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3节两极世界的形成(单元卷)(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4478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3节两极世界的形成(单元卷)(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3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3节两极世界的形成(单元卷)(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3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3节两极世界的形成(单元卷)(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3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3节两极世界的形成(单元卷)(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3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3节两极世界的形成(单元卷)(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13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3节两极世界的形成(单元卷)(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13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3节两极世界的形成(单元卷)(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3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3节 两极世界的形成(单元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华莱士是个彻头彻尾的妥协分子。他想让我们解散武装部队,把我们的原子弹秘密给苏联人,盲目信任克里姆林宫政治局一帮冒险分子。赤色分子、冒牌货和空谈的亲共人物似乎勾结起来,成了国家的危害。”这则写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日记的主人最有可能是()A丘吉尔B爱因斯坦C杜鲁门 D富兰克林罗斯福解析:分析材料内容,20世纪40年代中期只有美国拥有原子弹,并且语言具有明显的反共倾向,因此最有可能是杜鲁门。答案:C2丘吉尔在二战结束前夕说:“我们现在的新敌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

2、”这里的“新敌人”指的就是()A美国 B德国C苏联 D法国解析:题干中“我们现在的新敌人就是昨天的光荣的盟国”是关键信息,二战期间建立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主要有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等国,所以B项明显错误。美国、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既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也有国家利益的冲突,所以答案选C。答案:C3(2012南昌模拟)“苏联的政权是不通情理的,但对武力的逻辑却是高度敏感的美国必须以实力遏制苏联。”以上言论体现出美国的外交政策是()A门户开放政策 B热战政策C“冷战”政策 D战略防御政策解析:材料反映出美国要“以实力遏制苏联”,但避免使用武力,符合题意的选项为C。答案:C41947年3月12日

3、,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这一事件表明()A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B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的全面对峙C美苏两国的冷战出现第一次高潮D世界格局正式形成两极对峙局面解析: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表明美苏放弃了二战中合作抵抗法西斯的政策,而转向敌对,所以正确选项是A项。B、D两项的时间是1955年,C项是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答案:A5(2012淄博模拟)“事情的真相是:三四年后,欧洲对外来粮食和其他大部分来自美国主要产品的需要较诸它目前所能偿付的能力要大得多,因而它必须获得实质上的额外援助,否则,便

4、得面对具有非常严重性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危机。”为了避免“危机”,美国()A占领德国 B建立北约C实施“马歇尔计划” D进行核威慑解析:1947年6月针对欧洲国家普遍出现的经济困难,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答案为C。答案:C6有人这样评价马歇尔计划:“对美国来说,马歇尔计划达到了一箭几雕的目的。”这里的“几雕”是指()稳定西欧经济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有助于美国商品的输出把受援国纳入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轨道A BC D解析: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有利于把受援国纳入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轨道。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5、建立的意义,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排除。答案:B7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西方列强”“东方国家”和“南北对话”等涉及方位的概念,它包含的不仅仅是地域位置,更含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内涵。在历史文献中,二战后的“西方”概念的内涵是()A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B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国家C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D欧洲与美洲的所有国家解析:二战后,由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敌对,形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答案:C8.2010年11月23日,韩国西部延坪岛海域于14时30分左右遭受来自朝鲜方面的炮击,韩国军队进行了回击(右图)。朝鲜半岛局势的持续紧张,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6、。二战后,朝鲜半岛的正式分裂主要是由于()A日内瓦会议协议的通过 B美苏两国的分区占领C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 D美苏“冷战”的进行解析:1945年,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1947年, “冷战”开始,受此影响1948年朝鲜南北部各自成立了由美苏分别支持的韩国和朝鲜,朝鲜半岛陷入分裂状态。故答案选D。答案:D9(2012潮州模拟)米洛万德吉拉斯在与斯大林谈话录一书中有关于二战后欧洲形势的记载:“这场战争与以往有所不同。无论是哪一方占领了一块领土,都会在该地区推行自己的社会制度。”以下各项中,能为这一观点提供最佳佐证的是()A北约、华约成立 B两个德国分立C抗美援朝

7、D古巴导弹危机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哪一方占领了一块领土,都会在该地区推行自己的社会制度”表明对这个国家进行分区占领,并且实行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据此分析应属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答案:B10肯尼迪曾对某一事件这样评价:“苏联人就像一只冒险超出自己的领地,但一旦被发现又紧张地、还带点负罪感地奔逃回安全的地方的猫。”这一事件是()A柏林事件 B朝鲜战争C古巴导弹危机 D越南战争解析:依据材料信息苏联人“被发现又紧张地、还带点负罪感地奔逃”,可判断这是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被美国很快发现,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故选

