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杂文随笔 第8课 拿来主义主题1:剔除糟粕 吸收精华1古人所创的事业中,即含有后来的新兴阶级皆可以择取的遗产。鲁迅2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毛泽东3读古人词,贵取其精华。陈廷焯4何妨粟有秕,惟箕簸之精。郑世无5人能取诸家之精华而吐其糟粕。袁枚6精良止如留,疏恶去如摈。王安石7过去文化的产物中除了瑰宝外,还包含着许多我们应该予以抛弃和剔除的形形色色的糟粕。卢那察尔斯基主题2:文化遗产1月下的圆明园是那样安静,古今
2、中外的文明荟萃使得它成为强势者蓄谋已久的囊中之物。动乱年代,在风雨飘摇中苟延残喘已属不易,更何况西方人用红衣大炮明火执仗地强取豪夺。八国的火种燃烧着列强贪婪的欲望,文明又一次在武力下呻吟:精致的琉璃墙被推倒了,名贵的字画被抢走了,无法搬动的建筑最终成为欲望的祭品。而园中的牡丹开得如此富丽堂皇,又被那沾着血迹的皮靴碾落得如此狼狈。2我们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秦始皇的兵马俑至今气宇轩昂地挺立着,隋朝大运河的波澜依旧拍打着千年的岸堤孟姜女的哭声凄婉悲恸,纤夫的号子似乎仍在耳边萦绕。沉淀了千年的繁华、屈辱、悲愤,这些文化遗产熨帖了坎坷的心灵,将肃穆呈于世人。刀光剑影去了,长歌悲哭停止了,豪情厮杀消逝
3、了一切随着大江东去,只有千年松柏和着轻风耳语。3几千年来,长城用沉重的身体构设着中原百姓沉睡的摇篮,这里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这里有多尔衮呼啸而来的铁骑,这里有中华儿女太多太多无法忘记也无法割舍的记忆。可是现在,银白色的月光拂过长城,那沉重的墙体却写满了欲望者短视的贪婪。城砖,一块一块被愚昧者从山巅挖走,或成为墙角路旁的基石,或成为倒卖文物的资本,或成为流浪异乡的“孤客”。更有甚者,机械的轰鸣碾过,大规模的城砖被集体无意识地挖走,与漫漫黄沙一道,成为现代柏油路的陪衬。如果有一天,当我们远离地球,有谁还能标识我们古老东方的命脉所在?有谁还能告诉子孙,我们东方的文明曾是如此绚烂?自 嘲鲁 迅运交华
4、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鲁迅在白色恐怖下经常遭受压迫,所以比作交华盖运,比作“未敢翻身已碰头”。为了避免受到反动派的追踪迫害,在过闹市时,他用破帽遮住了容颜。就算这样,处境还是非常危险,像漏水的船载着酒在水流中浮着,一不小心就会沉没。处在这样危险的环境里,鲁迅采取的却是决不妥协的坚定的战斗态度。“横眉”两句成为传诵的名言,“横眉”“俯首”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鲁迅会离我们远去吗?蔡宏伟杨曾宪先生有篇名为“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的文章,慨叹当代国人疏离鲁迅,是精神追
5、求方面的巨大滑坡。这篇文章若与鲁迅逝世后不久郁达夫写的怀鲁迅并读,关心中国命运的读者也许会惊出冷汗:“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粗粗翻检高中语文课本,鲁迅的文章很少,其数量可能连某些写小女人散文的大男人作家也不如。我不知道编者此举意图如何。只是想到鲁迅的曾孙女在媒体面前那无邪的笑脸:“这边课堂里不学曾祖父的文章,所以我知道得不多!”现在总算可以设想下面的对话了:“我们这边也不大有人学了!”“为什么不大学了?”“有人说太难了!”这个“太难”是很圆滑的解释,有着汉语语义模糊性的显著特征。于是,鲁迅作品与
6、中学生渐行渐远的“传言”变成了“事实”,从而有了基于这种“事实”的教材。而实际上,任何一位在精神领域里有过奋力拓荒业绩的人都不会远去,只不过影响的人数、地域随时代发生些变化而已!鲁迅生前经常提到的王阳明,作为思想家始终影响着当时、现在乃至今后的社会。不幸的是,他的思想在中国的某个阶段被某些拥有话语权的同胞说成“太难”,于是有了和孟子一样“迂远而阔于事情”的“事实”,其影响被限制,其福泽被阻断。精神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孩子爱吃可口的饭菜,我们没必要把有营养的菜肴弄得难吃,然后美其名曰“苦难教育”!精神产品的“销售”要强化引导意识,不能专在“口味”上下功夫。清人薛雪的这段话,理应成为学习研读文学作
7、品的人的晨钟暮鼓:“诗文无定价。一则眼力不齐,嗜好各别;一则阿私所好,爱而忘丑。如某之与某,或心知,或亲串,必将其声价逢人说项,极口揄扬;美则牵合归之,疵则宛转掩之。谈诗论文,开口便以其人为标准,他人纵有杰作,必索一瘢以诋之。后生立脚不定,无不被其所惑。吾辈定须竖起脊梁,撑开慧眼,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则魔群妖党,无所施其伎俩矣。”鲁迅不会离我们远去!从文学史发展角度来看,鲁迅作品的风格特征明显,作为文学百花园中的一员,自有其存世和传世的价值和魅力。他未必是百花中最璀璨的一朵,但一定是报春最早的那一束;他未必是草地上最鲜亮的一丛,但一定是根扎得最深的那一茎;他未必是树林里最醒目的
8、一棵,但一定是最耐霜雪的那一枝。鲁迅不会离我们远去!从思想史嬗变的过程来看,一位拥有自己说话方式和头脑的学者,他对历史和人生的解读,总有着穿越时光普照众生的智慧之光,以前、现在、今后,总会有爱思考的读者从他那儿领取睿智的教导和热忱的勉励。(有删改)作者满怀感情地论述了鲁迅文章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旁征博引地反驳了鲁迅文章“太难”的观点,对当今关于鲁迅文章是不是应被撤出语文教材的争论很有指导意义。一、作者简介民族魂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其笔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02 年留学日本,1909 年回国,1918 年 5 月发表狂
