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B卷 能力提升1.有学者指出,西汉王朝的和亲政策不是妥协的、屈辱的、缓和双方矛盾的政策,更不是企图通过联姻来建立一种罢战言和的政治关系的政策,而是一种凭借西汉经济、文化优势去臣服匈奴的进攻性政策。这一观点关于和亲政策的合理性在于( )A.少数民族逐渐归属中央政府的管理B.解决了双方长期积累的分歧与矛盾C.促进了双方和平性的民族交融局面D.形成了处理民族关系方式的多元化2.羁縻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秦灭巴之后,“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
2、”。羁縻政策的实施( )A.有利于扩大中华民族的统治区域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管辖C.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D.激化了边远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3.按照唐六典和册府元龟记载唐朝对内迁胡族人按内附时间长短分为“熟户”和“新降”。“内附后所生子,即同百姓,不得为蕃户也”“熟户既是王人,章程须依国法”。材料意在强调( )A.唐朝政府中央集权的要求B.唐朝已有了成熟的民族政策C.唐朝胡族人须依法生活D.唐朝对胡族人采用分化政策4.中华文明是多元的,其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民族交往的历史表述正确的是( )秦始
3、皇在南越地区设置郡县进行管理唐太宗在西突厥地区设置羁縻府州元朝设置理藩院主管民族事务清朝设驻藏大臣管理藏区事务A.B.C.D.5.有学者指出,“阿维农之囚”和“教皇大分裂”完全改变了罗马教廷作为上帝在人间“办事处”的形象,再加上德国的分裂,西欧基督教世界呈现出了群龙无首的局面。这一现象( )A.结束了基督教在西欧国家的精神独裁统治B.有利于消除封建割据,实现政治统一C.为民族国家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空间D.有利于排除教会干扰,维护国王权威6.在中世纪的西欧,最高权威是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主权国家。该规定( )A.导致
4、了欧洲政局四分五裂B.瓦解了西欧民众的传统信仰C.否定了西欧封建专制制度D.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7.高建主编的西方政治思想史一书指出,在国际法之父格劳秀斯看来,国际法是处理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准则,这些准则不过是国与国之间的契约,而契约的遵守则来自自然法的效力。这意味着( )A.国际法准则其实是一种契约B.国际法诞生的基础是自然法C.所有国家都必须遵守国际法D.国际法能减少国家间的冲突8.1971年7月,当时的美国总统在讲话中指出:与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面临着我们甚至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挑战。在即将到来的世界中,美国将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据此,美国进行了战略调整,其中
5、包括( )A.退出和苏联的争霸 B.改善与中国的关系C.放弃对西欧的控制 D.扩大在越南的战争9.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10.下列不同年代新中国建交国家数目统计示意图中,反映20世纪60年代末建交状况的是( )A.B.C.D.11.周恩来说:“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没有实行民族自治共和国那样的制度呢?自治的形式在我国叫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还有
6、民族乡;在苏联叫自治共和国、自治省、民族州。这不单是名称的不同,制度本身也有一些不同”材料中的“不同”是基于( )A.社会制度不同B.革命形势不同C.两国国情不同D.国土面积不同12.新华社曾发表评论说: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历史潮流。在这股大潮的推动下,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了独立加入了联合国。没有这批国家的加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难以想象的。材料表明中国重返联合国( )A.改变了某大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B.增强了第三世界反殖民主义力量C.得益于亚非独立国家的大力推动D.使联合国成为了伸张正义的舞台13.1967年,中国政府与坦桑尼亚、赞比亚政府签订协定,向两国提供无息的、
7、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贷款援建坦赞铁路;2003年,中国与安哥拉签署协议,以该国未来开采的石油为偿付,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贷款帮助安哥拉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反映出中国援非的特点是( )A.政府主导注重实效B.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C.推进新型区域合作D.援助与投资有机结合14.有学者指出,1982年宪法不仅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和坚持了民族区域自治,而且在1954年宪法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重要的修改和补充,为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提供了宪法依据。这表明(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渐趋完善B.吸取了民族区域自治的经验教训C.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完善D.民族区域自治开始有了法律保障15.习近平指出,我国历史演进的这
8、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民族问题而实施的基本政策是( )A.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和自治机关B.允许少数民族划定特定地方进行自治C.各民族完全自治,不受中央人民政府领导D.各民族可以组建自己的军队16.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时间政策名称1947年设立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特区1997年设立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A.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B.搁置分歧,民族利
9、益至上C.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法利亚条约,但一般认为以民族主义为寄托的民族国家构建始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霍布斯鲍姆认为,“现代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是一个以法国大革命为契机的近代现象”。民族主义是伴随近代西方民族国家构建和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出现的,它表现出一个简单的政治原则即“坚持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必须一致。”民族主义是一种以民族共同体为依托,强化民族意识和情感、维护民族传统和特点、强调民族利益的思想观念,它可以发展为一种最具民众动员力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运动,其终极目
10、标是建立属于自己民族的民族国家。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起来,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下,通过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争取公民自由和民主权利,开始构建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近代民族国家。这一阶段民族主义思潮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求实现民族自决,建立自己独立的民族国家。摘编自罗富明中国近代国家建构思想与西方民族主义材料二 苏联主张苏、美、英、中,法5个常任理事国应有否决权,即在对具体问题进行表决时,只要5国中有1国反对,表决即当然无效,只有5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决议方能通过。苏联之所以提出否决权问题,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当时5个常任理事国中只有苏联1个社会主义国