8、C。答案:C11冷战期间,既体现了美苏对抗的紧张与激烈,又体现了他们成功运用自我控制机制,在战争边缘上寻求妥协的事件是()北约和华约的建立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危机A BC D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注意“战争边缘上寻求妥协”,当时北约和华约针锋相对,美军发动越南战争,排除,而在柏林和古巴问题上双方开始对抗,最后达成妥协,因此正确答案为B。答案:B12(2012温州模拟)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其中“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第三世界的崛起C美苏势均力敌,旗鼓相当D雅尔塔体系的长期存在解析:美苏两极格局

9、的形成引发了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互交织,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但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共40分)13美国、俄罗斯(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是当今世界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两个大国。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下列探究任务。活动主题:走进美俄天地步骤一:解读材料,走进历史美俄关系一直是世界大国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曾经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美洲的古巴、亚洲的阿富汗都留下了他们争霸的痕迹。也许在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的漫

10、画中,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美国如愿以偿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然而,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也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军事实力的强大,仍使俄国成为牵制美国的重要力量。(1)“他们一度成为了同仇敌忾的盟者”是在什么时候?(2分)(2)“当把敌人打败后,他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他们正式成为仇者的标志是什么?(2分)(3)“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最终的结局是什么?(2分)步骤二:画面回放,再现历史(4)图1、图2再现了北约与华约两大组织的建立场景,这两大组织的建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5)从图3、图4中你能获取美苏争霸什么信息?并再举两例

11、。(4分)步骤三:关注现实,展望未来(6)让历史告诉未来,请你就美俄关系的发展前景发表你的见解。(6分)解析:第(1)问根据二战时美苏面临的共同敌人进行回答;第(2)问结合“冷战”开始的标志进行回答;第(3)问根据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和苏联解体的相关知识回答;第(4)问从两大军事集团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的角度回答;第(5)问结合图片信息进行分析;第(6)问为开放性问题,注意言之有理。答案:(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2)“杜鲁门主义”的出台。(3)苏联败下阵来,苏联解体。(4)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5)信息:大力发展核武器,进行军事竞争。例子: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等。(6)三种观点:一

12、是和平友好,原因或理由:人民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需要;彼此力量的互相制约等。二是时有摩擦时有缓和;三是摩擦不断,关系恶化。(后两种理由略)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6月25日,北朝鲜军队今天越过三八线。几个小时之内,北朝鲜人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广阔的前线地带向后撤退。共军向汉城进军时几乎没有遇到抵抗。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她将这次进攻归咎于苏联。克利夫顿丹尼尔主编二十世纪大博览材料2:1950年6月24日,内战真的爆发了,当时,北朝鲜军队为了“解放”南朝鲜,突然越过了三八线。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材料3:1950年6月,拥有苏联装备的朝鲜军队入侵韩

13、国,进展迅速。拥有美式武器的韩国显然也曾计划进犯北方。美罗兹墨菲著亚洲史材料4: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发生内战李承晚集团自以为有美国的支持,就能轻而易举地占领北朝鲜。但是,北朝鲜军民在劳动党和金日成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奋起反抗,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解放了汉城和南朝鲜40%以上地区,李承晚集团处于瓦解之中。吴本样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请回答:(1)上述四则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针对该事件,四则材料有哪一方面相似(同)的记录?(4分)(2)在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问题上,上述四则材料的观点有何不同?你认为造成观点不同的原因有哪些?(10分)(3)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你会如何对待上

14、述材料?作为一名高中学生,你还会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8分)解析:第(1)问阅读材料分析可知描写的是朝鲜战争。第(2)问比较材料内容得出在朝鲜战争上的观点的差异。第(3)问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回答。答案:(1)朝鲜战争;在战争初期,北方军队越过三八线南下。(2)材料1认为可能是苏联人策划了这次进攻;材料2认为是北朝鲜要“解放”南朝鲜;材料3没有直接说明起因,但暗示这是内战;材料4认为是北朝鲜反抗南朝鲜的进攻。原因:事件本身复杂,因此难以厘清,导致众说纷纭;作者立场不同,因此视角不同,导致分析不同;受意识形态制约,因此先入为主,导致不尊重事实。(3)会尽量客观而认真地研读上述各方材料,而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两个材料就下结论;会将上述材料放入原著之中,力求理解作者的真正含意;会将上述材料及著作放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考察作者写作时的具体条件、环境与思想情感。方法或途径:借助图书馆或网络查阅更多的资料,进行比较;与老师和同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可能的话),寻访身边的老人,了解战争爆发时的具体情况;通过信件(邮件)向有关专家请教等。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