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1.19MB ,
资源ID:840309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84030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新疆伊犁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新疆伊犁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历史考试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 春秋时代,出现了“诸侯僭越自己的身份,用天子之礼;卿大夫僭用诸侯之礼、天子之礼”的现象。这说明A. 世袭制崩溃B. 分封制瓦解C. 宗法制巩固D. 礼乐制破坏【答案】D【解析】【详解】礼乐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贵族行不同的礼仪,不能僭越。据材料“诸侯僭越用天子之礼;卿大夫僭用诸侯之礼”,可知与礼乐制度相违背,D项符合要求;ABC项与主旨无关,可排除。2. 在研究西周某一政治制度时,学者董恩林指出:周代受封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便

2、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在分封各诸侯“并国”“开地”的过程中,周王的天下一统局面才得以形成和扩展,达到空前广袤的程度。作者意在强调A.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B. 西周的国家政权开始逐渐趋向严密C. 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的政治特权D. 礼乐制度保证了周王具有至尊权威【答案】A【解析】【详解】西周诸侯从周天子处获得了因地制宜、开疆拓土的权力,正是诸侯们履行这些权力 的同时,使得周王天下一统局面得以形成和扩展,说明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A正确;国家政权趋向严密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和管理,题干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B;题干涉及的是分封制而非宗法制,排除C;题干中强调的是诸侯开疆拓土和周

3、王天下一统局面形成之间的关联,而非礼乐制度对周王权威的维护,排除D。3. 公元前704年,第17代楚君熊通再一次向周天子请求提高封号,遭拒后大怒说:“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于是,他自立为楚武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这表明当时A. 禅让制渐成风尚B. 世袭制开始确立C. 分封制遭到破坏D. 宗法制消失殆尽【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第17代楚君熊通未经周天子的同意自立为楚武王,这不符合分封制的规定,说明当时分封制遭到破坏,C正确;当时是世袭制,排除A;“开始”表述错误,排除B;“消失殆尽”不符合史实,排除D。4. 西周分封,天子(王)的封土是“方千里”,公、侯的封土是“方百里”,

4、伯的封土是“方七十里”,子、男则是“方五十里”。这说明分封制的本质是A. 周天子间接统治国家的方式B. 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的再分配C. 安抚功臣与异姓贵族的手段D. 巩固和扩大周朝统治的政治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中爵位高低和封土多少呈正比,说明这是贵族内部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选项B正确;选项A与题无关,排除;选项C不是本质,排除;选项D是分封制的目的,而非本质,排除。5. 它使“由众多血缘部族邦国形成的联盟制转变为由众多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向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地域国家迈进了一大步”。“它”是指A. 郡县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C【解

5、析】【详解】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在秦朝时期推行到全国,统一的地域国家已经形成,不符合材料中“众多地域国家”的说法,故A错误。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的制度,与促进地域国家形成无直接联系,故B错误。由材料“血缘部族邦国形成的联盟制”和“众多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可知,这一制度推动了国家政治格局的变化。夏商是以血缘为基础的部落联盟体制,只是形式上的统一国家。西周实行分封制后,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部落林立的状态,极大地推动了其向真正意

6、义上统一的地域国家转变, C正确。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是在地域国家已经形成的前提下的国家管理体制,与题意不符,故D错误。6. 下表是周王朝分封情况一览表,对该表解读不正确的是国名对象地理位置国名对象地理位置晋王室子弟今山西齐功臣今山东北部一带卫王室子弟今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宋商朝后裔今河南东部鲁王室子弟今山东南部燕王室子弟今河北北部、中部和北京注:黄河流域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A. 周王朝同姓分封占主导地位B. 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C. 周王朝的同姓亲族封地富D. 分封对象具有多样性【答案】B【解析】家天下制度开始于夏朝而非周朝,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周王朝同姓分封的确占主导地位

7、,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周王朝的同姓亲族封地的确是富裕的地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分封对象的确具有多样性,有王族有功臣有先代贵族,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7.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种继承制度在政治上给西周带来最不利影响是()A. 权力世袭制度渐渐消亡B. 使世卿世禄的贵族特权自行消灭C. 贵族普遍地转化成庶人D. 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隶属关系失控【答案】D【解析】夏朝以后,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宗法制本质上也是一种权力世袭制。故A项错误。宗法制下,奴隶主贵族享有权力、

