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42899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3.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6页
第6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7页
第7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8页
第8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9页
第9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77页
第77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78页
第78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79页
第79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80页
第80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81页
第81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82页
第82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83页
第83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84页
第84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85页
第85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86页
第86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87页
第87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88页
第88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89页
第89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90页
第90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91页
第91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92页
第92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93页
第93页 / 共94页
2016年语文高考核按钮考点突破:第1单元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WORD版含答案.ppt_第94页
第94页 / 共94页
亲,该文档总共9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真 题 演 练 2.考 情 梳 理 3.考 点 突 破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1单元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题:(2014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3 分)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

2、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加以科罚。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

3、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

4、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摘编自张炜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

5、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试题解读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 项中“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表述有误,由原文第 2 段所引二年律令原文“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及对此所作解说(“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吏”)可知,二年律令规定涉案当事人及相关官员都要追究责罚,并没有“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的意思。答案:C。2下列理解和分

6、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C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试题解读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B 项中“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表述有误。根据第 3 段中“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相关人员

7、必须加入行会组织”的表述可知,行会当为民间组织而非“政府机构”;此外,第 3 段中相关内容还表明,宋代统治者为加强对从业者的监管,采取的是“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的措施,而非直接设立行会这一政府机构。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C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D对危害

8、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试题解读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 项中“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理解有误,由原文第 3 段“宋代规定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可知,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是各个行会的责任,而不是政府职能。答案:B。201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对“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的考查内容(俗称“考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作了如下规定: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

9、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概念”指的是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通常为一些非指代性的词或短语。其含义是文本中特定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要句子”指的是内涵较为丰富或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其含意也是文本中特定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侧重于把握文章的具体内容,主要指对“文中的信息”作拣选提炼和分类概括。“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侧重于理清行文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联系。“

10、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侧重于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作进一步归纳概括。“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侧重于对文中作者的重要观点进行分析概括。综观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一般论述类文章在题材选取、考查形式等方面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从文本题材看,呈现出多样性特点。选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美学、建筑以及科技等诸多领域,且都具有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人文性,文化内涵深厚,文化气息浓郁,紧扣时代脉搏,兼顾考生的知识面和对新信息接受的能力。如 2011 年选的是论述诗经的文章,属文学范畴;2012 年选的是论述“科技黑箱”的文章,属科技范畴;2

11、013 年卷选的是论述“老子其人其书”的文章,卷选的是论述“中国凤文化”的文章,皆属文化范畴;2014 年卷选的是论述“悲剧”的文章,属美学范畴;2014 年卷选的是论述“古代食品安全监管”的文章,属社会学和历史学范畴。2从考查目的看,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是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文章中的相关知识。从能力要求看,这项考查会严格遵循考试大纲的要求,只在“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能力层级命题。3从命题形式看,本大题一般设置三个小题,题型均为单项选择题,而且都是选择错误项。题干表述基本上为“下列关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

12、思的一项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从考查内容上看,在考试大纲规定的六个考点中,重点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这几个考点。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的考查,通常会单独设题考查,而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等考点的考查,通常是在一道综合性试题中(一般是第 3 题)通过不同选项落实。5从命题角度看,体现出重能力的趋势。例如 2014 年全国新课标卷第 1 小题(文本及试题见本单元第 20 页“相关链接”栏,因学生学案无“相关链接”栏目,故该题文本及试

13、题只在教师用书呈现),这道从概念外延角度考查文中重要概念的题目,形式比以往有了一点变化:之前高考命题的选项基本能够直接从阅读文本之中筛选出答案,而 2014 年的试题所给四个选项的内容没有一个出自阅读文本,而是拓展到文本之外。这一变化表明,今后高考将更加重视考查考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专题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概念”,指对理解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词或短语(统称“词语”),这些词语一般都有较丰富的内涵,或者在文中有特定的含义。能否准确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直接影响到对文意的把握。从历年的高考情况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主要从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角

14、度进行考查。概念的内涵,通俗地讲,指的就是概念的含义。高考考查方式通常为“下列对于(某个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如 2012 年全国新课标卷第 1 题对“科技黑箱”这一概念的考查就是如此。须要注意的是,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必须依据文本,绝不能脱离文本。概念的外延,指的是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涵盖了具有某种特有属性的全部事物。高考对概念外延的考查,通常是要求考生对某一对象是否包含在某个概念当中作出判定,如 2014 年山东卷第 7 题(文本见第 4 页),考查方式通常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某个概念)的一项是”或“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某个概念)的一项是”。须要注意的是,解答从概念的外延角

15、度命制的试题,仍应以明确概念的内涵作基础。典题 1(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常识教育牵涉以下重大命题: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承人类社会的基本核心价值观,塑造基本社会共识;传承人类优秀思想文化学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和促进社会进步。换言之,常识教育的命意和专业化教育不一样,后者主要措意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个体,乃至于螺丝钉式的现代“部件人”(工具主义个体),或为学术而学术,为科技而科技,专意在促进专业学术发展和科技进步(有时甚至可能忽略对科学技术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反思)。常识教育则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判断的自由个体,以及

