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1 ,大小:120.50KB ,
资源ID:844285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4428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高二文科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一、选择题1. 19世纪,俄国地主们说:“买打谷机要花钱,要修理,还要为它养马,但农民的劳动却不用花一分钱。”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A. 农奴制在19世纪的俄国依然盛行B. 19世纪农奴制已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阻碍C. 在农奴制下农奴主占有农奴的劳动成果D. 19世纪俄国农奴使用的劳动工具非常简单【答案】B【解析】材料“农民的劳动却不用花一分钱”反映了俄国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榨,说明19世纪农奴制已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阻碍,故B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农奴制在19世纪的俄国依然盛行,故A错误;农奴主占有农奴的劳动成果,不属于实质问题,故C错误;材料并未反映19世纪俄国农奴使

2、用的劳动工具非常简单,故D错误。故选B。2. 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A.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B.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C. 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D. 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都是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而进行的近代化改革,故A正确;俄国不是亚洲国家,故B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世

3、界市场的形成,故D错误。3. 沙皇政府在1861年改革时期颁布法令,规定把农民组织在原来村社中,村社实行连保,村社的公职人员由农民选举产生,但必须执行政府的一切法令;村社上面设置一个由地方贵族担任的调停人,负责处理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这些措施旨在A. 塑造农民的集体主义的观念B. 剥夺村社农民的人身自由C. 强化村社管理保障地主利益D. 由村社取代基层行政管理【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村社的公职人员由农民选举产生,但必须执行政府的一切法令;村社上面设置一个由地方贵族担任的调停人,负责处理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农奴制改革的内容来看,虽然村社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但是却要执行政府的

4、法令,而且之上还有一个代表地主利益的调停人,因此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对农民集体主义观念的塑造,A错误;材料反映了对人民管理的加强,剥夺农民的人身自由的说法过于夸大,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以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村社取代基层行政管理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故选C。4.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官僚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以下对材料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 北

5、宋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B. 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的原因C. 北宋军队数量庞大,战斗力强D. 北宋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消极影响,不是强调措施,故A项错误;由材料“官僚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得出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的原因,故B项正确;北宋军队数量庞大,战斗力强,与材料“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官僚机构膨胀、军队不断扩充、政府财政入

6、不敷出三个方面,故D项错误。点睛:这是一道典型的材料式选择题,抓住材料中心,排除错误选项即可。选项A不符合材料主旨,选项C出现史实错误,选项D对材料概括不全面。5.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 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B. 限制地主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C.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D. 责令地主将兼并之财上缴国库【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的大致意思是富有人家的田间小路纵横相连,这是在为国守财啊。遇有盗贼兴乱,边境

7、告急的危难之时,这些集中起来的财物,都乐于为国输送缴纳,都是我国之财物。这体现了北宋政府纵容富人兼并土地的原因是为了镇压盗贼和平息边境,故答案选C。北宋对土地采取不抑兼并政策,排除A;“减轻农民负担”不是北宋的目的,排除B;D不符合题意。6.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传: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A. 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B. 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C. 北宋时期皇权进一

8、步强化D. 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答案】B【解析】 材料“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 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 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表明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故 B 正确; AC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材料“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 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 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是解题关键。7. 王安石推行变法期间,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据此可知苏轼A

9、. 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B.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中肯C. 借机反对王安石变法D. 与王安石立场根本对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依据材料可知,苏轼认为商鞅变法导致秦朝快速灭亡,体现了苏轼借评说商鞅变法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苏轼否定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B选项错误,苏轼只看到了商鞅变法的消极影响,评价并不中肯;D选项错误,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地主阶级,两者只是政治立场不同,不是根本对立。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8. 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孝

10、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 吏治清明B. 粮食产量增加C. 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D.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俸禄制和均田制作用的理解能力。从材料可知本题共涉及了孝文帝的两项改革措施:俸禄制和均田制,A仅是俸禄制的作用,B项仅是均田制的作用,C项仅是均田制的作用故排除。俸禄制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均田制规定农民要负担一定的徭役,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选D。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9.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这说明A. 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

11、多的土地B. 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积极性C. 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D. 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答案】C【解析】根据谚语“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即可看出当时人们追求少而精,“顷不比亩善”意即种得再多也不比一亩地上精耕细作的收入强,故C项正确。“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是指当时人们追求少而精,而不是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而是强调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土地贫瘠的多少,而是强调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排除D。点睛: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内涵,分析

