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乌苏一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高二试卷(卷面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1.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D. 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
2、,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2.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殷商以来,青铜器被大量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西周青铜礼器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正好体现的是宗法制度,排除C。商周时期的文字是铭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排除A。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用,一是“
3、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青铜器的功用并未发生重大改变,排除D。抓住关键信息“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正好体现了历史传承的作用。选B。【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周的宗法制3. 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官员,其职责主要是监察一郡地方官吏。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这一制度A. 削弱了地方权力B. 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的派出制度从秦一直延续至清,材料已经明确派出制度的基本内涵,不难
4、推断出。根据材料对派出制度的阐述可知并没有削弱地方权力,故A错误。B与材料逻辑明显不符。从秦至清,其中不乏分裂时期,但仍实行派出制度,此项制度不足以达到维护大一统局面的作用,故D不选。作为中央派出机构监督地方官吏,显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4.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信息说明东汉察举制选官的标准是儒家经典的熟
5、悉程度和道德声望高低,而能达到这些标准的只能是地主阶级,东汉后期演变成门阀士族,这就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正确;A项是在汉武帝时,故错误;C项指的是科举制,故错误;郡县制的基础是中央集权制度,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D错误。5. 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
6、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点睛;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是通过新材料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常规思路,这就启示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6.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
7、代A. 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 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宋朝考试实行糊名法,考试程序更加严谨,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取士科目有所减少”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说明宋代和唐代都重视进士科,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的信息,D项错误。7. 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A. 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B.
8、 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C. 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D. 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化【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清军机处的特点。【详解】根据材料军机处“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得出军机处提高了办事效率。选C。材料主旨不是政府的执行力和规范化,故排除A和B。D选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点睛】清朝军机处的职权: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每日接受召见,跪受笔录,按皇帝的旨意拟写诏令,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影响: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提高了行政效率。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权合并了相
9、权),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到了顶峰。8. 美国历史学家珍妮弗罗伯兹认为,西方思想界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以来长期存在着贬低雅典民主的传统,而这恰恰是在民主政治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批评。这一观点揭示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A. 不具有值得推广的价值观念B. 受到众多思想家的批评攻击C. 孕育了自由开放的思想观念D. 使雅典受到世界的长期关注【答案】C【解析】雅典的民主政治在国家政治原则、国家权力的组织方式、国家决策方式和公职选举、任期等方面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故A项的表述错误;B项中的“众多思想家”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雅典.民主政治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批评”表
10、明雅典民主政治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有利于自由开放的思想观念的孕育,C正确;题目中未涉及世界对雅典的长期关注,故无法得出D项的结论。点睛: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雅典民主政治在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成雅典政治、经济、文化日臻繁盛。雅典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其实质上是以雅典工商奴隶主为领导的奴隶主阶级对于奴隶、非公民群众实行专政的工具,归根结底,它是为奴隶主阶级整体的经济利益而服务,是奴隶主自由民阶级的民主。这种有限的阶级民主决定了这种民主有巨大的局限性和狭隘性。9. 美国历史学家莫里斯评论道:“罗马人用武力征服全世界,并没有像用他们那种伟大法学之不朽的力量那样来得大。”这位历史学
11、家旨在强调A. 罗马法是西方法学的渊源B. 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巨大C. 罗马法是最完备的法律体系D. 罗马法历来都被后世推崇【答案】B【解析】【详解】莫里斯的评价认为罗马法的力量不朽,征服了全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B正确;题干未涉及“罗马法是西方法学的渊源”的相关信息,A排除;C项中“最完备”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中“历来”的说法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0. “公民自己而不是通过推选代表来制订法律。在吸收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参加,每年约集会40次的公民大会上,雅典人就城邦的重大问题进行辩论和投票,如宣战、签约、使用公共基金等。最下层的鞋匠和最富有的
