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6)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840340 上传时间:2024-05-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6)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6)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6)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6)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6)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6)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6)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6)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6)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6)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6)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6)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6)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6)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6)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6)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6)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8级 历史 学科自习考试试卷(46) 做题人 一、单选题1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国治产,以给公上”后汉书杨恽传“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后汉书逸民传“立春东耕,为上牛象人,男女各二人。”(东汉)王充论衡A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B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C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D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出现2下表“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阶段出土器物战国晚期到西汉前期随葬尖叶形锄、粗茎剑、空首铺、铜鼓、贮贝器、透雕动物饰牌、璧环状手镯和圆形扣饰为典型的“滇文化”器物。西汉中期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背铜兵器、生产

2、用具逐渐减少,内地输入的铁器和模仿内地制作的器物大量出现。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地方民族特色的器物近于绝迹,内地输入的铁兵器、生活用具和五铁钱,已占绝对优势。表是20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A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推广 B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C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 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3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秦代曾用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稻谷一亩播种二又三分之二斗,麦子一亩播种一斗,大豆一亩播种半斗。这反映出秦律A条目繁杂琐细,刑罚极其苛酷 B重视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C剥夺贵族特权,适应社会转型 D关注民生与社会实

3、际问题4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赢余,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主。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佃农,及身无立锥之地。这说明A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 B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的顽疾C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 D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因素5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部分文献记载。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男耕女织生产开始确立6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4、.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A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 B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统治者“无为而治” D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7汉书货殖传载:“吴楚兵之起,长安中列侯封君行从军旅,赍(ji)黄(同贷)子钱家(中国古代商业银行雏形),子钱家以为关东成败未决,莫肯予。唯毋盐氏出捐千金贷,其息十之。三月,吴楚平。一岁之中,则毋盐氏息十倍,用此富关中。”上述材料说明当时A金融活动比较活跃 B政府财政比较困难C民间普遍支持平叛 D关中地区经济繁荣8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B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C是汉朝

5、抑商政策的延伸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9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A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 B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C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 D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10春秋战国时期,在儒家学派的大力提倡下,孝成为完整的、有关处理亲子关系准则的学说。秦律对不孝罪的惩罚明显重于普通犯罪,如殴打祖父母、曾祖父母者,处以黥城旦舂的刑罚,对被控以不孝罪者,最重可判处死刑。这表明A秦朝继承发展了儒家提倡的孝道观 B秦朝用严厉的法律手段来维护孝道C秦朝时孝成为人们

6、的日常行为规范 D秦朝统治者事实上不排斥儒家学说11从秦建国到始皇统一天下,秦人津津乐道的问题都是农战、攻伐、且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这反映了秦的治国理念具有A功利实用主义倾向 B开拓创新精神 C极其鲜明的开放性 D悦意进取意识12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A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 B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C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 D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13“春秋决狱”是西汉中期董仲舒提

7、出来的,主要是用孔子的思想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在当时的实践中,法无明文规定者,以礼为准绳;法与礼抵触者,依礼断处。这表明A西汉审案受到法家思想影响 B儒家思想直接构成汉律基础C礼法并施成为汉儒治国理念 D儒家思想在西汉具法律效用14后汉书陈定传中记载:颍川(今属河南)名士陈定的子孙们都很孝敬老人,其中陈纪最出名。豫州刺史知道了这个孝子的事迹,便向朝廷禀报,获得批准,豫州刺史将陈纪形象作为活教材绘于郡县繁华的街衢之中,于是就有了“图象百城,以厉风俗”的说法。朝廷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彰显君主以德治国 B加强社会道德教化C促进家庭和睦稳定 D维护封建纲常秩序15董仲舒主张,“王者配天,谓其道。

8、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下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这一主张传承了A孔子的民本思想 B荀子的治国思想 C孟子的义利主张 D墨子的兼爱思想16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这位28岁的亲王为中国制定了一项新政策:中国应在外交上接纳西方以获得一段时期的和平,并于这期间在西方帮助下加强军事力量”。据此可知,此项新政策的实施A打破了中国对外闭关锁国的状态 B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利益冲突C提供了中国自强运动的良好环境 D引发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7道光20年(1840年9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