16、随之而来的普遍的人文精神氛围和社会公共生活,抵御知识的异化、人的异化、制度的异化与社会的异化,促进社会的共同福祉。另外,专业化教育往往着眼于知识的精深,常识教育则着眼于知识的基本、根本与全面,一为专家之学,一为通人之学。但这里的通人之学又不同于中国古代所谓的“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通人也”的通儒硕学,或所谓的“大通人”(仍是相对而言),这显然只能要求极少一部分人。此处所谓的通人并非意味着博闻广识,无所不通,事实上以人类有限的时间精力和智力水平而言,不可能做到“天上地下,无所不知”的地步,而在于对涉及人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之间关系的基本常识的了解,尤其是涉及个体心灵生活和现代公共生活

17、的最基本相关知识的掌握。换言之,常识教育或通识教育永远是与人类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相对而言的,是对最核心、最重要的基本常识的教育与掌握。就此而言,常识教育或通人教育就是人的教育,旨在立人,培养基本的人,或所谓的“小通人”。专家亦必须具备“小通人”的相关常识,即先成为基本自由个体,然后才是专家和成就专家之学。“大通人”则不敢苛求所有个体,而且“大通人”亦可或亦须有一二专家之学,而有专家之成就业绩。专家之学不必苛求所有个体,“小通人”之学却须人人具备,这便只能通过教育,亦即普及的常识教育来实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教育素质和水平,便决定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人及其生活的整体品质和水平。常识教育水平高,则人民

18、安居乐业,自由幸福指数高,社会稳定,国家繁荣昌盛。13下列关于“常识教育”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常识教育是培养自由个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共同进步的通人教育。B常识教育关涉到文化传承创新、个体心灵生活和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等问题。C常识教育要求掌握人类最核心和最重要的知识,是抵御知识的异化的教育。D常识教育是伴随人类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普及性教育。典题解析 本题从明确概念的内涵的角度命制。“常识教育”是本文论述的话题和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本文全篇都涉及对“常识教育”的论述,并把它与“专业化教育”进行了比较。把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可知 C 项“常识教育要求掌握人类最核

19、心和最重要的知识”表述有误,原文第 3 段末尾一句的表述是“常识教育或通识教育是对最核心、最重要的基本常识的教育与掌握”。答案:C。典题 2(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大家来到此地,都抱有求学研究之志,但我要告诉大家说:单是求知识,没有用处,除非赶紧注意自己的缺欠,调理自己的心理才行。要回头看自己,从自己的心思心情上求其健全,这才算是真学问;若能如此,才算是真进步。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皆因人类有一种优越力量,能改变外界,创造东西。要有此改变外界的能力,必须本身不是机械的。人类优长之处,即在其生命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这从何处见出呢?就是在于他能自觉;而更进步的,是在回头

20、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我们对外面的东西,都知道调理他,譬如我们种植花草,或养一个小猫小狗,更如教养小孩,如果我们爱惜他,就必须调理他。又如自己的寝室,须使其清洁整齐,这也是一种调理。对外界我们尚需调理,对自己则忘记调理,是不应该的。不过调理自己与调理东西不甚一样,调理自己要注意心思与心情两方面。心思方面最要紧的是要条理清楚。凡说一句话,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如缺乏条理,徒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因为知识是要用条理来驾驭的。而心思之清楚有条理,是与心情有关系的。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楚,所以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对心情应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懈,一是乱。懈是一种顶不好的毛病,偶然懈一下,这事便做

21、不好;常常散懈,则这人一毫用处也没有。在写文章时的苟且潦草敷衍对付,都是从懈而来。文章写得短不要紧,最不好是存苟且心理。一有这心理,便字不成字,话不成话,文不成文。苟且随便从散懈心理来,干什么事都不会成样儿。乱是心情不平,常是像有点激动,内部失掉均衡和平,容易自己与自己冲突,容易与旁人冲突,使自己与环境总得不到一个合适的关系。乱或暴乱,与散懈相反;散懈无力,暴乱初看似乎有力,其实一样的不行。因其都是一种机械性,都无能力对付外面的变化,改造环境。然则如何可不陷于机械而变成一个有能力的人?这就要能自觉,不散懈,亦不暴乱,要调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这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

22、不够时,可以休息。在我们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平气稳地去说去做。譬如写一篇文章,初上来心很乱,或初上来心气尚好,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有成就。所以我们的东西不拿出则已,拿出来就要使他有力量。诸同学中有的却肯用心思,但在写文章时,条理上还是不够,有随便苟且之意,字句让人不易看清楚。有的同学还更差些。这不是小事体,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选自梁漱溟朝话,有删改)7根据文意,下列做法不属于“调理心情”的一项是()A备考要拟订周密的学习计划,拟订计划前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安定。B教室黑

23、板上方的墙壁上,张贴着“净”“静”“敬”“竞”四个大字。C写文章不急于下笔,先上网专心浏览,摘取相关精彩段落再加以组合。D学习遇到困难时,冷静思考,多方请教,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典题解析本题从明确概念的外延的角度命制。文章对“调理心情”的论述集中在第 4、5 两段。第 4 段尾句“能自觉,不散懈,亦不暴乱,要调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集中概括了何谓“调理心情”。对照原文可知,C 项侧重写文章的方法,而非“调理心情”。A.“拟订周密的学习计划”“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安定”就是指不散懈,亦不暴乱,使心情平和有力,属于“调理心情”。B.“净静敬竞”也是提醒学生调理心情,端正态度,属于“调理心情”。D.