8、地位和财产的世袭特权;秦国商鞅变法时逐渐废除世卿世禄制,故B、C项错误。以宗法制为依托,西周推行分封制,在各地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但随着诸侯国势力的膨胀,王权衰弱,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引起社会动乱,故D项正确。8. 有学者认为:分封制开创了中央与地方贵族分权管理体制。对于这一说法。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贵族分权是指分封的诸侯国 这一体制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中央与地方之间存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体现了权力的相互制约与平衡A. B. C. D. 【答案】C【解析】分封制的对象如王族、功臣等都属于贵族,这些贵族在受封的诸侯国内享

9、有较大的自主权,实际上是对中央权力的分化,故正确;分封制在秦朝被废除,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政治体制的是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错误;分封制下周天子和受分封的诸侯存在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故正确;分封制下周天子和诸侯权利不存在相互制约和平衡的关系,故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9. 流行语是一个时代的标签,符合秦朝的一组为A. 诸侯井田制甲骨文青铜B. 皇帝郡县制车同轨长城C. 刺史察举制五铢钱丝绸D. 内阁军机处青花瓷商帮【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秦朝统一后,建立皇帝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同时规定车同轨,修筑长城,故B正确;A是先秦时期,C是汉代,D是明清时期,排除ACD。10.

10、 如表为东南三个地区的郡县增置情况。据此可知,这段时期() 地区时期 西汉 三国 西晋 唐前期 苏南、浙江 会稽郡北部31县 会稽等4郡50县 5郡57县 苏州等13州74县 江西 豫章郡18县 豫章等4郡54县 6郡58县 洪州等7州34县 福建 会稽郡南部1县 建安郡9县 2郡14县 福州等5州28县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B. 东南地区成为政治统治中心C.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已成熟D. 经济发展影响地方行政区划【答案】D【解析】【详解】据表格信息可知,从西汉到唐前期,南方各省地方的郡县设置数量增多,说明这些地方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反映了经济发展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影响,故选D;郡县数量增

11、加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的表现,排除A;郡县数目增加不代表东南地区成为政治统治中心,也不能说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否已经成熟,排除BC。11. 秦王嬴政遣老将王翦击楚,王翦说:“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句中“不得封侯”的原因是A. 秦国的武将不得封侯B. 秦王的地位不足以封侯C. 秦国不再裂土封侯D. 秦国的军功爵制度已废除【答案】C【解析】“不得封侯”指的是秦不再实行分封制度,即不再裂土封侯的意思,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秦国的武将不得封侯,秦王的地位也是足以封侯的,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秦国的军功爵制度尚未被废除,选项D不符

12、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12. 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赢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与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这实质体现了A. 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B. 历法为封建政府服务C. 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D. 封建皇权的至髙无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由“政月”到“正月”再到“征月”的演变,皆与秦始皇有关.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下的避讳制度.故D项正确。中央

13、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材料不符.故A项排除;题干不能说明历法的政治意义,排除B项;君权神授意思是君主受命于天,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排除。13. 汉书载:“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这次改革A. 废除了分封制度B. 削弱了封国势力C. 体现了儒学独尊D. 改行三省六部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理解归纳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主要反映了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制度的变化,汉景帝时诸侯王失去对其封国的统治权,

14、失去了管理的任免权,行政机构的规模也大幅度缩小,据此分析可知汉景帝时的改革措施削弱了封国的势力,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14. 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可见县邑制的出现A. 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 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C. 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根源D. 完成了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答案】A【解析】材料“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

15、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说明县邑制相对于分封制,更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君臣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不是宗法关系,故B项错误。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是封建的自然经济本身的分散性,县邑制并未消除,故C项错误。我国的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是在秦朝实现的,故D项错误。15. 一般来说,汉代监察官只拥有监察权而没有处置权。对监察对象的处罚要报请所属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各级官吏对监察官的行为也有监督作用,可以随时上书弹劾监察官。这表明汉代A. 监察体制完备具有独立性B. 形成了对地方有效管理C. 建立了对监察的反向机制D. 监察体系具有多层次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监

16、察官没有处置权,同时各级官吏对监察官的行为也有监督作用。可见汉代试图通过建立对监察的反向机制来约束监察官的权力,故C正确;材料并不能证明“完备”,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监察官的监管,而不是对地方的管理,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多层次”的特点,排除D项。16. 观察下图,从根本上反映了A. 完善中央集权B. 强化君主专制C. 提高行政效率D. 弥合君相矛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再到清朝设立军机处,中央政治制度变迁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政治制度