9、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A阻碍了传统教育的转型发展B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C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D出现关注现实谋求变革的意识181860年,曾国藩在作战前线接到“新刻英吉利、法郎西(法国)、米利坚(美国)三国合约条款”,“阅之不觉呜咽”。这些令他“呜咽”的合约条款,与美国相关的部分出自()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19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

10、次,首次超过了“天朝”。这表明A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 B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C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 D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2019世纪中叶,广东、福建、浙江沿海的穷渔疍户和失业水手铤而走险,纷纷加入海匪队伍,海匪活动日益猖獗。鉴于清朝水师巡洋制度收效甚微,一些地方文武官员尝试与英军合作,联合镇压海匪。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清王朝社会危机与民族危机交织B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局面形成C东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影响力下降D地方官员热衷于近代海军的建立21下表内容摘自鸦片战争时期清朝官员的上疏,对此内容分析正确的是时间人物奏疏内容道光二十一年九月浙江巡抚刘韵珂“该夷漂泊于数万里之外,其众皆以必

11、死为期,万夫一心,有进无退”道光二十二年二月清军统帅奕经“所有宁波一带,山势陆路,汉奸处处为之导引,反较我兵熟悉。官兵虚实,逆夷无不尽知”A第一手史料的叙述是切实可信的B当事人的叙述可能有偏颇和掩饰C揭示了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D清朝官员能够把握敌我双方态势22鸦片战争前,在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结构中,田赋一直是支柱性财源。至晚清时期,其支配性地位已被关税、地方商业税及政府发行“公债”的收入等所取代。这反映出该时期中国A土地兼并的现象日益严重B改变了贸易逆差局面C财政朝着近代化方向迈进D洋务企业的迅速发展23卿云曲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

12、非一人之天下也。”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A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 B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巨大成就C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 D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荣光24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从1911年10月政党活动公开后,仅到1913年底,号称党、会、团、社的新兴团体共达682个,其中基本具备政党性质的团体就有312个。这反映出A中国出现政党政治局面 B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C中国政局陷入混乱状态 D政党决定中国政治走向25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揆诸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

13、,不但不能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作者旨在强调A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B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C行政权有效的制约了立法权 D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261911年清廷宣布“铁路国有”的上谕传到成都时,四川省的立宪派绅商立即指责铁路国有政策未经资政院议决,违背法律程序,痛陈取消商办铁路是“务国有之虚名,坐引狼入室之实祸。”这反映了立宪派A配合了湖北新军的革命 B竭力维护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C与革命派的主张趋于一致 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性27学者李禹阶在文章中曾谈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国家与近代民族形成的新起点,是一次将王朝国家和以夷夏之别为标志的古代民族向近代

14、世界主权国家和近代民族转化的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由此可知,辛亥革命A推动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B完成了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的转变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D有力维护了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28下表是有关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部分史料。据此判断当时内容出处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时报上年十一月三十日所过阳历之新年,百姓皆不以为然,惟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刘大鹏退想斋目记A政府法令流于形式B报纸

15、夸大革命影响C革命改造社会有限D阶级矛盾日趋尖锐29莫理循出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年)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他的观察A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 B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C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 D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301905年到1907年加入同盟会的会员中,出身可考知者有379人,其中留学生和学生354人,占93%以上,官僚和有功名的知识分子10人,教师、医生8名,约占2%,资本家、商人6人,约占1%

16、,贫农1人。据此可知,影响同盟会人员比例的主要因素是A思想解放程度B经济发展水平C社会地位D阶级属性31毛泽东告诉他的战士们: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很困难,有了这个家,就可以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我们以家为依托,不断向外发展,把我们四周的敌人一点点地吃掉、赶走,我们的日子慢慢地就好过了。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共A团结一切力量革命的必要性 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必要性C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D立足于城市发动工人的必要性32在1927年11月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罗明纳兹起草的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认为中国革命性质是“不断革命论”,革命形势是“不断高

