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5月质检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A. 分封制B. 个体农耕C. 集体劳作D. 自然经济【答案】C【解析】【详解】由图中上侧的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两种生产方式看,下面方框中应该对应的是早期农业的集体生产,所以正确答案是C项,A项是早期政治,不属于农业的生产范畴;B项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相对应;D项是对古代经济的定性,这两个时期都属于自然经济,它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商品经济,不是男耕女织。【点睛】早期农业以集体劳动为主,千耦其耘是因为生产
2、力低下,特别是生产工具原始,但无论是早期还是传统农业,都属于自然经济,生产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销售,而是为了本单位成员的生存和使用。2.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A. 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C. 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法律承认D. 生产关系的变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知,西周“田里不鬻”反映的是井田制,因为在井田制之下土地名义上是归周天子所有的,因此是不允许被买卖的;到战国时期“民得买卖”反映的是封建的土地私有制,土地归个人所有后就可以买卖了;故其反映的根本问题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也是生产关系的
3、改变。故此题应选D项。考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点评:此题为推理型选择题。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以考查学生通过对历史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3.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A.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B. “扬一益二”(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天下第二)C. “苏湖熟,天下足”D. “
4、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答案】C【解析】南宋时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符合这一时期的是C。A是指南朝时江南地区农业的开发;B出现在唐朝。A、B只是量变,C才是质变,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是明朝的谚语,说明江浙地区棉纺织业发达,与题意无关。点睛:做题时首先要清楚“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然后根据时间从四个选项中找出答案即可。4.刘力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介平民。下面对其社会生活的描述,最有可能接近真实的是A. 为妻子买了一件官营手工工场制造的精美绸衣B. 在长安夜市的酒楼上喝得酩酊大醉彻夜未归C. 经营盐铁买卖,生意非常兴隆D. 从长安城的“市”买了两斤鱼回家熬鱼汤【答案】D【解析
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注意题干中要求“汉武帝时期”,A项“官营手工工场制造的精美绸衣”不流入市场,而且刘力是一介平民;B项“夜市”表述错误,直至宋朝商业才突破时间的限制;C项“经营盐铁买卖”表述错误,盐铁当时是官营;故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汉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名师点睛】古代市的发展历程:类型格局功能市原因西周至唐代传统大都会,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实行坊市制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经济功能小)实行坊市制市设在县治以上城市,处于城市中特定位置,县冶以下城市禁止设市市由官府设置,设市令或市长管理商业繁荣宋代打破坊制制经济功能
6、大大增强打破坊市制出现街市、夜市、晓市、草市、集镇、市镇、沿海港口城市市不再受官府的监控、管理唐宋“沿海港口城市”原因:海上贸易兴盛明清“工商业市镇”影响:推动了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性市场网络的形成原因:工商业发达(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交通要冲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人口密集区域分工明确专业化城市生产社会化5.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 手工业被官府垄断B. 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C. 重农抑商政策没被完全执行D. 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工商食官”是指西周时
7、期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供养,当然手工业者和商人生产经营的成果全部归政府所有,说明当时的手工业被官府垄断,答案选A。BC两项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D项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西周的工商食官【名师点睛】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官营手工业、私人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呈现不断萎缩状态;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广受赞誉。(4)到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
8、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5)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和产品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6)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制约。6.“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 徽商的谦虚B. 明清政府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C. 徽商的虚伪D. 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答案】B【解析】“老板”是对做生意人的称呼,由于明清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十分低下,所以徽商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故B项正确;徽商的谦虚和虚伪均不是材料
9、反应出来的本质问题,故A和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故D项错误。7.在西方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照这一论断,你认为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A. 西安B. 上海C. 广州D. 天津【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在中国,而这时的中国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所以排除ABD,所以选C。8.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10、A. 当地人口严重不足B. 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C. 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D. 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和所学知识可知,该现象属于雇佣关系,实质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D项正确。AB项是对题干的片面理解,且与设问的实质不符,排除。题干无法体现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点睛:抓住题中关键句“募旁邑民为佣”,说明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9.一些西方史学家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作“勘察的时代”。推动这一时代到来的最基本因素是A. 马可波罗游记的广泛流传B. 世界各大洲联系日益加强C.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
11、芽的发展D. 西欧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勘察”主要是指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活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是推动西欧国家进行这些活动的经济根源,也是最基本的因素,C项正确。ABD都属于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的条件,而非根本因素,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点睛:抓住题干的关键词“勘察的时代”,且紧扣设问“最基本因素”即可知道答案。10.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
