B. 墨家代表下层平民的立场C. 儒墨两家的社会关注点不同D. 墨子主张以礼治国的思想17、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 分封宗法制的瓦解B. 封建王权的强化C. 土地所

8、有制的变化D. 民族关系的变化18、统一度量衡是秦朝的重要措施,而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只有“一衡石丈尺”之语。秦始皇陵等处出土的秦权铭文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令丞相隗状、王绾“法度量则不壹(一致)嫌疑者, 皆明壹之”。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记载:“县及工室听官为正(校准)衡石毋过岁壹。”“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赀(罚没)官啬夫一甲,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由此可见( )A. 文献记载缺乏可信度B. 考古发现才能佐证历史C. 史料不一致使历史存疑D. 出土文物可印证补充历史19、在秦始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既有对中国文化教育影响深远的措施,又有严重摧残文化的措施,这两方面的突

9、出表现分别是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 严刑峻法A. B. C. D. 20、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春秋时期A. 分封制全面崩溃B. 宗法制荡然无存C. 郡县制初现雏形D. 实行郡国并行制21、“秦王挥戈横扫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国王,将广袤的国土划分,并亲自任命向自己负责的地方官”。秦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的是()A. 禅让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郡县制22、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931人。作者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其中“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

10、,而以周公孔子殿后;孟子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以此推断,班固评价历史人物A. 以时代先后为顺序B. 以社会贡献为根据C. 以儒家标准为准绳D. 以个人善恶为标尺23、下图为东汉中期后期政局变化示意图,图中AB两处应为A. 外戚专权、宦官得宠B. 宦官得宠、党锢之祸C. 宦官专权、皇帝亲政D. 党锢之祸、太后摄政24、“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这一规定的目的是A. 增加税收B. 恩泽贵族C. 削弱王国势力D. 削夺武将军权二、非选择题。25历史学界关于夏仍有争

11、论,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现推动中华早期文明的探索不断深入。阅读下列材料:(25分)材料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长江黄河与西辽河考古学文化年表材料二 二里头遗址的聚落面积已达300万平方米以上,宫殿区(约12万平方米)出现纵横交错的大路,兴建起了大型宫室建筑。宫殿区以南有手工业作坊区,铸铜作坊和绿松石作坊可能都已开始生产贵族用奢侈品。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限制,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有了接触,源自中亚地区的作物、家畜以及青铜冶金技术,在这个时期陆续传入了并被我们加以改造和提升。摘编自许宏最早的中国材料三 中国考古学因重建古史而起。殷墟使用甲骨为材料占卜,得以保

12、存。二里头时期应该是有文字的,但如果是竹简木牍或帛书,很难保存三千年。所以,当考古学家在历史记忆中夏的时空范围找到二里头时,争论无可避免。摘编自孙庆伟追迹三代完成下列要求:(1) 据材料一,你认为黄河流域哪些考古文化遗存与二里头文化存在文化传承?(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实质,概括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特征。(12分)(2) 据材料三,指出重建二里头文化的重要依据。进一步科学解读二里头文化,还需要继续使用什么方法?(7分)2阅读有关秦汉法律材料 在法律制度上,秦代崇尚法治(采用法家思想)。在法律的实施上,秦代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法网过密导致了社会矛盾

13、的迅速激化,并称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废止了部分肉刑,反映了司法的进步。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1)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秦汉两朝法律制度的各自特点及其对政治统治的影响。(15分)27下表反映了古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2分)春秋随着铁农具普遍使用,交通发达,城市的繁荣,华夏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于是出现了

14、“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秦汉皇朝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及秦汉时期所宣扬的大一统思想,各民族联系加强,国家的统一局面发展了。清朝在清朝统治下,出现了康乾盛世,奠定了作为近代民族国家的版图。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选取角度,自拟论题,结合表格中的历史信息,围绕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行相关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评述准确全面、史论结合)密封线班级 姓名 考号 2020年10月平遥第四中学高一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卷答题卡温馨提示:考试中要用心、细心、耐心。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12345678910111213141

15、5161718192021222324 二、综合题(共50分)25.(25分)26.(15分)27.(12分)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正处于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和夏商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故A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形成,应该是在春秋战国之后,故B错误;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故C错误;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的时间也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故D错误。2【答案】A【解析】由材料来看,我国西北大致是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华北大致是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而江南是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区,故选A;文化分区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排除B;材料反映中

16、华文明的多元性,排除C;材料没有比较不同文化区的发展程度,排除D。3【答案】C【解析】材料中“天下四方”是指一统,即统一天下。根据所学可知,“楚国”“问鼎中原”是在春秋时期,诸国混战促进民族交融催生大一统观念。故答案为C项。A项,天下四方观念起源于游牧民族的表述与材料中“有学者认为天下四方的观念来自于流动性很大的部落,一些居住在中原的土著部落不易产生这类宏观意识”相符,但概括材料意思不全面,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该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天下观念是否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与不同的历史时期相关,不能一概而论,排除。4【答案】C【解析】以嫡长子继承制为