12、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0. 北宋时,出现了“一官三人共之”的现象。这种现象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造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还包括军队数量急剧增加 军队战斗力低下农民起义频繁 战争的消耗和高额的赔款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除了“一官三人共之”即冗官,还包括军队数量急剧增加、军队战斗力低下、战争的消耗和高额的赔款等,农民起义频繁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没有关系。由此可知,正确,故本题答案为B项,ACD错误。11. 五代时期,后汉将领史弘肇曾公然宣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焉足

13、用哉!”此类主张在当时很有市场。北宋建立后,为扭转这种状况A. 实行分割事权的制度设计B. 改变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C. 确立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D. “和平收买”功臣大将兵权【答案】C【解析】北宋政府实行分割事权的制度设计,主要针对和防范的是相权而并不是材料中所提及的武将擅权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武将擅权而非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故B项错误;针对材料中那种武将擅权和拥兵自重的现象,北宋政府采取了“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基本国策,故C项正确;“和平收买功臣大将兵权”这里讲的杯酒释兵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触及武将擅权的现象,故D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安朝廷,定祸乱,

14、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的分析理解,结合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背景即可得出答案。12. 为营造“富者逸居而不虞寇劫,恃贫者相保以为存;贫者土著而有所周给,恃富者相保以为生”的社会氛围,王安石在变法中推行了( )A. 青苗法B. 免役法C. 保甲法D. 市易法【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富者逸居而不虞寇劫,恃贫者相保以为存;贫者土著而有所周给,恃富者相保以为生”体现的是社会秩序的稳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和此有关,故C正确;青苗法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放贷,秋收后再连本带利收回,故A不符合材料信息;免役法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

15、应役,故B不符合材料信息;市易法规定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故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13. 21世纪中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多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这段材料说的是( )A. 农田水利法B. 募役法C. 市易法D. 青苗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指的是王安石变法推行的青苗法,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使政府承担了今天银行的职能。故选D。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变法的内容14

16、. “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是下面哪一个法令实行的原因A. 青苗法B. 市易法C. 方田均税法D. 募役法【答案】A【解析】结合“常在新陈不接之际”“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等信息可判断应该是青苗法,据所学可知青苗法规定:每年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以较低利息贷款或借谷物诶农民,秋后偿还,农民由此面授地主豪绅的高利贷盘剥,与题意内容一致,故A项正确;市易法规定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17、,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方田均税法规定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额不例外,与题意不合,故C项排除;募役法规定是纳钱代役,享有免役特权的官僚地主爷要收取役钱,与题意不合,故D项排除。15. 在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枝繁叶茂时期,有位思想家把自己描述为传统的传承者和捍卫者,而不是革新者。这位思想家是A. 老子B. 韩非子C. 孔子D. 董仲舒【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有位思想家把自己描述为传统的传承者和捍卫者,而不是革新者。”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维护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这是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C正确;老子主张无为、退让与材料不符,A错误

18、;韩非子主张与时俱进,与材料不符,B错误;董仲舒为适应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形成新儒学,故D与题意不符。16. 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A. 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B. 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C.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D. 铁农具、牛耕的出现【答案】B【解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指井田制,属于土地国有制,“废井田,开阡陌”是指确立土地私有制,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的变化,主观原因应该从人的角度考虑,也就是说这是新兴地主阶级积极倡导变法的结果,故选B;AC是上述变化导致的影响,而

19、不是原因,故排除AC;D是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而不是主观原因,故排除。17. 人类历史是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改革往往出现在社会矛盾复杂或激化的时期,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 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 农民与地主的矛盾C. 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 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选项D正确;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是奴隶社会主要矛盾,选项A排除;农民和地主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选项B排除;平民和贵族矛盾主要在西方而非中国,选项C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认清春秋战

20、国是社会变革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阶段。18. 战国李悝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些举措产生的影响A. 士人追逐功名与利禄B. 官僚政治最终确立C. 世卿世禄制日益瓦解D. 中央集权极大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食有劳而禄有功”“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等措施打击了贵族势力”,促进了世卿世禄制度的日益瓦解,选项C正确;选项A与题无关,排除;官僚政治最终确立的时间是在秦朝,选项B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D。19. 土司制度是元朝时期开始在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地方管理制度。其长官土司既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和分封