12、是永远一去不返了。”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A.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 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C. 改变了传统社会性质D. 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没有体现先进科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A。从题干可知工业革命冲击了原来的等级秩序,平等的思想在社会中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原有的社会关系发生变化,B项正确。工业革命之前英国已经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改变了传统的封建制度,排除C。 “造成社会秩序混乱”与题干内容明显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11.下图反映了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历程。以下对这一历程解读正确的有图1 16世纪的手工工场 图2 19
13、世纪的机器工厂 图3 20世纪的跨国公司其产生都是工业革命推动结果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特征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调整工业化和经济一体化是必然趋势A. B. C. D. 【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的手工工场是工业革命前的景象,而不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出现了机器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出现了跨国公司,排除。从16世纪的手工工场到20世纪的机器工厂,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由小作坊小工厂过渡到大机器集中生产,从19世纪的机器生产到20世纪的跨国公司,表明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垄断阶段,正确。16世纪手工工场到19世
14、纪大机器生产,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传统的手工生产,大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工场制;从19世纪的机器生产到20世纪的跨国公司,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由垄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调整,正确。由题干中的图片变化可以看出,工业化水平提高,跨国公司的出现,是国际分工增强的体现,同时跨国公司也促进了国际经济一体化,正确。综上所述,错误,正确,排除ACD,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12.19世纪下半叶,由于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
15、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上述状况反映了()A. 全球化趋势出现B. 殖民扩张的开始C. 世界市场的形成D. 资产阶级的形成【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19世纪下半叶,由于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等信息可知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C项正确。全球化趋势出现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殖民扩张开始于新航路开辟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的出现,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13.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他们在这条路上前
16、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这里的“再进一步”主要体现在() 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总局京师大学堂 开平煤矿A. B. C. D. 【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自强运动”可知是洋务运动,在“国防近代化”方面“进一步”是指兴办一系列的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与设问不符,排除CD;“再进一步”是指以“求富”为口号,创立一批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故A正确。京师大学堂是维新变法时期设立,排除B。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题干的关键意思:如“自强运动”是指洋务运动;“国防近代化”方面“进一步”是指兴办一系列的军事工业;“再进一步”是指以“求富”为口号,创立一批民用
17、工业。14.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应该在于追求A. 完成工业化B. 发展资本主义C. 实现民族独立D. 实现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能够体现“清末民初”和“近代”的“产业革命”精神的,是时代赋予中国人的实业救国,通过发展实业以追求民族独立,即C项正确;A项是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不只属于中国;BD项分别是资产阶级对国家经济和政治的追求,是所有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目的,不是中国特色。15.“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
18、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下列选项中与此特点对应顺序正确的是A. 穿中山装、喝咖啡、贴对联B. 贴对联、穿中山装、喝咖啡C. 喝咖啡、贴对联、穿中山装D. 喝咖啡、穿中山装、贴对联【答案】D【解析】据材料“近代民俗变迁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山装体现了辛亥革命对服装的影响,属于变异性;咖啡属于西方生活方式,体现了移植性;贴对联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体现了传承性,故对应顺序正确的是D选项,ABC选项都排列错误。故选D。16.“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以下不属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发生变化原
19、因的是A. 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B. 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C. 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D. 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有利于人们打破旧有小农社会下的一些习俗,向近代社会转化,A正确,但与设问不符。近代教育的发展,传授的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有助于人们培养新式的恋爱婚姻观念,B正确,但与设问不符。经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洗礼,西方自由、平等的观念在中国青年人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有助于打破旧式婚姻观念,C正确,但与设问不符。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此时封建制度尚未结束, D错误,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17.1919
20、年3月苏维埃政府将全国城乡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社,一律联合并改组为统一的消费公社,规定全体城乡居民都必须加入消费公社,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由此可知,苏维埃政府A. 取消了自由贸易B. 实行了普遍义务劳动制C. 鼓励私人办企业D. 征收固定粮食税【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1919年3月”“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等信息可知,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自由贸易,A项正确。实行了普遍义务劳动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鼓励私人办企业、征收固定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开始于1921年,排除C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18.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
21、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A. 以工业化为主导B.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 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可知,苏联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反映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显著特点。故答案为B项。A项,苏联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比重大,说明不是以农业为主导,排除;CD项,材料指的是由于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造成的,未涉及农业经济基础薄弱、牺牲环境的信息点,排除。19.