17、涨”,革命方针是“全国总暴动”。这一决议A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B高估了中国的社会矛盾C增加了革命失败的风险 D加速了革命高潮的到来331932年,苏区政府建立“中华钨矿公司”,负责赣南地区的钨砂生产并将钨砂运到广东交易。从1932年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前,钨砂贸易总计创造了620万元的财富。这一举措A调动了苏区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B改善了根据地的民生C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D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341933年春,中央苏区政府成立粮食调剂局。新谷米上市后,粮食调剂局以高出市场1/3的价格,向农民(主要是贫农、雇农)收购米谷,待到青黄不接之际,再按市场价格的95%卖给农民。粮食调剂局的成

18、立A保证了反“围剿”的胜利B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C移植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D有利于稳定全国的粮食市场秩序35国民政府制定的计划是“川、黔、滇三省各自为政,共军入黔我们就可以跟进去,比我们专为图黔而用兵还好。今后只要我们军事、政治、人事、经济调配适当,必可造成统一局面。”该“计划”出现于A北伐战争时期B红军长征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36下列是抗日战争时期某一战役三个阶段的作战任务。该战役A发生在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B主要采用阵地战的作战方式C树立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D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37下表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陕北地区民主代议机关名称的变化。这一变化源于开始时间代议机关

19、名称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甘边区苏维埃代表大会1936年3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北省苏维埃代表大会1937年5月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议会1938年11月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参议会1945年10月陕甘宁边区下辖县(乡)将参议会改为人民代表大会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性质的认识C国共两党阶级斗争的推动 D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38刘作金在二战中的中国中指出:“1942年3月至4月,中国以两个军一个师近10万人的兵力,出征缅甸,成功解教了被日军围困的7000名英军,阻挡了日军向印度的进军。”这说明A中国抗战获得国际援助 B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C日军主力深陷亚洲战场 D中

20、国抗战具有广泛的国际意义391946年7月,面对粮食奇缺,粮价暴涨,中共哈尔滨市委派人到邻近地区筹集粮源,控制和调剂粮食市场,形成了以公营粮店为中心的限价售粮网。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A开展对资本主义的改造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探索城市经济治理方式D积极推动工作重心转移40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中央工委的复示中指出:“土地会议应该采取彻底平分土地的方针,要将地主富农两阶级多余的粮食、耕牛、农具、房屋及其他财富拿出来,适当地分配给农民中缺乏这一些东西的人们上述现象可能出现于A解放战争时期B三大改造时期C土地革命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二、非选择题41对五四运动的定性进行历史解读,有助于加深理解五四

21、运动,也有助于加深理解20世纪的中国思想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919年5月4日,狭义上的五四运动,即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学生爱国运动,由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山东权益的丧失而爆发,延至1919年6月28日结束。它的爱国性质是十分明显的。1936年某学者提出将五四运动定性为启蒙运动,并号召一切爱国分子发动一场新启蒙运动,以唤醒民众的抗战与民主意识。胡适曾用“中国文艺复兴”定性“五四”而胡适为在欧洲文艺复兴和中国五四运动之间“求同存异”而回避的两者的诸多差异,也在以后凸现出来,造成一些逻辑难题。比如,欧洲文艺复兴是一个复古运动,而中国五四运动则建基于革新反复辟。摘编自李少兵爱国、启蒙和文艺复兴完

22、成下列要求:(1)学术界把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合二为一,称之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根据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指出这种提法的合理性。(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五四运动性质的多种提法,分别加以论证并形成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8级 历史 学科自习考试试卷(46)参考答案1A【解析】根据“身率妻子,戮力耕桑”“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可知,汉代采用家庭农业生产模式,故选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只是家庭农业生产的情况,无法体现精耕细作,排除C;春秋战国已经出现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排除D。2A【解析】材料所示的是滇池地

23、区汉代墓葬随葬品中中原特色的器物增加,而本地特色器物减少的现象,通过这一现象可知,当时西南地区同中原经济文化交往加强,中原地区的生产工具向西南地区传播,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推广,故A正确;西南地区在秦朝就已经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排除B;从材料中不能推断铁器主要依靠输入还是本地仿制生产,排除C;仅从使用生产工具这一点,不能得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有效巩固,排除D。3D【解析】以法律条文规定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体现了秦律对民生和社会实际问题的关注,故选D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对有关农耕的规定和重视,ABC项明显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4D【解析】小农善于经营,可以上升为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可以上