21、的地方官,又拥有辖区土地的世袭所有权及对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的世袭统治权。土司制度的实施A. 吸引了周边国家归顺元朝B. 是对行省制度的灵活运用C. 必然会威胁中央集权制度D. 促进了各民族的和谐共生【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中“其长官土司既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和分封的地方官,又拥有辖区土地的世袭所有权及对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的世袭统治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司制度易形成地方割据,对元朝中央集权造成威胁,故C项正确;土司制度的实施,针对的是周边的少数民族,排除A项;长官土司有世袭统治权,行省官员不世袭,两者有本质区别,排除B项;土司制度的实施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不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排除D项

22、。故选C。【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20. 宋代,一些商家每逢节日就采取促销活动,如东京汴梁,“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旌旗)。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这说明,当时( )A. 商品营销与民俗相结合B. 商家注重打造品牌效应C. 节日消费成为了新时尚D. 政府重视发展节日经济【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宋代,一些商家每逢节日就采取促销活动”可知,宋代的商业营销与传统民

23、俗相结合,故选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品牌效应,材料也不能体现节日消费成为了新时尚,排除BC;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政府对发展节日经济的重视,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宋代,一些商家每逢节日就采取促销活动”,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21.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 )A. 坊市制度瓦解B. 土地集中加剧C. 农业技术进步D. 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很明显的给出“主要”二字,说明本题只针对最重要的因素。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只有生产力得到提高,经济中心南移才

24、能最终实现。在生产力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坊市分离和海外贸易是商品经济的一种体现,对于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故A、D选项不选;土地问题一直是封建社会的重要问题,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因此B选项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经济中心南移22.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

25、种粒”“下通足窍”“ 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可知,这是播种工具耧车,故选B;A是耦犁,D是曲辕犁,都是耕作工具,排除;C项是翻车,是灌溉工具,排除。23. 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乘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A. 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B. 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C. 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D. 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铸田器,教垦辟,田畴开广,百姓生活才充给,故B项正确;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

26、错误;选项C、D与材料不符,故C、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24. 殷墟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方形器数量较多,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商代( )A. 农业先进,使用青铜农具B. 冶铜发达,青铜器品种多C. 战争频繁,青铜武器多样D. 重视礼仪,青铜礼器精美【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这一数字不能出商代“农业先进”这一结论,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是青铜冶炼的鼎盛时期,出土的文物“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数量庞大,故B项正确

27、;材料中武器有“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未体现“多样”,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有“出土青铜礼器40件”能说明“重视礼仪”,但材料还有乐器、生产工具、兵器等信息,故D项错误。25.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 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 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 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 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涉及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一事,主要考察它的客观影响。据“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C选项说法错误,晋商和徽商

28、在明清时期盛行,并未因定都北京受到抑制;D选项错误,宋以后南方经济文化逐渐超过了北方,直至明清亦是如此。明成祖迁都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使跨区域的贸易盛行,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区域型经济交流26.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 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 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 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 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所述,唐代有东西二市,宋代商业店铺则散布在城市各处,

29、所以反映的是南宋时期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即唐代的坊市制度已经被打破,故选B。在古代重农抑商的政策下,南宋私营商业不会居主导地位,也不会超过农业,故AC不合史实;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故排除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发展27. “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由此可知:A. 重商成为明清时期的社会共识B.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C. 儒家思想在当时失去其领导地位D. 明清时期商人的地位远远高于儒士【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

30、料内容说明了明清时期“士”与“商”紧密融合在一起,这是对中国传统的四民秩序的一个重大变革,答案选B,A C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明清社会的实际状态。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28.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 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 增加赋税收入C. 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 保护小农经济【答案】D【解析】A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商人可以经营什么样的行业或者是不能经营什么样的行业;B项明显错误,材料明显体现的是加强对商人的管理,与增加税收相反;C项错误,材料说明商人有单独的户籍,不能有土地,目的是为了抑制商