12、贵族同样享有在议会表态,投票和任职的权力。”这表明A. 雅典公民参政议政的热情高B. 雅典民主的广泛性和公正性C. 雅典城邦实行直接民主制度D. 雅典民主制度的成熟和完善【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说明公民可以直接进行投票和选举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故C正确;雅典民主参政热情不高,故A错误;B中广泛性和公正性错误;D中成熟和完善不符合材料主旨。11. “罗马的力量蕴藏在政府、法律和建设工程中,罗马人知道如何治理民众,建立法律制度以及建造通往所知世界尽头的道路。”由此可知,古代罗马人所建立的法律制度A. 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法律制度B.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并巩固其统治C. 体现了法
13、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D. 以法律的形式全面否定了奴隶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罗马人建立法律制度有利于“治理民众”,扩大疆域,这说明古代罗马人所建立的法律制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并巩固其统治,B正确;A项中“最早”材料未体现,排除;从题干中看不出古代罗马人所建立的法律制度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C排除;材料没有提及“奴隶制度”的相关内容,D排除。12. 瀛环志略中记载:“(某国)都城设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由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士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复转告乡绅房,乡绅酌
14、核,上之爵房,爵房酌议,可行则上之相而闻于王,否则报罢。”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是A. 近代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及上下两院制B. 近代法国的共和制及国民公会制C. 近代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及参众两院制D. 近代德国的君主立宪制及联邦、帝国两院制【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爵房,聚众公议可行则上之相而闻于王,否则报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该国国王掌握国家实权,同时具备代议制的民主形式,德国的君主立宪制及联邦、帝国两院制符合题意,故D符合题意;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国王没有实权,故A错误;法国的共和制没有国王存在,故B错误;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及参众两院制也没有国王存
15、在,故C错误。13. 英、法、美、德在近代都建立了代议制民主,它们的相同点是A. 政府首脑均由选举产生B. 民意代表均由普选产生C. 法律规定立法权归议会D. 国家元首拥有行政实权【答案】C【解析】德国政府首脑是宰相,由皇帝任命,不是由选举产生,故A错误;英国上议院、德国联邦议会代表不是由普选产生,故B错误;英、法、美、德的法律都规定立法权归议会,故C正确;英国国王没有实权,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英、法、美、德代议制民主制度的特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英、法、美、德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史实出发,抓住相同点,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14. 1713 年,英国内阁会议通过
16、了一份结束欧洲战争的条约,安妮女王将条约提交枢密院,枢密院院长克蒙德里勋爵告诉女王说,枢密院需要一段时间讨论,并强调了枢密院决策权的独立性。 安妮女王为此大发雷霆,克 蒙德里也丢了官职。 这件事反映的实质是A. 英王权力仍然很大B. 君主立宪制尚不完善C. 枢密院对国王负责D. 内阁与首相共同进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安妮女王因枢密院强调其决策权的独立性而大发雷霆,并让枢密院院长克蒙德里勋爵辞职,反映出了此时英国女王仍然掌握一部分实权,体现出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尚不完善,B正确;AC项只是现象,不是实质,排除AC项;当时还没有首相,排除D项。15. 法国1875年宪法通过后,当时
17、就有人将它比作一杯苦药:“如果你仔细看它、闻它,如果你犹豫、迟疑,你将永远不可能把它喝掉。按照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闭上双眼,一饮而尽。”这反映出该宪法在当时A. 受到了多数法国人的反对B. 虽然不完美但非常有必要C. 得到了共和派的大力支持D. 缺乏长久存在的政治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有人将“法国1875年宪法”比作一杯苦药,“药”虽苦,但能治病。“一饮而尽”,表明法国非常有必要颁布这样一部宪法,B正确;A与题干“法国1875年宪法通过后”不符,排除;C项表述题干信息未体现,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6. 有学者在研究西方国家宪政后,指出这些国家往往“先有制度基础
18、,后有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大都“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融通互动中得到不断推进”。这强调了民主政治的A. 渐进性B. 继承性C. 综合性D. 基础性【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融通互动中得到不断推进”强调了民主政治的渐近性,故A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民主政治对其他政治制度的继承性,故B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民主政治是综合了其他制度和思想而形成的,不能体现综合性,故C错误。材料“先有制度基础,后有民主政治”说明民主政治以制度基础为条件,故不能体现民主政治的继承性。【点睛】本题难度中档,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从而保证了
19、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17. 传统的德意志特殊道路理论认为,自19世纪起,德意志便走上了一条“偏离西方但最终回归西方”的特殊道路。这里的“偏离”和“回归”分别指A. 军国主义色彩、民主共和制不断完善B. 军国主义色彩、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C. 专制主义色彩、代议制民主不断完善D. 专制主义色彩、联邦制国家不断完善【答案】C【解析】据材料“19世纪起,德意志便走上了一条偏离西方但最终回归西方的特殊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德意志统一后,虽然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但专制主义色彩浓厚,一战后,德意志帝国瓦解,代议制民主不断完善,故C项正确;当时德国是君主立宪制,不是民主共和制,故A项错误;军国
20、主义色彩,不仅仅表现于德国,其它国家也有,故B项错误;联邦制国家,属于国家结构,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故选C。18. 独立战争结束后,美国在分配新获得的大量土地问题上引发世人关注,结果,切萨皮克湾及其相关河道的航行权问题、口岸贸易问题等,都成为引起相关邦之间相互仇视和冲突的不利因素。这反映出美国A. 独立战争引发各邦纷争B. 邦联制度形成的可能性C. 调整邦联体制的必要性D. 对外扩张激化内部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美国建国初期,因为土地分配、河道航行权、口岸贸易等问题各邦之间相互仇视和冲突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邦联制下中央政府权力太小,邦州政府权力过大造成的,反映出
