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分层作业(十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建议用时:35分钟)一、选择题1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是几千年来不断积淀的结果。在秦朝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作出的贡献中最重要的是()A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陆通道B设典客、典属国等管理民族事务C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D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BA、C两项仅有利于对地方的控制,D项强调对思想的钳制,只有B项政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2汉朝为加强对今天新疆地区的军政管辖,在当地设置()A酒泉郡B征西将军C西域都护府D伊犁将军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东汉又重新设置。3汉武帝时,细君公主居乌孙作诗
2、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下列不能从诗中获取的信息是()A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政治联姻B细君公主的生活习惯与从前不同C细君公主远嫁异国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往来D反映了当时西域的生产、生活情况C“吾家嫁我兮天一方”反映了政治联姻,“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反映了细君公主生活习惯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西域的生产、生活情况,但材料中并没有提到两国经济往来的情况,故选C项,符合题意。4我国古代各民族间的长期友好交往是主流,但民族间也战争不断。下列对两汉与匈奴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A两汉政府反对匈奴南下掠夺是反侵略的战争B两汉政府反击匈奴保持边境安全
3、是正义之举C是两汉政府和匈奴争夺对西域控制权的斗争D是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斗争B古代民族间的战争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只有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倒退之分。当时,少数民族政权还无力与中原政权争夺统治权,也不是争夺西域的控制权。5西汉时期,中国与西亚、欧洲的通商关系能够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是()A西汉丝织业的发展B张骞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C西域都护的设置D甘英到达了波斯湾B因为中国与欧洲的通商往来是以西域为桥梁的,因此,张骞出使西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6下列关于汉武帝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B最远抵达波斯湾C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D从水路沟通了
4、东西方之间的联系B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7公元630年,唐太宗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对东突厥降众的处置问题。会议气氛热烈,文武大臣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最后唐太宗采纳了中书令温彦博的“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意见。唐统治者这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说明了当时()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统治者册封各族首领巩固边防B材料中唐太宗放弃“贵中华,贱夷狄”的思想,采取“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表明民族政策是比较开明的,故B项正确。8唐玄宗派使者出使新罗时说:“新罗号为君子国,颇知书
5、礼,有类中华。以卿学术,善以讲论,故选使充此。”这反映的信息不包括()A新罗文化十分发达B新罗国与唐朝关系密切C中国文化对新罗影响大D新罗已经学会了印刷术D从题干所给材料看不出新罗已经学会印刷术。9“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公元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B岳飞是中国古代的民族英雄C该时期和平交流是民族交往的主流D北宋先后与辽、西夏、金政权并立过B“史识”就是对历史现象或者事物的认识
6、,故B项正确。10“终明之世,边防甚垂,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防御。”材料所指的防御对象是()A匈奴B倭寇C蒙古D女真族C依据材料中的信息“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的万里长城。明朝修缮万里长城的目的是防止蒙古骑兵南下侵扰,据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11在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一些带有中亚、西亚流行图案的丝织品;中国清代生产的珐琅瓷器中描绘了圣母像。这说明()A中国古代各民族联系密切B中国古代开明的对外政策C适应了对外贸易的要求D手工业技术精湛C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应国外客户要求,加工出口手工业品的情况。中亚、西亚流行的图案以及圣母像都不是针对本国市场,而是针对出
7、口制造的,故选C项。12古代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即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以经济物质利益抚慰。道光、同治、咸丰三朝,“羁縻”一词充斥在君臣有关中外关系的上谕和奏折中;光绪以后,这个词不多见了,庚子之后更为罕闻。这一变化表明()A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B近代外交观念逐渐确立C列强完全控制清政府D近代民主国家意识觉醒B对少数民族实行的羁縻政策,实际上反映了天朝上国的思想,是中原文化文明对周边文化优越性的表现,近代这一词语逐渐消失,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天朝上国的外交思想观念逐渐的改变,并不是外交殖民地化的体现,A项错误;“羁縻”一词的逐渐消失,反映了由古代天朝上国的外交思想转化为近代外交思想,
8、B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列强完全控制了清政府和民主的特征,C、D两项均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太宗说:“昔人谓御戎无上策,联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乎?”又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1)唐太宗的这些言论所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2)根据上述言论指出唐太宗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并列举史实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施这一政策的。(3)你认为唐太宗对汉武帝的评价正确吗?请用史实进行说明。答案(1)如何处理少数民族问题。(2)基本政策:“治安中国”,只要中原封建王朝强大,少数民族就会向往,服从中央政府领导;“绥之以德
9、”,与少数民族交往要以德服人。采取开明政策史实: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纳谏用贤,调整统治政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逐渐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周边少数民族向往,愿意接受唐政府领导。唐太宗在打败东突厥以后,在其旧地建都督府,“全其部落,顺其风俗”;设安西都护府,由西突厥贵族担任长官;派文成公主入吐蕃与松赞干布成亲,加强了汉藏关系。(3)不完全正确。说明:汉武帝对匈奴用兵,确实耗费了大量国家财力,但反击匈奴是正义之举,此举使西汉北部边疆得到安定,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食于651年遣使和唐朝通好。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大食商人不少定居在
10、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受到唐政府尊重。唐朝时,造纸等技术通过大食传到西方,唐也从天竺学会了熬糖法等先进技术。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用书材料二1683年台湾郑氏降清,次年七月,康熙帝曾决定废止海禁,开海贸易。与西方国家的海上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但)康熙帝又在1716年实行禁海,对海外贸易规定禁条,严加限制。实行海禁后,海上一片荒凉。广东普宁县蓝鼎元著论南洋事宜书,论逑闽广形势说:“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十居五六南海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今禁南海,百害无利,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
11、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材料三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鲁迅看镜有感(1)材料一中反映的唐朝对外政策是什么?有何重大影响?材料二指出清朝采取了怎样的政策?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不利影响?(2)结合材料三鲁迅的话,说一说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变化和你的认识。答案(1)唐朝政策:对外开放(或兼收并蓄)。影响:这种政策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增进了唐朝与各国的联系和交往;提高了唐朝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清朝政策:海禁(或闭关锁国)。影响:阻碍了中外正常贸易和交往,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国计民生与社会安定;造成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2)变化:由对外开放、互相取长补短到闭关锁国、害怕接受外来事物。认识: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挨打,对外开放才能富民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