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54KB ,
资源ID:842542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4254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新疆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新疆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doc

1、哈密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分值:100分。时间:9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笔答第卷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1.据史料记载,商代后期的王位传承以“父死子继”为主,出现嫡长子继承的倾向,如纣是帝乙嫡子,启是庶子,尽管启年长,帝乙还是立纣为法定继承人,由此可知,商代后期A. 皇权专制得到了加强B. 血缘纽带关系弱化C. 王位继承具有随意性D. 宗法制度渐趋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商代后期的王位传承以父死子继为主,出现嫡长子继承的倾向”等信息可知,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渐趋形成,故答案为D项;商朝时期没有形成“皇权专制”,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来

2、看,依据血缘关系确定继承人,血缘纽带没有弱化,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来看,王位继承更加规范化,排除C项。【点睛】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2.宋高宗绍兴三年,某知州针对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情况上书朝廷,建议“务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材料反映宋代A. 小农经济具有灵活性和张力B. 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C. 重商政策得到普遍的认同D. 地方官员挑战中央权威【答案】A【解

3、析】【详解】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宋朝时期农民从商,同时兼营农业,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灵活性和张力,故A正确;允许农民兼业与社会阶层实现垂直流动没有关系,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得到普遍认同,排除C;材料反映的主旨不是地方官员挑战中央权威,排除D。3.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边区政府,经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批准,边区政府定名为边区行政委员会。随后,边区各行署、县、区、村相继成立了各种形式的政权组织。这反映了A. 中国工农红色政权的初步形成B. 国民政府加强乡村政权建设C. 中共把抗战与政权建设相结合D.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4、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边区政府”“边区各行署、县、区、村相继成立了各种形式政权组织”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边区政府在卢沟桥事变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背景下为适应抗日需要而产生,并且在边区各行署、县、区、村相继成立了各种形式的政权组织,说明中共把抗战与政权建设相结合,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边区政府是抗日战争时期建立,而不是中国工农红色政权,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中共党加强对敌后政权的建设,而不是强调国民党对乡村政权的建设,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选项错误。4.从1789年大

5、革命开始到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的20多年间,法国政权走马灯式的更换以致宪法频繁更迭,宪法的形态也大起大落,这场热闹的制宪运动最后以闹剧式的结尾面告终。材料主要说明法国A. 封建势力占据主导地位B. 近代宪政思想尚未成熟C. 国内政治斗争持续不断D. 民主政治逐步发展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说明法国政局长期动荡,国内政治斗争持续不断,以致宪法形态不断更换,故选C项;材料中的宪法并不是封建性宪法,无法说明封建势力占据主导地位,A错误;材料旨在说明法国政治斗争、政权更迭以致频繁更换宪法形态,并非是由于宪政思想所致,排除B;材料现象说明民主政治还没有完全建立,故D项中的“逐步发展完备”

6、的说法错误。故选C。5.1970年12月,毛泽东说:“美国和中国之间不该存在偏见,应当坚持互相尊敬和平等。”1971年2月,尼克松总统给美国国会的文书上正式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替“共产主义中国”。这说明A. 和平外交成为中美共识B. 美国已放弃意识形态斗争C. 中美双方谋求关系改善D.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是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由材料“1970年”“美国和中国之间不该存在偏见,应当坚持互相尊敬和平等”尼克松总统给美国国会的文书上正式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替“共产主义中国”,说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逐步缓和,C符合题意;AB材料不能体现,故AB不符合题意;

7、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发表上海中美联合公报,标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D不符合题意。故选C。6.有学者认为:隋唐实行科举制度以后,朝廷直接授予举子功名官职,这就使功名仕宦荟萃于京师庙堂,而与家族门第相对分离,官僚政治逐渐由“门第至上”向“科第至上”演进。这可以用来说明隋唐时期A. 选官的权力收归于中央B.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C. 世家大族势力渐趋式微D.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隋唐实行科举制度以后,官僚政治逐渐由“门第至上”向“科第至上”演进,与此相对的是世家大族势力日渐衰微,故选C;隋唐科举制度施行之后,选官仍有多种途径,排除A;科举制度是选官制度,与中枢决策没有