22、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A. “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B. “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C. “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D. “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经济危机导致工人大量失业,所以导致就业困难,出现“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的现象,C项正确。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物价下跌,因此不可能出现“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A项错误。社会危机加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不会出现“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B项错误。各国为了摆脱危
23、机,打起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所以“各国变得亲如兄弟”的现象不符合史实, 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点睛:本题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直接影响,考查考生对史实的熟悉程度。20.“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所进行的体制创新最突出的特点是()A. 实行市场经济B. 积极拓展海外市场C. 知识经济D. 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市场经济体制,是资本主义世界一直奉行的经济模式,不是体制创新的表现,排除A。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不是体制创新的特点,是经济活动的表现,排除B。知识经济是美国90年代新经
24、济的基础,不是20世纪30年代的体制创新,排除C。20世纪30年代为了缓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改变了生产关系,创立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信息“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所进行的体制创新最突出的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即可知道。21.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增长停滞、物价持续猛涨的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调整”的实质是A. 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B. 恢复自由放任政策C. 扩大“福利国家”规模D. 放弃凯恩斯主义理论【答案】A【解析】【详解】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
25、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并取得一定成功,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到了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涨”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故A项正确;此时是部分恢复自由主义政策,也不是放弃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此时属于“混合经济”模式,故B和D项错误;扩大福利属于经济调整现象,不是实质,故C项错误。22.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
26、,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A. 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 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 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 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对斯大林进行了批判,同时对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有限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故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又是守墓人”。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战后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23.1949年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的三个步骤依次是()人民公社农
27、业生产合作社家庭承包责任制A. B. C. D. 【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化是在1958年;农业生产合作化是在三大改造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故顺序是,排除ACD,所以选B。点睛:本题考查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关键是识记人民公社、农业生产合作社、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本史实。24.2013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去世,在国民哀悼、纪念的同时、也有不少人举行订祝活动。有人认为“人们在过去二三年里对英国发生的一些事情有怨恨,而撒切尔夫人就代表着这股怨恨”。撒切尔夫人招致民众怨恨的最有可能是她在执政时期(19791990年)A. 大幅消减福利开支
