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历史月考试题 2016.11时间:90分钟 分数: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本卷共50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
2、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A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B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C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D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2下表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从中可推出的符合事实的结论是时期郡县数西汉三国两晋隋朝唐前期苏南浙江会稽郡北部31县4郡50县5郡70县7郡43县13州74县江西K豫章郡18县4郡51县6郡58县7郡19县7州34县福建会稽郡南部1县1郡9县2郡14县1郡5
3、县5州28县A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管理不断加强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C行政区划设置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D地方权力不断加强削弱了中央集权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A主张加强相权B主张建立内阁C反对中央集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4近年来,随着甄嬛传琅琊榜热播,以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为主题的古装影视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抛去艺术夸张成分,导致古代社会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家国一体 B嫡庶有别 C宗族制度 D君权至上5范镇奏章:“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
4、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而欲阴阳和,风雨时,家给人足,天下安治,不可得也。”范镇揭示了( )A秦朝丞相制度的弊端B唐朝三省六部制分权的优点C北宋中央分权制度的弊端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好处6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
5、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C“大一统”的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7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对其评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A.西周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B血缘政治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C宗法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D.宗法制度减少了天子的决策失误8.唐朝法律允许百姓以击登闻鼓、拦御驾、街衢拦官、投匦方式等非常规方式申诉冤情,如所述属实,则不会受惩罚,“如有不实者,各合杖八十”。这主要说明( )A. 唐朝政
6、府借此使民情上达 B.“街衢接诉”成为政府肃贪重要手段C. 唐朝司法腐败和法律苛严 D. 政府利用街道的公众效应教化百姓9.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以下各项是对这一表述的理解,其中不恰当的是( )A.海禁加剧了寇患 B.应当废除海禁政策C.海禁会使商人铤而走险 D.海禁的负面作用明显10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对
7、此理解正确的是A秦国统治者的苛政导致了自身的落后B秦国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机构C东方六国君主普遍奉行儒家仁政思想D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11.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C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12.宋初,中书省长官“中书舍人”除特命外,不再起草诏令,而是由皇帝差遣的 “知制诰”(或临时差遣的“权知制诰”)负责起草。这一变化( )A. 精简了官僚机构 B. 理顺了职官权责C. 削弱了宰辅权力 D
8、. 提高了行政效率13. 清代有学者提出:“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由此材料可以看出这位学者认为( )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 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 D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14.中国近代考古学家罗振玉在评价某一制度时说:“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此制度()A是由秦始皇最早创立 B最突出的特点是等级森严
9、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以父系的血缘关系为基础15. 明朝初年,针对宰相制度的废除,方孝孺认为“书之周官言六卿之职美矣。冢宰者,治之所从出也。宗伯典礼,司马主兵,司寇掌禁,司空掌土,皆听于冢宰者也。冢宰,治之本,天下之大政宜见于冢宰。”由此可见他主张A君民共治 B复立宰相 C废除相权 D君主立宪16. 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实际行政职能,即“职能性官职”;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秦汉以后,官职复杂多变,每一细微变化都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阎步克:论中国古代官制的品位与官阶)下列有关解读中不正确的是A秦
10、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B魏晋官僚“士族化”,等级品位因素发展到历史新高度C唐宋入仕者皆授官阶, 说明已基本摆脱魏晋品位的影响D明清以职能官职为主,与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紧密相关17.据新唐书、资治通鉴记载,永徽五年(654年),武则天产下长女安定思公主,王皇后来看望。她走后,武则天掐死公主,嫁祸于王皇后。为上位掐死亲闺女,这个桥段在历史上颇有争议,比如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只记载有小公主的暴卒。下列对材料的表述恰当的是( )A“为上位掐死亲闺女”体现了宗法观念的逐步淡化B“桥段在历史上颇有争议”体现对待历史人物的两面性C武则天后宫的争宠上位侧面反映了皇权的强化D历史记载缺乏有
11、力证据,不宜过度依赖18.陆游老学庵笔记写道:“吏勋封考,笔头不倒;户度金仓,日夜穷忙;礼祠主膳,不识判砚;兵职驾库,典了袯裤;刑都比门,总是冤魂;工屯虞水,白日见鬼”。这主要反映了( )A六部权力及利益分配的不平衡 B六部都有很大的决策权C丞相废除后六部工作的繁忙景象 D北宋政治机构设置繁杂19.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20.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
12、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21.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22.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世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
13、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23.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耧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收获、桔棉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24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C.内河航运严重不扬 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25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
14、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26.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这表明当时民间手工业( )A.开始超越了官营手工业 B.手工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C.在官府压制下艰难发展 D.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27明清京城中政府设置的市有内外之分:“外市系士大夫庶民之所用。”内市仅限宫廷中的贵
15、戚和一些达官贵人,“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亦于内市重价购之。”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 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B. 政府所设市受到封建礼法束缚C. 明清时期市坊制度完全崩溃 D. 内市的商品品种远比外市丰富#28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29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档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呼?