17、的演变君主专制的强化17. “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关于下图解读正确的是A. 图1至图2的制度变化反映了君主专制在逐步加强B. 图2至图3的制度变化反映了地方行政区划的重大调整C. 三幅图共同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发展D. 三幅图反映了地方政权的自主性逐步提高【答案】B【解析】图1至2反映了西周分封制到秦朝郡县制的变化,反映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针对皇权加强而言的,故A项错误。图2至3反映了秦朝郡县制到元朝行省制的变化,反映了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故B项正确。图1西周尚未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错误。三幅图反映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地方政权的自主性逐渐降低,故D

18、项错误。18. 唐代规定左丞统吏部、户部、礼部,右丞统兵部、刑部、工部。左丞与右丞两个官职所隶属的中央机构是A. 中书省B. 尚书省C. 门下省D. 枢密院【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尚书省负责执行,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故B项正确。唐朝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负责决策和审议,故AC错误。枢密院是宋朝的军事机构,故D项错误。19. 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A. 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B. 掌握地方军政财权C. 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D. 兼有监察和行

19、政权【答案】D【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必须“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表明通判不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所以A项错误。材料中的“狱讼听断之事”、“ 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表明通判掌握司法与都督地方官员的权力,所以B项错误。C项也不全面,通判也掌握地方的行政权,。通判掌握部分行政权,对地方长官进行监督,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的通判【详解】20. 秦汉地方行政区划开始是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为路州县三级。元代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是路府州县。中国古代地方行政

20、区划的发展演变表明A.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B. 最基本的单位县较稳定C. 中央对地方控制日益削弱D. 君主专制体制日趋完备【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最基层的行政区划都是县,表明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故选B;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地方行政区划层级越来越多,中央对地方控制日益加强,排除C;君主专制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问题,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21. 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A.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B. 从世官制到察举制C. 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D.

21、 从分封制到郡国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有效信息是“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完成于汉武”,商鞅废分封设县制,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A项秦始皇设职授官是贵族政治的开始,故A项错误;B项世官制度在商鞅之前就有,故B项错误;D项郡国制当中的封国制在秦朝时没有采用,故D项错误。22. 某博物馆有一文字残缺的史籍,其中有一段内容是:“曰丞相,曰宰相,设计相,至则丞相废。”第三个“”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 秦B. 唐C. 宋D. 明【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为了加强皇权,进一步分割相权,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

22、,三司的长官就是计相,故C项正确;秦汉时期实行丞相制度,故A项错误;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故B项错误;明朝时期废除丞相制度,故D项错误。故选C。23. 元史中关于行省制有如下记载:“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由此可知,行省制A. 中央临时派出机构B. 握有实权的地方机构C. 权力过大威胁中央D. 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体现的是行省的权力较大,B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行省制的出现是中央集权强化的

23、产物,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CD排除。故选B。24. 从唐太宗到唐肃宗,皇帝私人秘书机构的职能逐渐从“文学侍从”发展到“专掌内命”的内相,架空中书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这反映了A. 文官政治色彩日益浓厚B. 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弱化C. 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D. 宰相议政职能逐渐消失【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皇帝私人秘书机构架空中书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可以看出,唐朝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文官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相权与皇权,而不是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宰相的权力削弱,而不是其议政职能消失,排除D项。25. 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

24、选官制度,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种变化A. 加强了中央权力B. 保障了公平公正C. 迎合了豪强地主D. 催生了门阀士族【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的察举制,到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各地人才等级作为朝廷选官授职依据的九品中正制,说明通过选官方式加强了中央权力,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具有封闭性,不能保障公平公正,B项错误;选官权的上移不是为了迎合豪强地主,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九品中正制“催生了”门阀士族,D项错误。26. 东汉末年社会上流行这样一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

25、,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说明此时的选官制度A. 注重门第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B. 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C. 重才轻德的选拔依据弊端渐显D. 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背离了初衷【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描述的是东汉察举制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原本通过重视品德来选拔人才,但是从题干描述的现象来看,显然背离了初衷,D正确;察举制并不重视门第,排除A;察举制在初期选拔出了有用之才,排除B;察举制重德轻才,排除C。27. 唐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属官的魏征,对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皇帝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该敕书终没有颁下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此外,