8、必然关系,排除B;郡县制标志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官僚政治逐渐由门第至上向科第至上演进”,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7.在古代雅典城市酒神节上,除举行各种比赛外,还增加了最具象征意义的四种仪式:10位将军祭酒仪式、宣布荣誉公民名单、来自提洛同盟各城邦的贡物和烈士遗孤的展示。这些仪式旨在A. 塑造公民的城邦意识B. 消融社会的等级界限C. 保障民主政治的运行D. 打破贵族的政治垄断【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古代雅典在公众仪式上表彰荣誉公民,对烈士遗孤进行表彰,这会增强民众对城邦事务的关心,塑造公民的城邦意识,故A项符合题意;社会等

9、级界限的消融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B项不符合题意;民主政治的运行并不会因为公众仪式的举行而得到保障,C项不符合题意;贵族对政治的垄断是梭伦改革打破的,但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来,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8.有学者总结甲午战争中国存在七误:一误于战前对朝鲜问题始终犹豫不决;二误于日军侵朝时无备战决心;三误于平壤战役的用人不当;四误于国境线上的仓促布防;五误于大连旅顺迅速陷落;六误于北洋舰队困守威海;七误于不敢坚持长期抗敌。这学者旨在A. 指出结束专制政体的必要性B. 强调改革是重振国威的关键C. 强调清政府腐朽是战败主因D. 突出中国军备远远落后日本【答案】C【解析】【详解】有学者总结甲午战争中国存

10、在七误,总体是清政府战前判断失误、战争中指挥失误,即清政府腐朽是战败主因。故答案为C。该学者主要是总结了甲午战争战败的原因,没有体现要结束专制政体的必要性和主张进行改革,排除AB项;甲午战争中中国存在失误并不意味这当时中国的军备远远落后于日本,排除D项。故选C。9.近代确立的民主政体中,英国规定国王无权停止法律执行;美国规定最高法院有权宣布总统违宪,总统任命的法官需要国会确认;法国规定议会可对宪法进行补充。这些规定的共同点是A. 体现共和精神B. 说明司法权独立C. 防止专制独裁D. 凸显行政权至上【答案】C【解析】【详解】限制英国国王和美国总统的权力,法国议会可以修改宪法都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

11、的出现。故C正确;英国有国王,不是共和政体。排除A;材料中体现不出法国司法是独立的。排除B;材美国规定最高法院有权宣布总统违宪,体现行政权受到制约,排除D。10.1902年8月,八国联军交还天津,但是规定天津周围20里内不准中国军队驻扎。在此情形下,直隶总督袁世凯将其训练的新军数千人改编为巡警,进驻天津及周围地区,中国警察从此诞生。袁世凯采取这一措施客观上A. 扭转了天津混乱的治安B. 维护国家对天津的主权C. 扩大了北洋军阀的势力D. 强化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天津周围20里内不准中国军队驻扎的规定明显侵犯中国主权,袁世凯在天津周围设置巡警客观上有利于体现国

12、家在天津的主权,故B项正确;题干不能体现扭转天津社会治安,排除A项;题干中设置巡警的措施与北洋军阀势力扩张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题干措施有利于削弱帝国主义在华特权,D错误。故选B11.麦迪逊在1787年2月的一封信中指出:“一般来说,我觉得有思想的人士对于新制度的希望远不及对于现制度的绝望之甚。的确,现制度不但没有人们加以拥护,而且不值得加以拥护。如果没有非常有力的支持,它马上就会崩溃下去。”这反映出麦迪逊A 致力于革除联邦体制弊端B. 极力维护和挽救邦联体制C. 对建立联邦体制缺乏信心D. 改变松散邦联体制的决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麦迪逊所说的“现制度”是指当时的邦联

