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172 科学的转折:光的粒子性虎永良 宁夏固原市回民中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2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3了解康普顿效应,了解光子的动量(二)过程与方法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教学重难点】1教学的重点及其教学的策略 重点: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教学策略:本可以实验引入,在引入阶段让学生充分讨论两个问题:一为什么在在紫外线的照
2、射下自由电子会跑出来呢?二为什么用红光的照射锌板打不出电子?这样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为学生总结光电效应规律建立了基础,在这里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验去理解存在饱和电流、遏制电压、截止频率、效应的瞬时性,学会真切感受到经典理论的局限性和光电效应的神奇性。2教学的难点及其教学的侧略 难点: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教学策略:同学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对光电效应可能发生的现象进行猜测和分析,我们发现我们的推测与试验结果大相径庭,这时候引导学生看书,让同学找出光电效应的方程,并且老师带动学生去理解光电效应方程。【教学器材】 锌板,紫外灯,验电器。【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提问:回顾前面的学习,总结人
3、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发展过程?(多媒体投影,见课件。)学生回顾、思考,并回答。教师倾听、点评。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说明光是电磁波,光的偏振现象进一步说明光还是横波。19世纪60年代,麦克斯韦又从理论上确定了光的电磁波本质。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正当人们以为光的波动理论似乎非常完美的时候,又发现了用波动说无法解释的新现象光电效应现象。对这一现象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使得人们对光的又一本质性认识得到了发展。新课展示1光电效应教师:实验演示。(课件辅助讲述)用弧光灯照射擦得很亮的锌板,(注意用导线与不带电的验电器相连),使验电 器张角增大到约为 30度时,再用与丝绸磨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锌板,则验电器的指
4、针张角会变大。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教师提问: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表明锌板在射线照射下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概念: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做光电子。2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1)光电效应实验如图所示,光线经石英窗照在阴极上,便有电子逸出-光电子。光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形成光电流。概念:遏止电压将换向开关反接,电场反向,则光电子离开阴极后将受反向电场阻碍作用。当 K、A 间加反向电压,光电子克服电场力作功,当电压达到某一值 Uc 时,光电流恰为0。 Uc称遏止电压。根据动能定理,有(2)光电效应实验规律 光电流与光强的关系饱和光电流强度与入射光强度
5、成正比。 截止频率c -极限频率对于每种金属材料,都相应的有一确定的截止频率c 。 当入射光频率c 时,电子才能逸出金属表面;当入射光频率 c时,无论光强多大也无电子逸出金属表面。 光电效应是瞬时的。从光开始照射到光电子逸出所需时间10-9s。3光电效应解释中的疑难经典理论无法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经典理论认为,按照经典电磁理论,入射光的光强越大,光波的电场强度的振幅也越大,作用在金属中电子上的力也就越大,光电子逸出的能量也应该越大。也就是说,光电子的能量应该随着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应该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更不应该有什么截止频率。光电效应实验表明:饱和电流不仅与光强有关而且与频率有关,光电
6、子初动能也与频率有关。只要频率高于极限频率,即使光强很弱也有光电流;频率低于极限频率时,无论光强再大也没有光电流。光电效应具有瞬时性。而经典认为光能量分布在波面上,吸收能量要时间,即需能量的积累过程。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爱因斯坦在能量子假说的基础上提出光子理论,提出了光量子假设。4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设(1)内容光不仅在发射和吸收时以能量为h的微粒形式出现,而且在空间传播时也是如此。也就是说,频率为 的光是由大量能量为 E =h的光子组成的粒子流,这些光子沿光的传播方向以光速 c运动。(2)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在光电效应中金属中的电子吸收了光子的能量,一部分消耗在电子逸出功W0,另一部分变为光电子
