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综合检测(一)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夏朝设秩宗,商朝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材料中没有对权力的分配标准进行阐释,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论述地方政治制度,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可知早期政治制度具有神秘色彩,
2、体现了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王权与神权的结合,没有对宗法制度进行论述,故D项排除。2如图是1974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堇鼎,其铭文大意为燕侯派堇前往宗周为召公奉献食物,并受到召公赏赐。该考古成果可用于研究()A禅让制B礼乐制C分封制D郡县制解析:选C。将部落联盟首领的权位传给贤能人的制度称为“禅让制”,终结于夏朝,与材料时间“西周”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礼乐制,故B项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有为周天子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与材料中“西周遗址中燕侯派堇前往宗周为召公奉献食物,并受到召公赏赐”
3、相符,故C项正确;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与材料中“西周遗址中”不符,故D项错误。3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逝,其诸子为争夺爵位而兵戎相见。按照当时的规定,最有资格继承齐桓公国君位置的是()A大儿子,齐桓公最宠爱的妾所生B二儿子,齐桓公正妻所生C三儿子,与大哥同母,手握兵权D四儿子,为齐桓公最喜爱解析:选B。二儿子是正妻所生,嫡长子,有继承国君位置的资格,故选B项。妾所生的儿子不是嫡子,A项错误;三儿子属于庶出,C项错误;四儿子不是嫡长子,D项错误。4春秋战国时代,尊神敬天的传统观念发生动摇,愈来愈多的人对天产生了怀疑。如郑国子产就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与此相关的背
4、景是()A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形成B儒学信徒的不断增多C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D周天子权威逐渐下降解析:选D。周代最高统治者自称天子,“承天而治”这种理念源自于民间尊神敬天的传统,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传统观念受到动摇,故D项正确。 5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解析:选C。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三皇”和“五帝”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与地位。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可见,其首要目的是突出个人功业,故选C项。6
5、“(秦始皇)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使后无战攻之患。”材料中的“计谋”是指()A全面推行郡县制B实行三公九卿制C继续沿用分封制D修建驰道、直道解析:选A。根据题干中“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可知其计谋是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故选A项。7 “以一个政府之力统治全国,秦始皇是有此魄力。或亦可以说是有此公心,替天下废除封建,汉高祖却无有了。”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秦始皇创立了郡县制B汉高祖废除了封国制C秦汉制度的本质相同D汉制是对秦制的否定解析:选C。秦汉实行的都是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制度,本质相同,故选C项。材料“以一个政府之力统治全国”
6、反映了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制度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并未反映郡县制创立的史实,A项错误;汉高祖并未废除封国制,而是实行了郡国并行制,B项错误;汉承秦制,汉朝并未对秦制否定,而是加以继承,D项错误。8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央巡视组巡视地方工作已全面展开。下列古代官职与其职能相似的是()A秦丞相B西汉刺史C宋三司使D明内阁大臣解析:选B。西汉刺史监察地方政治,与中央巡视组职能相似,故选B项。9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材料反映了行省()A与都省相互制衡B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C代表中央治理地方D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解析:选
7、C。材料大意是:行省与中书省互为表里,每年的赋税有四百万锭,各省留下一部分备用外,其他都上缴给中书省二百八十万锭。由此可以看出行省与中书省是上下级、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选C项。10某电影情节:江淮地区发生旱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诏书,直接送工部和户部执行赈灾。上述场景发生在()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朝内阁。据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运行原则是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下面的六部相关机构负责执行,与题意不符,故A项排除;宋朝与“阁臣据皇帝旨意写诏书”不符,故B项排除;元朝实行中书省制度,丞相是最高长官,与题意不符,故C项排除;根据材料中“阁臣”“直接
8、送工部和户部执行”可知这个朝代是明朝,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实行内阁制,故D项正确。11清初,南书房是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非上所亲信者不得入”。且因随奉“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这表明()A南书房已成为最高政务机关B统治者重视拔擢高水平人才C政府决策中心逐渐发生变化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解析:选C。依据题干“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可知,其时南书房还不是最高政务机关,故A项错误;依据题干“非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得知,能否进入南书房主要取决于皇帝的信任程度,故B项错误;因南书房随奉“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逐渐成为政府决策中心,故C项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标