9、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1936 年,因积劳成疾在上海去世,终年 55 岁。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评价: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二、背景回放迷茫中的灯塔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
10、经济、文化侵略,使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先生就写下了拿来主动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三、相关知识杂 文杂文,文学体裁之一,散文中的一类(一般以议论为主),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件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活泼、锋利、隽永为特点,是一种战斗的文体。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以及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杂文的特点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它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战斗性与愉悦性和谐统一。杂文具有战斗性,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
11、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杂文又有愉悦性,它使读者在笑声中愉快地和那些旧事物告别,获得美的精神享受。愉悦性伴随战斗性而生。第二,论辩性与形象性有机结合。杂文的本质是论辩的,它有“论”的色彩。它以逻辑力量制服论敌,作者的最终目的是论是非,辨正误,揭真理。然而,杂文的论辩是形象性的论辩。杂文的形象性,最主要的是“砭痼弊常取类型”。它虽然写的是“一鼻,一嘴,一毛”,其“形象”却是可知可感的,把它们合起来读,不仅某一形象更加鲜明,而且可以从中看出“时代的眉目”。第三,幽默、讽刺手法的巧妙运用。幽默,是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不合情理之处。讽刺,是以含
12、蓄的语言或夸张的手法,讥刺、嘲讽落后、黑暗的人或事。杂文笔法,就是以讽刺、幽默为主的笔法。第四,形式活泼,短小精悍。杂文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杂感、随笔、短评、演讲等都可采用。杂文篇幅一般不宜过长,这主要是由斗争的需要决定的,杂文常常是从一个侧面入笔,也需要短小的篇幅。杂文短小但必须精悍如同短诗,在短小篇幅中凝聚着高度提炼后的思想精华。一、读准字音1给下列单音字注音。自诩(x)譬如(p)徘徊(pi)脑髓(su)残羹(n)掘起(ju)蹩进(bi)吝啬(ln s)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度 d 大度 du 揣度孱 cn 孱头 chn 孱弱冠 un 冠冕 un 冠军抢 qin 抢来 qin 呼天抢地
13、解 ji 误解 ji 押解 xi 解数炮 po 枪炮 po 炮烙 bo 炮羊肉二、写对字形冷zh 炙 针ji 灸 o 膏 药文mn 盲 k 磕 头唠k 嗑 k 瞌 睡jin 奖 赏jin 浆 液船jin 桨 三、用对词语(一)近义词辨析1辨一辨(1)误解曲解同:两者都有“不正确理解他人的原意”的意思。异:“误解”指理解得不正确或不正确的理解。“曲解”指错误地解释客观事实或别人的原意(多指故意地)。(2)吝啬吝惜同:两者都有“过分爱惜”的意思。异:“吝啬”指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或当给的舍不得给,一般不带宾语。“吝惜”指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或力量),可带宾语。(3)未免不免同:
14、都是语气副词,做状语,用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异:“未免”用来缓和句子的语气,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某种过分情况的不以为然,含有委婉的意味,不能做谓语。“不免”是“免不了”的意思,用来加重句子的语气,表示某种结果在客观上不可避免,有时还可以做谓语。2填一填(1)网友陈先生在大楚网天天315栏目上投诉:保险业务员骗保,_合同条款,谎报收益。(2)作为老师,请不要_你的赞美,多给孩子一点赞美吧,因为他明天的成功就蕴藏在你的赞美之中。(3)上着网就把钱赚了,作为新生事物的微商,自然让人们趋之若鹜。然而,高一学生就开始当微商,这_还是早了一点。曲解 吝惜 未免(二)成语理解1查一查(1)礼尚往来:_
15、。(2)冠 冕 堂 皇:_。指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现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 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多用作贬义 2判一判(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正误)(1)中国作为一个信奉礼尚往来 的国家,把和田玉挂件或者雕刻作为礼品送人,也成了能拉近彼此关系且极受国人欢迎的一种方式。判断分析:_(2)他是凭着一张伪造的出入证冠冕堂皇 进来的。判断分析:_。“礼尚往来”指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现在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符合语境。句意指他拿着伪造的出入证不加掩饰地进来,应该用“堂而皇之”。思维导图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