26、尚书省的奏抄也都要经过门下省审驳。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A. 门下省具有独立的行政决策权力B. 唐代初期皇权与相权形成制衡C. 门下省在日常政务中居枢纽地位D. 三省制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制【答案】C【解析】门下省是负责审议的机构。材料反映了皇帝签署的中书省的敕书和尚书省的奏抄如果不能经过门下省的审议,就不能施行下去,表明门下省在政务的决策、审议、实行过程中处于中枢地位,故A项正确。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故B项错误。门下省是审议机构,没有决策的权力,故C项错误。皇帝具有最高的决策权,三省制是为协助皇帝处理军政大事而设立的机制,故D项错误。28. 国史十六讲提到,在皇帝

27、和皇太后的全力支持下,张居正把内宫(皇帝)与外朝(政府)的事权集于一身,成为明朝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经常对下属说:“我非相,乃摄也”意思是他并非一般的丞相,而是“摄政”代帝执政。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理解准确的是A. 内阁首辅是名副其实的丞相B. 内阁此时已经取得了法定的地位C. 张居正提升了内阁首辅之权D. 内阁权力加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答案】D【解析】【详解】张居正强调自己作为内阁首辅权力很大,能够“代帝执政”。结合所学可知,内阁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的信任,因此内阁权力不断加大,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表现,故D项正确;内阁不是丞相,没有法定的地位,排除AB项;C项只是对材料表面的解读,不

28、是本质的理解,排除C项。29. 土司是中央政权承认的少数民族世袭首领。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取消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对当地进行管理,同时添设军事机构,后来清廷批准了这些建议。这一做法有利于A. 完善中央官制B. 实现民族自治C. 消弭军事冲突D. 维护国家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废除土司,改派流官,即改土归流,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D正确;题干涉及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而非中央,排除A;改土归流是加强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并不是实现民族自治,排除B;C表述绝对,排除。30. 据清史料记载:“军机处为枢密重地,非奏事人待旨及

29、上所宜召者,虽王公大臣不许私入,如敢私人,或私自会见军机官员,随时纠勃论处。”据此可知,军机处A. 办事效率高B. 秉旨办事C. 官衙管理严D. 保密性强【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军机处为枢密重地,非奏事人待旨及上所宜召者,虽王公大臣不许私入”体现的是军机处决策过程中的保密性高,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D。31. 有学者认为清朝的皇帝是拥有四个面孔的多面体,他是八旗的领袖和汉族儒教的皇帝,又是蒙古帝国的继承人,还是藏传佛教的大施主。这一认识反映出清朝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 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C. 地方管理体制的多元化D. 开被包容的宗教政策【答案】A【解析】【

30、详解】清朝皇帝的不同身份涉及汉、满、蒙、藏四个民族的对其认同,这一形象与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相关,A正确;皇权专制强调的是皇帝的政治地位,与题干中的八旗、儒教、蒙古帝国继承人以及藏传佛教等信息不符,排除B;题干描述的是最高统治者的多重属性,与地方管理体制多元化无直接联系,排除C;宗教政策的开放包容与八旗领袖无关,排除D。32. 在清代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巡抚主民政事务,总督主军事。但实际上,二者的职权具有相当的类似性,可以说是相互交织,彼此渗透,且有的督抚其辖地也有局部重叠。这一做法是为了A. 打破权力垄断以加强中央集权B. 加强君主专制以维护皇权独尊C. 提高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效率D.

31、 军民分治以加强地方的独立性【答案】A【解析】【详解】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转变的角度看,从明代的三司体制到清代的督抚体制,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能更有效地对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权力进行分割,达到地方行政长官彼此相互牵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目的,A正确;题干未体现出加强君主专制的信息,排除B;行政管理的相互交织,渗透、重叠降低了行政管理效率而不是提高,排除C;材料中总督和巡抚的职权是相互交织的,并不是军民分治,排除D。33.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

32、,交给皇帝裁决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A. 秦、唐、明B. 秦、唐、元C. 汉、宋、明D. 秦、元、清【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蜀“郡”洪水,由丞相与诸卿拿方案,发生在实行三公九卿制的秦朝;唐代治理地方州县洪水,需要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和尚书省交由工、户部办理;阁臣按照皇帝的旨意,发诏书给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是明代的现象,A选项符合题意; 元代实行一省制,且没有阁臣,BD两项错误;宋代中书门下一起在政事堂办公,C选项错误。34. 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

33、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A. 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B. 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C. 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D. 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答案】C【解析】【详解】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宋太祖时期的“二府三司”、明成祖时期的内阁,这说明三位皇帝都设立了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强化中央集权,故C选项正确;明朝采取的是行省制度,不是郡