9、志是军机处的设立,故D项错误。12下面文字内容节选自一则民间收藏的清代圣旨。若其为真,则该圣旨的撰拟机构应是()新法之施于民亦大利也,钦命康有为入京专心拟其新纲,力求创新以尚吾天颜,钦此。光绪二十年九月八日A中书省B内阁C军机处D吏部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军机处。据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内阁在清初具有票拟的权力,军机处设置后,就由其撰写各种诏书,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故B项排除,C项正确;清代圣旨由军机处传达给中央各部包括吏部执行,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
10、点是:在最高专制权力中心的边上,总是会不断产生新的权力机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挑选一些文学之士,让他们侍从左右,随时得到天子垂询而参与大政。同时宫中传发书简奏章的尚书,也开始扩展职责,涉身机要事务。武帝在临终前,任用外戚霍光做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于是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开始成为惯例。材料二材料三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官吏值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檐曝杂记卷一(1)依
1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指出这样做的目的。(12分)(2)依据所学,完成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要求:写出三省职能,并以箭头线(“”)标出中央职权部门之间的工作流程。(7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朝军机处的认识。(7分)解析 (1)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中“挑选一些文学之士,让他们侍从左右而参与大政。同时宫中传发书简奏章的尚书,也开始扩展职责,涉身机要事务任用外戚霍光做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开始成为惯例”得出任用侍从、秘书、外戚(或建立中朝),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第二小问目的,结合所学,从君主专制加强的角度得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第一小问职能,根据所学,唐
12、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第二小问工作流程,结合所学,从中书、门下、尚书和六部的顺序回答即可。(3)认识,据材料三“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得出清初仿明朝制度,奏章票拟由内阁负责,据材料三“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得出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控制,皇权受到很大限制,据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得出雍正帝为办西北军务,设军机处,据材料三“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军机处由因事而设变为常设机构,它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等机构的权力再分化,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答案 (1)措施:任用侍从、
13、秘书、外戚(或建立中朝),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3)认识:清初仿明朝制度,奏章票拟由内阁负责,但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控制,皇权受到很大限制。雍正帝为办西北军务,设军机处。军机处由因事而设变为常设机构,它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等机构的权力再分化,最终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从军机处的设立背景、职能、作用或影响等多角度谈认识)14古代中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到(位次)从必尊以世(世系)举贤,虽欲无乱,得乎哉?荀子君子材料二(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
14、时加修正,以适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三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材料一所述是哪一种选官制度?据材料一,分析荀子反对它的原因。(6分)(2)归纳材料二中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9分)(不得摘抄原文)。(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6分)(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特点。(5分)解析 (1)第一小问制度,“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到(位次)从必尊”体现了按血缘
15、继承王位,属于世袭制;第二小问原因,“以世(世系)举贤,虽欲无乱,得乎哉”说明荀子反对世袭制是因为靠血缘继承,容易造成政治黑暗。(2)“历代踵行,时加修正”反映了历代沿用和不断修正,“以适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体现了日趋公平公正。(3)“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体现了打击门阀氏族和促进社会良性流动,“平民政治”体现了扩大了统治基础。(4)从世袭制到科举制体现了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到依据学识水平选拔的特点。答案 (1)制度:世官制(世卿世禄制)。原因:选官不以品行为依据,只看出身(血缘);容易造成政治黑暗、混乱。(2)特点:历代沿用;不断完善(逐渐规范);趋于公平(公正)。(3)作用:打击门阀士族(豪强宗法势力);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4)特点: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到依据学识水平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