16、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主旨领悟1阅读全文,请分别概括“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的特点、实质和利弊。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特点不送不拿 只送不拿“送去”之外,还得“拿来”实质惧外、排外 媚外、卖国 爱国、和平交往 利弊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导致送去主义 文化堕落、主权丧尽、贻害子孙 人自成为新人,文艺自成为新文艺 2运用比喻,以小见大地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是本文的一个特点。请找出课文第89段中的比喻句,说说本体所对应的喻体分别是什么,使用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答:本体喻
17、体作用文化遗产大宅子 文章运用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打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鱼翅 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鸦片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烟灯 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姨太太 逃避主义者孱头 虚无主义者昏蛋 投降主义者废物 3“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句中的“抛来”与“抛给(送来)”有什么区别呢?答:“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地送人,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动机
18、或企图,接受的主动权在自己。“抛给”的“给”表示怀有企图,非要你接受不可;“抛给”充分表现出主子施舍时的鄙夷甚至别有用心,这里暗指帝国主义为了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等罪行。“抛给”的主动权在帝国主义。“送来”是接受者的自我安慰,自我粉饰,表面上似乎体面,实际上并非如此。1本文题目是“拿来主义”,第1段却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原因何在?探究:文章题为“拿来主义”,但在第1段中,作者却先谈清政府的“闭关主义”,接着又大谈“送去主义”,并用辛辣犀利的语言点明“送去主义”的实质不过是卖国主义罢了,将“送去主义”的反动本质批判得体无完肤。作者这样安排,表面上
19、是绕了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在历数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危害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既顺理成章,又有气势。同时,“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面,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使“拿来主义”的观点更有说服力。2什么是“拿来主义”?“拿来主义”具体内容包括哪些方面?探究:“拿来主义”就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主张。这是作者对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的准确概括。“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作 者 批判了那种在旧的文化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手足无措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表示自己的“左”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
20、遗产扫除障碍。(2)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作者认为,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种:有益无害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枪”“烟灯”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总之,根据人民的利益,“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对于那种“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即那种“全盘继承”论者,作者投以蔑视和厌恶的目光。(3)即“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占有”“挑选”是为了推陈出新,创造新文艺。要推陈出新,就必须勇于批判地继承。
21、作者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3文章的最后一段共有五句话,如果这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那么这五个问题分别是什么?探究: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比喻论证一、教材发掘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来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态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彻底地揭露和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批判了“全盘西化”的错误观点,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精辟地阐明了“弃去蹄毛,留其精粹”的马克思主
