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能专训四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的中国(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3北京海淀区期末考)“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为当时的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竟毫无认识,因此不知所措。”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是中国走向屈辱史的开端B列强侵略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C清朝没有把握住走向近代化的机遇D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理解
2、。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清王朝并没能把握住历史机遇,实现中国的近代化。故选C项。2(2013郑州市质检)“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均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孥,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虎门条约)该条款充分表明签约的中方代表()A精明强干B软弱无能C不顾自身利益 D不谙近代外交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题干材料出自不平等条约虎门条约,可直接排除A项。在条约中,清政府对五港口英商的入境旅游、贸易活动进行了严格限制,排除B、C两项。但是,清政府主动把对违法者的制
3、裁权交给英国领事馆,这说明其忽视了对司法主权的维护,是不熟悉近代国际外交原则的体现。故D项符合题意。3(2013潍坊市模拟)“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影响。“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即说明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的工具。由所学知识可知,答案为D项。4(2013湖南五市十校联考)昨天中英鸦片战争纪实中写道:“如果以为沿海和长江的炮声与白旗,已经在国民
4、中掀起了多么巨大的精神波澜和情绪风涛,那便是属于今人想当然的自作多情。”由此可见()A鸦片战争不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B后人夸大了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C鸦片战争没有唤起中国人的觉醒D清军在鸦片战争中孤军奋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材料强调虽然鸦片战争使中国遭到侵略,但并没有唤起中国国民的觉醒,C项符合题意。5(2013郑州市质检)“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以上材料主要说明()A中国外向型农业不能掌握自己
5、的命运B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中国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D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题干材料描述了厦门开埠后洋布洋棉畅销及土布土棉的销售受到冲击的情况。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项正确。材料未强调西方国家对中国原材料的控制和掠夺,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错误。A项只是表面现象,可排除。6(2013兰州市诊断考)孙中山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说:“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
6、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其意在()A拓展洋务领域,推进洋务运动B否定洋务运动,主张全盘西化C用西方生产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D希望李鸿章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有关内容。材料旨在说明孙中山主张扩展洋务运动,与此对应的为A项。7(2013长春市调研)下面是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造成该表所反映的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农民穷困,购买力低B鸦片走私泛滥,白银外流C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低D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自然经济的特点。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期间及鸦片战争以后,英
7、国输华货物增量不大,且个别时间还在减少,造成该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抵制。8(2013南京四校调研)图1与图2所反映的共同历史信息是()图1上海发昌机器厂 图2江南制造总局两者都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两者都促使了新阶级的诞生两者都实现了富国强兵两者都促进了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ABCD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图1反映的是民族工业的发展,图2反映的是洋务企业中军用工业的发展。两者都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两者的产品都面向市场,客观上都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9(2013北京东城区统检)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素材主要有“从工场到工厂”“火烧圆明园”“洋务运动”“逐渐缩小的世界
8、”等。其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晚清政府的自救B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C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D工业文明下的世界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工业文明的影响。A、B、C三项只能涵盖题干的一部分内容,只有D项能够涵盖题干的全部内容,故选D项。10(2013湖南十二校联考)“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其人辄顾影自怜,私心窃喜,贫贱者亦步趋恐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近代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B女性审美观念发生变化C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D外来文化被广泛接受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风俗的变迁。依题意可知,B项是结果,C、D
9、两项与题干不符,排除。答案为A项。11(2013名校联考优化卷)抵抗外侮实现民族独立离不开民族的觉醒,中国近代一思想家有感于此率先大声疾呼:“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该思想家可能是指()A魏源 B李鸿章 C严复 D陈独秀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表明,该思想家认为抵抗外侮需要培养“因其所长而用之”的“风气”,然后才能具备“因其所长而制之”的“智慧”,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故A项正确。12(2013上海单科)1870年清朝大臣崇厚出访法国。他受邀参观巴黎下