24、升为大地主,大地主不善经营,也会降为小地主,甚至佃农,也就是说每个人经济地位的沉浮,主要取决于是否善于经营,这就会使所有人在经营上下功夫,努力提升自己的经济地位,这体现了封建经济内的竞争性,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个人经济地位处于变化中,发展不稳定,而不是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土地兼并,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地位的信息,排除C项。5C【解析】根据文献“身率妻子”、“耕于陇上”、“妻子耘于前”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夫妻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故选择C;文献没有涉及“铁犁牛耕”,排除A;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

25、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这在文献中没有体现,排除B;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且文献没有体现“女织”,排除D。6A【解析】由于汉代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故自耕农经济得以发展,故A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属于政策原因,并不是根本原因,故B排除;西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并不是西汉后期至东汉,故C排除;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D排除。7A【解析】材料显示出汉朝初期存在从事货币借贷的金融活动,毋盐氏以此致富,说明当时金融活动比 较活跃,故 A 项正确。从事借贷的是列侯封君,不是政府,不能说明当时政府财政比较困难,故B选项错误;材料显示的是借贷者通过权衡平叛

26、结果来决定是否借贷,不能说明民间普遍支持平叛,C错误;材料显示的是毋盐氏因放贷获利成为关中富户,不能说明关中地区经济是否繁荣,D 项错误。8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等信息来看,这些措施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故答案为B项;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对商路贸易的重视和管理,不是攫取西域经济利益,也不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排除A、C项;西汉没有将西域纳入郡国体制,排除D项。9C【解析】结合所学,西汉以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政府重用儒学家做官,儒家思想倡导仁政、天人感应等思想,劝勉皇帝施行仁政,一定程度上对皇帝的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使皇帝很

27、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故C正确;民本主义思想对皇帝施行仁政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对制约皇权的作用有限,排除A;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主要对象是政府各级官员,而不针对皇帝,B错误;D属于中央集权问题,皇权专制属于专制主义问题,D不符合题意,排除。10B【解析】根据材料“秦律对不孝罪的惩罚明显重于普通犯罪对被控以不孝罪者,最重可判处死刑”可知,秦朝法律对于孝道的重视,这反映出秦朝用严厉的法律手段来维护孝道,故B正确;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的,故A、D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人们的日常规范,故C项排除。11A【解析】材料“秦人津津乐道的问题都是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反映了秦人注重

28、国计民生的实用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也没有反映开拓创新的精神,故B项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鲜明的开放性的特征,故C项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锐意进取意识,而是反映功利实用思想,故D项排除。12C【解析】依据材料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可知这是强调加强道德自律才能实现仁,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的是道德修养是成为圣人的关键,荀子认为“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意思是遵循道德才能实现“至德”的境界,由此可以看出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故C选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需要加强个人自律才能实现“仁”“圣人”和“至德”的境界,并未体现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故A选

29、项错误;材料强调的都是自觉追求道德自律,并未体现独立平等与个人道德自律的关系,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人通过加强个人自律实现“仁”“圣人”和“至德”,并未体现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故D选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C选项13D【解析】材料“法无明文规定者,以礼为准绳;法与礼抵触者,依礼断处”反映了儒家“礼”的准则在西汉具法律效用,故D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礼”的准则,而不是法家思想影响,故A错误;材料并没有反映儒家思想“直接”构成汉律基础,故B错误;礼法并施不符合材料“法与礼抵触者,依礼断处”,故C错误。14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央政府树立孝子典型,并在郡县繁华的街衢之中绘图推

30、广宣传,其主要目的是借助家庭伦理的作用,维护政治秩序,D项正确;以德治国、加强社会教化和促进家庭和睦,都是具体作用和手段,ABC三项不符合朝廷“图象百城,以厉风俗”的主旨。15B【解析】西汉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材料“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体现重视赏罚,是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融合,与荀子的王霸并用的治国思想一致,故B正确;孔子的民本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孟子的义利主张与“庆赏罚刑”的主张不符,排除AC;墨子的兼爱思想主张互相关爱,不涉及“庆赏罚刑”,排除D。16C【解析】根据概括“中国应在外交上接纳西方以获得一段时期的和平,并于这期间在西方帮助下加强军事力量”,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

