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时空坐标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主要流派及历史意义。2.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及其对早期儒学发展的贡献。3.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及其影响。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社会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政治、经济、教育、学术等领域出现重大变化阶级基础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活跃起来并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文化基础
2、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2.代表人物(请正确连线):3.影响:(1)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儒学的创立:(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2.儒学的发展:孟子和荀子。(1)思想主张。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伦理观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 “人之性恶”(2)历史影响。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吸收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
3、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地位: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世界观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政治主张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等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庄子的思想主张有:(填写正确序号)提出“仁政”思想;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主张以法治国2.法家:(1)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2)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3)影响: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
4、展趋势。【核心概念】“百家争鸣”“百家”意为数量众多的学派;“争鸣”是指各学派代表不同的阶层和政治力量,针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辩论中相互融合,各家学说都是为了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情境思考】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家学派“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这反映了“百家争鸣”对后世产生什么影响?(历史解释)提示: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图解识记】孔子的思想体系【易错点拨】1.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
5、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与现代意义的民本本质是不同的。2.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但不是简单地继承,而是提出了“仁政”思想,将孔子“仁”的学说扩展为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施政思想。【核心概念】老子的“无为而治”老子的“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不为所欲为,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政。其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不为”。【易错点拨】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并不等同于今天的“法治”思想。(1)现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否定任何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韩非子的“法治”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对专制统治者有
6、利,法律是用来镇压人民的。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情境思考】“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材料体现了老子怎样的思想主张?(史料实证)提示:集中反映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关键能力素养探究主题一“百家争鸣”的出现“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1.背景:“百家争鸣”是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1)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出现了多种经济因素并存的局面,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2)政治状况: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诸侯割据局面出现,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国竞相礼贤下
7、士、招揽人才。(3)阶级关系: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复杂,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思想和言论空前自由。2.影响:(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之间相互争辩、取长补短,进而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3)彰显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还传到了邻国以至西方,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世
8、界人民的宝贵遗产。1.背景。史料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新兴地主阶级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竞相改革的时代潮流,为不同派别的思想家提供了纵横捭阖、游说讲学的广阔舞台。文化觉醒和百家争鸣造就了一批作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在中国古代矗立起一座高大的思想文化丰碑。据李静、萧洪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思考:据史料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提示:社会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竞相改革;士阶层的活跃;文化的觉醒。2.影响。史料“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
9、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思考:据史料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提示: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学术思想的发展。主题二诸子百家的思想一、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比较1.不同点:孔子孟子荀子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伦理观性相近说性善说性恶论治国理念“仁”“为政以德”、改良政治“仁政”治国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民本思想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提出“君舟民水
10、”的观点历史观“克己复礼”有一定保守性顺应了时代潮流,主张社会进步历史循环论与以古知今论2.相同点:都提出“仁”的思想、民本思想;都是在讨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思想都有时代性和阶级性;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儒、法、道三家的思想特点及其相互关系1.思想特点:(1)儒家提出仁政、德治、礼治,强调道德感化,即所谓“王道”。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法家主张推行严刑峻法(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霸道”。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
