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作者寄寓于山水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概叹。2、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通过品读、鉴赏、探究,体会文章中蕴涵的情致和理趣。思路方法:1、反复诵读:音频朗读、集体朗读、教师范读。2、字、词、句等文言知识教学以学生质疑、师生解疑方式展开。3、以“讨论法”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绪变化。预习作业:1、了解作者、作品,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3、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教学内容及步骤: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轻柔的古筝音乐为背景音乐,淡
2、雅的古典画面为背景画面)汉字是充满智慧和灵性的文字,我们有世界上唯一的文字艺术书法。提到书法就不得不提到“书圣”,大家以为谁该承此冠冕呢?(王羲之),提到书圣又不得不提到他的 (兰亭集序) ,投影显示王羲之兰亭序帖卷,让学生欣赏。这幅书法作品精美吗?好在哪里?(集中精力仔细看)此文28列,324字,一个个写得遒劲刚健、清秀飘逸,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高雅,华美,蕴藉。其中有20余个“之”字,写法个个不同,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东晋时人评论其书法笔势为“飘如浮云,矫若惊龙” ,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其实兰亭集序还是一篇淡雅洒脱、文思幽远的美文,可谓孤篇独绝,
3、书艺双绝,千古传诵。作为文章的兰亭集序,他的魅力到底何在呢?今天让我们共同走入兰亭集序这篇美文。(展示课题)二、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介绍。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后迁居会稽山了阴(今浙江绍兴)。又因为他曾任右军将军,世称 “王右军”。原有集10卷,已佚。张溥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王羲之
4、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投影欣赏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作品)2、兰亭集序由来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初渡浙还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这天天气很好,名士
5、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三、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1、正音 癸丑(gu)会稽(kui j) 修禊( x ) 湍急( tun ) 契合( q)流觞(shng ) 曲水(q ) 游目骋怀(chng ) 形骸( hi )嗟悼(ji)齐彭殇(shng) 王羲之(x) 乐曲( q) 兴怀(xng) 尽兴( xng )2、一词多义修禊事也 举行修 茂林修竹 高 况修短随化 长流觞曲水 酒杯觞一觞一咏 饮酒所以所以游目骋怀,是以极视听之娱。用来, 表凭借虽世殊
6、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原因,表原因虽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纵使、尽管3、难句翻译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明确: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4、学生朗读课文。朗读指导:“美读”就是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 节奏 不破坏词语和句子的完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四、教师范背课文。(配古筝音乐)五、诵读明意 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2
7、、理清思路,读出语气、感情。 思考: 勾画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三个句子。 以情带声,才可能真正将自己融入文本之中,读出作者所深蕴的情致和理趣。六、师生互动 品析课文。提问: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三个句子明确: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情感变化: 乐痛悲我们把握了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由乐而痛,由痛而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请同学们朗读这三句,读出乐痛悲的情感。(一)鉴赏第一、二段乐什么?(1)指名学生朗读。(2)品味鉴赏。提问: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学生讨论、回答。王实甫西厢记有:
8、“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被视为人生四大快事。同学们能从原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吗?可以小组合作,力争找得又快又全。、 良辰:暮春之初。暮春是三月。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又是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 美景:问:我们看王羲之笔下江南春色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答:“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教师让学生熟读背诵以上语句)活动1: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图片,根据图片的景色来说
9、出诗句。“崇山峻岭”品味:“崇”与“峻”是本色形容,言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品味:幽深静谧“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品味: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映带”二字使流水神采飞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品味:天宇清朗,和风吹拂。“惠风”:“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洲。”只有春风才算得上惠风。活动2:景象描述下面请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作者所描写的画面。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让我们放飞自由的心灵,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这个兰亭美景吧!(放音乐)同学们在自己的“大脑荧屏”上看到了兰亭的美景吗?
