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综合测评(一)(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反映了这一时期()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C原始农业的出现D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C由材料中的“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可知,神农教人们制作工具进行农业生产,这反映了原始农业的出现,故C项正确。2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时期整地工具中耕工具夏朝耒、锛、铲、斧锄、镈商朝耒、锛、铲、锸、斧铲
2、、镈西周耒、锛、铲、锸、斧、援铲、罅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C分析表格可知,商朝与夏朝相比、西周与商朝相比,整地工具和中耕工具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种类增多,功能也越来越细化,故C项正确;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耒”等农具表明当时仍使用木制农具,故B项错误;表格中不涉及农业管理信息,故D项错误。3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
3、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B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铁农具出土于秦魏等国故地,A、C两项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史实;题干仅阐述了铁农具的出土,没有涉及最早的铁农具问题,故单纯从题干材料信息不能得出D项结论;从题干河南辉县魏墓出土的农具来看,成套的农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选B项。4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27 355 462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102 750 0006.89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208 095 7963.56A自然经济逐
4、渐走向瓦解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BA项出现在鸦片战争后,排除;材料体现出了清朝雍正、乾隆年间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精耕细作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出现在手工业领域,强调雇佣关系,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铁犁牛耕在江南地区推广是在西汉时期,故D项错误。5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古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A精耕细作B农林牧业相互补充C农业生产结构完备D自给自足D由材料中的“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鸡豚狗
5、彘毋失其时”可知,这是家庭养殖业与种植业相结合,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写照,故D项正确。6管子大匡载:“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B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C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D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C“案田而税”说明按田亩的多少收税,实际上等于国家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故C项正确。7“井田废,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也。耕者之田资于富民,富民之家地大业广是以田者日累其半,以至于富强;耕者日食其半,以至于穷饿而无告。”苏轼认为废井田()A促使土地数量增加B有效
6、遏制土地兼并C有利于社会合理分工D加大社会贫富悬殊D本题关键词是“井田废(即废井田)”。根据有田者(土地所有者)以至于富强,耕者(贫民)以至于穷饿而无告判断,苏轼强调的是废井田加大了社会的贫富悬殊。8“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D“千年土地八百主”说明土地主人的变换,反映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土地买卖频繁,“田无定主”,故D项正确;A项从属于D项;B项与史实不符;C项材料无体现。9所谓“民自有经界(地界),而无
7、烦上之区分”,即便是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实行清查的情况下,“逃田”“诡寄”“飞洒”“移丘”“换段”之类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这主要反映了在中国古代()A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 B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D土地隐占推动土地兼并B“逃田”是指田主逃跑而收不到赋税的土地;“诡寄”是将自己的田地伪报在他人名下,借以逃避赋税的一种方法;“飞洒”特指明清地主勾结官府,将田地赋税化整为零,分洒到其他农户的田地上,以逃避赋税的一种手段;“移丘”“换段”指改动地段的区划来谋取私利。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10读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该表
8、反映了()项目东汉后期唐朝前期黄河流域765669长江流域342611A.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B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D封建自然经济衰落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后期到唐朝前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表格中的相关数据明显体现出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故C项正确。11下表为唐代天宝年间、北宋初年全国户数统计表唐天宝年间北宋初年秦岭淮河以北54.5%40.9%秦岭淮河以南45.5%59.1%表中呈现的变化()A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B说明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C表明了经济重心在
9、逐步南移D说明北宋初年北方战争频繁C材料涉及秦岭淮河南北全国户数统计变化情况,并不能说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户数统计变化情况,不能说明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由唐到北宋初年,秦岭淮河以南户数统计上升,以北则下降,由此可知经济重心在逐步南移,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北宋初年北方战争频繁,故D项错误。12欧洲瓷器史中说:“(明清时期,欧洲的)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具有了地道的欧洲风格。”这段材料主要说明()A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B明清时期官窑生产的瓷器大量投放市场C政府对官瓷工艺水平的要求越来
10、越高D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D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出口欧洲的瓷器吸纳了欧洲器皿的风格,这说明中国的制瓷业受到了世界市场的影响,故D项正确;欧洲普遍采用中国制瓷技艺材料未体现,A项说法错误;官窑的手工业产品主要供给皇室、贵族,B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欧洲市场对中国瓷器的需求而不是政府对官瓷工艺水平的要求,C项说法错误。13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