28、B. 大力发展知识经济C. 加强国家干预经济D. 推行资源国有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由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19791990年)结合所学,可知让她招致民众怨恨的是A项;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从美国开始的,B项错误;撒切尔夫人在执政时期采用新自由主义,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项与史实不符;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欧洲各国包括英国正在进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运动,D项与史实不符。25.列宁在苏维埃首要任务一文中指出:缩小商品货币关系范围,管理体制中消除社会差异,这是全局政治方针的重要一步,符合列宁这一理论的实践是A. 取消自由贸易,企业收归国有B. 废除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C. 实行固
29、定的粮食税,允许进行商品交换D. 在社会主义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答案】A【解析】【详解】由“苏维埃首要任务”和要“缩小商品货币关系范围”,“管理体制”、“消除社会差异”可知这指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以正确答案是A项。BCD均为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题意不符。二、材料分析题(26题25分27题11分28题14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苏联)一系列由国家制定的五年计划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优先地位,包括预期的产量和新设备等。政府在冶金、矿业、电力等部门修建大型企业,试图把苏联建设成独立的工业国家,摆脱西方银行和贸易的支配苏联仍然关注重工业的发展,试图以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另外,斯大
30、林所追求的不仅是单纯地改变私人所有制形式因此,他并不依靠价格竞争,而是使用正式的、集中的资源分配来安置设备和物质。结果提高生产效率的努力遇到了瓶颈,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因为每个工厂的配额都由莫斯科决定,而并非符合快速工业增长的需要。从头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与此同时的西方世界正在遭受经济萧条苏联机器生产和钢铁产量提高了14倍.摘自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材料二 1932年7月美国退伍军人为抗议补助金太低,在首都华盛顿举行示威活动.胡佛政府出动正规军骑兵,用军刀和催泪瓦斯血腥镇压了手无寸铁的退伍军人和妇孺家属,美国有1500多万人失业,许多人于是对美国的民主政体抱着十分怀疑的态度,大
31、多数知识分子向左转。摘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材料三 (日本)自民党执政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政策。鸿山内阁制订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岸信介内阁制订的19581962年度新长期经济计划、农业基本法;池田勇人内阁制仃国民经济倍增计划等,提出了以加强“产业基础”和发展“重、化学工业”的重要政策。1957年,又通过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置法、合成橡胶制造事业特别措置法等日本政府投资数额占政府支出的比率,1960年为35%,1965年为47%,1970年,又上升为52%。据1977年统计,日本政府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相当于美国的1.4倍,高于英、法、联邦德国、意四国同年投资的总和日本的法
32、人税率,从1952年的42%降为1955年的40%,1958年又降为38%。摘自欧阳云世界当代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2)出现材料二中“许多人于是对美国的民主政体抱着十分怀疑的态度”的原因是什么?美国是如何使其“民主政体”得以保存的?(3)根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日本政府为推动经济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三国在发展道路的探索中有何共同之处?【答案】(1)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否定商品和市场,集中统一分配资源;强调独立自主;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问题:高度集中管理使经济缺乏活力;生产效率不高,资源浪费。(2
33、)经济危机打击下,胡佛政府政治上实行高压政策,违背了美国的民主政治;经济上放任自流,无力渡过危机。通过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使社会趋于稳定。(3)措施:加强政府对经济的计划和指导;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扩大政府的直接投资;减轻税收。(4)共同点:敢于大胆尝试和创新;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寻找适合本国经济特点的发展道路。(言之有理亦可酌情评分)【解析】【详解】(1)特点:由材料一中(苏联)“一系列由国家制定的五年计划”知其模式和主导;从“冶金、矿业、电力等部门”,“关注重工业的发展”,知其重点和结构;“独立的工业国家,摆脱西方银行和贸易的支配”知其背景和目的;“试图以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
34、“ 并不依靠价格竞争,而是使用正式的、集中的资源分配来安置设备和物质”知其在资源配置和经营中的特点。问题:结合材料和所学,从其经营模式和分配方式,管理资源和技术的模式等方面分析。(2)原因:从材料二中“用军刀和催泪瓦斯血腥镇压了手无寸铁的退伍军人和妇孺家属”, “1500多万人失业,许多人于是对美国的民主政体抱着十分怀疑的态度”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失误分析。措施:结合所学,从美国历史发展和现实分析,得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保全“民主政体”最主要的事件是罗斯福新政。(3)措施:从材料三经济自立五年计划;新长期经济计划、国民经济倍增计划等信息,知日本政府在制定计划指导经济展;通过
35、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置法、合成橡胶制造事业特别措置法等,得出日本政府对经济发展方向的影响和促进;从日本政府投资数额占政府支出的比率“1960年为35%,1965年为47%,1970年,又上升为52%”逐年提高,“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相当于美国的1.4倍,高于英、法、联邦德国、意四国同年投资的总和”及日本的法人税率 “从1952年的42%降为1955年的40%”等信息可知国内投资有保障。(4)共同点:综合三则材料和相关问题的分析思路,可得出三国在发展道路的探索时政府、政策和创新等方面存在相同点。【点睛】比较先要明确中心问题,其次依据材料看层次,求同存异明特征、抓本质,结合所学用术语,最终目的