31、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从事农业。D项正确,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保护发展小农经济。【考点定位】必修二古代的经济政策29. 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据此可知,李悝主张A. 精耕细作B. 奖励耕织C. 土地私有D. 重农抑商【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相关内容耕作方式。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勤谨,则亩益”、“不勤,则损”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C两项题干材料内容无从体现,属于

32、无关项。进一步分析,可知,D项表述本身正确,但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不是“重农抑商”,而是耕作技术。从而排除D项,A项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精耕细作30. 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A. 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B. 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C. 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D. 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虽从美洲掠

33、夺了大量的金银,但并未将其转化为资本积累,而是将之应用于向英、荷等国购买昂贵的奢侈品,排除B项;金银大量输入,导致“价格革命”,即金银价值下降,物价暴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故本题选择D项;17、18世纪的世界霸主分别为荷兰和英国。故排除A项;C项应为荷兰和英国。与题目中的国家“西班牙”不符,故排除。【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31. 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 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 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C. 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 扩大了

34、与东方的贸易【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介绍了茶叶在英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注意两个时间点:“17世纪60年代”和“18世纪末”,这个时间变化内英国已经经历了工业革命,工业产品急需市场;此外工业生产还需要大量的生产原料,这就促进了英国的对外贸易。茶叶属于中国的作物,能够在英国普通民众中流传,说明它的价格已经下降,这也是世界市场的作用,东西方交流增多,才会产生这种现象。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材料不能体现出来,B选项反映不出材料中反映的“变化”;C选项违背了历史事实,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

35、展工业革命东西方的贸易的扩大32. 科技日报载文指出“它的出现,使一些国家逐渐朝着轮子上的国家的方向发展,它的出现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业的诞生。”这里的“它”指的是A. 火车机车B. 汽船C. 内燃机D. 发电机【答案】C【解析】“轮子上的国家”指的是汽车的广泛使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燃机的使用推动了汽车的发明和石油化工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火车机车和汽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当时时燃烧煤炭,故AB项错误;发电机是电力能源,故D项错误。33. 对于19世纪的英国,有人这样评价:“人性在这里发展的最完备,也最粗野;文明在这里创造奇迹,文明人几乎退回去变成野蛮。”下列对材料理解最

36、为全面的是 A. 环境污染十分严重B. 民众道德普遍沦丧C. 追逐利润制假贩假D. 科技革命是双刃剑【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批评19世纪的英国“人性”最完备也最粗野;文明“创造奇迹”,“文明人几乎退回去变成野蛮”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么说是因为科技革命在英国创造了文明和进步,同时也制造了阶级分化和矛盾,D项正确;材料针对的是人性和文明,不是环境和文明的关系;不是针对所有的英国人;也不是在批评制假贩假,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34. 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A.

37、 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 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 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D. 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给出洋务运动中的代表人物恭亲王奕和丁汝昌都被人冠以“鬼”的绰号,说明当时中国人民对他们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的鄙视。这说明在传统思想下洋务运动不被世人所接受,人们的思想还没有达到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水平,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错在“崇洋媚外”与事实不符;C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器物与制度的关系;D错在国人抵制洋务不是因受外国侵略而产生的爱国情感,而是对外来文明的抵触。【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

38、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35. 20世纪初期,新派诗人刘大白的卖布谣写道:“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农村手工业者的辛劳和悲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洋布冲击了土布市场,家庭手工业逐渐瓦解,农村手工业者失业,生活悲苦,正确;20世纪初自然经济并未完全解体,整个近代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错误;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资本主义,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选项C正确;选项

39、A、B、D排除。【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即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家庭手工业破产,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解题关键在于明确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表现。36.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撰文:我前岁在北京过年,刚过新年,又过旧年,看见贺年的人,有的鞠躬,有的拜跪,有的脱帽,有的作揖,有的在门首悬挂国旗,有的张贴春联。对这则材料中的信息理解不正确是A. 辛亥革命对传统习俗产生了冲击B. 社会习俗的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C. 新旧杂陈是该时期社会习俗的特点D. 新的社会风尚成为社会主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鞠躬”、“

40、脱帽”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对传统习俗产生了冲击,所以A项正确;由“有的鞠躬,有的拜跪,有的脱帽,有的作揖,有的在门首悬挂国旗,有的张贴春联”可以分析出B和C两项正确;D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社会风尚是新旧杂陈的,新风尚还不是主流。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考点: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变迁社会习俗新旧杂陈的社会习俗。37. 1890年前后一位地主从浙江余姚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但从宁波乘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却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科技。材料主要反映出A.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水平提高B. 浙江周边地区的交通发达C. 工业品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D. 交通进步