21、美国调整邦联体制的必要性,故选C;材料反映的各邦利益纷争并不是因为独立战争引发,故排除A;美国独立后就已经形成了邦联制度,故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美国对外扩张,故排除D。19. 1925年,中共党员张太雷在演讲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因巴黎公社的失败给无产阶级革命带来许多丰富材料,“无产阶级专政.就是从巴黎公社得到的。由此可知,巴黎公社的实践A. 巩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B. 使中共认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C. 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D. 加速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瓦解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因巴黎公社的失败给无产阶级革命带来许多丰富材料”可知,巴黎公社的失败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理论
22、的丰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它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故选C;巴黎公社运动最后是以失败告终的,它并没有巩固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排除A;材料提及的是巴黎公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没有提及对中共的作用,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巴黎公社发生于资本主义仍十分强大的时代,它并没有加速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瓦解,排除D。20. 据史料记载,1900年间,河北霸州民众列仗抵抗德兵,战死者300余人:束鹿县旧城民众,徒手与侵略军相搏.牺牲4000余人:八国联军进犯保定、唐山、张家口、沧州等地时均遭到当地民众的坚决抵制。这表明,当时中国A. 民间力量开始崛起B. 政府抵抗意识强烈C. 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23、D. 领土主权遭到破坏【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1900年间,河北霸州民众列仗抵抗德兵束鹿县旧城民众,徒手与侵略军相搏.均遭到当地民众的坚决抵制”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期间,爱国民众均殊死抵抗外来侵略,反映了我国民众民族爱国意识的觉醒,故C项正确;题干反映民间群众的反抗斗争,并非形成新的民间政治力量,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政府的态度,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领土主权问题,排除D项。故选C。21. 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A. 粉碎了第三次“围剿”B. 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C. 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D. 取得
24、台儿庄战役大捷【答案】B【解析】材料“1937年8月”“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反映出抗战防御阶段,中共要变敌后为抗日的主战场的战略,故B项正确;A项发生在1932年土地革命时期,排除;长征是 1936年10月胜利完成的,故C项错误;D项是1938年春,排除。点睛:关键时间“1937年8月”,用此分析出答案。2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可以概括为“合作对立合作”。能够体现此变化的一组历史事件是A. 国民革命北伐战争遵义会议B. 北伐战争八七会议太原会战C. 黄埔军校西安事变南昌起义D. 五四运动秋收起义西安事变【答案】B【解析】国共两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进行北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对
25、立,抗日战争时期进行第二次合作,八七会议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太原会战是抗战时期,故B项正确;其他选项顺序不符合题意。【点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1)合作对抗再合作(2)再合作再对抗(3)影响国共两党关系的因素23. 资政新篇批判重农抑商,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企业,主张工商牟利,鼓励私人资本。这说明资政新篇( )A. 注重广大民众利益B. 符合太平天国实际C. 得到西方列强支持D.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资政新篇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从材料“批判重农抑商,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企业,主张工
26、商牟利,鼓励私人资本”中可以看出,资政新篇强调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及先进科技,顺应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故D项正确;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政权,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并不符合太平天国的实际,故A、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列强的支持,故C项排除。故选D。24. 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A. 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B. 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C.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 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答案】C【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目标,而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二者是
27、对立的,故A项错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是发展资本主义,而太平天国运动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因此是违背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的平均土地,是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革命性,为彻底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故C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的绝对平均主义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故D项错误。25.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A. 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 “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C.