10、我找一名同学来作一下景象描述,可以适当加工,创造性地再现文本所描述的景象。学生描述示例:、语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描述:江南的三月是最美的了,良辰美景,令人心醉。文人雅士游历汇聚在群山的怀抱之中,高耸的峰峦披上了青绿的外衣,向游人诉说着她的妩媚。近处裸露的岩石又显出她的刚健。乔木和灌木呈现出参差的生机,一丛丛茂盛的竹林,挺拔而儒雅。就在我们的亭边,那清澈的山泉时急时缓地流淌着,带给我们文思的跃动和灵感、语句: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描述:今天的天空格外高远、空旷,平日游来游去的云朵儿,怕打扰我们的盛会,现在不知飘到何处去了,只有暖融融的太阳均匀地洒着她的光辉
11、。清风拂面,柔柔的,软软的,风里还夹杂着山花和竹林的清香。让我们暂且无忧无虑地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福祉吧。小结:景物描写素净淡雅,清丽可爱。一切过于浓郁的色彩,作者都不用,没有“草长莺飞”春意闹,也没有“姹紫嫣红”的艳丽,只有清风拂面,水声泠泠;而是清新淡雅,自然为文,这是色调的淡雅;作者喜悦有度,从容沉稳,这是心境的淡雅。常言道:“文如其人”,作品格调的淡雅也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艺术体现。、 乐事指什么?明确“修禊事也”。当地风俗:这一天人们无论贵贱老幼,都要到河畔、溪边,用凉水洗脸,意即涤除尘垢,以驱除不祥,祈求安福。当时王羲之正任会稽内史(相当于太守),他邀集司徒谢安、司马孙绰等诗人名流以及儿
12、子微之、操之和十岁的献之等共四十一人,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杜枚诗云“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这里“群贤”不是浮泛奉承之辞,他们热爱自然,轻忽世俗得失人为礼仪,有高远情操,直率任性,表明诸子与己意气相投。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否则,虽有良辰美景也不足为乐。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请将他们的赋诗的一句找出来齐读:“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请同学们对照注解来看这句话: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们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
13、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尽情尽意,欢声笑语,久久不绝,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打开幻灯片)明文征明流觞赋诗图伴白: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赏心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他如何表达?生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观宇宙,俯察万物,是极视觉之娱;竹木萧萧,流水潺潺,是尽听觉之乐。但
14、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是什么?是游目骋怀。如何理解“游目骋怀”?请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游:鱼在水中叫游,人自由在地观赏也是游,如游览;骋:驰骋,自由奔放的联想、想象。作者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小结: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3)朗读背诵。教师指导朗读:“永和九年”至“修禊事也”一节叙
15、述平稳,读时语气可以舒缓些,宜以中速读;至“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短截警拔,节奏放明快些;而后“此地有”以下,又变为舒展曼婉;接着一段“是日也”三字提顿,然后一气流转而下。读时要有节奏感、音乐感,保持从容潇洒的仪态。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学生尝试背诵。小结:此文在魏晋玄学盛行的背景下,以实事抒真情,行文自然流畅,一洗玄学的深奥空阔;也为魏晋辞藻华丽,铺陈张扬,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浮夸文风吹进一丝清新的空气,确实难能可贵。(二)鉴赏第三
16、段痛什么?人们常说“好花不长开,好景不长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一段宴会描写是如此欢快自在、酣畅淋漓。为什么这一段却让我们咀嚼到痛感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王羲之为我们列举了哪两种生活方式?他们有怎样的共同点?作者为什么而痛呢?(1)学生齐读。(2)品味鉴赏。“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生命本体有限的社会活动的极限概括。无论谁,不管什么样的人,其生命的过程之短暂,简直就像抬头俯首一样,瞬间而已。提问:面对“仰俯一世”的人生,不同的人选择的生活方式是不一样的,因为生命是千差万别的,人对生命境界的选择自然也是千差万别的。那么,王羲之为我们列举了哪两种生命境界呢?