41、推动人观念转变【答案】D【解析】【详解】由于路途的遥远导致地主要求儿子学习西方科技,显然是交通进步推动人观念转变,D正确;材料说明的是交通近代化,不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A错误;B不是材料主旨信息;C中民众生活受到影响不符合材料主旨。38. 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A. 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 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C. 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 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依据所学可知旗袍是中国特有服饰与西方国家无关,A项错误;B项旗袍原本是满族服饰,民

42、国时期成为城市女性追求的时尚着装,这能够说明女性思想的解放和平等观念的兴起,这直接得益于辛亥革命的巨大贡献;C项说法显然与违背史实,也无法解释旗袍受青睐的独特性; D项是旗袍本身的特征而非社会原因,故答案选B。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的变化39. 观察1843年与1858年英国向中国进口棉花及出口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货物单位1843年税率1858年税率棉花担6.54%5.72%印花布匹14.25%4.98%棉纱担6.94%4.86%上述变化A. 促使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B. 导致对外贸易开始出现逆差C. 表明中国已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 冲击传统农

43、业经营方式【答案】D【解析】【详解】从表格数据可知18431858年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不断下降,这有利于西方棉纺织品在我国的倾销,使中国的家庭棉纺织业陷入困境,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传统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模式受到冲击,D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不是完全解体,故A项错误; B项在题干信息中无法体现,故排除;C“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40. 著名学者钱乘旦在其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写道:“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抗拒与接受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中国近代符合材料中“第三种可能性”的典型事例是A.

44、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清末新政D. 辛亥革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特点,单纯学习西方科技,而不变革封建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清末新政涉及立宪,故A项排除。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不属于形式,故B项排除。辛亥革命也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D项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二、材料问答题4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同罚。有军功者,各以

45、率受上爵。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并分析带来的主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影响。简述上述材料的这些改革给我们的启示。【答案】(1)措施: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46、;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推行郡县制 影响:政治上打击了旧贵族,强化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发展了封建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军事上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2)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 启示:改革是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改革要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解析】(1)从材料一中直接归纳出商鞅变法的具体举措,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变革四个方面进行概况;对于商鞅变法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即可,主要围绕着对政治以及封建制度的确立产生的效果来谈即可。(2)从材料二的内容上来,主要针对的是王安石变法带来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

47、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启示:结合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并联系当下,我们最主要的启示是改革过程中的趋利避害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促进社会公平。4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 北魏改革的结果,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但是改革也引起鲜卑上层贵族相当大的敌意,他们对皇帝偏爱汉人士族有所反感,对削

48、弱鲜卑贵族势力有所不满,宫廷政变与阴谋绵延了三十年。到534牛,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延续十六年,西魏延续二十一年,演化为北齐、北周。其后,北周吞并了北齐,隋又代周,继而灭了南朝的最后王朝陈,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统一局面形成于隋,基础却奠定于魏。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答案】(1)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2)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汉化过急过快导致强烈反弹

49、,导致统治阶级内部出现混乱与内斗。【解析】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说明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 说明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 说明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2)据材料一信息“北魏改革的结果,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统一局面形成于隋,基础却奠定于魏” 分析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但是改革也引起鲜卑上层贵族相当大的敌意”“宫廷政变与阴谋

50、绵延了三十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演化为北齐、北周” 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局限。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43.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商鞅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材料二 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制思想的不同之处。(2)从商鞅和梭伦的人生结局来看,历史上的改革家具有怎样的精神?【答案】(1)不同:商鞅:君臣司法;梭伦:公民参与司法。(2)改革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强不拔的意志,为国家乃至全人类共同利益奋斗的决心和献身精神.【解析】【详解】(1)“不同之处”,依据材料一信息“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和材料二信息“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得出:商鞅变法是君臣司法,梭伦改革是公民参与司法。(2)“精神”,结合商鞅和梭伦的人生结局得出:改革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强不拔的意志、为国家乃至全人类共同利益奋斗的决心和献身精神等。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