11、家,而美、英两国则主张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坚决反对否决权。直到1945年2月,在苏联雅尔塔会议上,美、英才同意了苏联提出的否决权问题。从此否决权(也称大国一致原则)写入联合国宪章。按此规定,安理会就非程序问题投票表决时,只要5个常任理事国1国不同意,决议就不能通过。事实上,后来动用否决权最多的是苏联,共动用否决权130多次,其次是美国100余次。摘编自徐爱贤、华锦彬否决权由来:苏联坚持在安理会设立否决权(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方民族主义的差异性。(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坚持“大国一致原则”的原因,并评析联合国
12、宪章中的“大国一致原则”。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重“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材料二 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治边思想由古代的
13、“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措施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据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整理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年5月1日,
14、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和意义。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不是更不是而是”的逻辑关系看出,材料强调的是“一种凭借西汉经济、文化优势去臣服匈奴的进攻性政策”,这一政策利用了西汉王朝在经济文化上的长处和匈奴游牧经济文化上的短处,是一种较和平性的缓慢发挥作用的且很难抵御的进攻性政策,有利于双方民族交融局面的出现,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
15、及中央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故A项错误;B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多元化”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2.答案:C解析:据材料“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结合所学可知,宋朝通过羁縻政策稳定社会秩序,换取和平稳定的环境,但并未扩大统治区域,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羁縻政策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政策,而宋朝的政策主要是为获得稳定的社会环境,而非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错误;据材料“秦惠王并巴中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可知羁縻政策有利于团结少数民族地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稳定,故C项正确;羁糜政策缓
16、和了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故D项错误。3.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代的民族政策。材料“所生子,即同百姓”“章程须依国法”说明唐朝对内附少数民族实行拉拢的政策,并且管理严格,这些举措有利于地方的安定,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政策不足以说明唐朝民族政策的成熟,故B项错误;材料中依法生活的是“熟户”,不是所有的胡族人,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分化政策,故D项错误。4.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故表述正确。唐太宗在东突厥地区设置羁糜府州,故表述错误。元朝设置宣政院主管民族事务,故表述错误。清朝在青
17、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管理藏区事务,故表述正确。故A项正确。5.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阿维农之因和教皇大分裂完全改变了罗马教廷作为上帝在人间办事处的形象”和“西欧基督教世界呈现出了群龙无首的局面”可知,罗马教廷的形象遭到严重打击,这为民族国家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故C项正确;A项“结束了”表述错误,排除;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具有片面性,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主权国家,有利于推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D项;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主权国家,
18、有利于推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欧洲结束四分五裂局面,排除A项;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是在近代欧洲30年宗教战争中签订的,只是宗教改革以后的新教派和天主教之间的斗争,但都属于基督教,依旧是西欧民众的传统信仰,排除B项;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主权国家,依旧是封建专制制度,排除C项。7.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际法的形成。材料强调的是国际法准则是国与国之间的契约,契约的遵守与自然法有关,即国际法诞生的基础是自然法,故B项正确;A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并未强调国际法必须所有国家都遵守,故C项错误;国际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国与国间的
19、冲突,但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根据“1971年”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和经济危机中,为摆脱困境,美国进行了战略调整,其中包括与中国关系的改善,故选B项;美国在苏联解体前始终没有退出与苏联的争霸,更没有放弃对西欧的控制,排除A、C项;此时美国希望退出在越南的战争,而不是扩大,排除D项。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英关系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72年,中美处于对抗阶段,而中国与英国从承认到建交,所以排除A项;这一时期的欧洲基本上是追随美国孤立中国,故排除C项;中英关系的演变都是从两国的利益和现实需要出发所作出的调整,意识形态的区别与对抗
20、依然存在,故排除D项,B项符合题意。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题干中提及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建交状况,结合所学,20世纪50年代,由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万隆会议的召开,中国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联系,与更多的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故选B项,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逐渐正常化,这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中国外交僵局,我国与更多的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排除C项;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与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排除D项。11.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周恩来阐述了我国和苏联民族自治制度的问