36、在于明规律,长智慧。27.民族资本主义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人用一幅示意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材料二: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民国史材料三:类型1952年1956年公有制经济国营经济19.1%52.2%合作社经济19.1%53.4%公私合营经济0.7%7.5%私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不足1%个体经济71.8%7.1%请回答:(1)据材料一
37、,分析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F2可能是哪些国内国际因素?F1的阻力最有可能来自于哪一侵华势力?(2)据材料二中欧美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1929年能坚持下去的主要内因是什么?(3)据材料三,指出1956年民族资本主义比重不足1%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该变化具体是通过什么手段实现的?(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F2国际: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国内:辛亥革命为民族企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阻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国内抵制日货提倡国货反帝反爱国的群众运动。F1:国家:日本。(
38、2)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因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3)原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方式:和平赎买,公私合营(4)因素:国际环境:政府政策。【解析】【详解】(1)F2:先从图中所示里明确受力与发展的关系,得出F2为助力,即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在一战期间,然后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全面分析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主、次要因素及政治,经济和思想原因。F1同理找到夹缝中成长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并结合所学指出一战时期最主要的侵略者,即日本。(2)原因:由“1929年”这一时间,结合所学,具体分析欧美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
39、的主要原因和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1929年能坚持下去的主要“内因”。(3)原因:从“1956年”这一时间,结合所学可知民族资本主义“比重不足1%”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对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改造的主要手段,即是赎买政策和公私合营,(4)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及相关问题的回答,可知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在中国近代主要是国际环境和国内的政策。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就中国来讲,汉唐宋元这几个领先世界的朝代都是国际贸易逆差,通货纯流出。只是到了明代和清前中期,出现了历史性的反转:中国在国际上变得“只卖不买”,至少是“多卖少买”。我们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价格很有“竞争力
40、”,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只愿收银子。于是出现巨额的顺差,外边的白银大量涌进中国,最初是日本银,后来更是海量的拉美银,形成了所谓的“白银时代”。与汉唐宋元那时“富国(相对于交往对象而言)的逆差”形成对照,所谓明清时期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摘编自秦晖古商路上的逆差贸易材料二:下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出超(+),入超();单位:百万元年份美国英国法国19091911090+561919192189110+321929193120576+4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明清时期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2)根据材料二,指出表中数据变动的本质并结
41、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加以说明?【答案】(1)中国产品价格低廉;产品的稀缺性;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民众消费能力较低;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2)表格数据的变动反映了各国经济实力的差异性,以及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美国逐渐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对美国入超额不断增加,即商品出口总额低于商品进口总额,说明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从1929-1931年中国对美英入超额比较可以看出,英国对华贸易不具有优势;从表格可以看出,中国对法国贸易是处于出超状况,即商品出口总额高于商品进口总额,是贸易顺差;【解析】【详解】(1)原因:从材料一中“明代和清前中期”的背景,“卖得很廉价”的现象,“很少买外国货”的背后是中国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和民众消费水平低的事实,结合所学特别是近代以来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和方式等相关内容等。(2)本质:从材料二中“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的数据可知,各国的经济实力的不平衡,尤其以中美贸易入超上升最为显著;结合相关的史实和时代背景,可得出美国对华侵略加剧的结论。说明:利用数据变化,结合所学史实,从内容到本质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