11、量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C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对生产技术人员注重技能培训,旨在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故C项正确。14.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两种手工业生产形式,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图一的产品主要是茶叶和棉布B手工工场最早出现在江南地区C图一的现象阻碍了经济的发展D图二现象出现于19世纪中晚期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在江南的纺织业中开始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它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故B项正确。15某同学搜集到唐朝晚期的二则史料,一则是关于唐文宗禁止京城夜市的诏令,另一则史料中有“锦江(成都)夜市连三鼓(三更)”的记载。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12、)A市的管理落后于新形势B南方夜市比北方发达C市已经突破时空的限制D夜市已经与早市相连A根据题干中唐朝晚期一方面明文禁止京城夜市,而另一方面成都夜市繁荣,说明市的管理落后于新形势,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南北方夜市的比较,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冲破时空的限制是在宋代,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出现早市,故D项错误。16旧唐书韦坚传记载:天宝二年(713年)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郡(扬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等。”材料主要说明当时()A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B私营手
13、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C题干材料“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京口绫衫缎”反映了不同区域生产不同的手工产品,表明唐代形成了不同的手工业专业性生产区域,故选C项;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唐代”不符,故A项错误;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中叶以后,故B项错误;家庭手工业产品基本不投入市场,与材料“大多是来自民间”无关,故D项错误。17国语齐语记载:“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这则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是()A官营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D工场手工业A依据材料中“处工,就官府”可以看出反
14、映的是官营手工业,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没有体现,应排除。18“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下列说法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重农抑商”政策()A实现了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优化B始终是中国古代最为明智的选择C贯穿整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D是中国古代维护农耕文明的必然选择D材料主要考查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对历朝统治者的必然性。“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落后分不开的。在封建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最主要的产业,是赋税的主要来源,也是王朝兴衰的关键,被历朝统治者所重视
15、,故选D项;A、B、C三项均未从必然性角度考虑,故排除。19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当时()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C材料“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墟市间日开市,不是每天开市,且乡村市场已成为惯例,但并不能说明乡村市场繁荣,故A、B两项错误;“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说明官员的主张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因此市场监管相对宽松,故C项正确;宋代坊市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被打破
16、,故D项错误。20(2019全国卷)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C从材料信息可知,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比明代增加了很多,这表明清代中期商业活动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故答案为C项;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缺乏史实支撑,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D项错在“开始”,排除。21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
17、税”,造成“商贾断绝,城邑罢市”;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上述情况在当时最主要的影响是 ()A影响中外贸易的发展B制约农产品的商品化C助长土地兼并的现象D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D题干主要反映了明清时期统治者对商业加征重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而统治者对商业加征重税,不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更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D项正确。22明人董含说:“昔士大夫以清望为重,乡里富人,羞与为伍,有攀附者必峻绝之。今人崇尚财货,贿拥资厚者,反屈体降志,或订忘形之交,或结婚姻之雅,而窥其处心积虑,不过利我财耳,遂使此辈忘其本来,足高气扬,傲然自得。”
18、材料信息表明当时()A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B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C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士大夫逐利成风,道德败坏A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对商人态度的变化,以前考虑到自己的名望,不愿意与商人结交;现在羡慕商人的资产雄厚,很乐意与商人交朋友、结婚姻,认为有利于增加自己的财富。商人也是“傲然自得”,这从侧面反映出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商业的政策和雇佣关系,也没有批评士大夫道德败坏,排除B、C、D三项。23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
19、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材料中的诗歌主要描述了吴江县丝绸贸易繁盛的景象,并未表明集市是否有时空限制,故A项表述错误;“走中原”的不是“家庭纺织工”,而是商人,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基本的经济政策之一,虽然清朝民间商业发展繁荣,但该政策并未改变,故C项错误;从材料看,之所以会出现“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故D项符合题意。24乾隆皇帝谕令两广总督苏昌“国家四海之大,何所不有,所以准通洋船者,特系怀柔远人之道。乃该夷来文内,有与天朝有益之语。该督等不但当行文笼统驳饬,并
20、宜明切晓谕,使知来广贸易实为夷众有益起见,天朝并不藉此些微远物也”。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列强以有益清朝为由侵略中国B天朝大国心态阻碍中外间贸易交往C清初以怀柔之道处理外交关系D西方强权外交导致清朝统治者不满B材料反映了清王朝统治阶级闭目塞听,不了解外部的世界和时代变化,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直接导致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25清俗纪闻描绘了乾隆六十年(1795年)官府颁发执照史实,反映了浙江地方政府对外贸易中商船管理的一般情况。其中执照部分文云:“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拏送,以凭严究,解宪治罪,毋违。”该信息可以佐证乾隆年间()A严