28、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说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故D项正确;“长歌涌入金陵”,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是失败的主观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腐朽享乐”导致内部矛盾尖锐,以致发生内讧,这是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进取心逐渐衰退的表现,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这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表现之一,故C项错误。26. 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A. 辫子问
29、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B. 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C. 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D. 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辛亥革命前后人们对“辫子”的认识截然不同,由此反映出政治变革对民众生活习俗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绝对,且对材料信息概括不全面,排除;B、D项说法绝对,且材料不能直接体现,均排除。27. 陈独秀说,党的“一大”时“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有了规章,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A. 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B. 找到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正确道路C. 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D. 改变斗争策略,决定
30、与国民党合作【答案】C【解析】【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党的“一大”时“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是指中共一大没有制定党的纲领,“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有了规章,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是指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由此可知,C项正确;A项虽然是中国二大的内容,但是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应排除;依据题干材料“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可知,中共二大只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故B项排除;D项是中共三大的内容,应排除。所以答案选C。28. 1919年5月4日下午,以北大学生为首的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向天安门进发,青年学生们一路高呼:“中国的土地
31、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这成为那个时代我们民族的最强音。这反映出五四精神的核心内涵是A. 科学民主B. 爱国主义C. 自由平等D. 思想启蒙【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精神的理解和认识。从材料中的“中国的土地不可以断送中国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等处可以体现出爱国主义精神,故B项说法符合题意,正确;材料中的言论并未体现出民主和科学,故A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国家民族主权层面的问题,不是所谓的自由平等问题,故C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思想启蒙指的是思想层面的解放,而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思想方面的进步性,故D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29. 新中
32、国成立初期,针对党内部分同志出现的“关门主义”倾向,毛泽东提出了“一根头发和一把头发”的观点,指出:“民主党派背后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是一把头发”,“不但要继续存在,而且还要继续发展”。体现这一认识的制度是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主要阐明中共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故选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排除A;C是新时期的民主政治的成就,排除C;D是我国针对少数民族集聚区的基本制度,排除。故选B。30. 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
33、前,使本次修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据此可知,这次修宪“新”在A. 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B. 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C. 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核心价值D. 反映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反映出国家对公民权利的重视,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是宪法一以贯之的原则,不是“新”的表现;B选项错误,“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它将焦点聚集到“人”而非“神”上,主张肯定人的价值,对“人文主义”的追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选项错误,“主权在民”也是宪
34、法一以贯之的原则,不是“新”的表现。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31. 19862000年间,依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最重要的作用是A. 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B. 加强立法工作C. 推行普法教育活动D. 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法律的作用的相关问题。材料内容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我国法制建立出现了新的局面,这是与中国的经济建设相关联的,并且题干要求选择的是重大作用,不是次要的作用。BCD与A项相比作用都不如A项重要,故答案选择A项。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法
35、制的建设32. 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它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大型基础设施,进一步促进了香港、澳门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香港澳门的回归和繁荣稳定,主要得益于A. 位置优越B. 交通便利C. “一国两制”D. 金融中心【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的提出,为港澳回归指明了方向,有利于港澳的回归和繁荣稳定,故选C。位置优越和交通便利是香港澳门繁荣稳定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香港澳门只有解决好内政问题,即回归祖国之后,才能维持好其金融中心的地位,故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33.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文化