24、强调“冷静思考”,即为“调理心情”。答案:C。解答“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试题,要把握以下要点。1解读题干。解读题干,准确把握试题指向,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一步。解读题干时,须明确要求理解的“重要概念”是什么,试题是从其内涵还是外延角度命制的。如典题 1,看题干提问方式便知是考查对“常识教育”的内涵的表述。2分析结构。论述类文章命题一般涉及的重要概念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分析表达概念的词语结构,有助于对概念内涵的准确理解和对理解正确与否的判别。如典题 1 的概念“常识教育”,是偏正结构,必须理解限定词“常识”在文中的特定义,才能把握这一概念在文中的独有内涵。3辨析语境。论述类文章中重要概念

25、的含义,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的词语含义,与一词多义不同,它的含义是在语境中生成的,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如典题 1,全文共 4 段,每一段都涉及到“常识教育”内涵的某一方面,答题时必须将选项还原到段落中一一对照确认。4把握要领。从概念内涵角度命制的试题,一般是四个选项分别强调该概念的某一个特征,解答这类题时须逐项审核该选项所述是不是这一概念的特征,而不必考虑该选项所述是不是这一概念的全部特征。从概念外延角度命制的试题,一般是四个选项各列举一个事物,解答这类题时须逐项审核该事物是不是该概念的具体对象,而不必顾及这一事物是否在文本中出现过。这一要点在典题 1、典题 2 中有鲜明的体现

26、。5明确程序。解答“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试题,一般的答题程序为:第一步,找出该概念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段落;第二步,结合具体语境作分析,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第三步,分析选项,逐项排除(或确认)。专题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文中重要句子”,指的是内涵较为丰富或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主要包括:点明主旨的句子(即人们常说的“文眼”句);内涵丰富的句子;对领悟主旨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子;结构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显示层次的句子(即人们常说的领起句、过渡句、结论句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指根据具体语境领会或解释这些句子的特定含意(包括深层含意)。

27、从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试题来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考查的热点。综观 2014 年全国 18 套语文高考试题,虽没有一套题专门针对文中的某个句子单独设题,但许多试题兼及这一考点。全国新课标卷第 3 题 A 项就涉及对亚里士多德的话的理解,全国新课标卷第 1 题涉及对文中引用的礼记二年律令和唐律中的文言句子的理解;又如,全国大纲卷第 5 题 D 项涉及对梁思成所说句子的意思的理解,浙江卷第 8 题涉及对同济大学一位教授所说的话的理解。典题 1(2013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这也适用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科学陈述的

28、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像在数学中就是那样。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相对应的。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粗略地说来,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或者是“否”。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有什么目标。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像“你不可说谎”这样一类的句子。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附带地说,这

29、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由此看来,好像逻辑思维同伦理毫不相干。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是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却能够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并且联贯一致。如果我们能对某些基本的伦理命题取得一致,那么,只要最初的前提叙述得足够严谨,别的伦理命题就都能由它们推导出来。这样的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正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根本不会觉得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该说谎?”这类问题是无意义的。我们所以觉得这类问题是有意义的,是因为在所有这类问题的讨论中,某些伦理前提被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只要我们成功地把这条伦理准则追溯到这些基本前提,我

30、们就感到满意。在关于说谎这个例子中,这种追溯的过程也许是这样的:说谎破坏了对别人的讲话的信任。而没有这种信任,社会合作就不可能,或者至少很困难。但是要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并且过得去,这样的合作就是不可缺少的。这意味着,从“你不可说谎”这条准则可追溯到这样的要求:“人类的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和悲伤应当尽可能减少”。但这些伦理公理的根源是什么呢?它们是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不是只是以权威为根据而建立起来的?它们是不是来自人们的经验并且间接地受着这些经验的制约呢?从纯逻辑看来,一切公理都是任意的,伦理公理也如此。但是从心理学和遗传学的观点看来,它们决不是任意的。它们是从我们天生的避免苦痛和灭亡的倾

31、向,也是从个人所积累起来的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只有由有灵感的人所体现的人类的道德天才,才有幸能提出应用如此广泛而且根基如此扎实的一些伦理公理,从而人们会把它们作为自己在大量个人感情经验方面打好基础的东西而接受下来。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真理是经得住经验的考验的。(选自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略有改动)1联系上下文,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B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只关注、研究客观存在,决不会碰到“你不可说谎”这一类的命题。C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都像