34、县制,故A选项错误;明成祖时期已无宰相职位,没有削弱相权的必要,故B选项错误;汉武帝采取了刺史制,明成祖采取了行省制,但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来加强官僚队伍建设不是三位皇帝的共同点,故D选项错误。35.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5口甚至9口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

35、式促进了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这反过来又会强化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从而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形成。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农业收益增加”不会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不是结果,故C项错误;这里的“大土地所有制”指的是当时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战国时期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小农)和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都较为迅速,小农经济不会阻碍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个体小农经济36. 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 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

36、.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C. 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D. 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答案】B【解析】【详解】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也是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B项正确;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和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都是铁器、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具体原因,而非根本原因,ACD三项错误。37. 立春,是春天之始,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历代将立春作为重要节日加以庆祝。如隋代,毎年立春前五日,在各州府大门外的东侧,造青牛两

37、头及耕夫犁具。这说明统治者A. 鼓励商业发展B. 加强中央集权C. 重视农业生产D. 强化思想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本是上古时代指导农业生产的需要,历代对立春的庆祝,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而隋朝在立春前五日,“造青牛两头及耕夫犁具”,牛、耕夫和犁具象征铁器牛耕,也显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故选C;ABD项不符合题意。38.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 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

38、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 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 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答案】A【解析】【详解】“初税亩”是按亩征税的赋税方式,是土地私有化的开始,所以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故选A,排除C;B项是商鞅变法以后,排除B;“完全消失”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39. 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妇起缝素。”对其解读恰当的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女分工明确田园生活自然悠闲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中国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的生活状态,自给自

39、足虽然是自然经济的特点,但这仅仅说明生产经营形态落后,并不代表古代农民生活自然悠闲,实际上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民衣能裹体,食能果腹就不错,绝对不会生活自然悠闲,故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40. 如图为某同学收集的史料,这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 水利工程对农业意义重大B. 封建小农经济具有一定封闭性C.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D. 政府比较重视耕作技术的推广【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铁铲”都江堰”“牛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故选C项;A项表述与题干要求的“共同主题”不符,故排除A项;B项图片信息无法体现,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

40、无法体现政府是否重视耕作技术的推广,故排除D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第41题10分,第42题10分,共20分)41.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汉确定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而地方行政体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君主统御地方、强化全国统治的有力手段,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刘晓满近百年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综述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轴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

41、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损益,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和西汉初期的地方行政制度?(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3)据材料三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答案】(1)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2)关系:行省制度是对郡县

42、制的继承和发展。“优点”: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后世依然沿用行省的设置(或中国省制的开端) (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主要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解析】【详解】(1)秦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汉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国并行制。(2)关系:根据材料“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知,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发展。“优点”:根据材料“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轴结合”可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43、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后世依然沿用行省的设置(或中国省制的开端)。 (3)理解:根据材料“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行政制度终维护中央集权。主要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42. 古代中国相权的更迭,基本上经历了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仅在形式上以内阁制和军机处的形式保留部分权力,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

44、极的境地。摘自任怀国著的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材料二 无论是明代的内阁,还是清代的军机处,都不是事实上的宰相府。自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无论是内阁制中的首辅,还是军机处的军机大臣,都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他们仅有参议政事的权力,并无相应的决策权。但在具体的施政过程中,阁臣和军机大臣还是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他们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摘自任怀国著的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高一(1)根据材料一,分别以秦、唐、明为例,写出与“独相”、“群相”、“兼相”对应的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简析“在历代皇权主持下”“改革和裁抑”相权的目的。(2)仔细阅读材料二,概括明代内阁首辅与清朝军机

45、大臣的共同特点。依据材料一、二,指出相权“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更迭所呈现的变化趋势。【答案】(1)“独相”:秦朝三公九卿制;“群相”:唐朝三省六部制;“兼相”:明朝内阁制。目的:防范宰相擅权;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2)特点: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有参议政事权但无相应的决策权;在施政过程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丞相。【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联系所学可知,“独相”是指秦朝三公九卿制,“群相”是指唐朝三省六部制,“兼相”是指明朝内阁制。联系所学可知,“在历代皇权主持下”“改革和裁抑”相权的目的是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以及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2)明代内阁首辅与清朝军机大臣的共同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都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他们仅有参议政事的权力,并无相应的决策权”“他们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相权“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更迭所呈现的变化趋势,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等信息分析得出。- 1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