13、体制,并认为它“不但没有人们加以拥护,而且不值得加以拥护”、有思想的人士对它“绝望之甚”,这反映了麦迪逊从根本上改变松散邦联体制的决心,故答案为D项;当时联邦体制尚未建立,排除A项;麦迪逊不是邦联体制的维护者,排除B项;“有思想的人士对于新制度的希望远不及对于现制度的绝望之甚”强调的是人们对邦联制度的不满,对新制度的不了解,并非指麦迪逊对建立联邦体制缺乏信心,排除C项。12.据学者研究,直到唐朝,穷民一直被称作“贱民”或“奴婢”,是一种“私”现象。可是到了宋代,基本上全部作为佃户良民登记。这表明A. 宋朝彻底废除了奴婢制度B. 自耕农家庭得到政府保护C. 经济繁荣促进人口增长D. 赋税减轻,隐

14、匿人口现象消除【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穷民”到宋朝“基本上全部作为佃户良民登记”,体现“穷民”地位提高,说明自耕农家庭得到政府保护,故B符合题意;“彻底”“消除”说法绝对,AD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经济繁荣促进人口增长,C不符合题意。故选B。13.据统计,明朝出身“上三代无任实职官”家庭的进士,在进士总数中的占比明初为72.32%,明末为60.73%;而出身“上三代无任从五品以上官”家庭的进士,在进士总数中的占比明初是92.13%,明末为83.71%。据此可知明代科举制度A. 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稳定性B. 推动了贵族政治的终结C. 改善了官员的地域结构D. 增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15、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明朝进士“上三代”任官的比例较小,即大多并非根据世袭或“祖荫”为官,而是通过科举考试,说明明代科举制度增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故答案为D项;从数据来看,不同时期有一定变化,排除A项;在科举选拔之外,仍然存在依据血缘为官的现象,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官员的来源地域,排除C项。【点睛】从宋代开始,科举制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增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14.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

16、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中国古代政府实施该类举措的共同作用是A.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B. 加强了基层自我管理C.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D. 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答案】B【解析】【详解】秦朝的什伍组织和唐朝的邻保制度,让百姓邻里互相监督,加强了基层自我管理,故选B;材料信息与地方行政效率无关,排除A;材料中的举措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没有关系,排除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互相监督。唐朝的邻保制度,彼此之间相互监督”,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5.宋代元丰七年,苏轼上书神宗说:徐州利国“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冶各百余人,采矿伐炭,多饥寒亡命强力鸷忍

17、之民也”。这反映出当时A.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B. 雇佣劳动广泛出现C. 官营手工业规模大D. 政府鼓励冶铁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冶各百余人,采矿伐炭,多饥寒亡命强力鸷忍之民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宋代民营冶金业发展的情况,故选A,排除C;宋代出现雇佣劳动现象,但材料无法体现“广泛”出现,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私营冶铁业的态度,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冶各百余人,采矿伐炭,多饥寒亡命强力鸷忍之民也”,联系所学民营手工业的特点分析解答。16.按照自然法理念,人人都应该是自由的,但当这一理念向实践提出挑战时,罗马统治集团最终择取的

18、态度还是强调万民法,回避自然法。这说明A. 自然法与万民法截然对立B. 万民法对私权调节尚缺乏变通C. 自然法未能反映时代诉求D. 万民法没有承认奴隶的平等人权【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罗马统治集团最终择取的态度还是强调万民法,回避自然法”可以得出,罗马法在实践中没有做到自然法所说的人人平等,对奴隶的平等地位拒绝承认,故D正确;A说法本身不正确,排除;万民法相对公民法而言更加的灵活,故B不正确;C说法本身不正确,排除。17.左传僖公四年记载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齐国攻打楚国的理由,“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意思是楚人没有及时贡奉用来缩酒的茅草,害的周天子无法

19、祭祀祖宗。上述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A. 礼乐制度在齐国得到较好保存B. 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权威尚存C. 诸侯与天子之间存在义务关系D. 社会秩序面临冲击与重新构建【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齐国以“尊王攘夷”的口号攻打楚国,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实质反映传统的分封统治秩序走向解体,故D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是齐国保存好礼乐制度,A不符合题意;可以反映此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王室衰微,失去天下共主的权威,B不符合题意;C只是材料的表象不符合本质,C不符合题意。故选D。18.直到康熙39年(1700年),玉米大多仅种植于少数分散地区。18世纪,当长江流域低地人满为患时,从人口过于稠密的东