32、清教徒一样追求真理而不放任自己或者凭一时冲动处理问题。D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典题解析 本题从“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角度命制。4 个选项是联系上下文对画线句作的理解。解答此题,应找准对应的信息区,将各选项与原文中对应的表述进行比对。本题对应的答题区间是选文的第自然段。A.对应区间为第段第二句。对照原文表述可知,选项将“不表达什么感情”换成“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用程度上差别来偷换概念,与画线句“没有善,没有恶”等不符。B.选项中“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决不会碰到你不可说谎这一类的命题”可以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只要我们逗

33、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像你不可说谎这样一类的句子”;另外,B 项中“科学家只关注、研究客观存在”,是从第段中“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这也适用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及第段中“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这些语句中概括出来的判断。理解正确。C.理解错误。因为原文中“清教徒”是用来比喻追求真理的科学家内心受到的约束,而 C项用“清教徒”来比喻科学家追求真理的方式。D.张冠李戴。第段中所说的“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是指“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而并非“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答案:B。解答“理解文

34、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试题,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1析结构。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须要分析其结构进而来理解其含意: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层层推进,这样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2抓关键。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其含意主要通过一些关键词语显现。关键词,指能体现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的中心概念的词语。我们只要把句中关键词的含义分析透彻,就可以进而推知全句全段的意思。3辨语境。一般来说,句子与句子是互相关联的,这些相互的关联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对这样的句子,我们可以从辨析句间关系入手,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的特定含意

35、。4论目的。重要句子往往有其表意目的,或表明全文主旨,或彰显文章结构,或表达作者情感,或引出行文线索。对这些句子,就应从其表意目的的角度发掘其含意。对关涉全篇的“文眼”句,宜联系文章论述的中心去理解其含意。对有隐含意义的句子,宜根据文中相关信息,从表意目的的角度理解其含意。5明修辞。有些重要句子用到了一些修辞手法,对这些句子,可以从分析修辞手法入手来透视其深层意义。有时还须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专题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所谓“筛选信息”,即根据阅读要求(或说题干规定的“标准”)搜寻、辨别、提取文中的相关信息。所谓“整合信息”,就是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转换、概括、组合等再加工,

36、使之符合题目要求。一般来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试题所涉信息区间相对较大,信息源也不是单一的。从全国新课标卷看,论述类文章阅读中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已成为考查的重点。这类试题的四个选项,都是命题者设置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结果,考生须从中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题干一般表述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的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等。典题 1(2014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

37、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也称为未明言知识。所谓显性知识,即能够用各种明言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波兰尼认为,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所能言传的多,表明了隐性知识的存在。波兰尼提醒我们不要把隐性知识理解为神秘经验,隐性知识只是难以用语言来充分地表述,而不是说对这类知识绝对地不能言说。波兰尼绝不只限于承认隐性知识的存在,他更主张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在波兰尼看来,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即领会经验、重组经验的能力。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隐性知识以个体内在携带的“意会模型”为中心,这

38、些意会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则。隐性知识也包含一些技术因素,包括具体的技能和专门技术以及来源于实践的经验。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如手工匠掌握的特殊技艺)。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波兰尼提出的,野中郁次郎借用了这一概念,但与波兰尼有

39、所不同。野中郁次郎使用隐性知识一词代表的是难于表达的特殊知识,而波兰尼所指的隐性知识是指以理解一切行动为背景的知识,也即一切知识根植于隐性知识。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野中郁次郎与波兰尼的观点也有差异。有学者说,在野中郁次郎看来,二者的关系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在波兰尼看来,则是“同一硬币的两面”。7下列对野中郁次郎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野中郁次郎借用了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概念,但没有形成他自己独立的学说。B隐性知识的内容具有十分特殊的含义,在极少数情况下可以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C隐性知识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因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D个人的

40、信仰、特殊的技艺和隐喻、直觉及思维模式,都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典题解析 本题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角度命制。原文中波兰尼和野中郁次郎都对“隐性知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本题题干指向的是“野中郁次郎”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因此做题时要首先明确题干指向,然后确定信息区间(应为第 4、5 两段),再将四个选项与原文信息相对照来判断正误。A.信息区间在第 5 段。选项中说野中郁次郎“没有形成他自己独立的学说”,但原文无此表述,属无中生有。B.信息区间在第4 段。原文的表述是“隐性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所以选项中“在极少数情况下可以用来表达”的说法不正确。C.信息区间在第

41、 4 段。原文中说隐性知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原因是“隐性知识”“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而不是因为“隐性知识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此处强加因果。D.信息区间在第4 段尾句。对照原文后可知此项表述正确。答案:D。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试题指向。筛选信息试题的题干,一般都有明确指向,它或是筛选的标准,或是整合的要求。2确定信息区间。明确题干筛选指向后,就要回到文本,迅速找到筛选区域,对相关信息尽数搜罗,不能遗漏要点。3对照选项甄别。就是将选项与原文信息相对照来辨别正误。专题4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结构,是指文章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思