10、水道工程后,觉得曾被无数法国人踩在脚下,这是法国政府的蓄意羞辱。事实上,法方为了展示城市建设成果,只安排各国皇室的贵宾参观此工程。同一天还有两位来自巴西的王子也同样进入下水道进行了参观。对此,今人解读最接近史实的是()A崇厚没有理解法国政府的用意B崇厚希望“师夷长技以制夷”C崇厚对外情茫然无知D崇厚自认为受了“胯下之辱”,有失身份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长期的“天朝上国、华夷之辨”思想的影响,使中国人昧于世界大势,盲目自大,处处防范、提防,以致出现材料中崇厚的这种荒唐认识。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2013潍坊市模拟)(20分)阅读下列材
11、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时间王韬的主要活动1849年受英国传教士邀请,入英人所办墨海书馆工作1862年因上书太平天国一事被清廷发现并追缉,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滞港期间,协助英华书院将十三经译为英文,兼任香港华字日报主笔1867年漫游法英等国,应邀前往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作学术演讲1874年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1879年应日人邀请,前往日本考察四个月,写成扶桑游记1886年主持上海格致书院,推行西式教学1894年孙中山拜见王韬,王韬为孙中山修改上李傅相(李鸿章)书(1)据材料一,说明王韬生活的时代背景并概括其主要贡献。(9分)材料二由本以治末,洋务之纲领也。欲明洋务必自此始。王
12、韬弢园文录外编(2)概括材料二中的观点并作简要评价。(5分)材料三顾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王韬纪英国政治(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王韬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一,指出原因。(6分)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严重;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学东渐。贡献:传播西方思想,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推动社会变革。(2)观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评价: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13、但不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3)变化:由主张中体西用到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原因:对西方社会的了解,使王韬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制度问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社会活动及其历史贡献。第(1)问,可结合表格中的时间信息,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状况等方面概括出当时的“时代背景”;然后依据王韬的活动概括出他的贡献。第(2)问,结合材料二中的“由本以治末,洋务之纲领”等信息即可推理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结合所学知识客观地评价洋务运动即可。第(3)问,需要结合材料三中对洋务运动的批评及对英国政治制度的介绍等总结出王韬思想的变化;然后结合材料一中王韬的活
14、动即可总结出原因。14(2013名校联考优化卷)(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以炮舰外交叩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依条约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商埠(广州、厦门、上海、福州、宁波),这些对外通商商埠之开放即为中国近代通商口岸历史之开端。随着对外战争失败与不平等条约缔订,中国被迫开放更多沿海港口与内陆城市作为条约口岸,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这些通商口岸与其他中国城市有两个不同处摘编自周子峰20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研究述评材料二1943年1月11日,中国和英国、中国和美国分别在重庆、华盛顿签订中英新约和中美新约。中美
15、新约废除辛丑条约,美国“放弃在中国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之条约”,交还在中国的租界,放弃在中国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之特权等。新约宣布废除英国和美国在中国的治外法权。但关于香港问题,英国坚持在战后方得考虑。材料三中美贸易状况表时间美对华出口(百万美元)中国对美出口(百万美元)1972年60321975年3041561980年3 7551 0591985年3 8553 840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外国人在华享有特权的角度简析“通商口岸与其他中国城市有两个不同处”的具体表现及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其背景。(
16、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贸易状况并简析其原因。根据上述材料,概述你对条约体系的认识。(6分)答案:(1)通商口岸是在华外国人的主要集中地,其原因是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规定英国可在通商口岸享有居留权(答“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及中法黄埔条约更准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医院等设施”也可);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享受与华人截然不同的待遇,其原因是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规定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从而给了外国人在中国免受中国司法制度审判之特权。(2)成就:中国收回了“治外法权”。背景:中国人民的长期斗争,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重大贡献;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3)状况:中美贸易逐年
17、增长,20世纪80年代中国增速更快;中美贸易额差距缩小。原因:中美关系逐步正常化;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回升,之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认识:不平等条约损害了中国主权,但客观上促使中国走向世界;平等条约有利于中国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的对外关系,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以及描述和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注意限制语“从外国人在华享有特权的角度”“通商口岸”等,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即可。第(2)问,“主要成就”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即可;“背景”抓住“1943年1月”从国内、国际形势的角度作答。第(3)问,“状况”概括表中信息即可;“原因”抓住“1972年”“1975年”“1980年”,从中美关系、中国国内政策变化的角度概括即可;“认识”从不平等条约的两面性、平等条约的积极作用分析,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