20、南移入长江内地省份的数百万移民发现,玉米是利用丘陵和山地的关键作物。据此判断玉米种植得以推广的社会原因是A. 国家政策的支持与鼓励B. 丘陵山地有利条件C. 社会人口的膨胀与迁移D. 新航路开辟的推动【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当长江流域低地人满为患时,从人口过于稠密的东南移入长江内地省份的数百万移民发现,玉米是利用丘陵和山地的关键作物”,可见玉米种植得以推广与社会人口的膨胀与迁移有关,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国家政策的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B是强调自然条件,材料没有涉及新航路开辟的信息,故BD不符合题意。故选C。1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罗列了人民应当享有的各种自由权利,但对政府非法侵犯

21、人民自由未设任何救济方法。如第15条规定:“本章所载人民之权利,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依法律限制之。”这A. 以立法形式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B. 推动了民主法制观念广泛传播C. 为行政权侵犯司法独立留下了隐患D. 为责任内阁制提供了法律依据【答案】C【解析】【详解】临时约法“对政府非法侵犯人民自由未设任何救济方法”,且规定特殊时期人民的权利“得依法律限制之”,从而为行政权侵犯司法独立留下了隐患,人民权利不能得到真正保障,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以立法形式规定了人民的权利,排除A项;这一规定不利于民主法治观念的传播,排除B项;这一规定与责任内阁制无关,排除D项。【点睛】

22、临时约法的某些制度设计反映了当时斗争形势和力量对比关系,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即将交权让位之际,企图利用临时约法制约袁世凯、保卫民主共和成果的苦心和努力。实际上,这也是临时约法在制度设计方面局限性的表现,为行政权侵犯司法独立也留下了隐患。20.19世纪末,帝国议会通过了一系列国家社会保障立法,宰相傅斯麦不遗余力地推行这些社会保障制度,他说:“只要给健康工人以劳动权,保证他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那些先生们(社会主义者)就会成为鸟的空鸣”。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 政府用非暴力手段促进社会控制B. 经济高速发展率先建成福利国家C. 马恩直接领导德国共运成效显著D. 民主化程度提高建立责任内阁制【

23、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俾斯麦强调用社会保障制度来消除工人阶级的斗争,反映了当时德国政府采用非暴力手段抵制社会革命,加强社会控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将德国与其他国家比较,无法得出德国率先建成福利国家;C选项错误,马克思去世于1883年,恩格斯去世于1895年,两人并未直接领导德国的共产主义运动;D选项错误,当时德国并未建立责任内阁制。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1.汉武帝时期,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任命懂经营、会管理的大盐铁商孔仅和东郭成阳为高官,“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致使“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矣”。这一做法A. 造成了局部官商合流B. 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24、C. 抑制了土地兼并发展D. 推动了民间商业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汉武帝时期,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任命懂经营、会管理的大盐铁商孔仅和东郭成阳为高官”、“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 致使“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矣”等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任命懂经营、会管理的大盐铁商孔仅和东郭成阳为高官,督促实行盐铁官办,任命那些懂得盐铁经营的富商为吏,造成了局部官商合流和腐败,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重农,但盐铁官营是抑商的表现,B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土地政策,C说法与材料无关;据材料“汉武帝时期,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任命懂经营、会管理的大盐铁商孔仅和东郭成阳为高官”可知,材料没

25、有推动民间商业的发展,D错误。2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就政治色彩而论,与东欧及东南欧的绝对专制独裁体制相比,不失“现代民主政治”的色彩。这因为该“宪法”规定( )A. 帝国议会由民选产生B. 宰相由联邦议会产生C. 国家体制实行联邦制D. 皇帝对帝国议会负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比起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绝对专制有着“现代民主政治”色彩,A项符合题意;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宰相由皇帝任命,皇帝有立法权及对议会的控制权,BD两项错误,联邦制分配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民主政治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23.在唐代,中书省或由皇帝处