42、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行文的思路。简单地说,就是作者围绕着主题,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的内在逻辑层次。“分析文章结构”与“把握文章思路”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结构为表,思路为里,二者互相映照。从历年的高考情况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重点考查的是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的层次。从高考设题的实际来看,本考点在设置考题时,常常将“分析结构”与

43、“把握思路”结合起来。题干一般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分析第段(句)在结构上的作用”等。近年来,全国新课标卷尚未出现单独设题考查这一考点的情况。自主命题的省份偶有涉及,如 2014 年安徽卷、福建卷。典题 1(2014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 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

44、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

45、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

46、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

47、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选自新华文摘2013 年第 23 期,有删改)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B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接着分析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指出在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

48、末倒置;段联系中国艺术传统,进一步阐述艺术和技术的关系。C段与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接着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术的初衷。D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段相照应。典题解析 本题从“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角度命制。四个选项分别是对原文第段、第段、第段、第段行文思路的分析。对每段内容进行仔细分析并与各个选项仔细对照后可知,C项中“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分析不准确。原文第段是“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而选项将

49、“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都断定为“主题贫乏”,说法绝对。答案:C。解答“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试题,以下几点值得注意。1注意全文内容。文章的结构是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而对相关材料进行精心安排的结果,是行文思路的具体体现。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厘清文章的层次,必须首先对全文、全段内容有大体的了解。在解题时,应该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逐段厘清文章的段意、层意,这样才有可能厘清文章的思路。2注意结构特点。论述类文本常见的结构体式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等。在段落内部,也应辨明句间关系,即辨明各部分之间是承递关系、并列关系,还是总分关系等等。抓住一些表示句间关系的语言

50、标志词(如“第一”“第二”等序数词,“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等),对我们分析文章结构会有帮助。3注意内在逻辑。在析结构、理思路的过程中须要把握某一段落与上下段落的逻辑关联、某一段落的各分句间的逻辑结构和逻辑层次。常见逻辑顺序有: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概念到应用等。逻辑层次是指各语言单位的层级,这与多重复句的分析在原理和要求上是一致的。4注意对照分析。在对原文的结构、思路把握准确之后,把各个选项与自己的分析结果相对照,看是否一致。专题5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内容要点”,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是全文的主要内容,

51、也可以是文章中某一部分或某些部分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是指文章总的思想,在论述类文章中,也指作者的主要观点和看法。全国新课标卷对该点的考查,有的是针对这一考点或某一子考点命题,有的是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结合起来命题。试题形式上,一般都是客观题,题干一般表述为“下列关于原文第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等。典题 1(2013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

52、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1973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

53、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

54、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

55、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B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

56、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典题解析 本题从“归纳内容要点”的角度命制。通过整体阅读,就会明确本题的四个选项基本上都是对原文部分内容要点的归纳。A.是对原文第 3 段内容要点的归纳,正确。B.是对原文第 4 段内容要点的归纳,正确。C.是对原文第 5 段第二句的转述,正确。D.是对原文第5 段第 5 至 7 句内容的归纳。但 D 项对“铁证”这一要点的归纳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中“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的结论,是由上文所引论语宪问的一句话和朱熹对“或人所称”出处的认定得出的。论语宪问中“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是孔子批评老子的话,“或人”说的“以德报怨,何如”才是

57、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答案:D。1解答“归纳内容要点”的试题。“归纳内容要点”应注意以下几点。(1)通览文段,找中心句。中心句的一般表现形式有:段首提示性中心句、段末总结性中心句、段中过渡性中心句、服务于主体段落的另成一段的抒情性或综合性中心句。(2)抓关键词,提炼要点。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或重要句子,考生必须对每个独立句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互有关联的句子的意义进行分析,抓住关键词对文段内容作归纳,提炼出内容要点。2解答“概括中心意思”的试题。文章的中心意思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它以文章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因此,“概括中心意思”要兼顾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写了什么,即内

58、容;二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即写作目的和写作动机。“概括中心意思”应注意以下几点。(1)抓关键部位,联系整体揣摩。对理解文章的中心而言,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抒情、文眼等,都是文章的关键部位,同时要认真思考全文文句,阅读时二者一定要有机结合。(2)归纳层次要点,综合各层层意。这种逐层地、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的提炼,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实在、最有效的方法;它是各层意思的相加且又是一种“意思的综合”。(3)结合文体特点,掌握概括规律。论述类文章一般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传播新知,阐述观点,表明立场,因此应抓住文中阐明中心观点的语句。专题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

59、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主观倾向。作者的观点态度,可能是直接表述出来的,也可能是间接表述出来的;可能是集中在某一段、某一处中表述的,也可能是分散表述的。从近年的高考情况看,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个角度:分析概括作者在整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分析概括作者对文章中涉及的某一具体事物的观点态度。分析概括作者对文中所引述的别人的观点的态度。针对这一考点的试题,题干往往表述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等等。选项的设置往往是命题者对文中观点态度的转述,考生须要做的是判断这些转述与原文的观点是否吻合。全国新课标卷对这一考