17、传递原则是宗法制的特点,C错误,符合题意;A、B和D都是关于姓氏起源和发展的正确表述,排除。5【答案】A【解析】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孙武主张军事手段谋国,前者在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统治者需要,后者符合统治者争霸的内在需求,故A项正确;武将比文官更具社会进步的建设性片面理解材料,故B项错误;材料“士人纷纷走上游说谋官之路”不等于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游说某官是主要的做官途径,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社会剧烈变革时期,需要的是能够对国家增强实力的学说,而不是泛泛而谈的道德理论,故不能体现用人的无理性,故D项错误。6【答案】D【解析】由“春秋战国时期”,“天”的权威受到冲击,“人”的地位日益突出。孝经、周易、

18、礼记等探讨人生,关心人可知D项正确。A项“尚未形成”与“人”是“天地之心”等观念不符;C项“实现了分离”与中国古代史上宣扬“君权神授”史实不符,B项儒家思想“反对”神权主义与“敬鬼神而远之” 的史实不符。7【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和法家思想主张。由材料关键信息“民本思潮”,可知儒家的孔子提出“仁”“德治”、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君舟民水”,他们提出了原始民本思想,据此排除A、B、D三项。进一步可知题干“为专制主义而鸣”,从属于法家思想主张。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C。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诸子都主张按照才能选拔官员,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

19、时代特征可知他们都认为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特征的世官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诸子的人才思想反映的是他们要求打破旧的世卿世禄制,而不是强调真才实学的人才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家代表小手工业者的利益,故B项排除。D项是百家争鸣的影响,与题意不符,排除。9【答案】D【解析】从图示看不出当时的大变局对贵族垄断教育的冲击,故排除A;在春秋战国的秩序混乱状态下,各诸侯国没能构筑完整的统治体系,故B错误;当时的春秋战国还没有建立君主专制政体,故C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处于混乱和分裂中的统治者提供了借以维护统治和实现国家统一的学说,故D符合题意。10【答案】A【

20、解析】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使秦国走向富国强兵,故选A项;地理位置优越,属于“硬件”,B项错误;秦地处西陲,文化落后,继承西周传统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郡县制开创于春秋时期,D项错误。11【答案】B【解析】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就是权力的高度集中,即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是分封制的特点;D项开创于夏朝,不是新制度的突出特点。12【答案】C【解析】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主要区别在于管理体制的不同,与行政区域划分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郡县制的主要作用在于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地方官员世袭产生,而郡

21、县的主要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从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郡县制的主要作用在于加强中央集权,并不能保证专制皇权的强化,故D项错误。13【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移民既包括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也包括徙平民、罪吏于边境,因此不是强化关中的经济优势,故A项错误;人口的迁移有利于均衡全国的人口分布,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抑制土地兼并的问题,故C项错误;当时的迁移主要是为了加强统治,故D项错误。14【答案】B【解析】解析:秦朝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为后世的封建王朝所沿用和完善,故选B项。A、D两项并非秦朝的特例,故排除;修筑万里长城是秦暴政的表现,不符合题目要求

22、的“深刻且持久的印记”的内涵,故排除C项。 15-190DBCDC 20-15CDCAC25 【答案】(1)中原龙山文化、二里岗文化。(2)实质:形成早期国家、出现阶级分化、文化影响向外辐射。特征: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绵延不断。(3)依据:文字。方法:考古发现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解析】(1)根据黄河上游、中游的相关信息可知为中原龙山文化、二里岗文化。(2)一问根据材料“兴建起了大型宫室建筑开始生产贵族用奢侈品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有了接触”对其实质从国家产生、阶级分化及文化影响等方面进行概括;二问给合所学从多元性、包容性及发展继承角度概括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特征

23、。(3)一问根据材料三“二里头时期应该是有文字的,但如果是竹简木牍或帛书,很难保存三千年”可知文字为重要依据;二问结合历史研究方法从考古、文献等史料实证的角度进行回答。26、秦朝法律制度特点刑法严酷。激化了社会矛盾,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汉朝法律制度特点刑法宽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是“与民休息”政策的表现之一。27【答案】答案示例: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历程。春秋时期,生产力进步,交通发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大一统观念的逐步形成。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等政治制度,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清朝前期社会进一步发展,强化统治措施,

24、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由此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治理措施的加强,大一统民族国家形成,并日益巩固与发展。参考题目:国家治理措施的完善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生产力进步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民族融合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推动国家认同。【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选取角度,自拟论题,结合表格中的历史信息,围绕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行相关阐释。依据材料中“春秋”、“秦汉”和“清朝”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历程。然后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从春秋时期大一统观念初步形成、秦汉时期政治统一和文化统一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清朝前期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等方面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历程。也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拟定“国家治理措施的完善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等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评述准确全面、史论结合。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