11、治的理论武器。(3)道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用道家思想为宜。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2.相互关系:(1)儒、法、道三家有互补性,在发展中表现出融合的趋势。战国时期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2)儒、道、法各家彼此吸收、融合,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史料孔孟“以德治国”方案的本质是道德救世。其途径是通过统治者及其附属的知识阶层榜样的力量,调动起人们心中向善的根基,使全社会都成为道德人,进而实现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和对外
12、和谐。老庄“以道治国”方案的本质是理念救世。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们的心理变化规律都必须遵守,遵守自然规律,实现“风调雨顺”;遵守社会规律,实现“国泰民安”;遵守心理变化规律,实现“心态平衡”。法家“以法治国”方案的本质是制度救国,其途径是制定法律,建立执行法律的行政系统,使整个社会在权力制约下有序发展。刘晓燕诸子百家的社会和谐主张(1)据史料,概括儒、道、法三家的治国思想。(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提示:儒家以德治国;道家遵循规律,以道治国;法家“以法治国”。(2)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当时最受统治者欢迎的治国思想,分析这一思想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提示:法家思想最受欢迎
13、。进步意义:有利于打击特权阶层;有利于建立大一统的专制国家,加强君主集权;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2.儒家思想的形成。史料一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臻于成熟。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战国之后,民本思想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到明清之际达到巅峰。摘编自丁伟民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现代借鉴意义(1)据史料一,概括早期儒学家民本思想的主要表现。(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提示:孔子:为政以德。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史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
14、穆(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明廷尉公训约(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史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提示: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睦。课堂检测素养达标1.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称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出现这种“黄金时代”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变革B.“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C.士阶层的形成及其活跃D.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解析】选A。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故选A。B只是“黄金时
15、代”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士阶层的形成及其活跃属于阶级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属于政治方面的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补偿训练】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自由的时代。“宽容”“自由”主要指()A.诸子百家争鸣B.商人地位提高C.士阶层的兴起D.兼并战争频繁【解析】选A。“百家争鸣”时期思想自由,人们可以发表不同的言论,故选A。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较为低下,B错误;士的兴起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C错误;兼并战争属于“血腥、残酷”的表现,D错误。2.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
16、的是()A.老子B.孔子C.荀子D.韩非子【解析】选B。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教育上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故选B。3.(2020哈尔滨高二检测)荀子说:“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子()A.重视礼义教化B.提倡为政以德C.强调严刑峻法D.主张礼法并施【解析】选D。材料“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强调的是礼与法的重要性,符合荀子礼法并施的思想,故选D。【补偿训练】中国古民居中常见到“耕读传家”“一等人忠臣孝子
17、,两件事耕田读书”等匾额或门联。古代这些家庭所读所传的应该是()A.老庄之学B.孔孟之道C.墨家学说D.耕作技术【解析】选B。材料强调了耕田读书和忠臣道德观念的重要性,这是一种怀着积极入世之心为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的表现,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主张,故选B。A老庄之学强调消极避世,C墨家学说强调“兼爱”和“非攻”, D与题意无关。4.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表明老子主张()A.民贵君轻B.精神自由 C.节俭尚贤D.无为而治【解析】选D。据材料信息可知,老子认为: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杜绝仁慈,抛弃道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巧诈
18、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这表明老子主张统治者在治理民众上,不胡乱作为,即“无为而治”,故选D。A、B、C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深化点拨】道家主张顺应天意(自然)、顺应人性,自然而然地治理国家,以无为而达到有为的目的,在当时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的局面下是消极的思想;在封建王朝刚建立时期,以此为指导思想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5.(2020四川学业考)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这一学派是()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解析】选D。战国时期的法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故选D。【补偿训练】战国时期有人认为:“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由
19、此,他主张治国应该()A.民贵君轻B.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D.严刑峻法【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可以看出这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故选D。A是儒家的思想主张;B是道家的思想主张;C是墨家的思想主张。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礼记中庸“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言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孔子家语刑政材料二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
20、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子“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韩非子(1)归纳材料一中儒家的治国思想。(2)根据材料二总结韩非子的治国理念。(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异同。【解析】第(1)题从材料一中第一则材料可知:政事的兴衰,取决于统治者是否贤明。从第二则材料可知:儒家在治国理念上主张仁政或德政,强调用道德教化去治理百姓。从第三则材料可知:孔子主张先礼后刑。第(2)题据材料二“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
21、,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结合所学可知,韩非子强调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同时也注意维护宗法人伦关系。第(3)题结合上述问题的作答可知,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相同点是都强调礼法并用。不同的是儒家先礼后法,以礼为核心,而法家以法为主,辅之以礼。答案:(1)政事的兴衰,取决于统治者是否贤明;儒家在治国理念上主张仁政或德政,强调用道德教化去治理百姓;主张先礼后刑。(2)强调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同时也注意维护宗法人伦关系。(3)同:都强调礼法并用。异:儒家先礼后法,以礼为核心;法家以法为主,辅之以礼。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