31、政府与西方列强维持了暂时和好的局面,客观上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故C项正确。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的开放表明中国对外闭关锁国状态已被打破,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分化出洋务派和顽固派,他们仅在应对西学问题上产生分歧,但都是为了维护统治,且慈禧太后支持洋务运动,因此统治集团内部的冲突对立并未加剧,故B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出现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与此新政策的实施使中外出现和好的局面不相符,故D项错误。17D【解析】材料文字“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反映了鸦片战争爆发后,当时国家面临海战、海防方面的重要问题

32、和急需了解的知识,材料体现了科举制对现实的关注,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变革,有利于教育的转型,故A不正确;材料反映科举制关注现实进行了改革,故B不正确;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8B【解析】本题考查天津条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是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是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定的,故B项正确;北京条约是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故C项错误;而辛丑条约虽然和美国有关,但却是在1901年签订,故D项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考点定位】天朝的危机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19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天朝”体现了中国盲目自大的外交观念,而“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

33、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对等的外交观念,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B项不选,题干所说与洋务运动无关;C项不选,题干所述与民族主权意识无关。20A【解析】19世纪中叶,东南沿海居民生计困难导致海匪队伍壮大,清朝水师无力,地方官员尝试与进行殖民活动的英军联合镇压海匪,表明当时清王朝社会危机与民族危机交织,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局面形成”,B项错误;东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影响力下降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19世纪后期,地方官员热衷于“近代海军的建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21B【解析】浙江巡抚刘韵珂认为中国万众一心必能打败英国,清军统帅奕经说明由

34、于汉奸帮助英国,造成英军对中国地形及官兵虚实非常熟悉,两则奏疏反映出不同的内容,说明当事人的叙述可能有偏颇和掩饰,并不能准确把握敌我双方态势,故选B,排除D;两则奏疏都是研究鸦片战争的一手史料,排除A;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22C【解析】关税是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商所征收的税收,它的数量与一个国家融入世界市场的程度紧密相连,表明财政朝着近代化方向迈进,故选C。材料是对比财政收入结构,未涉及土地兼并,排除A;鸦片战争后,中国贸易处于长期逆差局面,排除B;鸦片战争前,不存在洋务企业,排除D。23A【解析】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

35、制度,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思想和生活习俗方面,B、C两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国,D项错误。24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前后各种团体政党的纷纷建立,推动中国民主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与材料强调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而不是反映中国政局陷入混乱状态,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政党斗争影响中国政治走向,不能说决定,排除。25A【解析】从材料中的“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等信息来看,说明该法在政

36、体设计上没有做到分权制衡的双向互动,存在缺陷。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革命派内部对于临时约法的态度,排除B项;临时约法试图通过责任内阁制实现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而不是行政权制约立法权,排除C项;材料指出政体设计的缺陷不是从“因人设法”的角度,排除D项。26D【解析】根据材料“政策未经资政院议决,违背法律程序”体现了人们对政府的不满,是对封建统治的抵制,有一定的反封建的进步性,故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内容是辛亥革命的背景而不是配合湖北新军革命,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不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而是抵制封建政府的统治,故可排除;C项表述错误,排除。【点睛】本题以保路运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阅读材料

37、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保路运动又称铁路风潮,1910年(宣统二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路的股东,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府为了镇压革命,不惜丧失国家主权,将铁路收归国有,且大肆派兵屠杀保路人士,通过此举,全国人民充

38、分看清了清政府卖国求荣的本质。27A【解析】辛亥革命过程中提倡“五族共和”,推动了以汉族为中心、强调“夷夏之别”的古代民族转化为近代意义上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A正确。完成了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的转变说法绝对,B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应该是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并没有废除列强在华不平等条约,故D项错误。28C【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姓对阳历新年尚未接受,说明传统观念与习俗仍有强大的惯性,革命对社会的改造有限,因此C选项正确;仅依据百姓对阳历新年尚未接受不能说明政府法令流于形式,该表述以偏概全,A选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时报的内容,不能据此得出当时报纸夸大革命影响,B选

39、项错误;这只是百姓对阳历新年尚未接受,不属于阶级矛盾,D选项错误。故选C。29B【解析】材料只看到辛亥革命是“反对腐败”的清王朝的革命,没有看到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等功绩,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中“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不等于是对西方利益的维护,排除;C项,结合材料“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年)”“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可知,该事件是指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D项,列强没有支持中国的辛亥革命,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30A【