26、领旨,或将宰相议决之事,交其属下中书舍人起草诏令。中书舍人在制作诏令过程中,可互相商量,并允许“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表明“五花判事”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 旨在避免决策失误C. 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D. 推进监察制度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五花判事”指的是中书舍人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可相互保留自己的意见,这样有利于减少决策过程中的失误,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指的是中央决策的环节,并未涉及到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A选项排除;材料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决策机制,并非是监察制度,D选项排除。24.据宋史向敏中传、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初大臣

27、薛居正子薛惟吉之嫠妇(寡妇)柴氏,将携资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争相求娶,最终张齐贤如愿所偿,后来双方因此事闹得不可开交。这表明宋代A. 妇女不受儒家伦理观念束缚B. 理学对士大夫群体影响小C. 士大夫婚姻观念日趋世俗化D. 士大夫阶层流动日益封闭【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嫠妇(寡妇)柴氏,将携资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争相求娶”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人们的婚姻观念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渐趋向世俗化,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不能仅依据人们婚姻观念的世俗化就得出宋代妇女不受儒家伦理观念的约束,该表述过于绝对;B选项错误,理学的开创者是北宋的程颢、程颐,宋初理学尚未产生;D

28、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士大夫阶层的流动性。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主导地位完全确立,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大大增强。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5.唐建立之初,“均给天下民田”,达到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唐中叶以后,“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人从私契”成了土地转移、让渡的基本方式与基本原则。唐朝经济领域的这一转变A. 有利于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B. 表明政府的经济职能发生了根本转变C. 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D. 是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必然产物【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人从私契”来看,说明唐中叶以后的土地转移主要是通过买卖来完成,这一转

29、变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答案为C项;土地买卖会导致大土地所有制的扩大,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B项中的“根本转变”说法绝对,排除;经济重心南移与这一转变无关,排除D项。第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6.选举是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主要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任何行政官员都不应根据人民的选举来任命。议会中掌握着多数的政党通常将任命它自己的领袖;各大臣自然均由为首的大臣选任;而为首的大臣本人,尽管实际上由议会指定,但在一个王国政府则应正式地由国王任命。美国宪法规定四年一度由全体人民选举总统,当国家的最高职位要由每数年一度的普选来决定时,两次选举之间的整个时间将消耗在竞选

30、运动当中。摘编自【英】密尔代议制政府材料二 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资产阶级取得了选举权,但政权仍在贵族手中,资产阶级仍处于从属地位。工人阶级在争取改革的斗争中出力最大,结果却一无所获。1832年改革是一次和平的改革运动,打开了通向民主之路的大门,但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它还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才能最终完成。摘编自王觉非英国近代史材料三 帝国议会选举实行了当时很先进的普遍、直接的男子国会选举权,每个25岁以上的德国男子都拥有选举权,参选率从1871年的51%提高到1921年的84.9%。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社会民主党人就是通过这一合法渠道从帝国政治制度的外围进入内院的。不过国会无权选举帝国总

31、理及其政府,这仍是皇帝的特权。摘编自武寅等著西方国家政治制度(1)结合英国责任内阁制,指出材料一中密尔设计的任命行政官员的办法。根据材料一,密尔认为美国总统选举有何弊端?(2)根据材料二,为什么说1832年议会改革后“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英国议会改革表现出哪些特点?(3)根据材料三,概括德意志帝国议会选举的进步之处与不足。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方选举制度的认识。【答案】(1)办法:议会多数党领袖任首相;首相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首相由国王任命,对议会负责。弊端:美国总统选举耗费大量的时间。(2)理由:资产阶级在政治体制中仍处于从属地位;工人阶级没有获得政治权力。特点:以和平方式进行;呈