60、点的考查比较隐晦,但有些省份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则比较明显,如 2014 年安徽卷和江西卷都直接涉及这一考点。典题 1(2014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你看那各种形态的鱼,那奔驰的狗,那爬行的蜥蜴,那拙钝的鸟和蛙,特别是那陶盆里的人面含鱼的形象,它们虽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具体含义已不可知,但从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传达出来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却可以清晰地使人感到:这里还没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动

61、、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仰韶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有十余种。据闻一多说鱼,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但闻一多最早也只说到诗经周易。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进一步追溯到这些仰韶彩陶呢?像仰韶期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社会在发展,陶器造型和纹样也在继续变化。和全世界各民族完全一致,占居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纹饰走廊的,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即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纹、三角形、锯齿纹种种。其实,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比较清晰地表明,它们

62、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即是说,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在当年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含义,即具有非常重要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纹样,原始人们的感受却远不只是均衡对称的形式快感,而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成为纯形式的几何图案(符号),它的原始图腾含义不但没有消失,并且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这种含义反而更加强了。

63、可见,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这个共同特点便是积淀: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9从全文来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母系氏族社会的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符号形象是相对和平安定的。B仰韶彩陶中的鱼纹多达十余种,鱼纹意味着先民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祝福。C由图腾形象抽象化而来的几何纹饰,一般包含着形式、想象等观念内容。D新石器时期的仰韶彩陶上的动物形象呈现出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典题解析 本题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角度命制。A.

64、原文第 1 段在“相对和平安定”前有“大概”一词,可见仅是推测,选项将推测说成事实,不合文意。B.第 3 段末二句先是对闻一多的“生殖繁盛祝福说”能否追溯到仰韶彩陶提出质疑,进而更质疑“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选项将存疑之事作肯定表述,违背了作者观点。C.由第 5 段末尾处语句“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可知,“形式”不属于“观念内容”,选项说“一般包含着形式、想象等观念内容”,混淆概念,逻辑混乱。答案:D。要想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应注意以下几点。1从文中关键语句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来说,论述类文章的标题、起始段

65、落的中心句、开启主体段落的起始句、收束主体段落的收束句、全文总结性段落的总括句,往往直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整体阅读时快速抓住这些语句,理清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或分论点,把握文章局部内容的内在关联,对于准确全面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从文中选用的材料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章运用的材料包括事实材料、征引的文献资料和理论。这些材料,有的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有的用来发表某种见解,有的用来反驳某种观点。分析这些材料,准确理解作者运用这些材料的用意(即目的何在),正确理解其本身的含意和在文中的作用,即是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3从作者对有关事物的评价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66、论述类文章在引述材料之后,往往会对这些材料作出分析评价,这些分析评价通常体现出作者的观点。抓住作者的评论或议论性的文字,也是一条推求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4从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论述类文章中常会出现一些表达不同观点、表明不同态度的句子。这些不同观点和态度,有的是作者所持有的,有些却是作者为了把问题论述透彻而援引别人的。在根据语境判断不同观点态度的持有者的基础上,对在文中出现的不同观点、不同态度作比较分析(对立的作正误辨析,相近的作差异辨析),是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有效手段。5从文中流露出的情感倾向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一篇文章,无论何种文体,都会或多或

67、少、或直接或间接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赞成还是反对,肯定还是批评,欣喜还是忧虑,都可以视作作者观点态度的间接流露。【相关链接】论述类文章的整体阅读 许多考生面对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习惯先看题,然后按“题”索“文”,以求速战速决。其实,这种由局部到整体的阅读,甚至只有局部没有整体的阅读,往往会因为主旨把握不准、信息掌握不全、内部关系梳理不顺而导致答题的失准、错位或遗漏,结果是欲速不达。鉴于此,在面对论述类文章阅读题时,我们建议用整体阅读的思路来解答问题。整体阅读,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认知的阅读方法。整体阅读注重从宏观上驾驭文章,强调首先对文章整体把握和整体理解,理清文本的内部关系,再由整体到局

68、部,直至达到对文章全面、准确、透彻地理解和感悟。我们提倡整体阅读,不仅仅因为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于阅读理解有利,还因为在高考考场上,它对我们迅速、准确地解答试题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的高考阅读题,大多从整体着眼命制,试题往往关涉全篇内容。在这种情势下,遵循整体阅读的规律,在纷繁的信息中分清主次,在芜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在多层次的阐述中把握主旨,已成为我们解答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试题的必要途径。请看 2014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

69、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

70、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

71、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悲剧表现的不

72、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B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

73、,阻击了 3000 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D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思维轨迹 本题从明确概念的外延的角度命制。原文虽然没有对“悲剧”这一概念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文本从悲剧的产生、悲剧的表现与构成要素、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故概念的内涵还是十分明晰的。解答本题,就需要考生从原文中找出文中所论悲剧的一些重要句子(即表现“悲剧”本质属性的句子)。由原文“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这些句子可知,本文所论“悲剧”实际上指