16、”雍正帝意在( ) 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 D.关注地方稳定30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到清代乾隆皇帝时,1741年突破l亿,1776年达到2亿,1790年超过3亿。发展到道光皇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人口,这种人口的大量增长对中国来说( )A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B促进了城市化发展C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31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堀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材料中的生产工具主要用于(
17、)A制瓷 B冶金 C纺纱 D织锦32据史料记载,16、17世纪时,西属拉美国家墨西哥和秘鲁的白银生产量约占世界的85%,其中近半数流入了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手工业高度繁荣 B东西方的经济交流空前发达C中国的政治制度先进 D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33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省区嘉靖至万历州县数 集市数顺治至雍正州县数 集市数 乾隆至道光州县数 集市数直隶山东14 13242 10482 52764 112643 53774 1583陕西(关中)16 14321 23828 264江西福建(不含台湾)45 45919 13151 5
18、4515 20543 97639 511广东 72 127071 1959A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34据史载: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毫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该记载( )A反映了唐朝主要政治中心在豫皖地区 B准确地统计了南北方丝织业的发展状况C折射出古代河南、安徽之地是桑蚕中心 D反映了唐朝行政区划和丝织业发展特点35.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
19、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36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曾说:“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反映出( )A“重农抑商”思想在汉代兴盛 B土地兼并较普遍的社会现实C买田置地是当时权贵的首选 D汉初政府要求官员勤俭持家37明朝官员章懋不满当时浙江盛行的一些现象:男子
20、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因此造成家庭成员为争家产而不和;婚嫁谈判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葬礼要请和尚念经,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的习俗,以至忘记葬礼本身是悲痛的事。其所描述的现象共同表明(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观念崩溃C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观念发展 D专制制度趋于衰落,地方势力发展38. 有学者研究(宋本)清明上河图发现,图中汴京城墙上下没有一个守卫,也没有任何城防工事,整座城市沉浸在浓厚的商贸气氛中。这些细节传递出的信息( )A.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国防意识日趋淡漠C. 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D.国家统一社会安定39.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自南
21、宋开始流传。至明清时期,“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导致明清时期苏杭地区市场上出现严重“粮荒”的主要原因是( )A. 江南人口的持续增加 B. 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C. 京杭大运河运输功能的丧失 D. 太平天国运动对农业的破坏40.纵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一直是传统主流经济政策。但随着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商业也在打压中“自强不息”发展起来,一方面不断冲击着统治者的固有经济政策;另一方面,统治者也逐渐主动给予“宽容对待”。以下对统治者“宽容对待”的认识和理解,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事实上是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破产的鲜明体现 B是古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必然结果之要求C是商业发
22、展、商人地位不断提高冲击的结果 D是古代中国统治不力,统治者不得已而为之41史载,北宋都城中的瓦舍勾栏集演艺与消费为一体,颇为兴盛。被士大夫视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子弟流连破坏之门”。由此可知当时()A社会上层生活腐朽堕落 B民众消费水平差别明显C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特征 D市民阶层成为社会主体42“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日:怎得便会贯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材料体现了朱熹() A希望通过实验途径寻求科学真理 B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 C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思想 D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人性的
23、尊严43.开元十年,唐玄宗向天下颁布他写的孝经注,开元二十一年,玄宗又完成了御注道德经,开元二十二年又颁布了他注释的金刚经。唐玄宗的这一做法( )A.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体现了崇儒到抑儒政策的演变C.有利于后世儒学的创新发展 D.违背了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主流趋势44说文解字中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和者。斯作仓颉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大篆字体在秦朝统一后出现 B隶书由秦朝时期囚徒发明C用隶书取代篆书是政府决策 D字体简化在
24、秦朝成为趋势45.南宋宋慈在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中试图把个别的具体事例进行全体性,系统性综合。12世纪,“金元四大家”对医学进行体系化建设,将身体内部各种机能和病理进行统一的、整体的说明。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民族政权并立有利于文化交流 B印刷术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进步C儒学哲理化推动科学体系构建 D宋元时期中国科技处于巅峰期46伴随时代的变迁,一些历史词语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引文中横线部分的历史词语,与今天的含义仍然基本一致的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B“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C“刘备与(孙)权并力,共拒中国” 三国志 D“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 (契丹)
25、辽道宗 47.南朝人名常有寓意。如文学家任昉,字彦昇,小字阿堆。其中“昉”暗寓任氏为齐地高门;“昇”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阿”是吴地长辈对晚辈的爱称;“堆”比喻他为南方阜上的鸟,一飞冲天。任昉的名字主要反映了( )A. 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 B. 标榜其世居齐鲁具有的文化优越性C. 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心态 D. 南迁士族融入南方文化的强烈意愿48.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了社会转
26、型时期的剧变49.国学大师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祟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作者对南北文学差异的分析A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本质上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C.折射了古代文化的区域特色 D没有认清文学特色的复杂性50、“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科举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