21、格防范倭寇侵扰沿海B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C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D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D材料未涉及严格防范倭寇侵扰沿海,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浙江地方政府对外贸易的有关情况,与广州开放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一并治罪”表明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而非限制外国商人,故C项错误,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2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利用它,并依人手的劳作,大规模地占有它或驯服它。这种必要在产业史上,有最决定的作用。资本论第1卷材料二唐朝初年,北方中
22、原地区“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材料三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凡舟楫溉灌之利,咸总而举之。唐六典卷7(1)战国、西汉时期的中国统治者在“控制自然力”方面,是非常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并说明其历史作用。(4分)(2)农业灌溉工具的创制和改进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根据材料一,曹魏、唐朝时期出现了哪些农业灌溉工具?(2分)(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指出唐朝前期水利工程兴修的原因。(6分)解析: 第(1)问可举战国和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项目。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
23、回答即可。第(3)问从唐前期北方的形势、水利兴修对农业和对封建统治加强的重要性上归纳总结。答案: (1)战国: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西汉:修建了漕渠、白渠,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2)曹魏:改制翻车。唐朝:创制筒车。(3)原因:唐初,北方中原地区经过连年战乱,生产破坏,人口减少,交通堵塞,不利于统治。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工程的兴修,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水利工程的兴修有利于治理水患、疏通道路,加强封建统治。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听得那响处,却是打铁的在那里打铁。间壁一家门上,写着“父子客店”。智深走到铁匠铺门前看时,见三个人打铁。智深便道:“兀那待诏,
24、有好钢铁么?”那待诏住了手道:“师父请坐。要打甚么生活?”智深道:“洒家要打条禅杖,一口戒刀,不知有上等好铁么?”待诏道:“小人这里正有些好铁,不知师父要打多少重的禅杖?戒刀但凭分付。”智深道:“洒家只要打一条一百斤重的。”待诏道:“师父,肥了不好看。又不中使。依着小人,好生打一条六十二斤的水磨禅杖与师父,使不动时,休怪小人。戒刀已说了,不用分付,小人自用十分好铁打造在此。”智深道:“两件家生要几两银子?”待诏道:“不讨价,实要五两银子。”明施耐庵水浒传材料二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惟有不法之徒,不谙工作,为主家所弃,遂怀妒忌之心,倡为帮行名色,挟
25、众叫歇,勒加银,使机户停职,机匠废业。致机户何君衡等呈请勒石永禁各匠常例酒资,纱机每只常例,给发机匠酒资一钱,二月朔日给付四分,三月朔日给付三分,清明给付三分,三次分给,共足一钱之数。缎机每只常例,亦给付机匠酒资一钱,六月朔日给付四分,七月朔日给付三分,中秋给付三分,三次分给,共足一钱之数。至于工价,按件而计,视货物之高下、人工之巧拙为增减,铺匠相安。苏州府长洲县永禁机匠叫歇碑(1)根据材料一,分析当时的手工业作坊有什么特点。(3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苏州城手工业发展的特点。(4分)(3)在明朝中后期就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不能成长壮大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6分)解析:第(1
26、)问,根据材料一“父子客店”“但凭分付”等信息归纳。第(2)问,根据材料二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角度分析。第(3)问言之有理即可。答案: (1)特点:规模较小;按消费者的要求加工产品;集生产与销售于一体。(2)特点: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出现了分工明确、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3)原因: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壮大是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而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且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中国的商品经济很难动摇传统的封建经济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
27、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
28、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3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10分)解析:第(1)问,根据教材知识从内外两个方面概括明代海禁政策的原因。第(2)问,从政治形势的变化与政策的危害来分析,政策的调整是顺应时代变化的,带来积极影响,依据“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等信息分析归纳。答案:(1)背景
29、: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海禁政策已不合时宜。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材料二“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体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
30、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材料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引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1)根据材料一,列举两
31、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4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及经济政策。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商业发展的表现事例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找关键词句可以概括出二者的关系;第二小问实际是考查唐及其以后城市发展的表现,根据所学知识从坊市的界限、
32、草市的出现等方面归结。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结经济上虽受到限制但并未完全禁绝,思想上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中外文化交流少,仅限于知识分子和传教士;第二小问实际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归结即可。答案:(1)表现:宋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2)关系:“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演变: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城”“市”分开,但“城”外出现草市;到宋朝,“城”“市”界限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3)表现:经济: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私人海上贸易频繁。思想:思想文化交流较少,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评述:使中国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契机;阻碍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