74、的是悲剧艺术,现实中的悲剧不属于本文所论“悲剧”的范畴。而B 项所陈述的甲午海战是历史事实,并非悲剧艺术。答案:B。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

75、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思维轨迹 本题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角度命制。C 项是一个因果句,由前面的因推导出的果是错误的。原文第 4 段中,作者认为在欣赏悲剧艺术时,“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选项中“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的理解与原文意思正好相反。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B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双方

76、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D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思维轨迹 本题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角度命制。D 项对人们喜欢欣赏悲剧的原因的分析不够全面、准确。从原文可知,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一方面是因为悲剧能引起人们的悲伤、畏惧、怜悯,另一方面是因为它能让人体验到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

77、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憾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此外,“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的说法也有误。原文第 3 段的表述是:“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意在强调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的悲剧才能做到“以悲为美”。答案:D。怎样才能在整体阅读思想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试题呢?考生应该做到以下五点。1理思路 一般论述类文章,总是力求一步步把所论述的问题说清楚。因此,阅读者首先要重视对文章思路的梳理,并在对文章思路作梳理的过程中,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分哪几个层次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述的,各论

78、述层次中的分论点是什么,文章又是用了哪些论据来论证分论点的。作为整体阅读的第一步,“明思路”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文章的论述层次和文章结构,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考生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住了上述内容,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才能准确而不至于出现偏差,对“文中的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才能全面而不至于出现遗漏,对“内容要点”的归纳、对“中心意思”的概括和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才能准确而不至于出现遗漏、偏移或错位。以上面这篇美学论文为例,通读全文,可知本文是围绕“悲剧”来论述的。第 1 段主要论述悲剧产生的原因(即“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

79、的冲突”)以及悲剧的表现(即表现冲突与毁灭)。第 2 段又扩展一层,阐明悲剧还表现抗争与拼搏,在文章层次的转接上,“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就是重要的语言标志,“不仅”承上而来,“而且”开启下文内容。第 3 段开头“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是此段的中心句。紧接着第 4 段分析论述“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的原因。第 5 段再次谈论悲剧表现的内容及其价值和意义。只有明确了文章的整体思路和中心观点,解题才有保障。理清文章思路,做题时再根据相关选项,准确找到相关信息区,才能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2明指向“明指向”,就是认真审读题干,从中获得有

80、效的答题指向信息。这些有效的答题指向信息主要包括:题干要求选出的是正确项(选“是”)还是错误项(选“非”),题干所指涉的考点是什么,题干所给提示或其他答题要求。例文第 1 题的指向,就是“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指向的是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第 2 题题干为“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指向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第 3 题题干“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指向为对原文的分析综合。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阅读题,无论是理解层级的还是分析综合层级的,答题都须依据文本,因为它们要求的都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或分析综合。明确了试题指向,也就等于划定了解题信息源的范围(或说取答信息

81、区间)。整体阅读中我们已知第 3 段的中心句是“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第 4 段论述为什么只能是文学艺术作为载体。那么解答第 1 题的文本依据(或说信息区间)就是第 3 段和第 4 段。虽然第 1 题中的四个选项均出自文本之外,但只要把握了这些,那么看似很难的题,也会变得很简单了。3抓对应 解答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的选择题,应建立起三种对应意识:一是区间对应意识,即须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相关内容(即前文所说的“解题信息源”);二是选项信息和原文信息的对应意识,即须比较原文与选项表述上的异同,也可以叫作“比对意识”;三是原文与引文的对应意识,要明确选文作者的观点看法

82、和文中引用的他人观点看法之间的对应关系,把握其异同。例文第 2 题 A项与第 1 段第二句以及第 4 段的最后一句对应;B 项与第 2 段的第五句对应;C 项与第 4 段对应;D 项与第 1 段中间部分、第 2 段第三句和第 5 段的最后一句相对应。4辨实质 因为这些选择题的选项几乎没有照录原文语句的,大都是对文章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的转述,所以判断选项内容与原文中的对应内容在实质上是否有出入,是解答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的一个关键环节。判断这些转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需要考生在全面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整合相关信息,下一番分析综合、概括提炼的功夫,透过字面看实质。同时,了解有关“转述

83、”的一般知识,掌握其规律性也是很有必要的。选项设置常用的转述方式有三种: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下面分别加以介绍。(1)概括式转述。概括式转述,就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提炼其本质,上升为一般认识的转述方式。体现在语言形式上,是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语,重新组织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例文第2 题 D 项“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中,表原因的分句“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就是对原文中第 1 段和第 2 段内容要点

84、的理解和概括。判断这一转述是否切合原文语意,一要注意这种从具体到一般的提升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也就是这种一般性的结论是否可靠;二要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组合关系。(2)具体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就是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现的转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对原文某一个概括性观点和结论的例证。例文第 3 题 A 项“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其中第二句是对“净化”的具体阐释,通过具体例子阐释“净化”是心理的净化而非生理的净化。判