32、现渐进性;广大民众进行了艰难的斗争。(3)进步:实行普遍与直接的选举;工人阶级获得一定的自由和权利。不足:帝国总理及其政府由皇帝任命。认识:选举权是逐步扩大的;资产阶级选举制度存在局限。【解析】(1)直接提取材料信息,从英国首相、内阁大臣的产生方式等角度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从美国大选的准备时间长角度回答。第(2)问,依据材料二“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资产阶级取得了选举权,但政权仍在贵族手中,资产阶级仍处于从属地位。工人阶级在争取改革的斗争中出力最大,结果却一无所获”,概括得出议会改革后“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的依据;由材料“工人阶级在争取改革的斗争中出力最大1832年改革是一次和平的改革运

33、动,打开了通向民主之路的大门,但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它还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才能最终完成”概括总结出特点。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帝国议会选举实行了当时很先进的普遍、直接的男子国会选举权”回答进步性;第二小问不足从帝国总理权力来源皇帝回答;第三小问认识结合选举权不断扩大回答。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亨利八世时期,英国议会相继通过了至尊法案、取缔分歧意见六条教法案等重要法案,英国国教正式确立,建立起“没有教皇的天主教国家”。政府总计封闭男女修道院718所,遣散僧侣修女8000余人,国王凭空获利142万英镑。修道院曾拥有的向英格兰、威尔士各教区举荐2/5的圣职候

34、选人的权力也转归国王所有。礼拜堂和追思弥撒制度相继废除,遗赠物自然而然转归到了国王手中。公会兄弟会财产被没收,国王只给予公会成员一定的管理职责,没有所有权。摘编自贺瑞关于亨利八世时期的王权材料二 甲午战争的失败, 深深刺痛了中国人因循守旧和麻木的神经,并在事实上直接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突变。 甲午战争不仅促成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更重要的是让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同时意识到了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极端重要性。 摘编自孙军试论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材料三 1931年到1945年间中国人民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是空前的、也是高度自觉的。此前,帝

35、国主义在中国建租界,中国的关税司法自主权受到破坏,但是人们还没产生强烈的仇恨感,也没有立即将其驱逐出境的行动,对国家主权完整的认识还不深刻。但是,日本帝国主义破坏的不仅仅是主权的完整,而是在掠夺中华民族生存的根基领土。民族危亡激发了人民群众对于民族国家的强烈认同,并且奋力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同时,中国在反对法西斯主义的国际舞台上,通过全国人民在抗击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斗争,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地位,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摘编自宋黎明中华民族认同与全民抗战(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及其对民族国家形成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意识在甲午

36、战争之后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发展。(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国家意识的认识。【答案】(1)内容:通过议会立法的方式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建立民族教会;确立王权至尊(或加强中央集权);通过没收教产,增强国王经济实力。作用: 使英国获得了民族独立,促进了英国人民对国家的认识,强化了民族认同感,民族意识大大增强。(2)甲午战争之后:民族观由麻木不仁发展到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中国的政治精英意识到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各阶级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抗战时期: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成为全民共识;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地位,获得了国

37、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3)提升民族国家意识是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民族团结的方式;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现代化建设以及实现民族的复兴。【解析】【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英国议会相继通过了至尊法案、取缔分歧意见六条教法案等重要法案,英国国教正式确立,建立起没有教皇的天主教国家”可归纳出通过议会立法的方式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建立民族教会和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政府总计封闭男女修道院718所,遣散僧侣修女8000余人,国王凭空获利142万英镑”可归纳出通过没收教产,增强国王经济实力。作用:结合材料和英国国教改革的影响可知作用需要从冲击天主教的统治、使英国获得了民族独立、强化了民族认同感

38、、加强中央集权及推动民族国家的出现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甲午战争后:根据材料“甲午战争不仅促成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可归纳出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根据材料“更重要的是让当时中国的政治精英同时意识到了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极端重要性”可归纳出中国的政治精英意识到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开始掀起救亡图存运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民族危亡激发了人民群众对于民族国家的强烈认同,并且奋力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可归纳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成为全民共识;根据材料“通过全国人民在抗击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斗争,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地位,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