36、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十年“文革”充分说明A. 脱离党的组织和人民群众必然会招致挫折B. 民主法治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C. “红卫兵”“四人帮”是罪魁祸首动乱之源D. 遭受迫害的知识分子都是走资派【答案】B【解析】十年“文革”是滥用人民群众,排除A;文化大革命脱离了民主和法制轨道,故选B;左倾错误是文化大革命的罪魁祸首动乱之源,排除C;遭受迫害的知识分子基本不是走资派,排除D。34. 列宁认为,一国之内不能有两个政权,其中必有一个要化为乌有,不是临时政府吃掉苏维埃,就是苏维埃吃掉临时政府。之后,他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这
37、一思想A. 动摇了沙皇政权的统治B. 推动了俄国革命的发展C. 加速了二月革命的爆发D. 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后,列宁针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现象,在四月提纲中,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明确了俄国革命的方向,推动了俄国革命的发展,B项正确;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两个政府并存时期,沙皇的统治已经被推翻,A项错误;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是二月革命的结果,不是背景,C项错误;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的是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不是四月提纲的提出,D项错误。35. 1917年11月8日,苏
38、俄政权颁布和平法令,法国作家巴比塞认为人类应当纪念列宁和和平法令,挪威社会民主党正式提议推荐列宁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美国也被迫作出回应(随后抛出十四点计划)。这突出说明和平法令A. 符合巩固新生政权的现实需要B. 反映了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的心声C. 体现出苏维埃政权的革命性质D. 为苏俄政权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主旨是苏俄和平法令的颁布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联系一战的灾难可知和平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期待,故选B;材料反映的不是和平法令对巩固新生政权的作用,排除A;CD与题意主旨无关,排除CD。36. 共产党宣言自1848年问世以来,已有二百多种文字,出版了一千多个
39、版本,发行量达几千万册,是全世界传播时间最长、流传领域最广、发行数量最大、拥有读者最多的政治性文献。共产党宣言这种恒久的生命力源自于A. 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政治智慧B. 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C. 欧美资本主义世界的不断衰落D. 其基本原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源自于其理论的科学性,即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故D项正确;个人的努力显然不是根源所在,排除A;B项与史实不符,社会主义运动也有曲折;C项表述过于绝对化,可排除。二、材料分析题37. 阅读下列材料,冋答问题。材料一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
40、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材料三 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辛亥革命后,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丰碑辛亥革命材料四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
41、,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迫欧”的?革命派“旧邦新造”的意向指的是什么?(2)根据上述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一中“世界潮流”指的什么?图二中提出“革命尚未成功”的原因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什么“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4)综合上述材料,中国近代救亡图存革命的主题是什么?【答案】(1)阐释:借鉴美围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建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依据国情,实行责
42、任内阁制。意向:建立民主共和国。(2)指的是: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原因: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军阀分裂割据。(3)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激励着人们探求新的救国道路;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4)主题:外争独立,内争民主(或独立与民主)。【解析】【分析】【详解】(1)阐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体制方面借鉴美围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建立南京临时政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临时约法,依据国情,实行责任内阁制。意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意向主要是建立民主共和国。(2)指的是:
4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所言的世界潮流指的是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去世后,国家陷入军阀分裂割据。(3)说明: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后,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可知,辛亥革命激励着人们探求新的救国道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4)主题:根据材料“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可知,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主题是外争独立,内争民主(或独立与民主)。38. 香港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重要组成部分。阅
44、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孙中山眼里,香港既是中国内地走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车之鉴,又是中国内地地方治理的他山之石;既有欧美制度的暴风骤雨,又有中国文化的无声润物。摘编自陈鸿惠孙中山论香港问题的三个向度材料二 毛泽东在同索马里总理舍马克谈话时就对香港问题的战略决策作了说明,同时也表明不会永远不动香港。他说,“香港,英国没有多少军事力量,我们要占领是可以的。但过去有条约关系,小部分是割让的,大部分是租的,租期是九十九年,还有三十四年才满期。这是特殊情况,我们暂时不准备动它。”“香港人就是我们中国人。香港是通商要道,如果现在就控制它,对世界贸易、对我们同世界的贸易关系都不利。我们不动它并不是永远不