85、断具体式转述是否恰当,主要从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材料是否切合原文表达意图的角度去思考。(3)同义变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就是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文的语句内容作转述的一种转述方式。这种转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一个说法”。同义变式包括因果位置互换、变换主体重组句子、长句与短句互变等形式。判断同义变式转述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判断转述的句子是否“同义”。例文第 2 题 B 项就是将原文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这句话换成“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

86、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来转述其大意。应特别注意的是,对摘抄原文多、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换了说法,换了表达形式,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不能轻易否定。5识陷阱 选择题中的选“是”(要求选出正确项)题的干扰项,和选“非”(要求选出不正确项)题的应选项,都是对原文的理解或分析综合不正确的,都是命题者设置的答题陷阱。了解这些陷阱的种类和设置规律,对我们识别陷阱、正确解答选择题是非常必要的。这些常设陷阱主要有以下 10 种。(1)断章取义。所谓断章取义,是指选项所概括的内容信息不全面,妄下结论。例如专题 5 中典题 1(见第 15 页)的 D 项,在转述原文的过程中

87、,舍弃了朱熹的话“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断章取义而造成了错误。(2)强加因果。所谓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例如专题 3 典题(见第 10 页)中的 C 项,对隐性知识“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原因的表述就属于强加因果。(3)偷换概念。所谓偷换概念,是指选项中的概念的内涵、外延不等同于文中的概念。例如专题 1 中典题 1(见第 4 页)的 C 项,原文第3 段尾句的表述是“常识教育是对最核心、最重要的基本常识的教育与掌握”,而 C 项将原文中的“基本常识”偷换成了“知识”,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4)张冠李戴。所谓张冠李戴,是指将原文中甲的观点态度(行为状态)说成是乙的观点态度

88、(行为状态)。例如“真题演练”中 2014 年全国新课标卷第 3 题 B 项,选项表述为“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而原文明明说是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这是行会的职责,而非政府的职责,把甲做的事安到乙的头上,这便是张冠李戴。专题 2 中典题(见第 7 页)的 D 项也是如此。(5)无中生有。所谓无中生有,是指原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无端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例如专题 3 典题(见第 10 页)的 A 项,说野中郁次郎“没有形成他自己独立的学说”,就属于

89、无中生有。(6)逻辑混乱。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设置干扰项也常用扩大或缩小范围、作用、程度以及任意扩大或缩小概念外延、已然未然混淆等手法,引诱考生落入陷阱。例如专题 2 典题(见第 7 页)的 A 项,将原文“不表达什么感情”换成了“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缩小了范围。又如专题 6“对点攻关”第二题(见第 20 页),B 项“一旦逃出就提高了独立的能力”,将延时性表述变为即时性表述,不符合文意;C 项“它们对所有的细胞都起感染作用”,扩大了范围。(7)说法绝对。说法绝对,即把选择性、可能性等说法冠以“一定”“必然”“就是”等词语作限定,或把原文中表推测、表疑问等的限定词去掉。也就是说,原文中的表述是

90、留有某些余地的,而选项中的表述则把话说满了;或者把特称概念变成了全称概念。例如专题 4中典题(见第 13 页)的 C 项,原文第段的表述是“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选项去掉了“通常”,说法过于绝对。又如专题 6 中的典题(见第 18 页)的 A 项,“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符号形象是相对和平安定的”,缺少了原文中的“大概”这个限定词,将表推测的意思说成是事实;B项“鱼纹意味着先民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祝福”,将原文作者存疑之事作肯定表述,都犯了说法绝对的错误。(8)曲解原意。曲解原意指的是故意将原文的意思进行错误解读。例如“真题演练”中 2014 年全国新课标卷第 1 题 C 项(见第 1 页),原

91、文是“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由此可见,如果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却没有焚毁,当事人及相关官员的责任都要追究,选项中却变成了“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这便是曲解原意。(9)以偏概全。指从范围上对内容进行了随意扩大,即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的一部分所作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即以部分替代整体,局部替代全局(或者反过来,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例如“相关链接”举例 2014 年全国新课标卷第 3 题 D 项(见第 21 页),对“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的原因的解释,就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10)答非所问。答非所问是指尽管选项与原文在内容上没有不一致的地方,但选项并非指向题干所探讨的问题。比如,对于含有“原因”“根据”“证据”等字眼的题干,要特别注意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例如专题 3“对点攻关”第二题(见第 11页),题干问的是“对中国传统节日式微真正原因的理解”,而 B 项谈的却是表面原因,与题干要求对不上号。熟知以上设题陷阱,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找出题目中的干扰项,从而选出正确答案。要识别选择题干扰项中的陷阱,就必须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和理解,弄清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对文章作全面、准确、透彻的理解、感悟。因此,运用整体阅读的方法对于我们识别陷阱继而准确解答试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