39、可归纳出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地位,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尖锐化,中国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3)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关于对民族国家意识的认识需要从提升民族国家意识是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民族团结的方式、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现代化建设以及实现民族的复兴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明清江南使用的燃料,主要有薪炭、芦苇、秸秆和煤四大类。工业中主要的燃料消费部门为五金加工、烧窑和煮

40、盐,其次为榨油、铡烛、染色、食品加工等。农业中主要的燃料消费部门是蚕业。各部门对燃料种类的要求不同,五金加工要用煤或硬木炭,而烧窑则用煤或柴或炭均可,煮盐多用芦苇或茅草,蚕业则要用小木炭,其他行业大致以柴薪为主。五金加工业中,消费燃料最多的是铁业。江南地区虽然基本上不生产铁,但铁器制造业却仍有一定规模。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煤资源已得到比较充分的开发,但仍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需要,需要从湖南、江西、湖北等地输入煤炭。但总的来看,煤炭在燃料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摘编自李伯重明清江南工农业生产中的燃料问题材料二近代工业化实际上是一个从“发达的有机经济”向“以矿物能为能源基础的经济”的转变,工业化“要

41、成功地摆脱有机经济所受的制约,要越来越多地从矿藏中、而非从农业产品中获取原料,尤其是能够开发大批能源储备,而非依赖各种过去提供生产所需热能与动力的可再生能源”。荷兰在17世纪曾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是本国不产煤,其他燃料也很少,必须从国外进口煤,这使荷兰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且使本国经济置于外国商业政策支配之下。法国在1763年以前,商业并不落后于英国,1780年时铁产量3倍于英国。然而法国本身所产煤不能自给,需要从国外大量输入,这为法国工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不同的产业结构对于能源的需求影响不同,重工业要比轻工业和农业对能源的需求更多。15世纪以来,英国出现了重工业迅速增长的局面。1

42、650年起,煤炭开始成为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第一大能源,到1700年,煤炭在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已经接近一半。从以有机能源为主到以化石能源为主,英国经历了人类近代史上一次能源革命。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与中国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在能源消费结构上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能源革命与近代工业化之间关系并结合史实予以简要说明。【答案】(1)差异:近代西方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明清江南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或煤炭不占主导)。原因:两者的工业结构不同:近代西方重工业出现后,对煤炭的依赖致使其需求量大;明清江南地区以手

43、工业为主,多为轻工业,煤炭可用其他能源替代。两者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西方工业发展起步较早,生产资料的生产占的比重较大,对煤炭消耗量大;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才建立手工工场,且地区和行业发展不平衡,小农经济占据主导,生活资料的生产占比大,对煤炭的消费少。(2)关系:能源革命推动近代化工业发展,工业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能源革命。说明:煤炭相比风能、水能、生物能源等有机能源,功效更高,为欧洲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提供更优质的能源,后来也是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主要能源。英国得天独厚的煤炭优势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出现,推动了英国工业近代化。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新的能源革命,新的科技发明推动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等一系

44、列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解析】【详解】(1)差异:根据“煤炭在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已经接近一半”得出近代西方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根据“明清江南使用的燃料,主要有薪炭、芦苇、秸秆和煤四大类”得出明清江南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原因:两者的工业结构不同:根据“重工业要比轻工业和农业对能源的需求更多英国出现了重工业迅速增长的局面”得出近代西方重工业出现后,对煤炭的依赖致使其需求量大;根据“各部门对燃料种类的要求不同,五金加工要用煤或硬木炭,其他行业大致以柴薪为主”得出明清江南地区以手工业为主,多为轻工业,煤炭可用其他能源替代。两者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可从西方工业发展起步较早,对煤炭消耗量大,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才建立手工工场,对煤炭的消费少等角度分析回答。(2)关系:根据材料可知,能源革命推动近代化工业发展,工业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能源革命。说明:可从煤炭为欧洲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提供更优质的能源,推动了英国工业近代化,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新的能源革命,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等一系列新能源得到开发利用等角度分析说明。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