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 细胞膜【教学目标】 必考 加试1、 质膜的结构和功能 b b2、 质膜组成成分的作用 a a3、 活动: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 b b【重难点】1、 质膜的结构及质膜具有选择透性2、 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具】多媒体课件、磁性黑板贴、餐巾纸【教学过程】引入:猜谜语是谁,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是谁,为我日夜守边疆是谁,为我传信报安康没有你,我一个小小细胞会是何等模样! -细胞膜提问:如果让你设计细胞膜结构模型,你需要获得哪些资料?过程:资料一: 时间:19世纪末(1895年) 实验: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
2、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资料二: 时间:20世纪初 实验:科学家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还可以被蛋白酶分解。 提出: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资料三: 磷脂分子的结构活动一:让学生利用磁性黑板贴和餐巾纸制作磷脂分子,并贴到黑板上 思考:结合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和所处环境,讨论并画出单层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的排列方式。 时间:1917年 实验:朗姆瓦将磷脂分子溶于苯和水中,当苯挥发完以后,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分布散乱,经过推挤排列成了单层,而且每个磷脂分子的头部浸入水中,尾部浮于水面。 讨论: 1、若用玻璃棒搅动,磷脂分子会进入水
3、中,聚集形成许多小球状脂滴,请同学们考虑磷脂分子是如何排布的? 2、根据细胞膜所处的内外环境,你认为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应该怎样排列?活动二: 让学生到黑板上排列磷脂分子资料四: 时间:1925年 实验:荷兰科学家戈特和格伦德用丙酮(一种有机溶剂,可以溶解脂质)从人体的红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约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结论: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排列为两层。活动三:让学生到黑板上排出脂双层资料五: 时间:1959年 实验: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他认为:(1)蛋白质分子都镶在磷脂分子层的两侧,所有膜的厚度相同。(2)蛋
4、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都是静止不动的。提问:“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明治结构静态模型有什么不足?动画演示:细胞的内吞和外排、变形虫的摄食-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刚性结构,这显然与膜结构的特性相矛盾资料六: 时间:1970年 实验:科学家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染料标记细胞表面蛋白质,诱导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均匀分布。 结论:细胞膜有流动性资料七: 蛋白质覆盖在膜表面或镶嵌、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中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总结: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生物膜的组成: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的组成2、 生物膜的基本骨架:磷脂分子层(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尾部朝向内侧)3、 蛋白质分子存在形态:4、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