45、动它,英国现在安心,将来会不安心的。”受压迫的人民总是要起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眼里近代香港的映象。(2)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主席对香港问题的基本观点。(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成功收回香港原因及意义。【答案】(1)映象:是近代民族屈辱的象征,是内地学习西方制度文化的窗口;是东、西方两种不同类型制度文化的交汇地。(2)观点:尊重香港的历史;暂时保持香港现状;继续发挥香港作为中外贸易纽带的作用;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最终必须收回香港;(3)原因: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信念;综合国力的提升;“一国两制”的政策保障;实行务实的策略,兼顾各方利益。意
46、义:“一国两制”由构想变为现实,标志统一大业迈出重要的一步;保持了香港稳定与繁荣;洗雪百年耻辱;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解析】【详解】(1)映象:根据材料“香港既是中国内地走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车之鉴,又是中国内地地方治理的他山之石”可归纳出是近代民族屈辱的象征,是内地学习西方制度文化的窗口;根据材料“既有欧美制度的暴风骤雨,又有中国文化的无声润物”可归纳出是东、西方两种不同类型制度文化的交汇地。(2)观点:根据材料“这是特殊情况,我们暂时不准备动它”可归纳出尊重香港的历史和暂时保持香港现状;根据材料“香港是通商要道,如果现在就控制它,对世界贸易、对我们同世界的贸易关系都不利”可归纳出继续发
47、挥香港作为中外贸易纽带的作用;根据材料“同时也表明不会永远不动香港”可归纳出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最终必须收回香港;(3)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香港回归的原因需要从主权的维护、综合国力的增强、政策保障、中国人民的期望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香港回归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一国两制”由构想变为现实,标志统一大业迈出重要的一步;保持了香港稳定与繁荣;洗雪百年耻辱;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3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布尔什维克)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始终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领路人。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午夜,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彼得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发动起义
48、,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岳麓版)材料二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并没有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因此,革命工作以城市为中心,武装起义首先是为了占领中心城市,这是一个时期内全党的共同认识。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里,北伐战争的革命道路就是以城市为中心,先在大城市夺取政权。尽管1927年大革命失败,但是中共中央党的工作重心依然是中心城市,这是由于当时中共中央认为以城市这条道路适合中国。在中国城乡差距大,发展不平衡,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极其落后的境况下,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是中国选择什么方式。邓中华十月革命:历
49、史必然性历史地位和评价材料三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根据材料一,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所走的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道路成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早期斗争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原因和具体措施。(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毛泽东探索出了什么样的新道路?并指出这一道路的具体措施。(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中国革命
50、探索道路的特点。【答案】(1)道路:中心城市暴动。成功原因:俄国参加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俄国无产阶级力量的相对强大;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有正确革命思想的引领(马克思列宁主义)。(2)原因: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共产国际的指导;自身缺乏经验;对国情判断不明。措施: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3)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措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4)特点:由学习苏俄到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解析】【分析】【详解】(1)“道路”,根据材料一信息“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彼得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发动起义,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得出:中
51、心城市暴动。“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俄国参加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俄国无产阶级力量的相对强大、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有正确革命思想的引领等角度思考。(2)“原因”,根据材料二信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并没有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因此,革命工作以城市为中心,武装起义首先是为了占领中心城市,这是一个时期内全党的共同认识”得出:自身缺乏经验;由材料信息“尽管1927年大革命失败,但是中共中央党的工作重心依然是中心城市,这是由于当时中共中央认为以城市这条道路适合中国”得出:对国情判断不明;结合所学知识从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共产国际的指导等角度补充。“措施”,依据所学知识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方面回答。(3)“新道路”,根据材料三信息“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工农武装割据。“具体措施”,依据所学知识从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等方面回答。(4)“特点”,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由学习苏俄到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等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