17、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生:课文注释,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也就是说,能够坦率地在一室之内与朋友面对面地畅谈自己的思想抱负,那也是人生的一大乐境。师:闻一多先生曾解释“怀抱”有“情志”之义,“取诸怀抱”还可理解为以情志取人。与志同道合的知己晤谈一室,这就是他所追求的人生境遇。“酒逢知己千杯少”大概也是这种境遇吧。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师:怎么理解“放浪形骸之外”?生:根据注解,放纵自己的身体,大概就是玩物丧志了。魏晋时代是人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追求个性的张扬,从时代背景看,“放浪形骸之外”应该是放达的意思。课文注解也说“放浪,放纵、无拘束”,应该是说,寄情于自己喜好的事物,不受世俗礼教的
18、束缚,纵情哀乐。有点超脱世俗之外的意思。师:典型代表阮籍就说了:“礼岂是为我辈而设”,钟嵘诗品评价其诗作是“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悠远而旷放。 质疑: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可以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投影: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明确:王羲之所处时代是“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时代,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
19、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而,有的人谈玄悟道,有的人归隐山林。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的:“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 提问:这两种人有不同精神境界追求。之所以会有如此不同,那是因为什么不同?明确:静噪不同,课文注解“安静与躁动”,人的性格不一样,选择也不一样。提问:不管我们以怎样的方式生活,有一点是共同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喜爱某物时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这一种情形写的是人在生活中得到了自己所追求的事物时
20、的快乐。这是人的生命种种的内在欲求及其外在感官体验获得满足时的精神状态是人之共性。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这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厌倦该物时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写的是人对其所追求的事物一旦拥有、实现后,随着欲求的满足、感官体验的疲惫,已拥有的事物或生活状态就很快失去了对生命活动的刺激性,不仅原有的快乐性体验消失了,且随之产生了对已经习以为常的事物或生活状态的体验性厌倦或腻烦,对生存的不满足(缺憾)感随之产生。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
21、万分。一方面体验着宇宙天地的永恒,一方面感悟着时光悄悄的流逝,慢慢地,作者的情感就有了变化,由先前的“乐”衍变为什么?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重点研习以下语句,深刻明确作者的“痛”是什么。回顾由喜到厌的过程时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这正如晏殊浣溪沙词中表达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盛转眼成陈迹,相识燕子归来但人的心境已变。曾经的美好就像海市蜃楼,在人的生命中是那样的捉摸不住啊!面临死亡时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况且人
22、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到此,作者和古人产生了共鸣“死生亦大矣!”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这种痛是痛什么? 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作者从不同处世形态的共性“情”“怀”出发,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痛”从“乐”生!这种“痛”的情感缘于作者因“良辰美景,佳朋盛会”萌发的感慨,(3)朗读背诵。朗读语调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
23、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以曲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 理清背诵思路: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学生背诵第三自然段。(三)鉴赏第四段悲什么?(1)学
24、生齐读。(2)品味鉴赏。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不一样,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为什么悲?悲什么? 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知为什么说“一生死”、“齐彭殇”是“虚诞”、“妄作”? 这一观点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认为生和死是相对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像细胞的新陈代谢。但他夸大了这个相对,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所以,生死相等说是荒谬的。他又认为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和未成年就死去的人没什么差别,因为长短是相对的,但他同样夸大这种相对性,否定了寿夭的区别,所以是胡说。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
25、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
26、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贤者。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3)朗读背诵。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
27、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 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集体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背诵。七、探究性阅读训练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
28、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参考意见:这是悲观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论老之将至中,也将生死这个永恒的主题升华到了壮阔高远的境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
29、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第二种观点:这种悲哀,这种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不必然导向消极悲观。性格刚强的曹操同样有“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它否定老庄“一死生,齐彭殇”,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而他的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的书法艺术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这种努力的结果。所以读它时,我们要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人生、自然的执著和热爱。这样就与上的乐生之旨契合无间了。 八、结束语王羲之真是一个奇人,他能在别人皆作态时“袒腹东床”气度实在非凡;他能在别人皆“乐”时想到“乐”后之“痛”之“悲”,思想何等深邃!他的人格和他的书法、散文一起化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荫蔽着后人。有人说兰亭集序40岁才能读懂,而我说,我们在20岁前就应该思考快乐、生命与永恒!这种思考可能还比较肤浅,但只要同学们努力去思索探究,就会缩短与伟人的思想距离,甚至还会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思想领空!九、作业。1、背诵全文。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