27、科举制度形成B.科举制一经形成,成为了历代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影响深远C.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摒弃门弟以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具有公平公正性D.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51、 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国王和和共和制下的美国总统都可以进行的政治活动 是 ( )A否决议会(国会)制定的法律 B处理国家重大事务和日常事务C代表国家参与外交活动 D当与议会发生矛盾时有权解散议会52、对1787年美国宪法评价正确的是()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巩固了独立战争的胜利成果加强了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A B C D53“德意志民族曾经号称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涌现出了一流的科学家和
28、艺术家。但是,这个伟大的民族有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后者产生的历史根源是()A、传统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C、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D、没有形成一部真正民主的宪法54、“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的进步事业”。这种“完成了历史上的进步事业”的方式对德国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形成产生的影响是(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建立了资产阶级总统制 建立了与英国完全一样的君主立宪制 D建立了不彻底和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552008年11月,轰轰烈烈的美国总统大选终于落下帷幕,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诞生,奥巴马顺利当选。而在英国,2
29、007年6月却很平静地更换了首相,布朗接替布莱尔成为英国首相。在美国当选总统和在英国就任首相的不同点在( )A美国总统议会选举产生,而英国首相民选产生 B美国总统民选产生,而英国首相议会选举产生C两国总统和首相皆为民选产生 D两国总统和首相皆为议会选举产生56在历史复习中,如果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趋势进行概括,你认为下面各项中不够准确的是( )A从君主制过渡到共和体制 B从专制主义走向民主政治 C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D从封建神学走向科学理性57.“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伴随着一声响亮呐喊,共产党宣言发表了。这标志着 A.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 科学
30、社会主义的诞生C. 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出现 D. 空想社会主义诞生58.“工人在失败面前无所畏惧,并已准备好在德军进城后引发的武装冲突中与敌人血战到底新成立的临时政府的首脑担心工人们会用国民自卫军的武器把自己武装起来激怒德国人。”该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 )A巴黎公社 B五四运动 C光荣革命 D俄国十月革命59.“每个人都发来了回电。核心内容是,为了挽救俄国和保持前线部队的安定,我必须退位。我同意了”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日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俄国二月革命 B七月事件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俄国十月革命60.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
31、农民代表的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这表明列宁主张()A. 立即宣布退出世界大战 B. 彻底废除沙皇专制制度C.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 建立社会各阶级的政治协商制度 第卷(非选择题 共40分)61. (12分)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 (1)结合所学
32、知识,以郡县制为例概述从宗周时代到秦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中“现代化”的内涵。(5分) 材料二 通常认为,宋朝标志着旧的中世纪统治(其顶峰是唐朝时期)的结束和所谓“现代”发展的开始。那种认为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体系“没有变动”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宋朝时所发生的这些变动,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不但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而且预示着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种种变迁。 罗兹墨菲东亚史 (2)概括宋朝带有“现代”特征的经济方面的“变动”。(4分)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的具体表现。(3分)6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铜方升 奖励耕织(砖图) 商
33、鞅戟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1)材料一中图片反映了哪些变法的历史信息?(4分)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4分)(2)材料三评论商鞅变法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主要着眼点应是什么?举上述材料一例说明商鞅变法后经济形式的变化。(4分)Z*63. (12分)户籍
34、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历朝统治者都很重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上计制度”。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隋唐时期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随着雍
35、正王朝“摊丁入亩”税收政策的实施,国家税收由人头税转向财产税和土地税。 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1) 根据材料归纳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功能(不得照抄原文)(6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发展的历史原因。(6分)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10 AAADCCBABB11-20 CCDCBCCADB2130 ADABBBBDDA3140DADDCBABBB41-50 CCCDCACBCB51-60CDADBABAAC61.【答案】 (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列国陆续出现了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秦统一六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3分)内涵:从贵族政治到官
36、僚政治。(2分)(2)商业发展步入新的高峰期;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加强。(4分)若答具体表现也可: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早市、夜市兴起;普遍打破坊市界限;出现数十座市镇(3分) 。62.【答案】(16分)(1)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进行军事改革等。(4分)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及变法对奴隶制统治秩序的破坏。(4分)(2)着眼于变法取得的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实际效果,看到了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与材料二不同的是肯定变法所建立的新秩序。(4分)最主要的着眼点应是生产力。根据生产力的性质考察其社会政治变化的意义。(2分)奖励耕织反映了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2分)63.【答案】(12分)(1)功能:征收赋税及征派兵役;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治安;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2)历史因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高度集中中央集权的强力维持;森严的等级制度和普遍的等级观念等(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