7、逸出后的动能 Ek 。由能量守恒可得出:W0为电子逸出金属表面所需做的功,称为逸出功Wk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3)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解释:光强大,光子数多,释放的光电子也多,所以光电流也大。电子只要吸收一个光子就可以从金属表面逸出,所以不需时间的累积。 从方程可以看出光电子初动能和照射光的频率成线性关系从光电效应方程中,当初动能为零时,可得极限频率:爱因斯坦光子假说圆满解释了光电效应,但当时并未被物理学家们广泛承认,因为它完全违背了光的波动理论。5光电效应理论的验证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花了十年时间做了“光电效应”实验,结果在1915年证实了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h 的值与理论值完全一致,又
8、一次证明了“光量子”理论的正确。展示演示文稿资料:爱因斯坦和密立根由于爱因斯坦提出的光子假说成功地说明了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荣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密立根由于研究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特别是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证明电荷有最小单位。获得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点评:应用物理学家的历史资料,不仅有真实感,增强了说服力,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发放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例题 (教材36页)学生通过运算得出相应的正确结果。点评:理论联系实际,适量的练习题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6光电效应在近代技术中的应用(1)光控继电器可以用于自动控制,自动计数、自动
9、报警、自动跟踪等。(2)光电倍增管可对微弱光线进行放大,可使光电流放大105108倍,灵敏度高,用在工程、天文、科研、军事等方面。7康普顿效应(1)光的散射光在介质中与物质微粒相互作用,因而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散射。(2)康普顿效应1923年康普顿在做 X 射线通过物质散射的实验时,发现散射线中除有与入射线波长相同的射线外,还有比入射线波长更长的射线,其波长的改变量与散射角有关,而与入射线波长 和散射物质都无关。(3)康普顿散射的实验装置与规律:按经典电磁理论:如果入射X光是某种波长的电磁波,散射光的波长是不会改变的!散射中出现的现象,称为康普顿散射。康普顿散射曲线的特点: 除原
10、波长外出现了移向长波方向的新的散射波长 新波长随散射角的增大而增大。波长的偏移为波长的偏移只与散射角有关,而与散射物质种类及入射的X射线的波长无关, = 0.0241=2.4110-3nm(实验值)称为电子的Compton波长只有当入射波长与可比拟时,康普顿效应才显著,因此要用X射线才能观察到康普顿散射,用可见光观察不到康普顿散射。(4)经典电磁理论在解释康普顿效应时遇到的困难根据经典电磁波理论,当电磁波通过物质时,物质中带电粒子将作受迫振动,其频率等于入射光频率,所以它所发射的散射光频率应等于入射光频率。无法解释波长改变和散射角的关系。(5)光子理论对康普顿效应的解释若光子和外层电子相碰撞,
11、光子有一部分能量传给电子,散射光子的能量减少,于是散射光的波长大于入射光的波长。 若光子和束缚很紧的内层电子相碰撞,光子将与整个原子交换能量,由于光子质量远小于原子质量,根据碰撞理论, 碰撞前后光子能量几乎不变,波长不变。因为碰撞中交换的能量和碰撞的角度有关,所以波长改变和散射角有关。(6)康普顿散射实验的意义有力地支持了爱因斯坦“光量子”假设; 首次在实验上证实了“光子具有动量”的假设;证实了在微观世界的单个碰撞事件中,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仍然是成立的。展示演示文稿资料:康普顿康普顿的成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他早期的几篇论文中,一直认为散射光频率的改变是由于“混进来了某种荧光辐射”;在计算中起
12、先只考虑能量守恒,后来才认识到还要用动量守恒。康普顿于192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展示演示文稿资料:吴有训对研究康普顿效应的贡献1923年,吴有训参加了发现康普顿效应的研究工作.19251926年,吴有训用银的X射线(=5.62nm) 为入射线,以15种轻重不同的元素为散射物质,在同一散射角( )测量各种波长的散射光强度,作了大量X射线散射实验。对证实康普顿效应作出了重要贡献。点评:应用物理学家的历史资料,不仅有真实感,增强了说服力,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发放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7)光子的能量和动量说明:动量能量是描述粒子的,频率和波长则是用来描述波的课堂
13、总结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家庭作业作业:“问题与练习”16题。【教学小结】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