22、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二、名师点拨比喻论证“三注意”1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3紧扣观点分析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三、尝试运用以“爱心”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不少于100字。答案:(示例)一片照射在冬日里的阳光是一份爱心,它使贫病交加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一泓出现在沙漠的泉水是一份爱心,它使濒临绝境的人看到生活的希望;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是一份爱心,它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人间万事万物最本质的品格。只要有了爱心,我们就可以与大自然和谐
23、相处。只有有了爱心,人们才可能团结,世界才会更美好。一、课内素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鲁迅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倡“拿来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在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运用鲁迅的“拿来主义”,开动脑筋,擦亮眼睛,勇敢地占有、挑选和利用。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应用角度“吸收与创新”“敢于吸收优秀文化”“取长补短”等。精彩应用“包容”,就要像大海那样,接纳来自千百条河流的水。不管它是清水,还是浊水;是净水,还是污水,只要是水,一概接纳不误。如果
24、只是接纳清净的水,而拒绝污浊的水,那么它就不能成为大海了。对待古代文化和外来文化也一样,不管它是“土文化”,还是“洋文化”;是“俗文化”,还是“雅文化”,一概照收不误。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当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果只是吸纳“洋文化”和“雅文化”,拒绝“土文化”和“俗文化”,那么何来的“博大”和“精深”?鲁迅在拿来主义中主张“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其道理或许就在此吧。当然,在“包容”的前提下,还需要对“包容”的东西加以区别。要在包罗万象的种种物事中鉴别出孰优孰劣。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要区分出哪是“精华”,哪是“糟粕”。要做到这一点,有时并不那么容易。金瓶梅词话在暴露土豪劣绅的劣迹时,又夹杂着露骨
25、的性描写;红楼梦在反映封建贵族家庭必然没落的趋势时,也夹杂着宗教的虚无主义思想;“思想者”在冷静思考的同时,却展示着赤裸的身体看来,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说在“拿来”时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不是没有道理的。(北京卷满分作文又想起了鲁迅)二、课外链接筷子“申遗”:一双筷子与十多亿人的文化情感2015年11月10日,中日韩三国专家、学者在韩国清州举办了“筷子国际学术研讨会”,一致希望共同为筷子申遗。据悉,中日韩三国参与人员在“筷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一致表示,筷子在中日韩三国维护和平,走向合作、和谐、共生的目标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饮食的工具、方式和礼仪是人类最鲜明的文明符号之一。历史上包括中国
26、在内的一些亚洲国家选择了筷子。它含蓄、中庸,强调共享、礼让与和谐,呈现的是影响深远的儒家伦理。这种伦理,现在迫切需要保护和继承。中国是儒家文化发源地,也是筷子文化之国。老人用筷尖蘸上酱油点进婴儿嘴中,人生滋味从筷尖开始;爸爸抓住儿子夹菜的筷子,让长辈先吃的饭桌礼仪,是几千年来尊老敬老的传统;除夕叫上“空巢老人”团圆过节,“多个人多双筷子”的质朴语言,映射的是邻里守望的温馨一双小小的筷子,承载着十多亿人的民族文化和情感接续。不要轻看了筷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现在很多青少年都不能正确使用筷子。夹取上的蹩脚,礼仪上的荒疏,乃至“三长两短”(摆放长短不齐)地摆筷子、“一柱擎天”地插放筷子之类的不知禁忌的现象随处可见。许多人只看到筷子的工具属性,却忽略了它厚重的文化内涵。“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为筷子申请“非遗”,其初衷便在于趁记忆尚未远去,先把关于筷子的文化碎片串联起来,整理成“筷艺”。不论申遗最终能否成功,至少它引发了一场有关筷子的热烈讨论、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具有其特定的积极意义。【竖心旁】左点稍大形要立,右点较小勿写低,竖为垂露长而直,右点与竖相交接。点击进入WORD链接课时跟踪训练(八)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