40、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学生阶层相较于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其思想解放层度相对较高,因此在同盟会新入的会员中,学生阶层所占比例也是最高的,A项符合题意;如果BC两项成立,那么官僚、有功名的知识分子、资本家等社会阶层所占的比重就不会那么低,故排除;同盟会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如果D项是主要因素,那么资本家所占比重就不可能那么低,故排除。31B【解析】依据材料“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很困难,有了这个家,就可以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认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对于开展革命斗争十分必要,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团结一切力量”,排除A项;材料

41、没有涉及“人民民主专政”,排除C项;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主张发动农民开展斗争,排除D项。32C【解析】据材料“1927年11月”可知,发生在“八七会议”后,八七会议的局限是滋长了“左倾”情绪;据材料中国革命性质是“不断革命论”,革命形势是“不断高涨”,革命方针是“全国总暴动”等信息可知,这是“左倾情绪”,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它增加了革命失败的风险,C正确;据材料内容可以判断,当时还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没有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国的社会矛盾,B错误;这一决议会给革命带来危机,因此不会加速革命高潮的到来,D错误。33C【解析】根据材料“1932年”

42、“钨砂贸易总计创造了620万元的财富”,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知苏区政府建立“中华钨矿公司” 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极大缓解了苏区经济困难,故答案选C项。A、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34B【解析】由材料信息“新谷米上市后,粮食调剂局以高出市场1/3的价格,向农民收购米谷,待到青黄不接之际,再按市场价格的95%卖给农民”可知,粮食调剂局的成立有利于平抑粮食价格,维护农民利益,这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故B正确;这些措施增加了农民对苏区政府的信任,但和反“围剿”的胜利没有直接关系,故A错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征收粮食税,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这有利于稳

43、定苏区的粮食市场秩序,故D说法错误。35B【解析】根据“共军入黔”可知,这属于红军长征的路线之一,故B项正确;北伐时还没有国民政府,排除A项;抗战时期国共合作,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的军队并没有“入黔”,且与材料所述的形势不符合,排除D项。36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百团大战,百团大战的胜利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百团大战,是相持阶段的表现,排除A;百团大战是游击战为主的作战方式,排除B;百团大战是中共领导的战役,没有国共合作,排除C。37D【解析】根据材料“中共领导的陕北地区民主代议机关名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根据社会矛盾的变

44、化来调整代议机关的名称,这是中共成熟的表现,19371945年处于全民族抗战阶段,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这一时期代议机关主要叫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议会或者参议会,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无必然关系,主要和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有关,A选项排除。从18401949年中国一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选项排除。19371945年期间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C选项排除。38D【解析】由材料“中国出征缅甸,成功解教了被日军围困的英军”可知中国远征军解救了英军,支援了英国、缅甸的抗日战争,这说明中国抗战具有广泛的国际意义,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对其他国家的支持,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国抗战

45、的地位,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日军主力的状况,故C项排除。39C【解析】1946年7月,正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哈尔滨市委派人到邻近地区筹集粮源,控制和调剂粮食市场,解决粮食奇缺,粮价暴涨问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城市经济治理方式的探索,故选C;1953年开始对资本主义的改造,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46年党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农村,排除ABD。40A【解析】根据材料“将地主富农两阶级多余的粮食、耕牛适当地分配给农民中缺乏这一些东西的人们”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要废除封建剥削,因此会限制富农的财富和土地数量,因此材料所述现象可能出现于解放战争时期,A项正确;三大改造时期已经废除

46、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并且三大改造主要把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土地革命时期要消灭富农,而不是限制富农,C项错误;抗日战争时期为巩固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更多的人,没有对富农进行限制,D项错误。41(1)合理性: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着相同的社会背景;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2)(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提法史实五四运动是一场爱国运动。学生对列强损害中国利益和军阀政府的卖国行为进行了不妥协斗争;爱国主义是五四运动的主旋律。五四运动是一场启蒙运动。五四运动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推动了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发展;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从此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五四运动称作中国的文艺复兴,并不合理。欧洲文艺复兴是一个复古运动,而中国五四运动则建基于革新反复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