21、题,两国国情不同决定了两国实施制度的不同,C项正确;中苏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项;革命形势和国土面积不是影响二者制度的决定性因素,排除B,D项。12.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从材料可知,由于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独立,加入了联合国,从而成为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主要力量,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内容可知,中国重返联合国并没有改变某大国(如美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故A项错误;B,D项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D项错误。1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67年,中国政府与坦桑尼亚、赞比亚政府签订协定,向两国提供无息的、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贷款援建坦赞铁路;2003年,
22、中国与安哥拉签署协议,以该国未来开采的石油为偿付,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贷款帮助安哥拉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得出中国援非的特点是既有援助也有投资,故选D项;政府主导注重实效与材料“向两国提供无息的、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贷款援建坦赞铁路”不符,排除A项;仅据材料中的两个个例不能判断出中国援非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排除B项;材料所述与新型区域合作无关,排除C项。1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82年宪法不仅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和坚持了民族区域自治”“在1954年宪法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重要的修改和补充”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社会主义法制框架内逐步健全和完善,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主要
23、反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并非社会主义法制的完善,排除C项;1954年宪法就已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D项说法错误,排除。15.答案:A解析:针对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情况,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故选A项;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国家统一领导,排除C项;各民族可以组建自己的军队说法错误,排除D项。16.答案:A解析:民族自治区结合各民族发展实际情况,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而设立,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经济特区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出发,选择具有地理
24、、资源等优势条件的区域,国家结合国内外实际给予特殊政策而设立,同样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特别行政区与“一国两制”相关,也蕴含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故A项正确;B项中“民族利益至上”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中的“主权”与设立民族自治区和经济特区无关,故C项错误;“民族平等共繁荣”只适合民族自治区,故D项错误。17.答案:(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欧洲反封建反教会的要求;人文主义思想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推动。差异:时间:中国民族主义晚于西方民族主义;内涵:西方核心是反封建建立民主政权,中国有反封建求民主、反侵略求民族独立的双重含义。(2)
25、原因:苏联意识到战后美国将成为主要对手,苏联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居于少数地位;坚持大国一致的规定可以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评析:有利于保护社会主义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利益,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美国利用联合国称霸世界,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一些大国滥用否决权,阻碍了安理会职能的公正行使;成为某些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工具。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欧洲近代民族主义。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起来,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下,通过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争取公民自由和民主权利,开始构建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近代民族国家”“现代民族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并结合所学知
26、识,从经济、阶级思想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根据上述回答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内涵角度分析作答。(2)本题主要考查联合国的相关知识。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美、英两国则主张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坚决反对否决权”“只要5个常任理事国1国不同意,决议就不能通过”“后来动用否决权最多的是苏联”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二战”后美苏关系和苏联的动机与企图等角度分析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后来动用否决权最多的是苏联,共动用否决权130多次,其次是美国100余次”并结合联合国的发展历程、“二战”后国际关系、美苏关系的演变等进行评析。18.答案:(1)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确立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
27、一统”观念;设置机构,派遣官员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2)变化:治边思想由“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治边方针由“因俗而治”到促进边疆的内地化;治边措施由政治为主到多方面综合治理。评价: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清朝以来的边疆政策,促进了边疆地区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这种民族平等难以实现。(3)背景:抗击日本侵略的需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中国共产党对民族民主问题的重视。意义:有利于团结各民族人民积极抗战;为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经验;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解析:(1)问根据材料一“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重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概括。第二小问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回答。(3)问第一小问,结合抗战的时代背景回答。第二小问,从对抗战的影响、对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和民主政治的影响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